曼施坦因可以说一手让朱可夫走出了42年的低谷,但我这个评价肯定不是在黑曼。
格兰茨曾说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地位相当”,对这个观点,我赞同朱世巍在《东线5》里的说法,至少在斯大林格勒反攻之前是肯定不能这么说的。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不久前还是中将)怎么可能可以跟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大将地位相提并论,军衔和职务都不对等啊。
但是斯大林格勒之后,就的确有些微妙的变化了,华西列夫斯基所一手策划、监督的“天王星”行动的辉煌胜利,可以说震惊全球。当时全世界都从未歼灭过德军一个整军,而斯大林格勒战役一次就是2个集团军(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绝大多数原有兵力都被围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连美国总统罗斯福都用赠送一把宝剑的方式向苏联红军表示了祝贺。
这一段时间,华西列夫斯基可谓春风得意,斯大林格勒德军解围失败后,他刚升为大将,一个月后保卢斯投降,29天后就又被授予苏联元帅衔(是战时第二人,仅次于朱可夫),实现了二年时间从少将(战前)到元帅的奇迹。同时,“天王星”中的几乎所有参战苏军,都被就地提升为近卫军。与之形成很大对比是,“火星”行动参战的主要苏军将领,除朱可夫升为元帅之外(朱可夫毕竟也参与了天王星计划的制定和修改),其余基本不是被解职就是被调任它处。
考虑到现在梅罗暗斗的激烈,应该说朱可夫对此不在意是不可能的,要不然也不会后来在回忆录里把斯大林格勒之功都归于自己了(但是根据格兰茨的研究,朱可夫42年下半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央战线,明显对“火星”行动寄予了更高期望)。他可谓急需一场胜利来走出勒热夫受挫的阴影,因此在此后(43年春季)监督西北战线时,朱可夫企图先一举吃掉德米扬斯克突出部,然后发展成北线的全线胜利,然而德军对此早有准备,防线也十分坚固,朱可夫、铁木辛哥的攻势除了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德米扬斯克突出部之外(德军有序撤出),其余基本徒费兵力,无功而返。
与此同时,华西列夫斯基负责的南线依然捷报频传,在第6集团军覆灭后,南线德军彻底被打断了脊梁骨,防线可谓漏洞百出,苏军坦克部队很快就再度突破德军防线,高速向纵深猛冲。可以说,如果南线德军就此被打崩的话,可能整个苏德战争的历史和评价也都不一样了,而在当时并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如果华西列夫斯基和瓦图京继续以歼敌为主要目标,在这段德军毫无还手之力的时间里继续歼灭那么2-3个拖在后面的德军步兵军的话,南方集团军群的确不是没有可能全线崩盘。但是华西列夫斯基和瓦图京也许是飘了,也许是希望尽快度过第聂伯河,所以西南方面军以快速前插,夺取扎波罗热为主要目标(据说苏军坦克都一度已经攻到了曼施坦因的司令部),这给了曼宝贵的喘息之机。
这时候堪称曼施坦因被西方称为最高杰作的时刻,他拿出了自己后来屡试不爽的战术,在德军完全没有一条整体战线的情况下,仅靠几个装甲军(其中还包括刚从西线调来的3个SS装甲师)利用苏军坦克部队战线拉得太长,突击力减弱且远离主力步兵的弱点,将其逐一分割合围然后摧毁,战局瞬间急转直下,德军反败为胜。瓦图京被迫收回伸向第聂伯河的手指,全线撤退。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不仅损失了8万人马,两个方面军也丢弃了很多重武器(由于推进过快,很多苏军坦克缺油或抛锚正在修理中,大多数丢给了德军,此外5200门火炮的损失也是苏军战争后期最多的一次),更重要的是,这是战争中德军最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战役胜利(推进了整体战线),因此被称为Last Victory in Russia
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战线反而被打出了数百公里的大缺口,于是朱可夫又一次紧急前往沃罗涅日方面军救火,他再一次充分发挥了善于逆境防御的看家本领,利用春季的泥泞节节阻滞德军装甲部队扩大战果,最终使德军的攻势停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
然后大家也都知道了,库尔斯克战役爆发,作为两个统帅部代表,朱可夫负责组织北线防御,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南线防御,结果罗科索夫斯基很快就让莫德尔的进攻陷入泥潭,而曼施坦因则再次把瓦图京的防线打得千疮百孔,迫使苏军提前动用了总预备队草原方面军(所以坊间什么莫克朱,朱克曼之类的其实站不住脚,朱可夫在库尔斯克首先对位的就是莫德尔)。
经过两次直接比较,朱可夫在这段时间的表现都显然要优于华西列夫斯基。库尔斯克反攻之后,苏军大本营安排朱可夫指挥主要方向的沃罗涅日和草原方面军(后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而华西列夫斯基只负责较为次要方向的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后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强渡第聂伯河。此后曼施坦因的战役指挥仍然有一些亮点,但朱可夫稳步推进和防御的风格让他实施反击的机会大不如前,最终被压得节节败退。朱可夫苏军第一名将的地位得以稳固和加强。
所以这一段战史总结下来,曼施坦因简直有了点”检验MVP的唯一标准“(这个段子原话就是:德国队是检验球王的唯一标准)的意思。
要知道,除了曼施坦因,碰上其它德军将领的时候华西列夫斯基是从来不虚的,曼打了一年才打下来的克里米亚,华西后来只用一个月就解放了,让北方集团军群被困在库尔兰的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也是华西监督负责的,而被称为超级要塞的柯尼斯堡在华西担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后,仅用两三周就攻陷了。当然,还有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联合策划、监督,苏军最为得意的巴格拉季昂行动,在德军没有明显失误的情况下使中央集团军群几乎片甲不留。唯独碰上曼施坦因的时候,遭遇了几次挫折和败仗(似乎他监督西南、南方面军的时候战况也比较不顺)。
而朱可夫至少在和曼施坦因交手时,基本压制了后者。朱可夫的确兵力、兵器、补充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至少他确实能让曼施坦因得不到太大的发挥空间,将星逐渐暗淡。比如说右岸乌克兰战役前期,曼施坦因的装甲反击起初几乎把苏军赶回了战役出发地点,使苏军伤亡惨重(整个战役竟达到100万人),但朱可夫仍然韧劲十足地组织预备队再度强攻突破。至于号称”朱可夫克星“的莫德尔,最多也只能说和他互有胜负,莫德尔最大的两次挫败(库尔斯克战役前期、巴格拉季昂后期)同样是败在了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之手,而非其它苏军将领。总得来说,朱可夫确实绝非浪得虚名。
我最佩服的是莫斯科战役中与斯大林的对话:
斯大林: 朱可夫同志,我们能守住莫斯科吗?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请你以共产党员的诚实回答我!
朱可夫: 斯大林同志,毫无疑问,我们能守住莫斯科,只是还需要两个集团军和500辆坦克。
在那么大压力下,朱可夫斩钉截铁,人家就真TM守住了!
《解放》中,库尔斯克战役前有这么个镜头,安东诺夫大将介绍了苏军准备情况,计划先防御再反击,斯大林马上尖锐问道“如果我们的防线经受不住敌人的攻击呢?这种情况在41年和42年不止一次发生过,是常有的事。这个你们可以保证吗?”,安东诺夫卡壳,朱可夫站起来,“可以,斯大林同志。”
有些人总拿火星战役来说事,其实那段时间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主要是忙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火星战役打响十几天才到西方面军前线,后来朱可夫根据实际情况停止了战役行动。
我们再来看,从战争开始以后,朱可夫指挥或参与指挥的战役,列宁格勒守住了,莫斯科守住了,斯大林格勒守住了,库尔斯克守住了。乌克兰会战打赢了,白俄罗斯会战打赢了,维斯瓦河战役打赢了,柏林战役打赢了,有什么不服气?
斯大林在1945年5月25的一次庆祝宴会上说:“祖国和党永远不会忘记苏军部队指挥员们在我们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这些赢得胜利、拯救祖国的将军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在这些战场上树立的记功碑上。在这些战场中,有一个战场特别重要,这就是苏联首都莫斯科大会战的战场。朱可夫同志的名字将作为胜利的象征,不可分割地和这个战场连系在一起。”
莫斯科红场有一座骑马雕像!朱可夫配的起这座英雄雕像,人这一生,夫复何求,他凝望着曾经浴血保卫的祖国,千古流芳!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题目问的是宋氏三姐妹,结果回答都在说宋美龄和宋蔼龄,咋没人说说宋庆龄?毕竟二姐名气最大,地位最高。
宋二姐跟孙中山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房子,是租房住的,一个月65块租金,肯定租不到什么好房。后来有前来拜访的富裕华侨,觉得堂堂国父住这样的房子不像样子,就一起捐了一个花园洋房给孙中山,这样孙宋夫妇才算在上海落户……先总理稳定下来以后还写信给孙科,叫他可以带老婆孩子也过来住。
后来先总理去世,死前特意写遗嘱,把房子留给宋庆龄,并请托何香凝照顾她,除此之外几无遗产。孙中山死后,广东省国民党政府给宋庆龄一笔1万元的抚恤金(对,是总共一万元),宋庆龄就靠这一万元的利息生活,大家数学好的自己算算一个月能拿多少利息咯?1927年412后,宋庆龄彻底跟蒋介石闹翻,同时跟宋美龄宋子文也闹翻了,不可能再从家里拿钱。最后在上海也呆不下去,就去了苏联,到苏联几乎用光积蓄,经常开完会坐车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冬衣,就顶着寒风走路回去。
顺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房子抵押过三次。
说实话,宋庆龄如果想要钱,哪怕是只想要过得好点儿,只要稍微对妹妹妹夫露点好脸,哪怕是对自己亲弟弟露点好脸,都会立刻被供起来。
然而她宁愿抵押房子,也不打算给亲戚好脸色。
宋二姐是天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