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前车乃是国父之子,孙科。
中原大战结束之后,蒋介石就将胡汉民扣押了。胡汉民和蒋介石矛盾的本质是军权和党权的矛盾,即国民党是党指挥枪,还是枪指挥党的问题。
毫无疑问,标榜党权至上的胡汉民,输给了手握枪杆子的蒋介石。
胡汉民被扣押之后,国民党内部就炸锅了,特别是粤系党人(胡是广东人),就算之前有政见之争,这时候也抛弃前嫌,一帮人跑到了广州成立广州国民政府(跑去广东的很多都是国民党元老),国民党内部再次分裂。
这时候西南和北方各路军阀也蠢蠢欲动,试图再次反蒋,日本也想趁机混水摸鱼。
如果局势失控,不亚于中原大战规模的内战势必再次上演。而蒋介石为了安抚各派势力,再次选择下野。
下野的蒋介石还在日记里狠狠的骂了一顿孙科:
折生不肖,总理之一生为其所卖,彼到结果不惟卖党且卖国,余为总理情义计,良心上实不敢主张折生当政,乃爱之也。
蒋介石下野之后,广州反蒋要人孙科上台,担任行政院院长,副院长为粤系的陈铭枢。
而孙科的组阁典礼“到者寥寥,本定九时行礼,乃迟至十二时半始得举行。”
新任的国府委员邵元冲无不感慨:“朝仪不整,式微之兆见矣。”
蒋作宾则说孙科政府:“恐难达弥月之期矣。”
孙科艰难上台之后,首先面对的困局,就是没钱。国府财政系的败类宋子文在蒋介石的示意下提出辞呈,不干了。空无一文的孙科政府财政系统陷入瘫痪。
而财政系的另一个杂碎孔祥熙本想接任宋子文的摊子,孔祥熙深知里面的水很深,不敢接手,遂作罢。
而原本联合反蒋的西南也出事,胡汉民这时候继承了陈炯明的衣钵,扬言要西南自治。并扣押两广海关税收,这真的是“纵非变相独立,亦即形同割据。”而邵元冲对此的评论是“此皆足以致哲生之死命者。”
最后果然不出邵元冲所言,财政问题成了压死孙科的稻草,最大的一棵稻草。
原本反蒋的汪精卫又再次转变立场,谋求和蒋介石合流,根本不理会孙科。唐生智、张发奎等军方亲汪人员开始联合,军队分裂之势渐显。
而国际形势也极其糟糕,锦州已经失守,华北岌岌可危。
而军方支持孙科的,仅仅只有陈铭枢的和他的十九路军(陈铭枢实际上也亲蒋),还有粤系的海军、空军而已。势力不仅仅低于蒋介石和胡汉民,甚至还低于汪精卫。
内外交困之下的孙科内阁最终在各方势力的协作下倒台。
曾想有一番作为的陈铭枢无不感慨“究竟有兵力较多的较强的,讲话有力些。”
孙科下台之后,蒋介石和汪精卫上台,两人开始合作,直到汪精卫叛国后结束。
如果宋子文上台组阁,局面不一定有孙科的好,甚至更差。
孙科上台,是各方联合反蒋的结果。而蒋介石被扣押之后,各地方实力派竟然很少有通电反蒋的,如果宋子文组阁,又有多少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