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绿发会的观点和声明,但是还要多说几句。
看到一些回答,包括微博上的言论,认为绿发会是NGO,所以不值得信任,甚至 提出要警惕“绿色渗透”,我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一个事情是真是假,一个物种数量是多是少,是否灭绝,和宣布的机构的性质无关,比如公信力很高,大家无论是研究还是保育中普遍认可的IUCN就是一个NGO,而很多大学、研究所发出来的论文,也常有扯淡的地方,不能一看NGO就首先不信任,IUCN是NGO,鸟类研究和保护中重要的IOC、BIRDLIFE也是NGO,国内在保护工作上出色的猫盟、山水等等,也是NGO。
我们决定是否相信一件事,看得是有没有证据,符合不符合逻辑,是否遵循了基本的科学常识,在“穿山甲功能性灭绝”这件事上,绿发会完全没有站住脚。
首先,功能性灭绝本就不是一个严谨的说法,在常用的濒危等级体系中,根本没有这个设置(一般是灭绝、野外灭绝、极度濒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低度关注、数据缺乏/未予评估这几个等级),“功能性灭绝”,印象中是从白鳍豚开始提出来的,原来的意思指的是可能还有一些数量,但是已经无法支持整个种群/物种的存续,灭绝近在眼前。(其实按照这个意思,小头鼠海豚倒是“功能性灭绝”了,当然我脸没那么大,也不敢这么宣布),而从绿发会人员发布的微博来看,他们是根本就不懂这些的。
其次,中华穿山甲虽然极度濒危,但是在除了港台之外的大陆,还是有一些种群的,据我个人所知,这三年,在江西、广东、浙江等省都发现了穿山甲活体,其中一些消息来源于某省林业厅工作的朋友,消息可靠,并且我看过照片,但是由于盗猎猖獗,信息都没有对外公布。中华穿山甲适应性强,对生境选择不严格,台湾甚至有在农田救护的记录(被狗咬),因此如果能够切实管理好盗猎问题,经过三五十年,种群恢复是可以期待的。具体更多的解释,可以看 @猫盟CFCA 的相关回答和公众号文章。各地救助穿山甲的信息,网上一搜就能搜到。至于绿发会,除了来回念叨4年调查之外,没有拿出任何有说服力的东西,比如调查方案设计,原始数据等等,别人不信也是自然的了。
最后再说说所谓“绿色渗透”。绿发会是一个GONGO,也就是政府办起来的“非政府组织”,类似于红十字会,妇联那样。其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协,前身的麋鹿基金会,在吕正操,包尔汗、钱昌照等红一代大佬关照下成立,吕正操后任名誉理事长,现任秘书长周晋峰也没那么简单。绿发会就是所谓的“二政府”,自己渗透自己是没边儿的事,也正是如此,它们的行事也有着我们熟悉的夸张和傲慢,动不动就说别人“诽谤”。
最后说一下,我们反对的绿发会的宣称,并不代表中华穿山甲生活的好,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盗猎依旧猖獗,那实质性的灭绝也是会很快到来的。
咳咳,写问题描述写了一长串,索性当做回答发出来好了。
事件的起源是在 6 月 8 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宣布,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
报告称,穿山甲繁殖缓慢,通过自然繁殖很难恢复,且极易因人类活动干扰等导致彻底灭绝。而导致中华穿山甲功能性灭绝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人为因素,除对其栖息环境的干扰与破坏外,因对中华穿山甲鳞片药用、食疗等方面的需求而引发的人为捕杀,也是中华穿山甲数量锐减的另一重要原因。
但消息在 15 日经媒体大幅报道后,业内学者与动物保护人士却并未积极响应,反而纷纷质疑这一结论过于草率,过早如此认定可能直接导致穿山甲野外保护的失败。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的曾岩博士对记者表示,「中华穿山甲应该还到不了功能性灭绝的状态。根据去年红外相机以及零星观测到的数据,在华南地区可能还有能自我维持的小种群,但是特别小。」
@猫盟CFCA :
中国的穿山甲现在缺乏的是野外系统调查,没有严谨的调查数据作为基础的任何评估都是不负责任的!而中国的穿山甲野生种群的保护也是有空间的,因为野外还有,栖息地也还在。在当下这个情况下,中国穿山甲的保护策略是个非常敏感而重要的事情,一步走错可能就导致野外保护的失败。
学界除了质疑这一结论缺乏可信证据之外,更担心这会导致对穿山甲的保护政策由野外救助转向外来引进。毕竟本土的已经相当于灭绝了嘛,就地保护自然也就变得再无必要。也就是说,一旦我们错误地得出「功能性灭绝」的论断,很可能导致对整个穿山甲种群保护策略的重大误判。
大陆的中华甲没有灭绝:那么我们应该开始大规模的排查,去找到那些小的种群,然后用高强度的保护力量建立一个小保护区,甚至辅助一些迁地保护的手段,提升保护区内的数量,并完善人工养殖的实力。
大陆的中华产山甲功能性灭绝:那么我们应该改变策略,因为已经功能性灭绝了,那么理性的做法是放弃对野外种群的救助。我们更应该花更大力气再引入别的种群,花更大力气去做人工繁育。
毕竟,目前只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物种濒危等级有评定资格并受到国际广泛认可。IUCN 中国也在事发之后发出新闻稿,解释应该如何科学地认定物种灭绝。如此看来,中国绿发会的认定确实有草率之嫌。
IUCN 中国:
《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3.1版》对于推定物种为「灭绝(EX)」或「野外灭绝(EW)」十分慎重。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等级评定以科学为基础,要求非常强大的专业知识、科学依据等作为支撑。因此,当不具备足够的证据支撑时,红色名录不会轻易做出物种濒危等级的改变。
而令人担心的是,不知是否出于巧合,网络上也有人指称中国绿发会正在积极推动引入马来穿山甲,而对本土穿山甲种群的保护可能阻碍其野放外来穿山甲。
事实上,由于中华穿山甲的贩卖变得日益困难,而国内对于穿山甲的商业需求却未见减少,因此越来越多的马来穿山甲被犯罪分子走私入境。但由于有关部门担心外来的马来穿山甲挤占本地的中华穿山甲的生态位,影响我国本土的生态环境,所以即便查获之后也无法将其放归自然。
中国绿发会近年来一直支持将马来穿山甲遣返回原产地,这一态度确实值得肯定,但国际遣返程序在实际操作上却困难重重。因此,为了提升马来穿山甲的救助存活率,绿发会改为呼吁将其野外放归。中华穿山甲在中国绿发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大量呼吁野外放归马来穿山甲的文章。绿发会宣布中华穿山甲功能性灭绝的几天之后,便举办了名为「马来穿山甲命运」的征文活动,呼吁社会讨论和支持野放马来穿山甲。
这两个举动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无从得知。但从常理上推断,如果中华穿山甲真的已经功能性灭绝,确实可以为野放境外马来穿山甲铺平道路。
那么,野放马来穿山甲究竟会不会带来生态风险呢?这一点其实存在很大争议。按理说,中国绿发会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益公募基金会,理应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其主张也值得社会信任。但此前,中国绿发会曾组织了数次大规模寻找白鱀豚的民间科考,并两度宣称发现白鱀豚的踪迹,其公布的影像证据却难以令广大学者和环境保护爱好者信服。
@青檀:
为了机构利益和新闻效应,罔顾权威科研机构的质疑和劝阻匆匆发布照片,只会造成社会大众的认知混乱。发布如此质量的照片必然要面对诸多质疑,而绿发会选择的方式是贬低所有质疑者和卖惨,显得很不专业,也有悖科学严谨的态度。
2017 年,民政部宣布将中国绿发会的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由 3A 级将为 2A 级,降级原因为2015年年度检查不合格。
而这一次,面对外界质疑,中国绿发会的反应可谓更为激烈。6 月 16 日深夜,绿发会发出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引用刑法条款指控曾岩涉嫌诽谤罪,称其「言论恶毒」,要求其道歉并消除违法言论影响。
绿发会之所以如此不满,主要是曾岩博士(微博名 @濒危物种科学小助理)在文中提到,「至于某个组织的宣布,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中没有一个是为了中华穿山甲保护,没有一个」。但在声明发出之前,曾岩已经修改了这段话。
不得不说,这句话显然是意有所指,但是否涉嫌诽谤,乃至真相是否真的如此,孰是孰非,就只能交给公众评判了。
搜索中国绿发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自然之友这些关键词。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非常有意思。
比如下面这个新闻:
http:// wemedia.ifeng.com/53073 435/wemedia.shtml
吉姆哈克尼斯,中国高级顾问
Jim于2006年至2013年担任IATP主席,经常前往中国,作为IATP工作的一部分。在此之前,Jim在中国生活了16年,从事农村发展,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工作,担任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执行董事,以及福特基金会中国环境与发展项目官员。他精通中文,经常撰写和发表关于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并担任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顾问。吉姆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长大。他拥有威斯康星大学的亚洲研究学士学位和康奈尔大学的发展社会学硕士学位。
吉姆哈克尼斯,福特基金会中国环境与发展项目官员。IATP是什么?institute for agriculture & trade policy,农业与贸易政策研究所。一个美国的NGO。
有消息表明,福特基金会与中情局关系密切,主要是培养亲美知识分子和新自由主义者。
再看看绿发会和自然之友是干什么事情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