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聊到择偶标准时,为什么说“要找长得好看的”就会被认为理所应当,说“要找有钱的”就会被骂拜金、不单纯? 第1页

  

user avatar   steve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两个知识点和这个问题相关:

第一,社会心理学对择偶的研究发现人们多半会和与自己颜值差不多的人结婚,与此同时在经济状况和社会阶层流动性上面,婚姻则会有显著的向上推动力,尤其是对于子女来说。换句话来说,当人们说要找长得好看的人时,他们最终获得的将会是和自己差不多好看的伴侣,但是当人们说要找有钱的,则的确有可能找到比自己更有钱的,让自己和后代都在社会阶层和物质条件上有相当的提升。

第二,人类拥有一系列认知谬误,其中公平世界谬误(just-world fallacy)会使得我们相信世界总体来说是公平和平衡的,任何的不平等都会有相应的惩罚或者代价。另一方面,当我们看见了和自己预期相冲突的反例时,则有可能通过批判和攻击来降低自己的不适感。受害者指责(victim-blaming)行为就是典型的降低不适感策略。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的推理:在择偶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颜值是一个比较公平的游戏,颜值低的人不太可能找到颜值很高的人,所以这并不违背大家的公正世界假设,也不会带来不适感。但是在社会阶层问题上,人们通过结婚获得向上流动性则是则更为常见,这和公正世界假设是冲突的,会增加人们对于公正性的强调,而看见他人从婚姻中得利所带来的不适感也会需要通过指责来降低。因此人们对于“要找有钱的”这种观念和行为的批判程度要大大高于有关颜值的择偶标准。

其实如果把颜值和物质交叉起来看,也是符合这个推理的:如果一个颜值低的人和一个颜值高的人结婚了,这也是违背我们预期的,为了降低这种不适感我们会指责这对伴侣,认为他们的结合一定是钱色交换。

总之,哪些择偶标准受到人们的批判,主要是取决于他们是否和人们的预期冲突,是否给人带来不公平或者不值得的不适感。

人的批判、指责、攻击或者其他带有强烈情绪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理解经常都和现实没有太强的直接联系。因为现实是非常复杂的,复杂意味着平衡、多元、没有清晰标准或答案。而那些带有强烈情绪的行为往往都在人们处理自己内心体验和情绪的过程中扮演了特定角色,而这才是行为的真正来源。

比如这个“好看”和“有钱”之争,虽然看上去是针对择偶标准的讨论,但客观来说这个问题并不足以引发愤怒和攻击性,因此在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暂时把“说了什么”放在一边,而是去看看“为什么选择了这种说的方式”。所以用愤怒的方式来讨论一个很普通和过度简化的问题,站在心理学专业人士的角度,其背后的隐性动机显然就是更加重要,甚至是唯一重要的问题了。如果你能够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公众舆论,会发现相当多讨论都是情绪发泄,而非针对客观现实的严肃讨论。




  

相关话题

  为什么发现相同背景的孩子,会发现有很多女生搭飞机出去旅游,而男生大多数都没有这样的经历,为什么? 
  我们有没有一种客观而准确的办法能够辨别出谁被洗脑了谁没有? 
  在经过长时间的懒散之后,怎样让自己紧张起来,工作效率高起来? 
  总认为所有任务完成后休息没有deadline之前拖延“爽”,这是为什么? 
  2021 年我国结婚登记 763.6 万对创 36 年新低,为什么年轻人不结婚了?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为什么中央民族大学讲师邱昱以为“中国女性是要用身体抵抗种族主义”? 
  为什么许多战后老兵有精神问题?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如此大的差距? 
  女生多久会喜欢上追她的男生? 
  人类需要多大的空间才没有被拘禁的感觉? 

前一个讨论
面试官问你能保证多久之内不会怀孕?怎么看?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人类首次用反物质完成了双缝干涉实验?有什么发现?





© 2025-02-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2-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