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现有的商业航天民企,经过一番角逐和淘汰后会剩下几家?有几家企业能存活到最后? 第1页

  

user avatar   de-de-ma-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提问的关键词是什么?是“一轮”还是“淘汰”,是想问谁先死,还是问谁能活到最后?

因此,我从三个方面说下我的看法。

1)哪类航天民企的成长风险最高——火箭。民营航天三大类:火箭、卫星、地面,论成长难度,火箭最难,卫星最容易。不说对标世界一流的SPACEX,就说能到rocket lab这样的成长到可以自我造血维持运营的阶段,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而且这还是在最理想(有人、有钱、有政策、有成熟供应链)的状态下,而国内的航天民企多多少少都缺条件,所以其抗风险能力都不高,而火箭公司又是其中风险最大的,所以活下来的可能性可以说最低;

2)哪类航天民企长成后收益最大——还是火箭。太空产业链中最短板的部分就是最核心的部分。普通百姓有一种错觉,好像SPACEX证明了民企搞航天是可行的,然后国家就也开始搞。其实,美国从阿波罗时代起,航天的商业化程度就很高。而我们国内给火箭卫星做配套的民企多如牛毛,乃至于直接做整星的民企甚至都有90年代成立的。那为什么大家还一直觉得航天是国家的事呢?因为最重要的一环——运载火箭没有开放给民企,一是技术与弹道导弹同源,二是确实需要有技术壁垒。因此,作为最核心的部分,谁掌握了这块,谁就掌握了重塑产业链的能力(举个例子,马斯克一箭60星的表演,足以将一众小卫星公司积累了数十年的优势荡平,直接威胁后者的生存),所以,如果火箭公司能活下来并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么他将有能力决定其他两类公司的生死;

3)什么样的火箭公司能活下来,达到上一条说的程度呢?

第一、坚持理想初心不动摇——国内公司发展阶段更依赖于融资,而资本的贪婪本性必然会在公司发展到一个阶段时,与技术理想发生分歧,如果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偏离了初衷,必然走向没落,

第二、拥有逆境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一路上,困难重重,内部的、外部的、技术的、资金的、政策环境的都有而且在彻底死亡之前一直会有,只会打顺风战的团队是抗不住的,灵魂人物走光了,公司也就如行尸走肉了;

第三、稳重谨慎,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国内从1970年发射第一个卫星开始,火箭技术将近50年,以国家力量积累了半个世纪的科技产业不是说靠堆钱堆人就能随随便便超越和颠覆的,就跟前一段一众造车新势力觉得自己能轻松干翻传统汽车制造商一样,缺少对行业的敬畏。所以,融资压力下适当拔高成绩可以理解,真要是吹的太厉害了,下场不会比水氢车好多少。


最后,我说一下结论,民营航天企业,只有火箭公司能活下来,国内的商业航天这个行业才有希望。由于其成长不易,最后活下来的火箭公司可能也就那么2、3家,至于谁能活,就交给事实做选择吧。但是,有一点我特别反感有些头部公司最近密集宣传,各自把自己的现有小成绩包装一番,说成是存活的关键,顺便把友商踩一番,恨不得别人都说死。我就觉得真low,搞得跟元末农民起义似的,农民军不联合抗元,自己先互相搞,但是别忘了,朱元璋打赢了势力远高于自己的张和陈、马斯克也还有不止一个ATK。




  

相关话题

  中国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过年,太空年夜饭能吃到饺子!你知道饺子什么馅的么? 
  能活到科技发达到可以把骨灰带上月球的那天吗 ​​​? 
  杨利伟降落地球后,为何再也没重返太空? 如果杨利伟重返太空,为何不被喷成和年轻人抢机会? 
  为什么人类发射探测器总是向太阳系边缘发射,而不是向太阳系的上方或者下方发射? 
  如果空间站给你一次搭载机会,你最想把什么送上去? 
  如何评价 NASA 宣布机遇号火星车永久失联? 
  如何评价观察者网科工力量10月17日的视频《26颗卫星报废,谁在给马斯克的商业航天撑腰?》? 
  航天器在外太空是如何产生推动自己向某方向前进的力的? 
  如何评价小行星探测器隼鸟 2 号连续在 Science 上发表三篇论文?有什么最新进展? 
  中国是不是在月球发现了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我国90年代下岗潮没有印钞刺激经济?
下一个讨论
捷克人为什么那么爱喝啤酒?





© 2025-04-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