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贝索斯拥有和资助的蓝色起源公司没有实现 SpaceX 的成就?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wang-75-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随着最近两个月大量关键岗位人员离职,BlueOrigin事实上已经从商业太空竞赛出局,和SpaceX的竞争也变成了一场笑话。

但是往前推个七八年,局势并不像今天马后炮的观察那样明了,NASA和美国空军的高层都曾经看好过BlueOrigin,航天粉也曾对他们抱有很大期望。

BlueOrigin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这里先说我的结论,详细论点后面慢慢讲:

2013年之前的BlueOrigin是一家有活力和进取心的优秀“老航天”企业,然而在对“新航天”SpaceX的竞争中开始处于下风;13到18年,因为目标不明确,发展逐渐陷入停滞;18年至今,公司重心转向政府游说,研发完全停滞,最终陷入PR灾难。

一、稳扎稳打的BO

首先纠正两个误解:BO创立比SX早;贝索斯比马斯克有钱所以BO经费比SX更充足。

BO创立于2000年,然而实际运营是在2003年罗博梅耶森加入并担任公司主席之后才正式开始。而行动力点满的马斯克在SX创立的2002年就招募到了汤姆穆勒并开始了梅林的研发。论正式运营的时间,BO并没有更早。

BO早期是贝索斯个人全资投入。从2000到2013,贝索斯向BO 投入的资金总计不到5亿美金,每年卖10亿亚马逊股票投入BO是14年之后的事情。而SX从创立至今一直在私人投资市场融资,2006年拿到了nasa的里程碑合同,2008年拿到ISS货运合同。从经费上讲,BO并不占优。

下面言归正传讲讲BO的初期发展。

工程上的事情,归根结底就是两个问题:放大和取舍。BO的格言“Gradatim Ferociter”意思是“一步一步,猪突猛进”,这句话完美体现在他们对于“放大”这个问题的处理上。

BO创立之初就决定做可回收火箭,对于火箭回收的两个难题:精准的飞行控制系统,可长时间工作、可重复启动、可深度节流的火箭发动机,他们给出的策略是从小做起,逐步放大。

先开发一台具有垂直起降能力的小号原型机,在这个基础上放大推力、优化参数,开发更大型号的原型机。重复这个放大过程直到技术足够成熟,这时候小号的原型机改一下作为第二级,大号的原型机改一下作为第一级,两个原型机拼起来就有了一枚可以回收复用的运载火箭。

非常稳健的研发路线,而且他们执行得并不慢。

2013年底,BE-3研发初步完成。这是一台50吨推力,抽气循环的氢氧机,可深度节流到低于20%推力同时比冲不变,可上百次重复启动,工作时间超过两小时。2015年中,由BE-3驱动的New Shepard试飞越过卡门线,并且成功着陆。这时候BO已经初步解决火箭回收的两大难题,技术基本成熟,而它的员工还不到400人。

二、不讲武德的SX

由于主流媒体不懂技术,商业评论不懂航天,对SX的新闻报道上面存在很多的失焦。国内由于信息不畅和资讯污染,误解更多。以至于猎鹰-龙飞船项目在聚光灯下,当着全世界的面上演了一场奇迹,大家都没看明白奇迹是怎么发生的。这也是现在博卡奇卡外架满长枪短炮,24小时盯着拍的主因:上次没看清楚,请你再表演一次。

对于SX套路的分析,总结一下业界大佬和民间大神的观点,大概有这么几条:

高效的扁平化管理取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

TPS大佬Dan Rasky讲过一个例子:他奉命到SX做TPS技术转移的时候,觉得龙飞船结构组给出的温度限制值太低了,于是去隔壁找到结构负责人。对方表示温度超过这个值的话合金会软化,他觉得不可能。办公室就在车间里面,他们拿了一块合金材料,去TPS那边的烤箱加热到对应温度。测量结果是材料没软,于是结构组认错改参数大家继续上班,整个协商过程不超过1小时。

目标极度清晰,决策富有远见。

2008年猎鹰1入轨,SX完成NASA的里程碑式考核,拿下ISS货运合同(这场谈判也是肖特维尔的成名之战),之后迅速果断地砍掉了猎鹰1,全力研发中型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

火箭方面,针对不同运力要求设计了七八种构型,最后除了猎鹰9全部砍掉,仅保留后续开发重型猎鹰的可能性。

飞船方面,坚持要做高风险低回报的轨道返回运单,并且自建工厂生产隔热瓦。后来,具备返回能力的货运龙飞船进化成了载人龙飞船,自产的隔热瓦贴到了星舰上。

垂直整合,货架产品,模块化。

这方面的讨论已经很多,这里就不啰嗦了。

依赖计算机模拟,不做传统意义上的放大。

这是起步阶段BO被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当BO还在做1吨推力的BE-1练手的时候,SX直接开始研发34吨推力的Merlin-1A,等到BE-3开发完成的2013年,梅林系列已经成功飞了5年了。

猎鹰1没有小号原型机;猎鹰1到猎鹰9看起来是放大了,但是主要部件发动机、飞控、航电都是直接来自猎鹰1,箭体结构和气动更像是重新设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放大;猎鹰9试验回收技术的原型机grasshopper直接就是单发动机的猎鹰9第一级。

这种不放大的风格在星舰项目上展现更多。

(可能由数据驱动的)快速迭代。

从2010年首航到2018年设计冻结,猎鹰9的迭代升级就是那场所有人都没看懂的奇迹。目前的合理猜测是多发并联和回收带来的大量数据经验把算法、工程师和火箭一起喂到了满级,但具体如何只有SX清楚。

其实SX当时都是懵的。重型猎鹰本来是为了弥补猎鹰9运力不足开发的,然而等到开发完成的时候,大部分原计划用它发射的载荷猎鹰9就能完成了,以至于2018年首飞至今只打了三发;穆勒在2015年的时候觉得梅林的潜力已经被挖到底了,剩下的都是些修修补补的小事,于是放心把梅林交给徒弟们管,自己专心搞猛禽,结果之后的三年被梅林的改进数据不断打脸。

最后,也是SX对BO确立优势的关键点:塑造形象,吸引人才,手段极其凶残。

据说SX最早的3000名员工都是马斯克亲自面试的。据说马斯克曾私下打电话给拉里佩奇,要求把一名谷歌员工从旧金山调到洛杉矶,以方便这名员工的配偶到SX上班。据说SX员工闲暇时间上网看paper,遇到中意的就请作者到公司演讲交流,谈得投机直接签合同来上班。

2008年SX注册油管频道,之后逐渐替代马斯克的个人魅力,承担起招兵买马的重任。我印象最深的是载人龙飞船试飞对接空间站的那次直播,主持人讲:“龙飞船上一直在闪的那盏灯是光达,测距用的。几年前它就摆在我的办公桌上,非常高兴看到它在今天发挥作用。”这种宣传对理工宅的吸引力不亚于黑洞。

从老航天视角来看,在2013年SX已经对BO拉开了5到10年的差距,然而这并不是很大的优势。BO会丢掉一轮政府和军方的订单,但是只要火箭研发完成,下一轮竞标中仍然可以形成有威胁的竞争。各方也乐于帮助BO迎头赶上威胁SX,以压低发射价格。

没想到SX得势不饶人,充分利用这点优势将自己塑造成美利坚航天事业的希望,把优秀人才扫罗一空。2014年4月,SX和NASA签订租赁合同,拿到了传奇发射台,发射过阿波罗登月飞船和航天飞机的卡角LC-39A使用权,贝索斯阻拦未果惨遭奚落,舆论大局底定。此后BO哪怕粗暴的开双薪去SX挖人也经常挖不到,彻底陷入劣势。

三、盲目的跟风只会跟进到沟里去

站在2013年BE-3完成研发这个时间点,只要立刻着手开发运载火箭,尽快入轨,同时改进内部管理增加效率,BO仍然可以坐二望一,保留弯道超车的希望。

进,可以BE-3多发并联凑一发中型运载火箭,抢卫星发射份额;

稳,可以削减设计要求加速BE-4研发,尽快实现New Glenn首飞;

退,可以把BE-2拿出来改一改,和BE-3凑一发小型运载火箭,拿稳小卫星发射市场。

无论选哪一种,早则2016,迟则2020,BO都可以拥有轨道运力。然而它就是坚持不入轨!

对于BO在2013到2018这段时间毫无章法的决策,可以归因于贝索斯的傲慢,管理层的无能,或者是被SX打懵了,但作为旁观者,我只看到目标丧失,盲目跟风。举三个例子:

开发亚轨道“太空”旅游载具New Shepard,包括火箭和载人舱。

贝索斯创立BO的愿景是太空工业化,保护地球村。亚轨道观光旅游和这个愿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亚轨道载人舱的姿态控制、发射逃逸、降落等等都要按照入轨的宇宙飞船的规格来做,占用大量资源,但最后也仅仅是飞个亚轨道而已。

这个项目多半是跟风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银河。然而布兰森在2017年把轨道发射项目从维珍银河拆出来,单独成立了维珍轨道公司,其小型运载火箭LauncherOne已经入轨,和RocketLab抢生意去了。维珍银河专心做旅游,目前看来票价、舒适度和观光体验都优于BO。

成为火箭发动机供应商。

2014年BO和ULA签订合同,提供BE-4作为ULA新一代火箭Vulcan的第一级发动机。2015年ULA又考虑采购BE-3用在Vulcan的第二级,以替代昂贵的RL-10。

这个决策应该是梅耶森做的,典型老航天思维,因为公司在发动机开发上面比较成功,就想做成AeroJet,RocketDyne这样的发动机供应商。

然而BO的火箭发动机一开始就是为了回收而开发的,设计理念和ULA用完就扔的火箭格格不入。为了满足甲方爸爸,已经完成的BE-3又开发了一个膨胀循环的衍生版本;BE-4在开发中期被强行要求适配Vulcan,又不愿放弃深度节流重复启动的回收特质,难度骤增,直接导致了之后的难产。

运力超越重型猎鹰,驳船回收的New Glenn。

BO在New Shepard之后规划的新火箭New Glenn也是画了七八种构型,从2012年开始画,2016年才公布。和SX专精一型不同,BO的选择是“我全都要”。二级的、三级的构型都有,分别针对近地和深空任务。LEO运力从45吨往上,最小版本都超越重型猎鹰。第一级也是垂直降落驳船回收,还和SX争过专利。火箭还没开造,驳船已经买来涂装了。

根据SX的动向,火箭设计迭代了好几版。最新一版包括了一个叫做Jarvis的可回收第二级,不锈钢材质,抄的什么就不用多说了。

New Glenn的槽点实在太多吐不过来,总的来说就是为了压过竞争对手反复修改设计,硬件始终没法落地,预研了9年依然是一款PPT火箭。

四、终局,乱自上作

也许是把失败归因于梅耶森领导不力,2016年贝索斯试图高薪挖肖特维尔担任CEO,被残忍拒绝。

2017年9月,前霍尼韦尔高管,擅长政府游说的鲍勃·史密斯成为BlueOrigin的首位正式CEO,贝索斯之下的第二号人物,代替公司主席梅耶森管理日常事务,从此开启了BO的噩梦之旅。

如果说梅耶森领导下的BO是骑兵团遇上了坦克旅,那么史密斯的策略就是先把战马杀了省粮草,然后通过外交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他的具体做法是:

叫停“硬件富余”的开发模式。

梅耶森在BO的领导有很多问题,思维僵化陈旧、目标模糊等等,但是作为一个在约翰逊航天中心干过12年,参加过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项目的航天老板凳,至少在研发投入上他是一点不含糊的。

BO的研发一直采用“硬件富余”模式,也叫“快速失败”模式,指大量生产原型机进行密集测试,金钱换时间的研发方式。现在备受关注的星舰项目就是用的这个模式,SN15还没开始测试,SN16到20已经造出来了。在这个模式下,即使面临管理层制造的各种困难,BE-4研发进度也一直不输于猛禽,可以说BO的发动机团队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

史密斯上任后以节省资金为由停掉了“硬件富余”模式,从此所有项目陷入停滞。2015年就试飞成功的New Shepard直到今年7月才把贝索斯送过卡门线;2017年成功试车的BE-4至今无法交货;某著名PPT火箭就不讲了。

通过游说获取政府订单。

具体来说就是去年的国防订单和今年的月球登陆舱。前者被SX和ULA瓜分,后者被SX独吞。

史密斯在这两个单子上面都下了大力气,国防单流出信息不多,这里讲讲登月舱的事情。史密斯的盘算是游说国会帮NASA把Artemis登月项目落地,然后NASA投桃报李把登月舱交给自己来做,为此联合了波音和洛马。

登月舱招标过程中NASA载人航天负责人Doug Loverro私下把各家标底透给波音,事情败露之后引咎辞职。最后国会批的经费不足,NASA选择了报价最低运力最强项目进展最快的SX作为独家供应商,史密斯盘算落空。

NASA的人又不是傻子,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个大项目,事关所有人的职业生涯前途名誉,谁搞小动作弄死谁。在这种关键项目上寄希望于人情关系,也是想瞎了心了。

终局

今年7月,贝索斯卸任亚马逊CEO,专心管理BlueOrigin,把公司带入了更大的灾难。

不满于登月舱合同落空,贝索斯向GAO提交申诉,同时在网站上发PPT指责SX的星舰登月计划不靠谱。因为理由不充分,申诉被驳回。因为星舰SN15测试成功而BO还没有入轨火箭,被网友嘲笑“BlueOrigin主业发律师函,偶尔发发亚轨道火箭”。

贝索斯依旧不服气,将NASA告上法庭。法律程序耗时冗长,判决至少要到11月才能见分晓。此举拖延了万众期待的Artemis项目进度,彻底得罪了整个美国航天界。有NASA高层私下表示再也不会给BO任何合同竞标机会。

而因为BE-4迟迟不能交货,拖延了ULA的Vulcan火箭进度,BO又与波音洛马交恶,还间接得罪了Vulcan的大买家美国军方。至此,BO彻底陷入公关灾难。

同时降临的还有HR灾难。因为长期不满公司的官僚作风和目标游移,加上公关灾难中饱受同行嘲弄,New Shepard载人首飞后大量员工辞职,其中副总级别的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多达17人。

从目前来看,BO是神仙难救了。

附:SpaceX的转型

其实到这里已经没有再讲SpaceX的必要了,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事,所以多嘴提一下。

大概是在2018年前后,猎鹰-龙飞船设计冻结准备载人飞行,像我这样喜欢看爆炸的伪航天迷已经不再关注日渐无聊的SpaceX的时候,他们偷偷地完成了一次转型。整个过程及其顺滑,不仅外界关注少,迟钝点的内部员工都没有发觉。

猎鹰-龙飞船项目由研发主导转向生产主导,大量抽走研发骨干到星舰项目,领导岗位换成了从汽车、军工等行业招来的生产经理。

汤姆·穆勒、汉斯·柯宁斯曼等公司元老进入半退休状态,挂职顾问,权力逐渐移交给新生代。监国三年后,元老们在今年彻底交权,享受退休生活。

现在的SpaceX已经不再是一家创业公司。


user avatar   gu-lu-gu-lu-41-5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user avatar   chen-xian-sheng-78-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30多年前,我第一次和史蒂夫见面,我们两人生命中的一多半时间是同事,竞争对手与朋友关系。”,比尔·盖茨,苹果最重要的竞争对手,微软创始人在一份声明中如是说。

  盖茨说:“世界上很少见到有史蒂夫这样巨大的影响力,其中一些将是后来许多代人会感受到的。对于我们这些有幸与他一起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伟大的荣誉。我们会十分的怀念史蒂夫。”

  盖茨夫人梅琳达在Twitter上写道:“非常悲伤的获悉史蒂夫去世的消息,他是一位真正的创新者与一个伟大的人。”

  微软联合创始人Paul Allen也表达乔布斯的家人与朋友表达哀悼之词,他在Twitter上说:“我们已经失去一位特立独行的科技业先锋与领导者,他知道如何制造令人震惊的伟大产品。”

  Ethernet创始人Bob Metcalfe说:“唉,愿他安息。没有他的疯狂而伟大的想法,我们要怎么做?”

  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说:“史蒂夫,感谢你的成为我的导师与朋友。感谢你改变世界的做为。我会怀念你。”

  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说,即使处于病中,乔布斯仍然乐意给他提供建议,他说:“我非常非常悲伤的听到史蒂夫去世的消息。他是一位伟人,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辉煌。他总是有能力用寥寥数语就开启你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自己之前未曾想到的。他用户体验至上的主张总是激励着我。”

  Google联合创始人Sergey Brin说:“从Google创业的初期开始,当我们和Larry需求远景与领导力激励时,我们总是朝向苹果总部的方向。史蒂夫,你卓越的热情已被任何触摸了苹果产品(包括我们正在写这段话的Macbook)的人所感受到。我们几次碰面当中,我已经见证了这种热情。”

  Salesforce.com CEO Marc Benioff说:“乔布斯是我们行业的最伟大的领导者。我真的很悲伤。这是全世界的一个重大损失。我将永远缅怀他。他为我做了很多。”

  戴尔创始人Michael Dell说:“今天,世界失去了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科技产业失去一位标志性的传奇人物,我失去一位朋友和老乡,史蒂夫乔布斯的遗产将被世代铭记。”

  AOL副总裁Blake Irving说:“鼓舞人心的领导,非凡的远见,他带来不可复制的成功与宗教。感谢你,史蒂夫。”

  雅虎Twitter上的一个帖子写道:“他身后是无尽的改变我们生活的创新。”

  加州州长Jerry Brown说:“乔布斯是一位伟大的加州创新者,他诠释了一个完全独立与创新的人能取得的成就。很少有人如他一样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力量与优雅。”

小米公司说:(已删除)


user avatar   ban-bei-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 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 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


user avatar   fengzhihao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年前某军区站岗哨兵被袭,枪弹被抢,人死没死不记得了。是不是要提个问题“为何全副武装哨兵面对袭击挂掉”?

大惊小怪。


user avatar   iron-man-on-march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wenkan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中国航天集团首个商业运载火箭品牌「龙系列」? 
  为何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航天技术短短几年就超过了中国? 
  自己制造飞行器登月采集月壤犯法吗? 
  马斯克会加入「中国国籍」吗,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加入? 
  大家如何看待马斯克一人疯狂致富? 
  如何看待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针灸这一行为? 
  为什么贝索斯拥有和资助的蓝色起源公司没有实现 SpaceX 的成就? 
  如果一个物种的星球第一宇宙速度大于它们能承受的最高加速度,这个物种还会有航天科技吗? 
  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祝融」,有哪些文化内涵?在中国航天史上意味着什么? 
  旅行者号为什么没有探测柯伊伯带天体? 

前一个讨论
美国发动战争,常年战争,对于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水平有影响吗?有什么影响?
下一个讨论
印军明显越界,北斗卫星为什么没有察觉?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