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内容相当简单,大致概括就是:一对男女学生因为念高中分到了一个班上互相暗恋但都死傲娇怎么也说不口最后彼此错过七年的故事。
是不是感觉听上去有些无聊?错,这恰恰是片子最有意思的地方。
我看过很多青春片,里面的主人公动不动就要为了爱寻死腻活。不说这样的剧情充满了假大空,就说学生时代,多少人怂得看见心仪对象就撇开目光,生怕对方发现自己在看他呢?
所谓“人们越是喜欢什么就越是缺什么”不无道理,就像很多人喜欢看伤痛文学,因为他们缺乏在学生时代敢爱敢恨的勇气,而这也是我想说的一点,勇气。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部电影存在着暗线,也是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即男主角余淮的高中时光。贯穿全片的唯一线索不是两个死傲娇互相暗恋,而是勇气。
余淮是个怎样的人呢?阳光、帅气,运动神经发达,还是全国物理竞赛中的佼佼者。但就是这么一个男孩,却让我觉得比女主角耿耿还要真实。
很多观众包括我的朋友,都认为这部电影的故事就是耿耿的成长史,小姐妹还开玩笑说这就是论《树上最高的果子是怎样长成的》,可在大家都没看到的地方,我深深为余淮感到可惜。
天之骄子的余淮从小就是三好学生般的存在,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这样的人也很常见,但就是这么个有着光明未来的孩子,在最后却失联整整七年。
我想,余淮应该是个敏感而又自卑的人吧?
即便是作为朋友,也理应相互对彼此的家庭有所了解,但耿耿不知道余淮是单亲家庭,在家长会后才得知此事,而余淮不停地自称“小爷”,说自己会罩着她,只是不知道该用什么理由和喜欢的人一直待在一起,所以才用这么幼稚的形式来默默守护。
鲍勃·迪伦说过: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作男人。
在高考即将来临的时候,尖子生余淮已然做好万全准备,即使是一时失手,我相信以他的实力也可以和耿耿一起去北京,然后在一起。可是家庭的变故却让他方寸大乱,以至于无法平衡任何事。
后来余淮觉得自己配不上越来越出色的耿耿,所以选择一言不发决绝的离开。这是现实种普遍存在的情感状态,很多人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而选择离开,谁不想和喜欢的人一起,但离开是为了让TA更幸福,很多时候现实和长大这件事,让我们默默选择了遗憾和忍痛割爱
我曾听闻一个说法,男人抽烟无非三种理由,年少学坏、工作需要、释放压力,明显余淮是第三种人。
母亲需要人照顾,单亲家庭唯一的顶梁柱倒塌,余淮必须在未来和当下做出选择,他选择了后者,读了所不上不下的大学,没毕业就找了份工作来赡养母亲,生活的重担让他喘不过气,这一点在影片最后也能看出,本不抽烟的余淮坐在门外,默默吸烟。
晚秋高地的小伙伴聚会我注意到一个点,身为学生的孩子们手里的饮料并非寻常饮品,而是菠萝啤。孩子在年少时总想着长大,于是不少姑娘悄悄偷用妈妈的化妆品,男孩子们试着喝酒,似乎这些在成人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让他们也感受到“大人们”的心境。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很多很多事,包括在我高中时期的那么一位,和主角们的班主任张老师一样的人。
某次期中考试后成绩下发,老师很神秘地来到班上点名叫我们出去,神情异常严肃,出去后老师一下子就笑了,说我们期中考试给他长脸了,他想请我们吃饭。
于是那晚,我们或多或少和电影一样喝了些酒,但老师明言规定,一人最多两杯,可那晚是我三年内和老师相处中最开心的时光。因为他没有把我们当成孩子,而是对等的、即将迈入新门槛的成年人。
我想他们了。
是的,看完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思念。
当初说好要一起走下去的姐妹们现在联系次数愈发减少,班上的情侣们有的分手,有的还在一起,但都回不到当初那个年纪,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丝利益关系,纯洁而又美好的故事在三年中一次次上演,最终还是回不去了。
我猜导演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最大的想法并非标新立异,也非夺人眼球,而是用一种类似于“代替回忆”的方式,让生活在迷茫中的人们想起自己过去最真实的记忆。
故事内容平淡细腻,片中角色们所经历的事却是心底最深藏的过去,是每每想起都会感慨万千的自己。
如果这部电影让我打分,我会给它打八分。缺的的那两分,一分在于余淮这样全方位无死角的男同桌几乎不存在,一分在于这部电影伤害了我,因为它太让我沉浸在回忆中,扎心了。
没人觉得从聊天记录来看
明明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嘛?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女的明显就是天天嚷着喜欢渣男那种
还“我是您的”
简直就是一个受虐狂的心态
施虐狂和受虐狂不是绝配嘛?
恋爱的时候搞不好还很享受呢
哦,现在分手了,越想越气,趁着罗志祥的瓜蹭一波热度伺机报复?
动不动就pua,但凡能独立些有原则些,自尊自爱些,能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