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会。这要从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方面、当时南方的气候,还是类似于热带,江南地区接近现在的西双版纳,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那象可不是别处来的。再举一个例子:甚至到了西晋时,还有不少部队士兵身穿犀甲,因为野生犀牛不少,牛皮当时还不是战略物资。
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土壤溶淋现象严重,土地贫瘠,很多是砖红土或者红土,就算能开发,作物产量也不高,难以支撑大规模战事和密集人口;二、疫病横行,包括但不限于著名的“瘴气”,影响人身体健康,也起到阻碍开发,降低人口密度的作用。
多一句嘴:后来天气凉了下来,土壤慢慢转化,才形成现在的水稻土,但那是南宋时候的事了,隔了快一千年。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北方只是因为战争和政治不稳定,暂时陷入混乱,一旦整个北方稳定下来,就算刘孙再紧密团结,也无力对抗魏国。
第二方面、能否对抗,要看各自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从现在人的角度来看,三国差不多,但当时其实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理念,具体而言,魏国要走和大族结合的道路,也就是后来的士族政治;
蜀国要走秦汉帝国体制路线,看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前汉的赞美,对后汉的唾弃,就可以看出来,显然是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因为后汉乱了规矩的原因,不但不肯走士族政治,还要铲除任何大族诞生的土壤,回归秦汉体制;
孙吴政权其实很具有割据性质,这么说这个政权的性质吧!如果它独立的时间长了,就会变成一个大号的越南。西晋灭吴,消灭了这一状况,但这种趋势在后来的朝鲜、越南身上重现了。
所以,一定要明白:这根本不是统治者争权夺利这么简单,而是三条道路的选择。诸葛亮为什么这么为人称道?三国故事为什么壮烈瑰丽?是因为它正处在一个历史的三叉路口,各方力量都向把它往自己希望的方向拽,因此不但有上层的意志,还有群众的参与,不成功就成仁,没有半点含糊的空间,因此情节特别惨烈,人也特别慷慨激昂。而这,正是三国这段历史的独特魅力。
不管大家喜欢还是不喜欢,历史否定了孙刘两家的选择,这是历史的大势,实在没办法。就算刘备百折不挠,从二十多岁苦苦干到六十多岁,基本没过过好日子(一个光有皇帝梦的人,根本没法撑过这种艰难困苦)就算诸葛亮鞠躬尽瘁,活活累死自己,也做不到。而他们这么苦,也正好说明,在历史大势面前,人的力量有多渺小。
第三方面、从双方战略态势来看。自从吕后初年,古汉水因地震断绝,从蜀中之地出兵,夺取关中,就成为泡影。诸葛亮隆中对的理论基础就是“刘邦能,我也能”,其实已经不可实现。从荆州方向来看,最重要的襄樊仍在曹操手中,守江必守襄樊,否则一旦大军顺汉水而下,江汉一带不保,长江天险就会丧失,地利方面对东吴不利;再看长江下游方面,长江下游的守卫,主要有两道防线,一道是鲁西南山区,也就是古代的兖州,如果有兖州,可攻可守,但兖州是曹操老巢,显然不可能;一道是淮河,古人有云,守江必守淮,孙权拼死拼命,多次进攻合肥,就是为了夺取淮河一线,但一直没能成功。孙刘虽然能立国,单立国之初就已经地利丧尽,几经努力,也不能夺取相关更重要战略要地,其实早就注定了亡国的征兆。
总结: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