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国产青春片被07年的周杰伦碾压了
资本在IP和明星效应的双重加持下,炮制了中国特色青春片,工期短圈钱快,把钱都花在请明星和买IP上,电影制作和场景搭建做得差强人意,唯票房论。
支撑这一模式运作的就是影视圈毒瘤粉丝经济,只要拿下有粉丝基础的大IP,再找有影响力的小鲜肉,在粉丝的号召力下,票房量级似乎已经确定,成了稳赚不赔的生意。赚了,同行会眼红,资本也是逐利的,就会有更多热钱涌向IP和明星,一旦陷入了这个怪圈,泡沫就会越滚越大。
这种环境也催生了空洞浮夸的中国特色青春片,内里不仅没有你我青春的悸动,影片内在逻辑更是狗屁不通,人物动机之混乱,很难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似乎还未上升到用类型片来界定分析的必要。总不能因为名字有了青春二字、请了当红小鲜肉、多了堕胎等狗血桥段、照搬了几段流水账式的青春生活,就能称之为青春片了......
但在这么个大环境下,非导演科班出生的创作歌手周杰伦,2007年导演的《不能说的秘密》却碾压了国内一众青春片。
青春片的内核
青春片的爱情是隔著一層紗的好奇、懵懂。国内的主流青春片,就像脱了最后一块遮羞布的脱衣女郎,没了那层纱,青春已经美感全无。而拍不出青春那种欲说还休的朦胧,就不是一部合格意义上的青春片。
要展现那份独属于青春的朦胧细腻,仰赖导演对于生活的个人洞察力,从影片的细节可以看出周董作为导演的這份斟酌。小伦第一次送小雨回家前,两人一起在屋檐下躲雨,“那份忍不住偷瞄喜欢的人,又不想被人发现”的悸动被捕捉的恰到好处,一旦两人眼神交汇又害羞地低下头,脸上的微笑又藏不住内心的小确幸。你的青春未必有同样的场景,但必然有类似的悸动,这就是对生活内在的捕捉,而非像国产主流青春片一样,对生活表象生搬硬套。
如果这时将镜头切到小雨的家中,笔者预想的镜头是她裹着被子在床上打滚,这正是青春期躁动的我们,自然的情感流露方式。导演一旦不能捕捉到这类生活表象后的情感意味,就会让影片失真,失之代入感。
爱情与性
电影是导演个人对生活的表达,一定程度上能折射导演秉持的恋情观,影片中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避讳性,接吻的镜头都是极其克制,两人偎依在湖边的长椅上,在夕阳下接吻的背影镜头,颇有东方式的写意。
音乐和电影
音乐人导演电影,观众一定会好奇他如何用电影语言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什么是音乐的极致?不同于《爆裂鼓手》中演奏家追求技术颠峰的不疯魔不成活,周董对音乐魔力的理解唯美浪漫许多,在旧琴房发现一本尘封的钢琴曲谱,当你弹奏速度突破临界值后,就会嫁接两个时空,不同时空的男女主角因此相遇。
通过某一具象的道具,使不同时空的人发生联系,对07年的电影来说是很超前的。不同于单纯的穿越梗,现代人穿越到过去,未来随之发生改变,这是单线的时空影响;而两个时空的嫁接,则是过去和未来交错影响,过去影响未来、未来也同样影响过去,这对编剧的控场能力要求极高。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此后同样借助某一道具嫁接两个时空的作品,不论是日本当红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还是韩剧《信号》,且无一例外均是佳作。
最耐人寻味的,影片和青春小说改编的国产特色青春片,都能类比成音乐作品。所不同的,国产特色青春片,是一部部MTV,明星吸引人,背后的八卦也抓眼球,柔光下脸部特写也足够精致,唯独影片内核空洞,场景特效五分,三观诡异。周董的这部作品,则更像是一篇跌宕起伏的华丽乐章,观众的情感会随之起伏,乐章开篇节奏明快,中篇情绪急转高潮突起,乐章终篇揭秘,释放井喷的情绪。演奏完毕,余音绕梁。
问题太模糊,你这个样子学什么都不会好,首先先定义下,在你看来什么叫做好?生活安逸叫做好,事业辛苦,但是发展有前景也叫做好,首先要看你自己偏好什么东西。其次你所追求的是什么档次的学校,光看专业没有任何意义,有些专业一线学校叫做好后面的学校就不好。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