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 2016 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Spotlight)? 第1页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新闻的电影,比较容易想到的有《惊曝内幕》(The Insider),《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等等。都取材于真实的新闻事件,都有强大的戏剧张力和鲜明的人物。尤其是《惊曝内幕》,艾尔·帕西诺和罗素·克劳都是气场很强的演员,虽然叙事冷静,但影片充满血性,看得各种英雄气短,肝肠寸断。


这部《聚焦》,反映的曝光天主教大规模的性侵儿童并有意包庇的惊天罪恶,是远比《惊曝内幕》的烟草商内幕更加令人发指的真相。但是,它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一种风格,没有戏剧化的改编,没有刻意营造冲突,没有生死攸关的“最后一秒营救”,本片找到了一种朴实的方式来刻画记者的工作,却又做到了吸引人。这是一种自信,记者这个行当,无需煽情,就足够精彩。


人物方面,四个主角的群戏,没有一个人抢风头,凝聚在一起却又力量十足。没有见到个人英雄主义,只见到了敬业的记者的职业魅力。调查的每一步,都不是什么充满勇气的壮举,但都仿佛是在拷问观众,“你怎能不进行下去”。同样道理的还有那些律师,要么为受害者奔走而无暇抛头露面,要么麻木不仁中还有一丝良心未泯,而反派人物也不是一副张牙舞爪的恶人样,这才是现实中会存在的人的形象。



这样的处理很巧妙,面对这种滔天罪行,掏钱买票的观众已经有了立场,不需要煽情卖弄。用这样朴实冷静有条不紊的形式,来讲述这些作为平凡人的记者的不平凡,以及其他平凡人的众生百态,更能得到同为平凡人的观众的认可。在影片结尾不绝于耳的电话铃声中,这些没有壮举的记者自然地成了英雄,同时也让人们对整个新闻行业的精神肃然起敬。


而站在另一面的教会(不一定是宗教),制度压抑人性(神父独身),行事卑鄙无耻(黑箱操作,大规模包庇罪行甚至毫无悔意),势力庞大无孔不入(有利于包庇的法律和强大的关系网),再加上嘴脸的虚伪,一览无余。不需要义正辞严的谴责,只需把报道真相的报纸轻轻拍在恋童神父的门前,影片的立场就已经掷地有声。


不信教的人如果尚对宗教还感到一丝神秘和敬畏,看完这些报道或这部电影便会掩着耳鼻离开。而世世代代都深受教会影响的传统社群,真的很难想象冲击会有多大。但这样的冲击是正义且必要的,虽然姗姗来迟。这就是记者和新闻的力量,也是这部电影无声歌颂的对象所在。


知乎专栏:肥嘟嘟看电影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user avatar   xiao-liang-s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中国,《聚焦》是一曲有点悲伤的媒体挽歌。


《聚焦》获奖,作为前媒体人,真心恭喜,相信每一位媒体人看时都心有戚戚。


不过,这也是一首写给传统媒体的挽歌——尤其对于中国传统媒体来说。


《聚焦》一片讲述的就是《波士顿环球报》中的聚焦(Spotlight)报道小组,这是报社里一股精干的小分队,通过坚持不懈的长期调查,突破重重障碍,最后发出了重磅稿件。


在国内,《聚焦》这种团队通常称为深度调查部,他们由一小撮最优秀的记者的组成,又称「深度记者」。


在日报类的传统媒体,因为每天版面众多,需要大量新闻,一般记者都有KPI考核指标,一天或者一个月至少要写多少字,否则要扣基本工资。基本工资很低,即便是一些知名报纸,也仅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所以,记者都要拼命写稿,按字或按稿分算钱,拿的是计件工资。疲于奔命不可避免,早上找题,下午采访,晚上成稿,追求「短平快」,报道难免鸡毛蒜皮。


不难理解,为什么记者爱自称「新闻民工」?


但深度记者不同,他们不用每天写稿,每月稿量要求也很低。他们可以花一周,甚至一个月来做一个选题。为了探究真相,他们可能就一个选题,跑好几个省份。在最后成稿时,往往精雕细琢,反复推敲。深度记者一个月写5千字,工资也许能抵普通记者5万字。


十几年前,纸媒黄金年代,各家报社都倾向于花重金组建起这样的深度部。因为深度部出品的深度报道,数量虽少,但影响巨大,代表着报社的顶尖之作,「新闻的皇冠」。


你知道《新京报》,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做了那组揭露「大师」王林的报道。采写的女记者被王林威胁:「你年纪轻轻不得好死」。


你知道《南方都市报》,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那篇揭发江西高考舞弊案的微信直播稿。这花了南都深度部近半年时间,甚至派记者卧底。


但是,黄金年代已过,传统媒体深度部纷纷解散,深度记者成了旧名词。


《京华时报》深度部,已于2015年中解散;《华商报》深度部,2015年末吃了散伙饭。此前,《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北京青年报》深度报道版组都已消失……


即便是南都深度部获得了搜狐颁发的「2015年度报道团队」,仍挡不住人员流失,当年风云一时的名记,已是各种CXO。写出王林报道的《新京报》深度部副主编张寒,告别了十年记者生涯,去了今日头条。


深度部的消亡,引起了众多媒体人的感慨。资深媒体人,曾任《南风窗》总编辑的朱学东追问:「谁傻谁聪明?」在他看来,这表面上砍掉了看似多余的奢侈品,实际上是砍掉了在新媒体时代市场化媒体尚存的竞争优势产品,砍掉的是自己的竞争力。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或许是无奈的选择,经营每况日下,节衣缩食,无力供养「奢侈品」。裁撤深度部 ,也能为传统媒体的领导减少很多难以抵抗的压力,因为深度记者往往是批评报道的制造者。《聚焦》电影,是以报纸出版作为胜利结尾,但在中国,后面还有更多不可说的故事......


但幸运的是,传统媒体深度部消亡的同时,一些新媒体反而重建深度部,比如说腾讯财经打造的《棱镜》,已有多篇出彩报道,《滞留香港四季酒店的大陆富豪们》轰动一时。


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观点过剩、真相稀缺,深度报道更显可贵。

——————插入硬广——————

个人知乎专栏「不宜公开」

手机界、营销圈、传媒江湖里不能说的秘密

zhuanlan.zhihu.com/xiao




  

相关话题

  看完《波斯语课》有两处小疑问? 
  香港万达集团起诉迪士尼侵权,称《旺达幻视》侵犯 Wanda 商标,谁的胜算更大? 
  一部影视剧的创作者可以对台词讲究到什么程度? 
  情侣适合看《爱情神话》吗? 
  韩琛真的准备死在大排档吗? 
  为什么配乐一般很少会有负面评价? 
  为什么韩国电影那么喜欢不遗余力的黑自己国家政府? 
  哪部电影让人有「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的感觉? 
  有哪些精彩的影视混剪? 
  007系列电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哪些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中文词汇,在日本人眼里很高大上?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影《恐龙当家》?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