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了 怎么办? 第1页

  

user avatar   yetingj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不妨换一种角度来看。

我们大部分人有一种认知偏差,即:我们自己比他人更有能力,更诚实可靠,更有激情并且更有天赋。而这种乐观的自我认知,在心理学会中也有一个专有名字,叫做“隐形斗篷错觉”(invisibility cloak illusion)。当然,抑郁或者是焦虑的患者通常为相反的表现,会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但是也可以试着用这个角度来淡化对他人观点的恐惧感。

研究发现,我们人类,有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倾向,总是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观察者,而其他人仅仅是芸芸众生而已。而这些想法结合到一起,便在我们的大脑中创造出了一种错觉,就是我们像是穿上了一个隐形的头蓬,更多情况下扮演着暗中观察别人,而不是被人观察的角色。而事实上,别人也一样在观察着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研究者们首先在网上询问被试们他们观察他人的频率是多少。

被试们都表示他们自己要比一般人更善于观察,而自己则很少被人观察到。

接下来,研究人员们在午餐后的大学餐厅立即对学生们的个人经历开始询问,结果发现

这些学生都认为自己观察陌生人的能力要比其他人高出一倍。

如果这些学生是与他们的伙伴共同用餐的话,

他们也表示他们自己更多地观察朋友,而不是朋友观察自己。另外,他们还觉得如果他们偶然与某个陌生人发生了眼神交流,那是因为自己早已在观察那个人了,而不是那个人在观察自己。


虽然这些调查给隐形斗篷错觉提供了初步的证据,但是作为科研人员,当然是希望能在实验室里用科学的方法证明这个现象的存在。

因此,他们建立了一个接待室,让两个同性的被试坐在接待室里,并让他们相信自己正在等待实验的开始。这两个被试在7分钟的时间里面对面坐着,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对方。

然后他们被带到了单独的房间,得到了一个观察者或者目标的角色(被试对于自己以及另外一人得到什么角色处于不知情状态)。观察者的任务是写下所有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而目标的任务则是写下所有他们认为自己会被另一人观察到的所有信息。

这个过程在多对被试中重复进行后,研究者们发现了隐形斗篷错觉的存在:

观察者观察到的信息远远超过目标预期会被观察出的信息。

这种隐形斗篷似乎与“聚光灯效应”有几分相似,“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是在2000发表的一个特别“残酷“的实验,实验参与者被要求在公共场所穿着印有尴尬低俗语句的T恤衫,他们相信自己由于T恤的原因,被非常多的人注意到(事实上并不是),就像是我们感到脸上有脏东西时,会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看我们的脸。为了了解聚光灯效果和隐形斗篷的幻觉是否可以并存,之前的研究者们再次重复了接待室的实验,与上次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一次,目标人员要穿着印有哥伦比亚大毒枭(就是经典美剧《毒枭》里的原型pablo escobar)头像的T恤。

穿着T恤时,这些目标被试,往往高估了自己的受重视程度,从而验证了聚光灯效应的存在。

然而,在目标的脑海里,这种重视程度仅仅局限于他们的T恤,而不是整个人,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矛盾,

一个人可以非常关注自己的某一个特定方面,却仍然相信作为一个整体,他们仍然不容易被人观察到,也就是隐形斗篷错觉。


在隐形斗篷错觉的背后,暗藏着一个非常直白的作用机制,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观点,在我们观察他人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个人穿的好奇怪”,“这个人鼻子好大”等等,但是我们错误的预估了别人的想法,我们经常会认为他人也会与我们有同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常常采用“暗中观察”的方式,装作自己正全神贯注看着别的事物,从而用余光偷瞄或是在感到别人观察自己时装作若无其事。研究人员甚至发现这种“暗中观察”的行为方式,能让我们有一切尽在掌控的感觉,给自己的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


而了解这些现象的存在,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那些自我意识过度的人,因为很多人都深深被这种一直被人观察的感受困扰,而隐形斗篷以及聚光灯效应,正说明了很浅显的道理,被观察并不等于被评价,我们自身往往过度关注了自己的行为想法,而将自己的观点行为代入到他人的身体中去。有研究就发现当他人对我们进行评价时,多数是从感性的角度而不是刻薄评价的角度,即使在我们觉得自己非常丢人时也是如此,他人看到的并不是我们自认为的那样。

设想一下,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今天穿什么”的坤然,但是你能清晰地记住昨天接触的同学,同事是什么打扮吗?


Gilovich, T., Medvec, V. H., & Savitsky, K. (2000). The spotlight effect in social judgment: an egocentric bias in estimates of the salience of one's own actions and appear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2), 211.

Boothby, E. J., Clark, M. S., & Bargh, J. A. (2017). The invisibility cloak illusion: People (incorrectly) believe they observe others more than others observe th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4), 589.





  

相关话题

  相对于买一个娃娃,为什么用抓娃娃机抓到更开心更满足? 
  「网络定罪」门槛越来越低的原因是什么?对这类社会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 
  有哪些「看上去不起眼,实际上是大案」的案件? 
  法律裁判过程中是否会考虑人性? 
  我的孩子大学念不下去,认为念大学没用,怎么办? 
  《我们夫妻年入百万,资产千万,却有很深的挫败感》一文,是真的焦虑,还是在贩卖焦虑? 
  好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如何用『独立思考』避免汉娜·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之恶”? 
  如何看待上海成人展出现「房思琪」桌游卡牌 ,涉事企业永久禁展? 
  为什么有些女生现在就过上了普通人望尘莫及的生活? 

前一个讨论
《三体》中哪个情节最打动你?
下一个讨论
2019年应该在杭州买房吗?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