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一直都在外企,美国、加拿大、丹麦之类的公司。从来都没有在私企工作过。所以有些东西没有完全对比可能有失偏颇。
很多东西其他回答都有提到,我这里提几个可能没人注意到的问题。
首先是洗手间。没错,就是洗手间。外企比较注重办公环境,不止体现在办公室的装修,洗手间的装修和清洁卫生也算是一部分吧。这些年很流行一个词叫作用户体验,反正我过去工作去洗手间的体验都挺好的。
由于我过去的一些工作,我也去过苹果、微软、Amazon等等知名外企的。。。洗手间,基本上都还不错。
不过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伟创力的洗手间。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对于一个工厂而言,没想到卫生间也没有放弃治疗。不能说有多奢华,但至少是装修过的,并且地面和坑位非常干净,一看就是有清洁工一直在维护。
有一类洗手间是办公楼公用的,如果办公楼是比较高档的,那么私企和外企的洗手间没区别。
但是对于国内这些私企,我也去过一些,有相当一部分是比较脏乱差的。
我之前在号称全亚洲最烂寝室的蛤工大A01公寓住过3年,所以对卫生间的下限还是多多少少有一定的准备的。一些私企的卫生间不能说突破了我的下限,但也没好到哪里去。一进去就一股臭味,地上黑乎乎的很脏,卫生间坑位的门下边都烂了,而且很多都没有厕纸,水龙头很脏还生锈。
好像某互联网公司限制员工的“方便”时间,为了提高所谓的工作效率。这就更离谱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讲卫生间这事情,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怎么说呢,人每天有几件事情是必须要先做的,吃喝拉撒、呼吸睡觉。这算是人活着的基本保障吧。一个厕所装修,几个洁具,对于一家公司来说根本不算钱。如果一家公司的老板连这个钱都不愿意花,可能也不太会把手底下员工当人。
我去年家里装修,洗手间就好好搞了一下。买了些品牌的马桶、水龙头、洗手池、花洒、浴霸之类的,虽然没有什么日本马桶盖那种东西,但确实都花了一些钱。体验和舒适度还是有的。之前有段时间租房子住,我最不愿意去的就是洗手间。
不过说到这里可以多说一句关于我的本质工作行业。有很多“发烧玩家”动辄一两万买一些发烧线材、发烧播放器耳放之类的发烧器材,实际上就是“安慰剂”。有这个钱,好像一万不太够,花个两三万,买个好点的马桶盖、热水器、花洒、浴霸之类的,舒舒服服的洗个热水澡,出来之后再听音箱耳机,神清气爽绝对“一耳朵提升”,而且肯定比你们买发烧线材之类的提升明显。
好吧,有点扯远了。。。
外企还有一点就是开会和培训的时间特别多,几年前那时候部门项目没那么多,比较离谱的时候一周有一半时间都在开(mo)会(yu)。开会的好处就是可以时刻保持进度并且明确阶段性目标。
培训一方面是交叉技能培训,就是别的部门的大佬来讲一下他们部门的基础专业知识,方便工作对接。我觉得这个真的挺有用的。还有一些就是涉及家庭生活的培训。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个印象深刻的培训,讲的是如何预防青少年同心恋的。虽然我没小孩但也去蹭着听了。讲真,如果没有这种培训我还从来没想过小孩会同性恋。当时去听的公司里当家长的员工特别多。我感觉讲的东西挺有用的。据说这些培训都是花钱请来的。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人文关怀吧。
还有一点是外企里女性员工占比比较高。我过去工作的一家公司明确强调性别比例问题,有一段时间女生优先。另外几家公司,也有很多在我看来不太可能有女生会从事的职位,但确确实实就是女生而且工作很优秀。
至于不打卡、不加班、下班之后无邮件微信、年假多之类的,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要说有啥缺点。一方面是外企普遍没什么年终奖,一般就是13薪。所以虽然月薪高但是总的年薪不如国内那些996的大厂。不过时薪普遍还是很有优势的。也就是所谓的work life balance。
还有一点就是所谓的潜规则。中国人的天花板。一般总监级别很多都不用中国大陆人,要么是香港、台湾佬,要么是马来西亚、印度人之类的,要么就是德国、美国、瑞典、加拿大之类的华裔。反正除了一些极端情况,否则高管都没中国人什么事。当然,对于很多像我一样家境贫寒的底层搬砖打工人士,总监、VP之类的和我也没啥关系。
至于午休时间短或者根本没午休,我本身也没有午休的习惯。
总的来说我觉得外企还是比较爽的,适合躺平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