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网传「6 岁幼儿园学生已自学完《无机化学》和《基础有机化学》」这一新闻?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hao-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问一句,这娃进过实验室么?谁敢让他自己动手做个最基础的实验?


ps. 进实验室首先是安全教育,然后是洗各种仪器,关键词:铬酸洗液。

有机实验的第一课是玻璃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吧,还真有化学专业的人认为这孩子看了书,做了笔记,才出这个报道。

可见劝退是对的,就这分辨能力,不得拿篇文献就照着做啊,得浪费多少经费和头发啊…………

咋感觉是在骂前两年的自己呢?


充分说明了低级记者想搞大新闻,你们谁都拦不住。

报道一个关于幼儿化学教育的问题,记者显然既没有化学学习经历,也没有教育学学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他凭什么有自信去分辨这个孩子“学完”了什么?

奥,有一个主任背书。但是她把这孩子支给了竞赛教练,估计不是她的同学就是学生吧,我们很难确定她是否真认可这孩子。再说了,只要你不是她的学生或对手,让一个教授说两句好话,很难吗?

然后我们看这位记者都的报道。说的那些话我们就不拿来分析,因为他完全可以说自己不懂,转述错误,我们看图和视频好了。


xw.qq.com/zj/2019030800

但是显然大都是摆拍,低级的要命。

第一个视频太常见了,建立起球棍模型与化学名词的条件反射,属于生物学范畴。但也是各种化学神童训练的第一步,其实这比识字简单多了。

第三个图,只在几个正常人看得懂的地方画了线,中间的部分似乎没看。方程式上的箭头似乎在控诉他前面的知识根本没学,因而不知道本书中大部分的箭头都是在标电子转移。当然,也因此没有最浅薄的化学直觉,这个反应的本质就不是硝酸夺氢。假如他看过了前面的章节,对有机化学的机理把握不可能这么差。当然把书翻到这一页画两笔,弄成 个样也很自然。

后面三张读书图,换了两本书,看的位置不是在最开头就是在最后,就不吐槽了。不过我还是第一次见,对着附录结构式表认真做笔记的。

再后面有几张所谓的笔记,完全没有逻辑顺序,大量留白。其实这不是笔记,我们叫打草纸,一般写在废旧文献的后面,写得比这个密,攒多了也能卖不少钱的。我不是苛求他记得多好,记录的顺序说明了读书的方式,他这就很符合前面抄附录的读书方式。

(这位记者不要辩解看不懂,你只要看过书就知道笔记该是啥样,我就不信你的采访笔记也这么个格式。说实话,作假也不是这么个作法。)

不过表扬一下,字还可以,能赶上部分长期使用电脑,十天半个月不碰笔的科研肥宅了。

仔细看的话,自己臆想的方程式基础错误颇多。但有点化学基础在,还知道物料平衡和自由基之类的,虽然辣眼比超理可强多了。这没办法,爹妈和记者水平不济,记性得再强点才能改得更好。


总而言之,这位记者煞费苦心的一套操作,由于水平不济弄的一塌糊涂。从专业水平来看,那位教授卷进来的可能性估计不大。可见乱提携不知名后辈不好,其危险不亚于乱给自己学生写推荐信,引以为戒。

这时候有人会跳出来矫情,什么对孩子要求不能太高,培养兴趣之类的。请注意,我是对这位记者和那对想出名想疯了的父母表示由衷的鄙视,整场戏看下来,孩子的参与度可能真没多高。

至于伤仲永之类的,大可不必。仲永的水平是要到钱后才开始下降的,这孩子和父母的水平,可能真要不到钱。毕竟托二十一世纪的福,生化人才遍天下啊。


最后还是说一下,搞神童大新闻自古有之,独此事甚蠢。

无机有机是生化材环必修课,又与中学知识联系密切,明眼人那么多,不适合放卫星。

你让孩子抱本徐先生的量子化学,陈先生的计算化学,抄几个上面的公式,字迹潦草点,写密一点,估计很多人看了连里面的符号都认不全,不比这看着唬人呐。


user avatar   sun-ya-fei-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说别的,都学过《基础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那应该对高考模拟卷手到擒来才对,怎么这么一长篇报道里,都没有提到这方面的任何信息?

既然没有提到这方面,那咱们就说说具体内容。文中提了好几次的超氯酸,我以为是我孤陋寡闻,查了一下,哪有这玩意儿?还写出分子式?如果是记者搞错了,实际为高氯酸,那似乎又太简单了。(ps,“超”在化学中常常是表示超越分子的体系,并且分子间不只是范德华力,比如超分子化学,实际上研究的就是多个分子相互关联的结构,所以预测具体的超氯酸啥的,化学上没啥实际价值,这是量子力学的内容。)

整个报道看下来,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300度+散光。我读了20多年书,好歹也读到博士了,高中大强度学习时,也有连续几个月平均每天读书在14小时以上的经历,如今也戴眼镜,右75度左25度,外加散光。就这样,我还会注意控制用眼的强度,因为眼睛疲劳的时候确实很不方便。我不知道这孩子的父母有没有把这个问题当个事,比起当一个神童,这恐怕才是要紧事。

神童并不少见,但是“神童”本身并不会带来太多价值。我的老乡庄小威,她就是神童,5岁就直接念了二年级,后来跻身科大少年班。如今,她已经是享誉全球的学者,有多少人成天拿她的神童经历说事呢?相比于她在学术上的贡献,神童什么的实在是小儿科。

当然,如果是想走娱乐路线,那么贴上神童的标签,有时候还是很有用的。但是要走科研学术路线,神童的称号并没有任何帮助。

我在读本科时,认识一个同学被勒令退学,家长找到学校,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孩子从小就聪明认真,没有人比他会读书,怎么到了北大就不行了?就是你们北大的教育有问题。

院方在通报相关处理结果的时候,提到了一句:能考上北大,一般在老家都被认为聪明绝顶,但是到了北大,也都会有失落感,有些同学调整不过来就会自暴自弃。

看出问题来了吗?

这并不是孔融那个典故里所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是所谓的“神童”真的比想象中多。人群中智商在140以上的人,一千个人里不过才几个,但是乘上十几亿人的基数试试?

更何况,有很多所谓“聪明”只是某个方面的灵光一现而已,甚至都未必能延续下来,比如京剧神童普遍会遭遇倒仓的问题,而且一多半会下降票友水平,保持神的反而是极少数。《最强大脑》那些会速算多少次开方的神童,也不是都能走数学家路线,甚至很多连门槛都摸不到。我自打学会了分解质因数之后,每天上学路上看见车牌号(当年还都是五位和农用车的六位),就心算分解,所以有一段时间我能够秒算三位数字的乘积,数学老师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多年不练不仅忘了规律,对我现在的工作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吹捧“神童”的意义并不大,空间上不具备独一性,时间上不具备延续性,技能上不具备普遍性。


从化学专业来说,我觉得家长现在的做法无可厚非,寻找专业人士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指明将来的方向,至少不是单纯想走网红路线。六岁能把《基础有机》啃到杂环,确实是相当厉害的,不过我估计有关光谱和化学键的部分应该跳过去了吧?我建议应该再多补充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基础,尤其是物理,诸如熵、焓、吉布斯自由能,还有分子轨道等内容,如果不掌握的话,学到的知识就偏了。打个比方,物理知识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心法,如果心法偏了,后面就容易走火入魔了。实际上,从这孩子拘泥于超氯酸这样的知识点来说,已经不是太正的路子了,好奇和系统学习是两个层面的事,希望孩子能成为中国的拉瓦锡吧,其实拉瓦锡就是个奇才,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25岁就成了法国科学院院士,名扬全世界,所以,不需要被年龄拘囿,年轻是优势。

最后,还是希望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健康。近视的确是常见的情况,但是从这一件事却可以折射出来,家长在这方面的关注有些欠缺,有很多身体上的损伤短时间是看不出来的,比如看书姿势导致的脊柱变形。像霍金那样的疾病是真的没办法,但是很多健康问题确实是生活习惯造成的,千万别因此耽误孩子。



这边有六岁的神童看完了大学基本教材,然而几乎在同时,同一个地区,一群高中生却在抱怨化学考试很难。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魔幻。


user avatar   haozhi-yang-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年纪的小孩,所谓的“学会”,无非就是百科问答式的机械记忆而已。

跟大家背的什么唐诗三百首没什么区别。


对于理科来说,看是不是真的会,要看知识点在特定目标下,能不能自由的按需组合搭配。简单点说就是鉴别是否机械背书,不要考选择填空题,考一下大题就行。

例如说无机的话,做一下未知物质鉴别题?或者设计一个萃取/提纯方案?

有机的话,来设计个简单的有机合成路线吧,例如说最基本的增碳:什么格林试剂、卤代烃、DA 反应。

出几题考一下就知道真会还是假会(背书)了。


user avatar   luyao-z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希望媒体不要为了流量造出一个神童捧杀他,更希望他的父母不要捧杀他。《伤仲永》的故事还听得少吗?

小小年纪就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儿。但凡是讲究个度,在对孩子的培养上也还是要多多留意「全面发展」,身体别落下了,基本的社交能力别落下了。6 岁戴着 300 度眼睛啊!真是害怕。

说到小朋友掌握的化学知识,也不用太过较真,毕竟「学完」和「学完」之间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能背得下结论,能够定性理解概念,和能够定量计算并预测新现象,完全是在三个不同层级上的「学完」。我当然不觉得小朋友能够做到第三点,不然我们这些博士都可以回去种地了。应该能背下一些结论,对一些简单的概念能够有定性的认识,也许是模糊的认识。

例如说吧,记者报道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我们先从最简单的甲酸开始讲,甲乙丙酸为什么能互溶?”
我自然答不上来。
小袁老师也不指望,自问自答:“因为它们都有羧酸基。”

当然,报道可能不是对话的全部内容。不过仅看这样一个回答,并不能让人满意。如果说都是羧酸就都能互溶的话,为什么硬脂酸还不溶呢?小朋友大概模糊的意识到了「相似相溶」的原理,但是相似相溶背后是什么?究竟什么是溶解现象?如何定量描述溶解现象?我们学过的大人知道溶解必定和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和范德华力和氢键有关。这也只不过是稍微好一点的定性理解罢了。如何描述分子间的氢键,如何预测物质之间的溶解度呢?更何况,有机分子是出了名地存在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的,这两种氢键会对溶解度造成怎样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构型、何种氢键起主导作用?讲道理,这其实就延伸到计算化学的前沿课题了。这我也不懂的,隔行如隔山,我一个做实验的也就能「定性理解」计算化学的内容。

当然,以上都是大人视角所联想到的东西。我也不用和小朋友这么较真。但我希望小朋友的老师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去引导他更深入、更发散的思考问题,而不是止步于模糊的定性理解。

至于「神童」什么的,我觉得智力不错的小朋友有很多,不用大惊小怪。要说我自己幼儿园的时候,玩丢米粒的过程中也就意识到了反射定律。要说这还是「独立重新发现」呢,可不只是学教科书。那又能怎滴嘛,还不是成了现在这个水样子。


user avatar   Alex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一个成年人,缺乏最基本的理论学习,就卖弄一些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知识,号称发明了永动机,推倒重建了数学大厦,预定了诺奖,我们一般称之为“民科”。


但如果一个孩子,九年义务教育都还没开始,就“自学”有机化学、天文物理、量子力学,连公式都不会用,只知道复述一些七零八碎的概念,却被称为“神童”……


我只能说,孩子无辜,但那些争相报道的媒体、津津乐道的民众、踊跃学习的家长……


反智。


user avatar   zhu-jing-21-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问题,我觉得这孩子有轻度自闭症。所谓学化学,只是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的一种途径。他问老师的一系列很难回答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他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中生产的无数奇思妙想中的一个。说不定等老师想到回答的时候,他都已经忘了。

我其实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这么拖下去,上小学孩子进入集体,会产生严重的适应问题。其实已经不太行了,才六岁就近视300度。


user avatar   zhou-zhi-6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高房价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而是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冲击。

泡沫经济可是是任何东西,可以是房价,也可以是郁金香。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腾讯游戏实行13禁? 
  印度在崛起,如何利用印度的发展阶段赚钱? 
  为什么这么多人转行做外卖骑手,是原本行业不好做还是骑手赚得多? 
  图文作者大量转做视频,是因为他们有内容优势,还是形势所迫? 
  那些阿里系、腾讯系、百度系的下面到底有哪些公司啊? 
  如何让vczh回答你的问题? 
  欧美论坛有让人回避的 Troll 现象,中国也有吗? 
  如何将传统金属结构材料的研究与物理学或化学结合起来? 
  如何看待织梦CMS系统正式收费? 
  为什么很少有三元以上的基元反应,求解答? 

前一个讨论
如果地球的氦气枯竭了,可以到宇宙中开采或者利用核反应生产吗?
下一个讨论
地下金矿真的会影响「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吗?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