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各种专业肯定权威证件以外,就只能通过社会关系认证了,把动作系统语言系统或者其他的生活细节设置的多样化一些,以便于让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比如有的走路带风,有的倒立拉屎,有的喜欢跑人评论区里喊“前排”……等等,情景越丰富,风格越多样,形成的组合越多,那么要完全的模仿和冒充难度就越大,跟其他熟人社交起来被发现的概率也就越高。
所谓元宇宙就应该最大程度的仿生现有世界,如果运动语言想法意识都是千篇一律的,那就没意思了,我朋友借我联盟号上分,都会被我舍友质疑:“你不是本人吧,怎么都不玩小丑了。”所以一个宏大的概念里出现一些意识习惯上的判定手段,应该不难。
谢邀。这个问题,一部分是技术问题,但更大的部分是治理问题。
在元宇宙世界中证明我是「我」,这是个数字身份问题。然而,我认为在网络世界中的数字身份,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个治理问题。
最近很火的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就可以实现认证和防伪。你创建的虚拟角色,即使有100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但NFT 在数字世界里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两个相同的 NFT,即使别人复制你的角色模型重新创建,只要验证你的NFT信息,就能确定是不是你。
或者是 @marsggbo 提到的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也是一种通过区块链进行数字身份认证的技术,这里就不具体讲了,感兴趣的看看他的回答。
至于用AI来欺骗与反诈,其实并不能作为数字身份认证的主要手段(但可以辅助认证)。毕竟AI具有容易欺骗的特性,例如通过生产对抗样本,就能欺骗过一些模型。例如AI安全领域的这个经典案例,通过增加「扰动」,就能让AI把熊猫误认成长臂猿。
其实这里有三个问题。
总结一下。在单个元宇宙里,证明我是「我」,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但在多个元宇宙里(数量无上限)证明我是「我」,则不是仅凭技术能接近的。
现实中我们靠脸认人,当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我就是我”是一个不需要证明的东西。而元宇宙里这一套可能就不太行了,因为很有可能对面的肌肉金轮真面目是大司马。
那在元宇宙里,我怎么证明我是我,你怎么证明你是你呢?这涉及到数字身份。
数字身份是一个很广的范畴,其发展经历了中心化数字身份、联邦化数字身份及分布式数字身份。其中,分布式数字身份以区块链、分布式账本等底层技术作为支撑,已将标识属性逐步从人、物扩展到数据,在实现数字对象全面互联互通、隐私身份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微软等企业在互联网身份大会中首次提出了“分布式数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的概念。目前,DID相关的技术方案由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W3C)牵头编制,在传统互联网框架基础上,结合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通用资源标识符(URL)、互联网通信协议集合(RFC)等多个互联网协议与标准进行建构。DID 充当身份中心。因为用户控制着他们的中心,他们可以决定何时、与谁以及在什么条件下透露他们的数字身份元素。W3C给出了DID的具体文档和相关方法:Decentralized Identifiers (DIDs) v1.0。
身份认证有很多种实现方法,不过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互相信任。上海CA联合赛博研究院在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首次提出“数字信任体系”这一概念,明确了以可信数字身份验证识别和可信数据流通为核心,以五大愿景为建设目标的数字信任体系框架。该信任体系涵盖了跨度很广,也正是因为DID技术本身具备去中心化、身份自主可控等特征,以该技术为核心的可信数字身份体系也将成为实现数据资产可信交互的关键基础。
不同厂商都可以创建自己的元宇宙,但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所以元宇宙的未来是彼此独立还是互通有无?期待吧!
参考:
别说元宇宙世界中了,现在手机上证明你是你都够难了。
金融机构管这个叫KYC(Know your customer)。
互联网公司的流程相对简单粗暴,手机号+短信验证码基本就认为你是你了,背后是手机号实名登记的支撑。
金融机构一般的线上开户,要求至少四要素验证,即姓名、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号,然后自然也要通过手机验证码,以及人脸识别。
背后是姓名身份证绑定关系(公民联网核查)、手机号实名、银行卡实名、人脸与身份证对应(公安部、人民银行都有服务进行验证)。
场景切换到元宇宙,落地到登录环节,一样少不了这些环节,或许你会说,都元宇宙了,还手机号验证码的,多土啊。
那怎么办呢,仅靠人脸这种生物特征?且不说deep fake已经可以以假乱真,简单弄一张动起来的照片都能糊弄一些活体识别了,更别说每年还有那么多数据泄露,还有那么多公共场合随意采集人脸的设备。
安全和便利永远是矛盾的,理想状况下,对于你是你的认证,应该是渐进的,根据你的操作风险等级递进。
如果只是一般的社交或者游戏行为,可以通过简单的生物特征认证,一旦涉及到金钱交易,那就必须提升认证等级了。
这几年翻车最频繁的是哪些群体?不是什么明星,也不是什么大腕。而是那些网红美女帅哥,随着短视频的盛行 ,突然周期性冒出来一堆的帅哥美女,然后周期性的被爆出「路人照骗」,最后泯然于众人。
古话有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是古人不知道现在有PS这种技术,俗话说P图大法好,不管什么东西经手PS后,都能给你改的自己认不出来。
更别说现在的AI自动修图了,一键美颜,一键瘦腿,一键变身超模,相比起以前的PS,自动修图这个技术已经可以在随便一个手机里运行了,你很难依靠肉眼去分别一张照片背后这个人到底长什么样。
可以说化妆+修图+美颜这一套组合拳,可以彻底让一个人在虚拟世界里改头换面。
元宇宙作为虚拟世界的最终版本,在脱离了实体的虚拟世界,按道理说会让诈骗变的更加容易,再加上其去中心化的特征,导致被骗的追回难度也指数级别的升高。
但并不代表者元宇宙对这个问题就毫无办法,AI确实可能会成为犯罪分子的有利工具,但AI同样也可以制止这种恶意。
我发现了AI的各种技术应用最先部署的往往的就是那些黑色产业,比如造谣和网骗,因为现在的造谣和网骗成本实在是太低了,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各种照片的PS,甚至换脸。
Deepfake是前几年特别火的一个应用,可以一键将原图中的脸换成别人的,刚开始大家玩的还是一些梗,比如男换成女的,也就是图一乐。
比如前段时间爆火的肌肉金轮
但是换脸这种工具会不会辅助犯罪,我的答案是会的,而且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比如之前就有把奥巴马的脸换到别人身上表达政治观点,后来的deepfake更是能让人轻松的制作出虚拟的假视频甚至色情视频。
但并不是说这种招式就无法应对了,解铃还须系铃人,AI造的孽总得通过AI来解决。
前两天回答了一个问题,是关于AI进行图像识别的弊端。
下面这两只猫,你能分辨出来有什么不同吗?
对于计算机来说这种像素级别的反应就非常敏锐。
计算机认为左边是猫,右边是键盘。
原因就是AI在识别图像的时候考虑的像素级别的特征,而人眼往往对于这种改变视而不见。这个技术就是GNN对抗机器学习,它其实最开始是用在数据增强上的,也就是数据不多的时候可以人为的制造一些数据出来,后面发现微小的改动就可以造成模型的鲁棒性急剧降低,后面发现微小的改动就可以造成模型的鲁棒性急剧降低。
照片的问题AI是可以针对解决的,相比起图片,视频造假的识别难度更高。
同样的,在未来的元宇宙构造的虚拟现实世界,视频会充斥在整个世界,因为你在元宇宙中作为一个虚拟人,自己既是视频的一员,又是其他人视角上的视频。
简单的视频造假其实是比较容易分辨的,一个视频可以分为很多帧,每一帧单拎出来就是一张照片,而照片可以转化为时域和频域,我们平时看视频的视角是在时域,但是通过频域的分析就能看出一个视频是不是经过处理。
经过处理的视频在频域上往往不是平滑的。
这种风险会在元宇宙更加严重,去年英伟达的老板黄仁轩GTC线上峰会上用视频做了演讲,直到三个月后英伟达才宣布,以下的这段视频从黄仁勋到厨房,再到其它细节,全部都是假的,都是渲染出来的。NVIDIA通过精细的建模还原了老黄家的厨房,又聘请了专业的动作捕捉团队,将捕捉到的演员动作渲染成老黄的样子。
反正我当时也没看出来,后期他们披露的视频中,可以看到N多个单反(太有钱了),对他进行人物建模,精细到几乎每根头发丝。
元宇宙说到底现在都是各搞各的,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框架,也没有很成熟的产品,大多都停留在捏脸游戏的那个程度,但是风险这个问题在技术发明的同时就要同步跟进。
而AI技术作为元宇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加速建设元宇宙世界,同时在安全防范方面更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让AI帮助发现和防范AI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人和AI之间增加一道技术护盾,这就是阿里巴巴以及其安全团队着眼于的目标。
AI在防欺诈防骗方面已经相对来说很成熟了,银行使用AI可以发送移动警报以帮助防止欺诈。例如,如果你的帐户发生了一笔异常大的交易,你的手机上可能会收到警告警报。或者,如果你突然开始以其他状态进行购买,则可能会被标记为预防欺诈,要求你打电话给银行以亲自验证购买。
这背后是因为跟踪您的日常财务交易,因此可以进行此类通知,从而使AI能够识别您的消费习惯中的异常模式。
我估计有小伙伴会问了,那么隐私的隐私问题如何防范呢,其实也有不少的成果出来了,联邦学习和差分隐私就是合适的例子,重要的数据都在本地处理,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隐私泄露。
这个问题可能会永远得不到解答,首先元宇宙的状态还未确定,最简单的就比如元宇宙真的你真的是你吗?光这个问题可能暂时就没有答案,因为未来你进入元宇宙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形态都无法估计,可以是高精度扫描的你,也可以自由捏脸的脸,你可以是你,也可以不是你。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未来的元宇宙中的每一个都会一个特殊的标识,这个标识必定是唯一且伴随终身的,毕竟在现实社会中,所有的一切也都可以伪造。
静静等待就好了。
这照片是你吗?
是我!那时我还很瘦。
这就不是你。
你说他不是我?
不是!
我说他也不是我!这根本就不是我!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还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近日媒体报道,有用户试图提交伪造的环球独家旅游咨询点线下门脸图像,被 AI 技术迅速自动识别该图像的 PS 痕迹。地图工作人员收到反馈后,经线下核实,确认实际区域并无该咨询点,且该「票务咨询」电话为诈骗电话,于是拦截了这一申请。阿里高级安全专家渡明表示,「近年来大量的网络诈骗案引入了伪造各类证件、转账记录等手段,若篡改检测技术能大量普及应用,也能一定程度遏制网络诈骗。」
事实上,近年大量诈骗违法人员引入伪造各类证件、转账记录等技术手段骗取用户信任、伪造个人身份实施诈骗,识别破解难度大幅增加。对于普通人而言,无法确定对方晒出的身份信息、生活信息是否为真,甚至无法确定跟你聊天语音视频的好友性别,以至于网恋奔现发现对方是同性的事件层出不穷,“有图有真相”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如何在互联网中证明我是「我」?
十年前,你用QQ给朋友发消息借钱,朋友会直接转给你;
五年前,你找父母要生活费,父母要你发照片过去验明身份;
如今,你从银行APP登录都需要张嘴、眨眼、扭头等方式配合检测;
互联网在拉进人类社交距离的同时也剥离着「信任感」,网络上为所欲为的发言、诈骗等行为的背后正是基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确认互联网的我是「我」。
历史会不断重演,曾经在互联网上发生的一切都会在元宇宙内再发生一遍。既然如此,在此背景下先给大家介绍下互联网发生的身份伪造技术:DeepFake,即Deep Learning (深度学习) + Fake. 起初是一名为“deepfakes”的Reddit用户在网上发布了一段利用名人面孔合成的色情视频,引发各界关注。通过一种神经网络模型——GAN(生成对抗网络),在基于海量人脸数据训练后,他们拥有了无中生有的生成图片的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深度伪造技术已经发展为包括视频伪造、声音伪造、基于文本生成视频、换脸以及微表情合成等多模态音视频欺骗技术。
下图展示其中部分,包括但不限于给定正脸生成侧脸、给定文字生成图片、多角度换脸等;
经过一系列研究,我们惊恐的发现在互联网上伪造一个人变得异常简单,只需要用AI换头拟声加表情,人人都可以变成吴彦祖。于是又回到了问题:在元宇宙世界中,我要怎么证明我是「我」?
事实上,这些技术只需要你一张照片、一段语音就能伪造出一位虚拟身份的网络用户,目前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肉眼无法识别的地步,而人类的认识水平还处于「视频是不会被PS」的阶段,认知上的巨大鸿沟决定着其中存在着海量潜在的危害。
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庆兴地是,阿里巴巴等技术企业正在积极探索可用、可靠、可信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让AI帮助发现和防范AI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人和AI之间增加一道技术护盾,更有助于AI技术可持续发展与创新。例如在伪造音频检测 (Fake voice detection)中,通过AI找到伪造的声音和真实声音的差距来区分它们。
我始终秉持着这样的观点:技术是在对抗中螺旋上升的,伪造和检测伪造技术也如此。起初,拙劣的P图技巧仅凭肉眼即可识别,扭曲的门框和地板成为新手P图用户最常见的细节失误;随后,字迹伪造、证书P图等事件则需要专业人士的鉴定才能判断真伪,鉴伪逐渐成为一项专业技能;如今,高端的伪造技术如DeepFake则可以欺骗所有肉眼,实现真假难辨的效果,检测这些伪造技术成为科技最前沿的挑战之一。
元宇宙的世界将会是个更加开放、更加未知的世界,相应的危险也会更多。例如,元宇宙世界的个人隐私如何保护?当我们将整个活动全部暴露在元宇宙世界时,产生的数据到底是企业的私有物品,抑或是个人隐私数据还尚有异议;在VR等设备采集我们动作信息、身体信息和环境信息时,该如何界定其中的安全性?我们该如何行动才能证明我是「我」,保证个人身份的唯一性呢?
为了研究论证这些潜在问题,学术界也在激烈讨论如何确定数据要素所有权、如何界定和保护用户隐私;在这几年的立法过程中着重强调,《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的落地也给这些问题带来了讨论的法理依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组织召开元宇宙安全研讨会,跟踪掌握元宇宙技术发展情况,深入研究元宇宙核心技术特点,及时发现和预测风险点,结合现有的安全防护和治理工作基础,有序推进元宇宙安全生态建设。
3月6日,阿里安全技术专家、白帽黑客大佬、游族CTO一起参与的一场圆桌论坛的直播视频,围绕元宇宙的热议话题,行业的机遇与挑战,普通人会面临的安全风险问题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阿里巴巴关于元宇宙安全问题讨论 https://www.zhihu.com/video/1484913882833178624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关注与讨论,元宇宙作为一项尚未成熟的新鲜事物,需要各方共同参与构建其真正的生态,也希望能激发更多形式的讨论。只有国家层面(如信通院)、企业层面(如阿里巴巴等)以及个人层面(开发者、使用者)的相互配合,才能让科技生态迸发更有创造力的成果。
泻药。
好巧不巧,3月6号阿里安全正好邀请了三位技术大咖展开了一场和元宇宙有关的讨论。
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直播中举到的案例作为切口。
去年8月,英伟达CEO在GTC大会上出镜的视频里有14s的画面是假的。如果不是后来他自爆,三个月来竟然没人发现异常。
可见就目前而言,深度伪造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游族CTO李斌在直播时说,他也有看线上直播,但事后才发现这个事情,还带着团队,一帧一帧的裁剪和研究。
这个案例是通过3D引擎重建人脸,再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捕捉技术而生成的一段视频,给我们带来了视觉欺骗的感受。如今在互联网世界中,图片、音频、视频都有可能被伪造。
以往针对DeepFake换脸视频的检测方案主要分两类:帧级检测和视频级检测。帧级检测方法标注成本高,还要将帧级预测转化为视频级预测,对融合技术要求高,极易导致漏检或误检,视频级检测研究过多专注于按照时序构建的检测模型,导致检测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知安君的同事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检测方法。
我们发现攻击者篡改视频时会露出马脚,由于攻击者对视频实行单帧篡改,导致同一人脸在相邻帧上会有一些抖动,因此研究人员设计了新检测模块来发现这些抖动,辅助识别。这种方法标注简单,并能帮助神经网络更好地学习人脸特征,实现更好的检测效果。
此外,以前的检测方法多适用于针对单人视频脸部篡改或多人视频所有人脸篡改,阿里安全构建了一个部分攻击数据集,弥补了DeepFake检测数据集在多人脸视频中只对一个人脸或者几个人脸篡改场景里的空白。
这种技术不仅适用于现在,未来在元宇宙的虚拟世界同样也具有借鉴意义。
和“肌肉金轮”噩梦说byebye,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网恋对象是抠脚大汉了。
回到元宇宙,直播中三位大咖也提到,我们现在的技术发展,离元宇宙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谈元宇宙里的治理问题会太早吗?
其实治理不该走在发展的后面。
想象一下,当下手机或电视是你的屏幕,但元宇宙时代,整个世界都会是你的屏幕。
元宇宙是一个3D立体的空间,会将二维所面临的风险扩大化。未来,你的嗅觉、触觉、味觉、痛觉甚至都可以被欺骗。
这个融合了AR,VR,MR,AI等等高精尖技术的未来国度,是现实和虚拟的高度融合后的产物,这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治理问题。
人工智能将会是元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AI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能做的事情已经非常多了,如果我们不做一些模型的约束,不增加鲁棒性,那么未来它很可能会有失控的风险。
如何更好的应对这其中暗含的安全风险,用魔法打败魔法,用AI治理AI,是阿里巴巴AAIG实验室正在研究的方向。
我们不断在AI治理领域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如解决视觉欺骗等深度伪造技术带来的风险;搭建自动化AI对抗攻击平台CAA,帮助检测AI算法模型存在的安全漏洞;强化对抗样本的攻防,对深度学习算法网络进行多层次剖析,对算法可解释性进行探究,应对对抗样本攻击和数据投毒,帮助AI应用从源头构建安全性。协同各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共同合作。
最后知安君想说,在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可用、可靠、可信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让AI帮助发现和防范AI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人和AI之间增加一道技术护盾。
当我们真正走进元宇宙的那天,我们希望,它是自由且安全的。
这和宗教的诞生是一样的,人们的精神需求永远大于对现实的需求。
宗教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再造一个世界,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且引领和指导现实行为。
比如说小女孩把自己想象成天使,自我沉浸在梦想当中,并且认为天使才是本我。
有的人为了寻找自己在宗教中的角色,甘愿放弃现实利益,完全按照宗教设定的要求生活和祈祷,认为这才是生活的意义和对本我的追求。
关键点在于对自我的认识。
虚拟技术除了展示人类科技发展的结果以外,也是在架设现实和思想的桥梁,突破两者的界限。
这就是多了一条道路,有所得就有所失。
如果你坚信现实生活不可替代,精神生活虚无缥缈,那么你自然会尽力维护自己的现实利益,不会轻易动摇,想尽办法保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证据,随时证实自己的现实身份,甚至会拒绝这个技术,根本不去参与。
如果你认为精神生活高于一切,对于现实生活不屑一顾,那么你的本我认识就会发生根本性逆转,这就和出家为僧一样,现实利益是可以抛弃的。
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认识,普遍认为这是人类的自由,符合人性原则。
因此,这个题目的含义在于既要追求满足精神世界,又要如何保障自己的现实利益,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
说实话,追求平衡是人类社会的宗旨,但实际上很难做到。不平衡才是常态。
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在于自我的取舍,何去何从的决定权在自己。
人、神、物,谁才是你最想要的?
这是永恒的矛盾,始终在困扰着人类,没有人能代替你回答,你要自己找到答案。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