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题主可能和高晓松、袁腾飞一样,对宋代的“文人”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就上面这二位爷的那点本事,在勾栏瓦舍说说书兴许还能糊口,不过那不叫“文人”,叫“伎艺”,和胸口碎大石、文体两开花一个社会地位。
有一回和马亲王讳伯庸吃饭的时候,也讨论过这个穿越了之后该如何就业的问题,他老的学识总比上面两位靠谱吧?思考了半天最后也只能选择说书——“先说《三国演义》,拳打霍四究;再说《隋唐演义》,脚踢尹常卖;然后一高兴再说个《水浒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继续回来说,一个现代的大学生在宋代为什么混不成“文人”?
首先,现代的通识教育模式下,即使到了本科生阶段,也只拥有各种现代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如何实践那是一窍不通。文科的背不下经典作不得文章,理工科的炼不出钢铁造不了火枪——这样的人你哪怕穿越了又有什么用处?
其次,宋代的文人好歹要考科举吧?
诗赋杂文各一首,策五道
→这是不同体裁的命题作文,你背的宋词元曲那些都派不上用处。虽然不至于后世八股文那样,但也有相应的应试难度和运气因素——别的不说,诗赋这科,连苏东坡当年考试都考了个不及格,您有多大的心能比一代文宗运气更好?
贴《论语》十贴,《春秋》《礼记》墨义十条
→这就是二十题默写填空题,宋代前期你要熟背《论语》《春秋》《礼记》及其配套的注疏,王安石改了考纲你还得改背《三经新义》……这个考试的难点在于:绝对不能考砸。因为宋人觉得背个书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那就是智商有问题,绝对不能原谅——不但这次科举没戏,以后还终生不得再考。
更坑爹的是,宋代文人非进士不行——那时可还没有明清那样考个举人就能免税当官的好处,“举人”就相当于“应届考生资格”,过期作废。
我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宋仁宗时代平均每年的进士录取人数在一百多人,占总人口比百万分之二,难度相当于现代考上985院校的50倍!而且,当年可没有全民义务教育,您老要是没有投胎生在地主阶级家庭的运气,那也不要提什么“文人待遇”了,继续回去搬砖吧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