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李建成为什么输给了李世民? 第1页

     

user avatar   meng-xi-s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建成作为一个在长安蹲着的太子,输给平定天下得尽民心得李世民还能因为什么,乱世窝在长安的尊贵太子靠着弟弟打江山还想得天下不是搞笑吗?

李建成能撑到武德九年不过是因为李渊包庇,否则太子早换人做了,李世民的对付对象更准确来说是李渊为主,李建成不过是附带品。

李渊输给李世民的原因只有一个:

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

李渊自己皇位都是因为古代重孝得来的,结果还食言想给别人,也不看看手底下几个人听自己的。

乱世想做安乐皇帝不说,还压榨员工,真当古人无欲无求个个慈善家呢,累死累活拿不到报酬,吃了无条件忠君的洗脑宝,效忠赏罚机制一塌糊涂的昏君主上,也不想想前面几百年时间换皇帝换的比搬家都快?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斗争技巧的问题。

李建成或者说李建成集团缺乏一个明显的斗争技巧,那就是“先为不可胜”。

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说,李建成集团原本是优势很大的。

首先,尽管李世民建立了宏伟的功勋,但是,这些功勋都是对外的,在内部并没有变得特别巩固。

因为这些功勋,李世民所隶属于的李渊集团变得更加强大,乃至成为了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在外患仍旧存在的环境下,李世民就是李渊集团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柱。只要李渊集团的成员还有最基本的理智,他们就会认识到,只有保存李世民,才能保存他们自己。

然而,一旦外部的压力消失、减轻,形势就会急剧恶化。不需要保存李世民,就可以保存他们自己。那么李世民是否继续存在下去,就仅仅取决于李世民是否可以满足他们的其他利益了。

如果李世民妨碍了别人分蛋糕,那么他就会变成大家的眼中钉。这个时候,他所能做的,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为别人争取更多的利益,一条路是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

倘若李世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嫡系,那么他就失去了为自己争取利益的可能,距离肉体死亡或者政治死亡不远了。

李建成对付李世民的方法,就是剥离李世民的嫡系。当洋葱被一层一层剥光的时候,洋葱也就消失了。

李世民又不是傻子,横行天下,所向无敌,在生死博弈中从无对手。这么慢节奏的钝刀子杀人,他难道看不到吗?

可以说,李世民没有反击,一直坐等,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善意了。

可笑李建成还寄希望于小刀割肉,一点一点将李世民凌迟处死。

这就是欺人太甚了。

现代人往往受到温水煮蛙理论的影响,以为李建成这样做才是最高明的手腕。

其实很多人不懂什么才是温水煮蛙。科学家反复做过这样的实验。温水煮蛙需要特别慢的升温速度,才能破坏青蛙肌肉的运动能力,导致青蛙在失去运动能力之前不能察觉危机。升温稍微一快,青蛙就会察觉到温度变化,迅速跳出陷阱。

李建成恰恰就是“升温率”太高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继续将李世民捧到高位上,然后逐渐将其转化为官僚。将其部属逐渐分遣出去。特别是要有意制造一些聚集地。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形成小集团,二是针对小集团进行集团式的分化瓦解。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小集团会忠于李世民起兵造反。这个简单,直接搞掉他们。一部分小集团会选择屈服投降。很好,赏骨头,再牵着他们反戈一击。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要让李世民相信,将来会更好。

让最后的决裂,变成遗憾。

李建成的做法是直接奏请将李世民的部属归并到自己的旗下,也不管他们服从不服从。

急什么啊。他的还是他的,不要一上手就说他的就是你的。不但不上手,还要推拒,甚至派自己的人去跟着李世民,表示大公无私。最终迫使李世民敞开防御。你是太子,你玩大公无私,你当然占便宜。你这样出招,别人是跟也不行,不跟也不行。然而李建成直接要拆秦王府……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建成一开始就违背了最基本的原则:

不要过早暴露意图。

这正是温水煮蛙最最重要的原则。

李世民反而获得了一个战略优势:

人们都知道他处于被打击的位置,没有预想到他的主动反击,反而使得李世民获得了“避免过早暴露意图”的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建成又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直接错误。

李建成过多得将胜利寄托在长效战略上。在高层和外围打算得太多,局限于弯弯绕、迂回手段等和平斗争的方式。在基础执行体系上,他没有做好充足的防范。或者说,李建成以及他的幕僚们,都不重视直截了当的斗争方式。很有可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习惯了作为地方的豪门来生活,早就有了祖先营造的“先为不可胜”的环境,所以自己淡漠了这方面的思想。与李世民这样直接沙场争雄的人经受的锻炼不同。

李世民则干脆利落地直接出手,找到关键节点的那么几个人,用一个简单的小规模战斗,直接肉体消灭了李建成。

对于李世民来说,玄武门之变的实际含义其实是这样的:

玄武门之变,展现出了李世民在极度弱势的情况下,依旧有能力在皇宫重地发动军事政变的条件。那么反过来说,这就意味着,从一开始,李世民就有能力在更好的条件下组织针对李建成等人的杀戮。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李世民的力量更加完整,将领更加充足,分队统帅人选和战场突击方向更加完备。

不是李世民只能在历史上玄武门之变的那个时刻动手,而是他在之前保持了最大的克制。

李建成做的事情是小刀割肉,早就刺痛了对方,却以为自己是在温水煮蛙。李世民则是长剑夜鸣,强自忍耐,反而被视作匣中无物。

一场非常简单的小战斗,李建成就没了,之前所有的战略设计都成了泡影。

这其中的关键,从战略上说,固然是提早暴露了目标。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现实中对抗是不可避免的。很多目标一开始就暴露了。所以一味讲隐藏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温水煮蛙做不到,小刀割肉也不是不可以的。关键中的关键,是先为不可胜。换句话说,李建成要有阻止李世民发动军事政变的能力,这样才能架空、或者消灭李世民,让李世民只能去做贤王,或者让李世民只能去做先王。这叫做先为不可胜。然后才可以选择温水煮蛙还是小刀割肉。

但是李建成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军事上,他并不比李世民更加卓越。在政治上,他并不比李世民更加成熟。

我看问题原本写的是李渊。其实李渊的情况和李建成相似,甚至李渊的应对更加愚蠢。

李渊也没有在京城里先为不可胜的能力。而且,他可以比李建成更好地玩大公无私。简单而迅速地将李世民架空,期间还可以花上几年时间,让李世民就藩。比如说让李世民去陇西做秦王,负责西北防务。或者去代北,负责对突厥作战。当李世民逐渐从统帅变成地方军事长官的时候,就是天策上将盛极而衰变成秦王的时候。然后逐渐调整,解除、驱逐秦王以及其他亲王在京城的军事实力。这样他就成为了真正不可侵犯的皇帝。

但是李渊没有做到。甚至一开始就是他养出了两个过分强大的皇子,然后又放任他们相攻。

后来的李世民也犯过养肥了几个皇子导致他们相攻的错误,和李渊如出一辙。但是李世民的好处在于,他借鉴了自己的教训,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兵。

李渊李世民犯的错误如出一辙,大概他们的心里有都一点平均主义的爱心,对自己的亲儿子都有点溺爱的心。

这有点像明太祖朱元璋。他分封了自己的诸多儿子,当有人提出这些儿子长大了会造成局势不稳定时,他勃然大怒,砍了对方。很多人都说朱元璋残暴,其实唐初李渊李世民的做法也都是相似的。他们充满了父慈子孝的爱心,都认为别人是在离间骨肉。等到局势不可挽回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可想。

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情,在后来的历史上仍旧是一再发生的。只不过有些事情不好说,烛影斧声不论,我们可以参照之前赵盾、吕后、霍光、何进乃至司马昭的事情来看。

年轻人总觉得年轻是资本。其实年轻并不都是资本,有时候还是负面因素。曹髦之所以搞到当街被杀的地步,就是因为他过分年轻,既没有保密的能力,也没有隐忍的能力。

其实曹髦还算不错了,毕竟是当街被杀的,总算还可以留下一个刚烈的好名声。倘若他遭遇到的是霍光指责刘贺的局面,他将何以自处呢?倘若司马昭假意请曹髦编修曹丕本纪,然后声称曹髦醉酒修史不敬祖宗、借酒装疯调戏侍女,当场指责曹髦私德不修公义不顾,当场将其拿下,他连留个好名声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是晋灵公。17岁就被杀害的晋灵公可比曹髦强多了,他是在京城巷战打败了赵盾,将赵盾打出了京城,然后被赵盾埋伏在身边的棋子杀死的。然而史书上记载晋灵公,就说晋灵公品德恶劣,比如说处决了不用心的厨师,喜欢彩绘的房子,喜欢站在高台上用弹弓打人玩。说实在的,晋灵公杀厨师确实不算什么好事儿,但是一方面当时的时代这本来就不算大事,另一方面从后来赵盾利用暗线厨子破坏晋灵公的伏击逃命来看,这事儿真不好说孰是孰非。至于喜欢彩绘这就很无聊了,晋灵公到死都不过17岁。至于拿弹弓打人,这事儿的确不是好事儿。但是最多也就是个调皮的问题。要知道,晋灵公死的时候才17岁,他玩弹弓的时候顶天了也超不过17岁。就现在来说,少年儿童玩耍的时候打烂别人家玻璃,你可以说他调皮。但是一般谈不到什么他道德恶劣。现在玩弹弓的成年人偷偷打人玻璃的多了,这种破事儿警察都懒得管。只要他不是拿弓箭在高台上射人,这就不是什么大事儿。特别重要的点在于,晋灵公失败了,大家都要讲晋灵公的坏事,结果讲来讲去,最后就拿出来一个弹弓打人的破事儿撑场面吗?晋灵公3岁就是国君,一个从3岁就被所有人看着长大、所有缺点都被拿着放大镜看的少年,活到17岁了,就这么点事儿算污点?这晋灵公恐怕不是昏君,而是少有的明君了!相反,赵盾这样连晋灵公身边的厨子都能埋下暗线、晋灵公的卫队将领都是赵盾的人的大臣,却是夙兴夜寐、心怀晋室的大忠臣。这还有天理吗?

政治上的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直接看评价,必须而且只能看事实。

就是看事实,也要注意看“没写的事实”。

就玄武门之变来说,写的事实当然是李世民悍然发动武装突袭杀死了李建成。没写的事实,则是李世民其实早就有这样做的能力,甚至原本的能力比这还强。但是李世民终究是等到了玄武门的那一天,才真正动手。

时间已经流逝了一千多年了,很多事情在当时就搞不清楚,现在更不用说了。我们当然不能言之凿凿地说,李世民就真的一定是好人。但是就这件事来说,李世民还能怎么做呢?他已经退无可退了。


user avatar   tian-xian-bao-bao-bao-bao-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开国功臣集团信不过李建成。且不说他们一部分人是李世民的部下,和李世民关系密切,就算他们和李世民关系不密切,他们肯定也会怀疑李建成这个没多少战功的人,会猜忌甚至杀掉他们。

李建成能力平平、功劳很少,李世民军事天才、战功赫赫,如果你是大唐开国功臣,你觉得谁上台,你最有可能保全性命和荣华富贵?

历史上,李渊其实是被李世民带领大唐开国功臣集团赶下台的。

李建成除了和李世民一起接受西河投降、花了几个月跟着李渊从太原走到长安、打了刘黑闼几千个缺粮的残兵败将、打了几千稽胡外,没有什么功劳。

李世民战功赫赫,开国功臣集团都站在李世民这边。

玄武门之变是怎么回事呢?

1、李渊:

刚开始用太子之位吊着李世民,说会考虑换太子,让李世民出去打仗。

但是李世民打下天下后,李渊发现李世民集团功高震主,他不敢对李世民集团按劳分配,因为那样的话,李世民集团必须全当高官,这样李渊的皇位就岌岌可危了。

李渊思来想去,武德末期打算放弃李世民集团,维护自己的皇位,并默许李建成、李元吉去搞李世民。

2、李建成:

李建成一直想杀李世民,东宫一直在讨论怎么杀李世民。李建成对天天讨论怎么杀李世民的魏征委以重任。

在没有得到李渊默许前,李建成一直犹犹豫豫,他怕不成功,被李渊废掉;又怕即使成功了,李渊也会猜忌自己,甚至废掉自己。(因为李建成是完全依附于李渊的,他杀了李世民后,又没有办法把李渊赶下台,自己当皇帝。李建成还要看着李渊的脸色当太子。)

李建成不敢正大光明杀李世民,就偷偷给李世民下毒,不过李世民当场警觉了,及时回宫抢救,救回了一条小命。

武德末期,李渊打算放弃李世民集团,李建成马上策划昆明池之变,打算害死李世民及大唐开国功臣。李世民知道后,为了自救,发动了玄武门。

3、李世民:

李世民早有夺嫡的野心,李渊也一直用太子之位吊着他,让他去打天下。

李世民带领开国功臣集团打下了大唐江山,得到的却是李渊的不断猜忌和打压。功臣集团对李渊非常不满,军心动摇。

如果李建成当上皇帝,会重用秦王府派开国功臣吗?不会的,很多自己打天下的皇帝,都想方设法除掉功臣。李建成没有什么功劳,心虚得很,能不猜忌、打压、害死开国功臣吗?

李靖等非秦王府派的开国功臣,立下了大功,李渊却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县公,高官厚禄全给了没有什么功劳的人。

李靖被李渊不断猜忌,怕李渊干掉自己,急忙对李世民表示,希望李世民干掉李建成,自己当皇帝。

李靖觉得李渊、李建成这种没有什么军功的人,必然不自信,说不定要干掉自己;李世民功劳那么大,军事水平那么好,猜忌自己的可能性很小。

(贞观时期,李靖被封国公,还出将入相,善始善终。)

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大唐开国功臣们得不到应得的待遇,还担惊受怕,怕李渊现在干掉他们,怕李建成上台后干掉他们,所以他们扶持李世民,希望李世民把李渊赶下台,还他们一个公道。

李世民已经被李建成毒杀过一回,保住了一条小命,李世民听闻李建成又在策划昆明池之变,打算害死自己和部下,忍无可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把李渊赶下了台,并把高官厚禄都分给了真正的开国功臣们,稳定了军心。


user avatar   qiu-ju-luo-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又把问题给改回来了……那我就还按照之前的思路写,不过问题描述还是得备个份

以下为原答案:

题主要知道,玄武门不是一个单纯的偶发事件,背后涉及到唐朝的开国战争过程、赏罚分配问题、甚至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地域集团和世族寒族之间的争斗站队史,许多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展开过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要说就实在太长了。就说一个最小的角度:谍报。

权谋也好,战争也好,基本都是遵循“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的套路,获胜方不必在每条战线都优于对方,只要找准一个“胜手”贯彻到底就有可能取胜,任何优势或劣势都有可能成为最终成功或失败的理由。但唯独在“谍报”这条战线上,从来就没有输家能赢得全局胜利的例子。

比如针对李世民的阴谋论中最著名的杨文干事件”:

及高祖幸仁智宫,留建成居守,建成先令庆州总管杨文干募健儿送京师,欲以为变。又遣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赍甲以赐文干,令起兵共相应接。公山、焕等行至豳乡,惧罪驰告其事。——《旧唐书》
杨文幹尝宿卫东宫,建成与之亲厚,私使募壮士送长安。上将幸仁智宫,命建成居守,世民、元吉皆从。建成使元吉就图世民,曰:“安危之计,决在今岁!”又使郎将尔硃焕、校尉桥公山以甲遗文幹。二人至幽州,上变,告太子使文幹举兵,使表里相应;又有宁州人杜凤举亦诣宫言状。——《资治通鉴》

两份史料记载差不多,简单来说就是太子李建成趁父皇李渊带着两个弟弟出巡之际,向其结交的庆州总管杨文干赠送铠甲——不管是按照史书记载的“李建成准备在长安发动军事政变”也好,还是按照现代专家所谓的“只是向边防将领表示一下友好被李世民利用了”也罢,反正结果就是:

负责运送铠甲的尔朱焕、桥公山二人,走到半路竟然向李渊畏罪自首了!

可怕不?执行“给心腹大将赠送军资”这种级别的人都能把你告发了,是该说你对心腹的控制力度就这样呢,还是该如某些专家所言这俩人是李世民派去的卧底被李建成视作心腹了呢,还是该如另一些专家所言这俩人本是李建成的心腹被李世民给策反了呢……

(ps插一句:那个被李渊派去传唤杨文干、结果让杨文干反了的宇文颖是在回京之后被李渊斩首的,《新唐书·高祖诸子传》中有明确记载:

(宇文颖)性贪昏,与元吉厚善,故豫文干谋。事败,帝责曰:"朕以文干叛,故遣卿,乃同逆邪?"颖无以对,斩之。

所以某教授在《XX讲坛》和《激变玄武门》中连续编造 “杨文干反叛是因为李世民教唆使者宇文颖提供错误情报,好坐实李建成的罪名,随后宇文颖又在乱军之中被李世民灭口” 的阴谋论压根就站不住脚。这件事最后兄弟各打五十大板就是李渊和稀泥。)


再来看看李世民这边是个什么画风——

建成、元吉以秦府多骁将,欲诱之使为己用,密以金银器一车赠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敬德辞曰:……元吉乃谮敬德于上,下诏狱讯治,将杀之。世民固请,得免。

秦王世民既与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有隙,以洛阳形胜之地,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乃以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洛阳,遣秦府车骑将军荥阳张亮将左右王保等千馀人之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元吉告亮谋不轨,下吏考验;亮终无言,乃释之,使还洛阳。

两件事都出自《资治通鉴》,两《唐书》对应的人物传记中亦有记载。第一个故事说李建成、李元吉想要拉拢秦王府的骁将尉迟敬德不成,便诬告尉迟敬德,将其下狱讯治,后因李世民极力求情而得免。

第二个故事更绝了:已经明确表示了李世民为防止政斗失败,选择洛阳作为大后方加以经营(“恐一朝有变,欲出保之”),让秦王府的将军张亮带着千余人马和大量金帛前往洛阳“阴结纳山东豪杰”,李元吉告发了此事,将张亮“下吏考验,亮终无言”。

了解古代刑讯制度的人都能想象得到这八个字背后是个什么情景吧?然并卵,结果居然是张亮放出来继续“公派洛阳”!

看到了吧,被下狱“讯治”“考验”的两个人,最终关于李世民的一个字都没有吐出来,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更有甚者,就连最终决定了李建成命运的“玄武门之变”,也是源于一次东宫官员的告密:

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世民以晊言告长孙无忌等,无忌等劝世民先事图之。

当时突厥来犯,李建成推荐齐王元吉出征,尉迟敬德等秦王府名将都被调入李元吉麾下。此时东宫一个从七品的小官王晊跑来告诉李世民:太子和齐王正在策划一场“昆明池之变”欲借饯行宴之机杀害李世民及秦府诸将。正是王晊的这次告密,令李世民和手下谋臣下定决心将“反杀计划”提上了日程,并于数日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对比一下好了:李世民策动了这么大的一场宫廷政变,渗透禁军、控制皇帝、截杀太子,事发之前一丝风都没透出来,李渊(和宰相团队们)不知道怎么就忽忽悠悠上了船,再看看东宫这漏勺一样的表现……

包括最后的最后,一般历史科普文中都会写“李建成看到玄武门守将是常何便认为是自己人,没想到常何却被李世民给‘策反’了”,许多历史学家都将常何视为玄武门的关键人物。然而按照常何墓志的说法,常何从头就是李世民的人:

(武德)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常何墓志》

常何是“奉李世民的命令”调入京城担任皇宫宿卫的!

所以李建成是怎么会认为“常何是自己人”的,估计只有天知道了。


可能看到这有人会说,李世民“策反”的都是小人物,而李建成拉拢的都是秦府核心成员,所以忠诚度不一样——是啊,谍报不都是找这种“看上去不起眼但实际位置重要的小人物”吗?李建成净去骚扰李世民的铁杆死忠,除了暴露目标之外还能得到啥?

另,其实李建成的“情报系统”中有一处是占优的,就是后宫。李世民向李渊“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的那个晚上(玄武门前夜,淫乱后宫也未必属实,就是找个由头把建成元吉诱进宫对质),张婕妤探听到了宫中动静不对,“驰语建成”。

然而很可惜,李建成没听

既看不清对手优势在哪、也不知道自己优势在哪,这仗可怎么打?


==================好久之后的更新==================

既然题主把题目又给改回来了,那我就还是把原先想写的补充完整,再加一些其他的想法。很高兴绝大部分答主都点出了“不是李建成输给了李世民,而是李渊输给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本质是皇帝李渊败给了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这一核心问题。但毕竟题主问的是李建成,先把锅甩到李渊身上再来论述“皇帝如何败给了功臣集团”似乎有点跑偏,所以就选了“谍报”这样一个比较小的角度来对比了一下兄弟二人的表现。虽然在李渊都输给了李世民的情况下,再来讨论李建成的失误似乎怎么都是强行尬答……

不过这里必须先反驳一下某些人的观点:李建成为什么不需要斗?光凭“嫡长子”三个字就能保证他地位稳固吗?历朝历代因为政治形势而被废掉的太子少吗?不要说太子,就算当了皇帝,功臣勋贵、官僚士林、地方豪强、蛮夷入侵——哪一个是省油的灯?李世民算是相当强势的皇帝了吧,跟门阀斗得少了?跟外敌斗得少了?

所以史书记载“李建成屡次谋害李世民未遂”,那只是方式方法有问题,意识还是不错的;要真按照某些粉丝的观点,面对李世民这样一个“嫡出皇子+头号功臣+首席宰相+地方大员”的对手不需要斗,那他李建成就纯粹是蠢死的。就算如李大粉所愿,让“白莲太子”成功地穿越成为一名守成之主,你看他能活过第三集不?人家守成之主生下来就知道跟权臣斗,跟宦官斗,跟父皇的宠妃斗,你家白莲太子行么?

想要享受顶层权力带来的荣华富贵,就必须同时享受随之而来的政治风险,这是游戏规则。躺在长安泡温泉吃生鱼片的时候就是太子无比尊贵,被功臣集团推翻了就说无情最是帝王家,要权利不要义务,凭什么?


接原答案继续:

可能有人会问,双方在谍报战线上如此巨大的反差是真实的吗?我可以比较肯定地回答,是真实的,原因就在于两个字:

历练

现在某些人特别酷爱打着“唯物史观”的旗号否定英雄人物,可是唯物主义最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说始终拼杀在一线、每一步都关乎王朝生死的李世民“能力被高估”,而只能呆在长安附近打打小怪的李建成“同样出类拔萃”,也不知道是在神化谁。

说到谍报,战场上的李世民从来都十分重视谍报的作用。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虎牢关一战擒二王的神仙仗,实际就是一场情报战的典范:

谍者告曰:“建德伺唐军刍尽,牧马于河北,将袭武牢。”五月,戊午,秦王世民北济河,南临广武,察敌形势,因留马千馀匹,牧于河渚以诱之,夕还武牢。己未,建德果悉众而至,自板渚出牛口置陈,北距大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行而进。诸将皆惧,世民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尝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纪律,逼城而陈,有轻我心;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陈久卒饥,势将自退,追而击之,无不克者。与公等约,甫过日中,必破之矣!”——《资治通鉴·唐纪五》

唐军在夏营的间谍探知了“窦建德打算趁唐军草料用尽,骑兵无法使用之际突袭虎牢关”的计划,于是李世民将计就计,故意牧马于河北怠慢其心,诱敌出战,最终大破十万敌军,生擒夏王窦建德。

按说“趁唐军草料用尽发动突袭”这种级别的作战计划,应当属于窦建德军中的高级机密,李世民却依旧能够探到——换位思考一下,你能想象洺水之战前李世民的“筑坝拦水计划”被刘黑闼得知了么?要知道刘黑闼可是专门做斥候出身的:

建德有所经略,必令专知斥候,常间入敌中觇视虚实,或出其不意,乘机奋击,多所克获,军中号为神勇。

其他的还有围困洛阳城期间,李世民派李勣东出轘辕关打通与原瓦岗故地的联系,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荥阳、郑州、开封三地,成功截断了王世充的漕运,这些就不细说了。利用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力量,挖敌人墙脚,用较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李世民从来就是个中高手。

而行事周密不露破绽,对于长期与敌人面对面周旋的秦王府集团来说,只不过是一条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接下来说原答案的另一部分:

秦王府集团对李世民的忠诚度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刚好写过一个回答,就直接贴过来:

夺嫡之争中的李世民,从来都是那个精于谋划、善断大势、并且极会团结下属的天策上将。

谍报战线看似不起眼,却是最能集中体现识人用人、布局操盘、团队凝聚力等综合实力的切入点。

而在这条战线上,李建成输得一塌糊涂。


==================2019.3.20针对题主的更新==================

关于李渊与功臣集团的斗争有几个答主已经说得非常好了,懒得重复,就补充几句:

李渊前代皇王,多起微贱,劬劳行阵,下不聊生。

(ps,有人说我总是引用旧唐书,其实《新唐书》这段说得更过分:“我家陇西旧族,世姻娅帝室,公复华胄,职宦光显,非刘季亭长、萧曹刀笔吏比也。”)

李世民:佐命功臣,义深舟楫,身摧行阵,同济艰危。

我相信以知乎er的水平,就不用我逐字翻译了吧:就这十六字诀,有没有迎面感受到一万点的暴击???

ps:说这话的时候李渊至少52岁,李世民38岁。评论区有人说“情商是天生的”,虽然我是唯物主义者,但似乎好像还真是这样……

李渊觉得出身高贵就能拥有天下,可以,如果你能凭借高贵的出身让所有外姓心甘情愿地团结在你身边替你卖命,不怕他们功高震主,我就承认你真的高贵。结果李渊选择了让他儿子来替他“劬劳行阵”——

李世民表示你高贵我就不高贵了?我舅姥爷还是宇文邕呢!

见过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竞争对手的全盘覆盖之下还不倒闭的公司么?

还有人说李世民的班底都是李渊给的,比如著名的秦、程二人,最开始投的确实是唐朝而不是李世民,史书也记载了“上使事秦王世民”,因为此时的李世民统一战争只打了一仗,还没有那么大的威名。结果呢?五年以后,李渊开始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调程咬金去当康州刺史,程咬金表示你这只二凤的毛都快被人拔光了,你还能飞得起来吗?俺老程不去不去就是不去——直到武德九年的玄武门。

“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旧唐书•程知节传》

至于另一位被李渊赐上柱国封国公、各种网文号称“没站队”的秦叔宝:“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太宗践祚,真食千二百户。”此条同时见于《旧唐书·长孙顺德传》和《册府元龟·将帅部·褒异第十》——学过纪传体史书“互见法”的人都知道能够出现在别人传记里,比出现在自己的传记里还要更重要,其他的诸如《旧唐书·太宗本纪》和秦叔宝本传指名道姓的就不啰嗦了。秦门神表示你们跟我多大仇非要否认我的“拥立之功”?!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出身只是他一飞冲天的起点,而另一部分人却把它当成了全部的终点。当李世民在严冬腊月的山西亲觇敌营累得睡在野外的时候,连续追敌三天两夜还要与将士分食一羊的时候,率领玄甲军亲赴千金堡救援屈突通、半夜爬起来去救李世勣险些被刘黑闼包围的时候,他可曾觉得自己比手下将士更高贵了?

能不能吸引人才或许靠出身,但能不能留好用好人才靠的永远是能力。真正的有志之士,投的是有能力的“拨乱之主”。正如当初程、秦二人决定离开王世充时所言:“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此乃老巫妪耳,岂拨乱之主乎!”

说到这儿就又要提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真的是老生常谈):一提起晋阳起兵,就有人说李渊、李建成比李世民年龄大,肯定比李世民更加成熟,更有政治号召力。这个么,要知道年龄是人人都迟早会有的,但能力和威信不是:李世民从18岁到27岁可以拥有更加沉稳的政治形象,李渊老十岁会更有战斗力吗?

九年过去了,有的人有了谋略、勇气和“拨乱之主”的名望,有的人却还是只有出身。

不是有那么句话么:这个世界上,怕就怕有人天赋不输给你,却比你还要努力。


再补充一点:其实李渊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让李世民做大,武德二年李世民总领“陕东道行台”之后在长春宫屯留了10个月,说是筹划攻打洛阳,实际在薛秦之战后给了他足够的“声望冷却期”。与此同时李渊让太子李建成去接收西凉李轨的旧部(这一部署应该说非常正确,关陇一家,陇西属于关中政权的基本盘),李元吉留守山西太原老家,李神通前往河北与李世勣共同招抚,李孝恭与李靖搭档对抗南方的萧铣,只把河南留给了李世民——

全国一盘棋,群策群力又互相牵制,皇帝居中操控全局,很完美的计划是吧?

然而现实很快就教了李渊做人——除了李孝恭李靖那一路表现尚可,其他人纷纷都搞砸了:

前去接收西凉旧部的李建成“时甚暑,而驰猎无度,士卒不堪其劳,逃者过半”(有人觉得此事有抹黑嫌疑,没关系,反正李渊随后就把“凉州总管,使持节、凉、甘等九州诸军事”封给了李世民;并且那个拿住李轨并将其押送长安的安兴贵,其子安元寿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前者见《资治通鉴·唐紀三》五月部,后者见《安元寿墓志铭》);

刘武周入侵太原,留守李元吉弃城而逃,援军裴寂节节败退,敌人半年内打到家门口,龙门潼关齐齐受到威胁;

李神通李世勣连人带地被河北窦建德打包签收,王世充趁机侵吞了东至徐州南至襄阳的瓦岗&朱粲故地,把追随李密降唐的瓦岗地方系全都送进了《忠义传》……

然后李二请战,半年收复山西失地,随即南下洛阳东拒虎牢,一战擒二王,不出两年将上述敌人一网打尽。大唐基业从此朝着李世民一手打造的“急统”路线大踏步而去。

乱世不是你想让谁立功,谁就能立功的。

在其他回答下面见过这样一条评论:李渊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不用李世民无法统一,用了李世民大权旁落——其实想要避免这种情况也简单,不想在“割据政权”和“功臣尾大不掉”之间二选一,李渊可以自己上啊!历代开国皇帝哪个不是亲自指挥枪杆子的?

就连被普遍视为李世民最大黑点的“渭水之耻”,那份敢于在最危急的时刻亲自去跟敌人首脑正面扛的胆识与担当依旧谁也否认不了,李渊……恐怕连最积极的翻案者都不奢望他有吧?

没办法,谁叫你没人家能打?


user avatar   lao-shi-ren-3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者完全不是在一个级别上的对手。

别的不用说,就说玄武门之变,有专门的专家考证过,看守玄武门的守将,表面上是李渊的人,其实是李世民的人,而这个守将看守玄武门好几年了。

也就是说,在玄武门之变前四五年年,甚至更远之前,李世民就在为夺取太子之位在做布置。

甚至在长安刚打下来的时候,李世民就在谋划怎么取代李建成。而李世民当皇帝也就27岁,也就是说李世民在20岁左右的时候,就在谋划取代李建成。

这时候长安刚打下来,除了太原一带,关中一带,其他地方都不属于李家的地盘。

有道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李世民能一路逆袭李建成,一定是有心算无心,算计李建成远比后者算计前者要早很多。

而李建成算计李世民,都差不多在天下都打下一大半的时候。

想想就恐怖,人家二十岁的时候,一面带兵打天下,一面还能有空闲谋划怎么夺太子的位置,你想一下,你二十岁在干嘛呢?

在忙着谋划怎么睡校花?

李建成再怎么年轻有为,也最多在忙着考虑怎么把公司做上市,而这就是两人之间的差距……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吧,中国古代杀兄囚父还能有好下场的皇帝(君主)只有李世民这一个!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从结果上来看是李世民的成功,但从后续的结果上来看,有唐一朝,皇帝和太子之间相爱相杀成为帝国的一个重大隐患。武则天杀了自己几个儿子,李隆基架空了老爸,自己在安史之乱后也被架空,李隆基的儿子几次想杀太子好歹被李泌劝下,类似的戏码重演了无数次。

我们可以这样说,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在根本上动摇了唐朝君臣父子的权力体系,使得二百多年里皇帝和太子总陷入你死我活的境地,而这其实也算是后患无穷了。

从逻辑上来讲,李建成有更多机会能除掉李世民。但是他跟李渊都不愿意撕破脸,不愿意打破底线。因为打破这个底线的成本非常高,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千古罪人,所以大家都小心翼翼,也都认为对方不敢打破这个底线。

李建成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真的敢打破三纲五常,真的敢杀兄囚父,真的敢铤而走险,真的敢撕毁共识。这就好比大家在打牌,你一张我一张的出牌,结果这边还没掀桌子就掏枪把对面给崩了。总体来说,玄武门事变是一个铤而走险的投机做法,是不成功就身败名裂的赌博,是成功了也可能千古骂名的不义之举,是把政治斗争,家庭矛盾变成你死我活撕毁社会道德共识的冒险行动。

李建成失算就在于,他想不到自己的弟弟胆子那么大!李世民的做法就像现在有人卖掉房子,借了所有亲戚朋友的钱,还把老婆当抵押向黑社会借了高利贷去做空美国股市。事实上,李建成是不会杀李世民的。就像你不赢这些钱,你也不会过得太惨。试问,在有退路的情况下,谁有这个胆子去干这么一票?

所以李世民确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君主,该承担骂名的时候,该承担风险的时候,就真的上了,及不做作也不虚伪!真也难怪他手下的人这么死心塌地。司马昭让手下人(成济)把曹魏小皇帝(曹髦)杀掉以后,还假惺惺地把这个忠心耿耿的手下给杀掉。对比李世民,亲自上场杀兄弟,真是高下立判。后世的那个崇祯皇帝,稍有不顺就帅锅大臣,真的是没法比呀。

司马昭弑君,是三国时曹魏甘露五年五月(260年6月)发生于魏都洛阳的政治事件。魏帝曹髦欲讨伐司马昭,却因王沈王业的背叛而泄密,其本人被司马昭的亲信贾充指使武士成济弑杀于南阙。事后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曹髦被追贬为庶人,忠于曹髦的大臣王经及亲属被杀,成济则作为替罪羊被夷灭三族。

有时候好的领袖不是好的儿子,好的弟弟,世间的事总是不能完美的。


////////////////////////////////////////////////////////////////////

有朋友在评论里提到朱棣的篡位,然后说政变对王朝没有影响。你们仔细看看历史,按照朱元璋的设想,老朱家的子孙本来应该为国效力,拱卫中央,所以他禁止子孙从事生产。结果靖难之后,皇室既不被信任也不能从事生产。有明一朝,皇帝对宗室的防范如同防贼,就是这样还有宁王谋反。明朝对这些宗室的防范导致了皇家的这些王爷,既不能为朝廷效力,也不能从事生产(朱元璋的规矩)。于是这帮人没有办法只好生孩子!生一个孩子多一份钱,明朝的灭亡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宗室如同癌症一样把偌大的明帝国吃得千疮百孔,到了末年上百万的皇室宗室,只吃饭不干活儿,一个二个都像猪一样。南明之所以这么快完蛋,一个重要原因是无路鲁王还是其他什么王爷,在当皇帝之前都是当猪养的。

所以明朝一出问题,别说刘秀刘备这种人物,就是康王这种人物都一个没有。这还不算是靖难之役的恶果?

开国前后的事件是会影响到后续帝国的方方面面的。汉帝国开国就有外戚的问题,终其一朝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司马氏有得位不正的问题,东晋西晋权臣逼皇帝禅位成了一个常态,唐帝国父子相残,然后王朝中类似事情就总是发生;宋代重文轻武因为欺负柴氏孤儿寡母黄袍加身,而后有宋一朝都被人欺负;明朝宗室篡位,所以有明一朝宗室和皇帝关系紧张,宗室也变得畸形;清帝国建国后满汉有别,所以文字狱,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有民族矛盾的影子。

一个王朝刚建立时期的任何缺点都会在后来的时代里被放大数倍。安史之乱之所以祸害那么久,也是因为唐肃宗和李隆基父子不和,所以他急切地要建立功业以证明其合法性:

唐肃宗汲汲于在短时间内收复两京,不顾双方的实际情况而再三让唐军主力地在腹心地区发动正面进攻,因而使朔方、河西、陇右三大西北战区的精锐部队损兵折将,元气大伤,使叛军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可以在长时间内抗击朝廷,肆虐中原。唐肃宗的短视行为严重影响了平叛的进程,东都洛阳得而复失,一场本可早早结束的平叛战争,结果拖泥带水持续了八年之久,给唐王朝的中兴大业和中国历史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

故而得位不正总还是有隐患的,当然咯!作为政治首脑,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当下利益和百年利益上权衡,很难做出最好的选择,毕竟谁都不愿意被杀,被羞辱,被软禁,被历史篡改成一个小丑。


有人会问,既然得位不正会有隐患,为啥不好好的做人,名正言顺的得位就行了?

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自行想想各自的经历,做个正人君子的路就在那里,大家不妨扪心自问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穷,耐得住嘲笑,坚守正道?当大环境非黑非白,一团灰混,有几个坚守正道的人又能最终干成点儿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就是没办法的事情。

这个世界最复杂的地方就在这里,很多时候,长远的是非跟眼前的是非矛盾,亲情跟国家利益矛盾,爱情跟个人发展矛盾...我们最大的痛苦就是不可兼得,只能取舍。当经历过手心手背都是肉却只能要一面的时候,人才能正真明白生活是怎么一回事。

李世民临死前,把唐僧请到宫殿里,反复让唐僧告诉他,他是个好皇帝,玄武门的事情不是他的错。就算李世民被尊为天可汗的时候也曾志得意满的在老爹李渊面前装逼,临到死了他还是愧疚和恐惧的。

人的一生总有些事是无论怎么做都错的!倘若李世民不发动政变,等待他的是所有部下被屠戮殆尽,最漂亮的老婆被弟弟强占,终生软禁四十出头就郁郁而终。这么选,李世民就能不后悔,不内疚了吗?也许大唐因此少些内患,少些父子相残。可这些跟李世民又有多大关系?百年之后,历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甚至都不会有人知道原来当年李世民离皇位那么近,原来他下一个决心就能当上皇帝,成为天可汗。历史上有多少了不起的人就这样被埋没,成为一个面目模糊的影子。

所以,人生有些时候,有些坏事是不得不干的。而这种事,常常由不得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都知道,但人在庙堂就自由自在了?笑话,庙堂不过是一个更大的江湖,谁都得不了自由,哪怕你是天可汗。

最后有人问本朝的问题是什么?本朝的一个麻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家可以想想看为啥要加个中国特色在前面。点到为止,自行解读吧!


user avatar   SiobhanChristin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建成同样才华横溢,出类拔萃。”这句话就没必要说。

“ 凯申公
也同样才华横溢,出类拔萃。”还不是输了。

一个人是否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不是他能不能赢的先决条件。他的对手是谁,才是真正决定他能否赢的唯一条件。

皇帝位置只有一个,你不想卷也得卷。

拜登既不才华横溢,又不出类拔萃,还不是赢了。
你觉得选他的人是因为他“有才华”才选的他么?


user avatar   blackwarrior-6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皮球不在李建成手里,在李世民手里。在这事上,李建成先天就吃亏。

作为一个储君他有先天的优势和先天的劣势。先天的优势就是,99%的情况他都将当上皇帝。他不需要做任何过头的事,在他已经确定是储君的情况下,只要等到李渊死了,他就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而朝中大多数的官员都是认为他将当皇帝,所以愿意提前为他办事,为他摇旗呐喊的。所以作为一个处在优势地位,只要把耗到老皇帝死了就能接班的人,他不可能会去冒任何丧失储君地位风险的事。

所以由此他就有了先天的劣势,因为他是储君,他是未来的天子,所以他只要平平安安的继续做他自己就好,这样他就绝不可能主动去击杀潜在的敌人。因为规则对他是有利的,他破坏规则的风险是巨大的,如果他阴养死士,结交大将,然后暗杀李世民。那这样对他有任何的帮助么?他已经是储君了,这么做事会不会在李渊眼里起了反效果而把李建成废掉呢?

我们举一个现实里的例子,有一个汽车司机酒驾,他还闯了人行横道撞伤了你,你这时候是要遵守游戏规则叫警察来解决,还是直接拿刀逼着酒驾司机,让他快点把钱拿出来?

任何一个有正常脑子的人,这时候都会选择叫警察。为什么?因为明明是对方做错了事,无论是法院还是警察铁定判我赢啊,只要讲道理,铁定是对方赔偿给钱。这时候拿刀子,变成了持械行凶,那不是有理变没理,纯属脑子有坑么?

对于李建成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明明大臣们大多数已经支持了他成为了储君,说明在这场政治斗争中他已经胜利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在李渊眼皮子底下搞暗杀,动武力这不是纯属有病么?有理变没理啊。

但是对于酒驾司机来讲,他的情况却不一定了。酒驾司机可能要判断,如果警察来了,如果自己没有驾照的事被揭发,再加上酒驾的罪,闯红灯斑马线撞伤行人铁定是要坐牢的。他不想坐牢,于是他抬头看了看,路口没有摄像头,那要不干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人弄死,杀了埋了吧,车给拆了再卖了,死者人间蒸发了,这样牢也不用做了。

这就是李世民当时的处境,对于李世民来讲,他有很多的党羽,自己也很有实力。但是现在人在长安,去不了洛阳,没法组织兵马进行战争这样他优势的地方,他被困在首都。而首都是李渊和李建成的地盘,文官集团的大本营。这时候,李渊和李建成一点一点的在政治场中把李世民身边的党羽都拔掉,只有再磨个2年,李世民的主要干将就都被除干净了,到时候他就是个被拔牙的老虎,只能在他自己的家里坐在门口,感慨曾经的岁月了。


所以这个时候李世民就要考虑要不要挺而走险了,只要继续这样下去,自己当上太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李建成势力已成,而自己的势力在一天天衰落下去,随着时间流逝,军中府中的人物被一点点调离重要的工作岗位,而李渊似乎完全没有想废掉李建成太子的想法。所以在这个时候,对于李世民来讲就没有太好的选择了,要不就是在沉默中灭亡,要不就是在沉默中爆发!反正希望越来越小,不如就趁现在,长安是他们的地盘,他们认为我敢这么疯狂在他们大本营政变的可能机会没有,所以就搏一搏!


这时候两兄弟的心态就很好对比了,一个准备慢慢来,进行长期的权力斗争,把对方磨死。一个已经觉得时不我待,必须现在出手,一口气把老爹和兄弟都干死。当李世民已经决定下黑手的时候,球就已经在李世民的手里,跟李建成无关了。


李世民行动,他成功就当皇帝,他失败就玩完。李建成只能在保守的等待中,看看李世民最后命运的骰子到底是开大还是开小。


user avatar   di-ta-ye-qiu-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user avatar   jian-ying-xia-h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个问题下面竟然没有人提尉迟敬德吗?

著名的“三次救主”了解一下?

第一次,李世民征洛阳期间亲侦敌阵猝遇单雄信,尉迟敬德横刺之落马:

因从猎於榆窠,王世充出步骑数万来战,贼将单雄信恃其骁悍,领骑直入,以趋太宗。敬德乃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中之。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围,因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等,获排槊兵六千人。——《册府元龟·帝王部·推诚》

第二次,河北对阵刘黑闼期间,李世民为了营救李世勣身陷重围,尉迟敬德率领敢死队破围而出:

又从讨刘黑闼于临洺,黑闼军来袭李世勣,太宗勒兵掩贼,复以救之。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勣:真正的名将敢于直面最黑的黑历史,“发现我的笑容成长在你哭泣里”就是写给我的没错。)

第三次,在玄武门当天射杀了正要勒住李世民脖子的齐王元吉。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嗯对,之后“擐甲持矛”地去“保护”李渊的也是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不说了。

要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大概就是不太符合题目中“无论兴衰”的要求,因为李世民没有给过尉迟敬德衰败的机会。

只有当唐军众将都怀疑尉迟敬德投降的诚意时,李世民会将尉迟敬德引入卧内,对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

当尉迟敬德果真救主报恩,李世民会在战斗结束憩于古丘的间歇,对他说:“天诱我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当闲来无事,李世民与玄甲军众将漫步汜水滨顺便考察敌营时,会独独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惜字如金的史书从未记载那天天气如何,但是每次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晴朗得可以奋衣而云翔,回雕戈于日光的四月天(别想多,真的是阳历四月。)

以及,当尉迟敬德回朝之后遭人构陷,被高祖李渊“下狱讯验,将杀之”,李世民会不顾自身亦处于猜忌之地,跑到高祖面前去“固谏”,终获保释。

这大概就应了那句著名的心灵鸡汤: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去死,因为值得你为他去死的人是不会让你死的。


不过呢,在尉迟敬德的生平事迹中,最为传奇的不是三次救主,不是背锅逼宫,而是一场“无关生死兴衰的小事”:

王世充兄子伪代王琬,使於建德军中。乘隋主所御骏马,铠甲鲜华,出於军前。太宗眄之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曰:“请往取之。”因与高甑生、梁建方两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颈、持其肘以归。贼众无敢当者。——《册府元龟·将帅部·勇敢》,并《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没错就是这个虎牢关决战当天「阵前夺马」的故事。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为传奇,是因为:

战场厮杀,是将军之职;

临危救主,是部下之命。

“阵前夺马”属于哪一种???

若说“两军对阵,气势为先”吧,然而先声夺人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比如窦建德派人来“请选锐士数百”先小试一个回合的时候,就可以陪他玩玩嘛!何必非要选择如此高难度如此挑战想象力的玩法?

这就好比什么呢?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值红得发紫的小甜甜布兰妮刚刚发表了《Oops I did it again》(暴露年龄系列)。其中间奏部分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 男主:Britney,我有东西要送给你。
  • 小甜甜:哦,好漂亮……等一下,我记得那老太太不是把它给扔到海里去了吗?(冰山撞船梗,指露丝将“海洋之心”丢入海中)
  • 男主:是的,我下去帮你找回来了。
  • 小甜甜:Oh you shouldn't have…

当年尚不能理解歌词的我,听完之后满脑子就记住了这一个经典句型 "Oh you shouldn't have~~~"

你品,你细品。

“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李世民如是说。

实际上心里是不是甜到爆炸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尉迟敬德会变得那么轴,直至在国宴上因为座次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大打出手。

天下太平已久,那一段“只要敢冲上去干仗就能牢牢占据主君身边最重要的位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李世民再也不需要尉迟敬德为他栏枪夺马了。

这对于当年主君亲口盖章“天下有我们两个人就能搞定”犹在耳畔的人来说,的确很失落吧?

好在后人并没有忘记尉迟敬德。

北宋名臣田锡在其《鄂公夺槊赋》中用一句「非太宗不能得我之死力,非我不能赴太宗之指踪」高度概括了尉迟敬德的一生。直到现在这种认知依旧是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心中对尉迟敬德的形象注解。


这是某著名直男引战论坛前几天搞的投票贴,尉迟敬德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会非常开心。




     

相关话题

  为什么我们自古就自称为中国? 
  黑奴都有那么多后代,为什么有的人说中国古代的穷人留不下后代? 
  为什么晋朝司马懿的庙号是高祖,而他儿子司马昭是太祖,辈分不对啊? 
  中国为什么要取消农业税,如何看待的?对于国内和世界的影响有哪些深远意义? 
  为什么古代人没有方言吹? 
  剑桥中国史和哈佛中国史有什么区别?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当时算是胡吹大气吗? 
  如果把刘备替换成李世民,蜀汉能统一中国吗? 
  为什么从来没有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的情况? 
  康熙皇帝在天之灵看到辛亥革命的爆发心里会高兴吗? 

前一个讨论
做美食为什么总是「一看就会,一做就要废」?
下一个讨论
「鲁迅如果活在当代就是一个喷子」是否正确?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