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确实是充满了血泪,仇杀与战争的半岛。这里曾是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了上百年的时间。地处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东正教文明断裂带之上的巴尔干半岛,民族林立,矛盾重重复杂,简要的说,有三股比较大的势力存在于巴尔干半岛——信奉东正教,亲俄罗斯的塞尔维亚;信奉天主教,亲西方尤其是德国的克罗地亚;还有广大的穆斯林,他们祖先有可能是塞族或者是克族,但是在奥斯曼帝国长期的统治中,为了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更好的生活坏境,选择了皈依伊斯兰。众所周知,基督教(这里我指广义基督教,包含天主教与东正教)与伊斯兰教有着长时间与深刻的厮杀与仇恨,从十字军东征,到东罗马的灭亡,到俄罗斯对土耳其的几次战争。在这里,恐怕基督教东正教与穆斯林的仇恨恐怕难以消弭。毕竟那些广大的东正教徒,天主教徒,在奥斯曼时代可是二等公民。面对穆族,难免会有看待二鬼子的不爽。不过,随着二战的展开,极端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巴尔干半岛的塞族与克族之间同样开始了强烈的仇恨与残杀(不过话说回来,西方与毛子一直也合不来)
乌斯塔沙在纳粹德军的帮助下于1941年4月14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宣布“克罗地亚独立国”(NDH)成立。1941年4月27日,新成立的乌斯塔沙军队在一个主要由塞尔维亚人居住的村庄古达瓦克(在别洛瓦尔附近)展开了大屠杀。以此为开端,乌斯塔沙在克罗地亚独立国境内开始了针对非克罗地亚人的大规模种族清洗。乌斯塔沙政权残酷地镇压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吉普赛人,根据统计,乌斯塔沙建立超过十个集中营,杀害达九万三千人图为乌斯塔沙屠杀塞族群众
“大胡子、十字架、皮夹克、黑色骷髅头徽标”是塞尔维亚东正教极端组织“切特尼克”(Chetnik)的标配。早在二战时,代表塞尔维亚王室就以立场不坚定、排犹、反天主教而臭名昭著。二战历程中,切特尼克一方面有维护国家独立、抵御纳粹入侵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具有着极强的种族主义、沙文主义倾向。战争后期,切特尼克的主体力量向塞尔维亚的内蒂奇傀儡政府投降,加入法西斯阵营。
这两个臭名昭著的组织,分别代表了极端克族民族主义与极端塞族民族主义
在推翻斯坦鲍利奇等塞尔维亚铁托派领导人后的一年内,群众性大示威、大串联与逼迫罢官之风在塞尔维亚全境愈演愈烈。黑山、科索沃等地党政议会几套班子全部大换班,在塞共和国、自治省直至市、区各级执行铁托时代民族平衡政策的原领导几乎全部换成塞族强硬派之后,米氏又把矛头指向了全南党政领导层。按铁托留下的各共和国“轮流坐庄”规则,当时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主席舒瓦尔、联邦政府总理马尔科维奇、联邦主席团主席德尔诺夫舍克恰好都不是塞尔维亚人。米洛舍维奇控制下的塞尔维亚当局的不合作导致联邦党政机构瘫痪。
紧接着米洛舍维奇又组织了10万塞族与黑山人发动“向卢布尔雅那进军”,对斯洛文尼亚和沿途的克罗地亚、波黑等共和国进行威胁。同时,塞尔维亚当局在米氏的主持下,公然撕毁1974年联邦宪法,不与联邦机构打招呼便废除了科索沃省自治权,强行解散并接管了科索沃政府和议会,尽管这届政府和议会正是不久前才在米氏发动的“群众运动”中新更换的。这样对待一个联邦主体,自然引起了同为联邦成员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共和国的抗议,引起了马尔科维奇总理等联邦领导人的反对。后来斯、克等共和国走向独立之路,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防止本国“科索沃化”。的确,如果一个共和国能够单方撕毁联邦宪法而剥夺另一个联邦主体的权利,那谁还敢与它联合? 结果在短短两年内,南斯拉夫联邦便土崩瓦解了。平心而论,由于“列宁式联邦”的制度缺陷加上传统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消失,在东欧当时的大气候下,南联邦就像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联邦那样很难避免解体的命运。当时对联邦的离心情绪也普遍存在,每个共和国都在搞民族主义,都在拆联邦的台。但直接搞垮了联邦的无疑正是米洛舍维奇摧毁铁托体制的大塞尔维亚“狂飙”,而南联邦解体得那么残酷而血腥,米洛舍维奇更难辞其咎。
而像斯坦鲍利奇那样的铁托派则认为米洛舍维奇就是“新切特尼克分子”。当然,这一点起初并不明显。尽管米洛舍维奇上台后塞尔维亚就掀起了极端民族主义的潮流,新切特尼克运动也在这“新气象”中粉墨登场,但对于形式上继承共盟政权的米洛舍维奇来说,起初它似乎还是反对派。新切特尼克形式上的头面人物是沃伊斯拉夫·舍舍利,此人在1984年因鼓吹切特尼克主义,被当时的斯坦鲍利奇政府以“反革命”罪判刑8年,但1986年就提前获释。
米洛舍维奇上台后,舍舍利很快成为“英雄”,他于1989年在美国被流亡的塞尔维亚切特尼克侨民团体封为“公爵”,回国后创建“塞尔维亚切特尼克运动”(即后来的塞尔维亚激进党),成为一位既极端反共,又反“西方自由民主”的极右翼民族主义明星。他认为南共是塞尔维亚的灾星,铁托墓的存在是塞尔维亚的耻辱,而米哈伊洛维奇(当年被南共处决的切特尼克首领)是塞尔维亚民族英雄,并自命为其继承人。他组建的民兵武装,军服、军衔与军徽都仿效二战时的切特尼克军队制式,而其对非塞族人的清洗和屠杀更与当年的切特尼克一脉相承。
而米洛舍维奇的社会党尽管在其纲领中毫不掩饰地指责“在(南斯拉夫)整个时期内所实行的制度和政策,特别损害了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人民”,但作为南共组成中的塞尔维亚共盟的后继党,成员中很多是怀旧老人。为维持这种组织资源,米洛舍维奇在推行切特尼克式的现实政策的同时,对历史保持低调,并未公开指名骂铁托或者赞扬切特尼克。然而实际上,他与舍舍利的关系一开始就耐人寻味。1991年舍舍利组织一批人企图捣毁铁托墓,与联邦当局发生冲突,而米洛舍维奇控制下的塞尔维亚当局却表示:铁托墓属于联邦管辖,它的存废与塞尔维亚无关,塞也不负保护之责。米洛舍维奇容不得托马舍维奇这类“铁托分子”,连斯坦鲍利奇这样的昔日恩师也被暗杀,却对舍舍利和“新切特尼克”非常优容。随着前南民族仇杀愈演愈烈、西方的干预及米洛舍维奇与西方对立的激化,舍舍利逐渐从反对派变成了米洛舍维奇的“战友”,“新切特尼克”堂而皇之地加入政府,舍舍利被米氏委任为副总理。对此许多社会党人虽然不满,但认为米氏是在搞统战也还能接受。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米氏与舍舍利越走越近,与“本党”却越来越疏远,到2002年终于与“本党”大闹了一场。
这年8月,米洛舍维奇下台后,首次塞尔维亚总统竞选开始。米氏与舍舍利这时都已身陷囹圄,但海牙法庭并不禁止尚未定罪的嫌疑人“狱中从政”。米氏原想东山再起,指令社会党再推他为候选人。然而塞尔维亚宪法规定一人当选总统只限两次,他无权第三次参加竞选。社会党于是改提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扮演瓦尔特的老演员、社会党人日沃伊诺维奇为候选人。在前南斯拉夫谁都知道“瓦尔特”就是铁托的战时化名,社会党显然是想打“铁托牌”。不料米洛舍维奇听说后大发雷霆,指令社会党如果不推他,那就不要推本党任何人参选,而必须支持舍舍利作为在野党的惟一候选人。这就不是舍舍利加入社会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而是要社会党为舍舍利抬轿子了。如果这样,已经不像样的“铁托党”岂不完全变成“切特尼克党”了吗?
更何况舍舍利这时与米氏一样由于被囚并不能实际履行总统职责,也几无当选可能。如果推米洛舍维奇还可以算是政治上表示本党一贯态度,改推舍舍利除了公开承认本党已沦为切特尼克附庸外,又能有什么别的实际作用?于是社会党领导层表决,以多数票否决了米洛舍维奇的主张,仍决定从本党成员中提名总统候选人。
结果米洛舍维奇大怒,他立即从狱中发出指令:解除该党代主席的职务,悍然废除党章规定的领导机构最高委员会,指定了33人组成“党主席的组织——政治委员会”以取代之。一向屈从于米氏家长淫威的社会党人忍无可忍,当天日沃伊诺维奇就发表声明说:米洛舍维奇不准本党党员参选却让本党支持舍舍利竞选总统的决定,使他同塞尔维亚社会党“产生了距离”,这样下去他迟早会与党分手。社会党最高委员会执委会举行会议,一致拒绝米洛舍维奇作出的违反党章的决定,指出他擅自任命的“委员会”非法,“这种在政治和道义上无视党的领导机构的做法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会议呼吁全体党员在即将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坚决支持本党惟一候选人日沃伊诺维奇。随即社会党第六次党代会筹备委员会也以多数票表决,否决了米洛舍维奇任命的该委员会主席,而民主选举了米尼奇。
到了2008年大选后,塞尔维亚社会党终于彻底改弦易辙,不仅跟米洛舍维奇依靠的“新切特尼克分子”即塞尔维亚激进党彻底分了手,而且跟科什图尼察领导的塞尔维亚民主党(简称塞民党),即斯坦鲍利奇所说的“同样鼓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只是把米氏当作‘前共产党人’来反的人”也分了手,却与所谓最“亲西方”的、主张摆脱塞尔维亚沙文主义并加快融入欧洲的塔迪奇领导的民主党结了盟。这个“大转变”引人注目,因为在此以前,米洛舍维奇固然与激进党久已沆瀣一气,社会党与塞民党也曾有短暂合作,民主党却是米洛舍维奇的不共戴天之敌,两者从未合作过。
不仅如此,2008年以后社会党与民主党两党的合作还发展很快,尽管这个政党联盟中其他伙伴不断闹意见,但社会党与民主党一直稳定地携手,在绝大多数争议问题上保持一致。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这时的社会党不仅与米洛舍维奇划清了界限,而且比那些“同样鼓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只是把米氏当作‘前共产党人’来反的人”走得更远。他们不再反对向联合国“前南法庭”移交犯罪嫌疑人;不再要求停止对米洛舍维奇家人的起诉;不仅放弃了“大塞尔维亚主义”,而且在民族问题上比塞民党更温和;同时他们也比反对派更“亲西方”,不仅推动与欧盟签署的《稳定与合作协议》,甚至还主张与曾经轰炸南联盟的北约签署安全协议;等等。用观察家的话讲,该党已经“由民族主义政党演变成为一个亲西方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塞尔维亚社会党的这种变化使我国一些专业研究南斯拉夫问题的学者也表示难以理解,并颇有微词。但只要我们读读这本《生死巴尔干》,就会明白如今这一切其实顺理成章。
实际上,真正的“大转变”是米洛舍维奇对铁托体制的颠覆,社会党如今只是摆脱米氏梦魇而在某种程度上“回归”了铁托传统而已。斯坦鲍利奇、托马舍维奇等“铁托分子”对米洛舍维奇的态度正逐渐成为今天社会党人的主流态度,而前述2002年大选时的冲突也预示了2008年的变化。很明显,铁托靠镇压切特尼克起家,而米洛舍维奇骨子里恰恰是个“切特尼克主义者”。今天塞尔维亚要“融入欧洲”,主要的障碍当然是“切特尼克主义”,而铁托传统在某种意义上倒是个助力。因此如今社会党与民主党的合作,除了议会政治中的实用主义考虑外,从价值层面看也是有基础的:它既可以看成是自由主义者与社会民主主义者在清除独裁(无论是斯大林主义独裁还是切特尼克式的独裁)流毒、推进宪政民主问题上的合作,也可以视为“欧洲主义者”与铁托式“族际主义者”在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方面的合作。所以,考虑到塞尔维亚积极融入欧盟的大气候与克罗地亚的成功,情景还算相对乐观。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