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说两句,权当抛砖引玉。
说到赤城号,就不得不说下当年日本海军雄心勃勃的“八八舰队”案。
1915年9月10日,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向防务会议提交了去年被否决的“八四舰队”案(“八八舰队”案的第二期建造计划),该案自大正五年(1916年)开始,于大正十二年(1923年)结束,其中就包括了作为即将于大正十年、十一年满八年舰龄的金刚、比睿二舰的代舰——天城、赤城号。
天城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番号为B-64,设计者是鼎鼎大名的“虐船狂魔”平贺让博士,与同为“八四舰队”案中一同建造的加贺级战列舰相比主装甲带和防御甲板都比较薄,并一改此前日本战舰在防御方面的“英国式”设计,取消了主机舱上的水平装甲带,并将舷侧装甲向内倾斜18度以期获得更好的防护能力。火力方面,天城级则是计划搭载5座双联410毫米主炮塔,据说舰政本部曾打算让天城级更换新的试制50倍径主炮,但事实如何已然无从知晓了。
1922年2月5日,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天城、赤城两舰奉命停工。为了避免浪费,条约规定美日可分别将两艘未完工的主力舰改造为航空母舰,其吨位可以不受到条约27000吨的限制,因此建造进度不高,航速高达30节的两艘天城级战巡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最适合改造的对象。然而天不遂人愿,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改变了赤城号的姐妹舰天城号的命运,是时正在船台上接受改装的天城号遭到了严重破坏,失去了修复价值,因此在征得条约签字国同意的基础上,日本海军将已经准备改造成靶舰的加贺号送上了船台,着手改造成航母。所谓“荣耀的一航战”就此开始了她们第一步的征程。
言归正传,人们对海军假日时代的“big seven”耳熟能详,但就在这七艘拥有世界最大口径主炮的战列舰的光环之下,平甲板的航母也有自己的“big seven”——英国的暴怒号、光荣号、勇敢号,日本的赤城号、加贺号以及美国的列克星敦号和萨拉托加号。这七艘当时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宣告着海战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而赤城号便是这七艘航母中战绩斐然的一艘。
赤城号改造组成员,有着鬼才之称的藤本喜久雄中佐参考了前文提到的暴怒号航母,为赤城号选用了平甲板和横卧弯曲式烟囱,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三段式飞行甲板。排烟方面,吸取了从“凤翔”号上得来的经验,为了防止烟囱的排烟对飞行甲板上的起降作业产生影响,将烟囱从右舷伸出向海面弯曲,并且在飞机起降时用海水喷雾冷却排烟。
如图,海试中的赤城号,可以看到三层飞行甲板结构和向海面弯曲的烟囱。
中段甲板两侧的200mm主炮
最上层甲板是起飞/降落两用甲板,中层用于小型飞机起飞,下层供大型攻击机起飞。事实证明这种设计异常失败,中层甲板由于两侧布置的200mm主炮和横跨甲板的罗经舰桥阻碍变得无法使用。而随着舰载机的大型化,到了30年代中期,三层甲板的布置更是过于鸡肋,不足以为飞机起降提供空间。于是1935年到1938年间,赤城号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将原有的三层甲板改装成单层甲板,余下空间用以建造封闭机库,大幅提高了舰载机的搭载量。
1939年8月停泊于宿毛湾的赤城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赤城号与当时世界各国其他航母都有所不同,她的舰岛位于甲板左侧。由于加贺号的舰岛设置在甲板右侧,日本海军设计时设想的是,使用中加贺在左赤城在右,加贺的机队降落时从左后切入,降落不成从左前拉起盘旋;赤城的机队相应的是从右后切入,从右前拉起盘旋。总之就是一个逆时针一个顺时针,两个机队互不干扰,又能让两艘航母保持编队,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一旦降落时遇到麻烦飞行员习惯逆时针转圈,所以这种设计使得赤城号上的降落事故远高于加贺号。
校园网不能翻墙,摘抄了很多现有的资料,关于战时赤城号的表现,我想这应该不属于评价的范畴了,求轻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