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限是他偶像卡梅隆,但也可能变成中国的迈克尔贝,最大的可能是漫威宇宙那些我都叫不上名字的导演。
留给我们的样本除了小破球,只有《李献计历险记》《同桌的你》,可惜都差强人意。
在好莱坞,有很多牛逼科幻导演都在其他类型片表现出非常出色的水平,例如库布里克拍什么什么是经典,即使卢卡斯也拍过《美国风情画》这种杰作。现有好莱坞大量利用在艺术电影中具有造诣的新人去进行商业制作。
这样的导演具有高超的视听语言技术和显著的作者性,容易拍出好电影。
关键是你怎么看科幻电影,首先是科幻,还是电影?
(这个顺序很重要,例如刘慈欣说,我不关心我写的人物,他们就是工具,因为我是因为喜欢科幻才写科幻小说,而不是因为喜欢文学而写科幻小说。)
如果首先是电影,我们必须以电影的评判标准来评价了。
郭导更像是管理者,而不是艺术家。(他本人似乎就是管理学出身)
所以流浪地球缺乏足够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别说这个了,视听语言一塌糊涂,连基本的流畅叙事功能都达不到,对于一部电影,这我觉得是比剧本更严重的问题。
不可否认小破球已经是合格的科幻片,但这就像学会了律诗的平仄,押韵,对仗,但也有可能是乾隆那种选手。
不过,漫威宇宙的那些导演也是这样,不需要你导演的艺术能力,我这人物,剧本都写好了,视听风格也都统一了,你就想办法给我拍出来就行。这时候需要的就是管理者了。
郭导以后的发展方向可以是走技术路线,像卡梅隆那样引领电影技术的革命,或者迈克尔贝那样合理利用现有技术拍平庸的电影。
至于谁是库布里克,我还没看到。
郭导说自己15岁看了终结者2,于是有了拍科幻电影的理想。这也说明了为啥流浪地球只有他们这代人才能拍出来。老一点的,根本没有这种生长环境。这也是为啥以前的科幻都扑街了,只有小破球成了。
能把科幻的设定立住,你自己得相信。
但还是有点老,一定有5岁就看黑客帝国的人已经长大了,可能中国的库布里克就在那里边了。
我乐意看到郭导打我的脸。
看完之后,我先说我对电影的评价:
特效不错,叙事不足,剧情跌宕不够。
如果不是特效支撑,恐怕小破球的口碑不会比他拍过的其他电影更好。但有小破球的票房支撑,他会有更多的机会磨练,甚至有一次砸口碑的缓冲机会。
但我看好他的未来,只要保持认真的态度,叙事和剧情是可以通过其他老手的参与来弥补的,他的水平肯定会越来越好。
我有的时候觉得,人类之间的联系是很奇妙的。
郭帆导演说过,在他小的时候观看过詹姆斯卡梅隆的《终结者2》后,一颗科幻的种子便在他内心深处埋下了。甚至可以说,假如没有当初那部《终结者2:审判日》,可能现在我们看到的《流浪地球》会是另一番构思与风格,或者干脆没机会看到《流浪地球》的上映。然而,当年启发了郭帆导演的《终结者》系列,不过源自于卡梅隆导演年轻时的一个噩梦,一个燃烧的机械骷髅,两只漆黑发红的眼洞静静地瞪着他,吓出了后来州长的一身皮衣墨镜和金属断肢。可又不曾想的是,卡梅隆当年若不是看了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八成还会继续当他的卡车司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些传奇作品,无数的奇异而又瑰丽的梦也就不会被启发。
人类间的联系远比我们想象得要来得深刻。
所以,基于启发过郭帆的那些导演的经历,我们现在所有的推测和预言都没法做到准确,就像当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博格等等这些名震世界的、引领了好莱坞科幻电影黄金时期的著名导演,在他们刚刚取得一些成就以后预测他们日后的地位一样,啪啪打脸的声音响彻了好几十年。
我实际上是不太同意排名第一的那位答主的部分观点的,《流浪地球》的视听语言绝对达不到一塌糊涂的地步,郭帆也不会成为中国的迈克尔贝。说白了,导演其实就是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高下决定了一部影片成功的基础,然后才是往上一层的艺术造诣。从《流浪地球》的成片来看,除去个别因受限于春节档时长而删减的情节,影片基本完成了讲述一个完整、精彩又令人信服的故事的任务,这种叙事能力在商业电影里绝对是中等偏上的水平的,观众看得明白又没有违和感这才是最重要的,更深的艺术上或思想上的表达好比在商业片这盘大鱼大肉上加了一勺鸡精,有或没有,都不影响这是一盘硬菜的事实。
而为什么说郭帆不会成为另一个迈克尔贝呢?因为卖拷贝身上的商业气味太浓了,从《变形金刚》系列到《忍者神龟》系列都是,人家不在乎你的基础设定,忍者神龟直接就是外星人(经评论提醒是变异物种,我记得应该是当年上映前的访谈里说过外星人的事,失误失误),变形金刚除了几个主要的机器人角色,其他的全乱七八糟地设计形象,在原作动画里随便找一个人名安上就好了,我管你那么多?耽误我安引爆器了懂吗?爆炸贝的名号不是白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卖拷贝越来越被大家讨厌的原因,简单粗暴,硬广尴尬,把观众当傻子,故事讲得稀巴烂,设定统统不管,只会把炸药和特效往观众脸上砸。
反观郭帆导演呢?他就是个典型的硬核科幻迷啊。你能在《流浪地球》里发现各种各样的彩蛋,各种细思恐极的细节,很多新鲜有趣的设定,几处对于其他优秀科幻的致敬又都包含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质感,而不是照搬。诚然视效和节奏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已经是现有成本和导演能力所能做到的极限了,你能看出来导演是真心喜欢科幻的,要不然也不会像当初吴京那样也卖房子卖车砸锅卖铁来拍电影啊。虽然“情怀”这个词被某些人讲烂了,但是很明显,郭帆有情怀,卖拷贝丝毫不在乎什么情怀。大家都是挣钱,但是态度完全不一样,吃相上就分出了高下。(豆瓣上热评第一的打一星的那个喷子,还在喷“被吹到不行的特效像是导演轮圆了膀子往观众脸上砸各种金银珠宝”,可见他白看了那么多的电影,喷来喷去只会喷屎。要不就是收钱干这个的,毕竟要吃饭。)
所以,郭帆又怎么可能变成中国的迈克尔贝呢?
郭帆也不会变成吴京,因为吴京对于中国电影的意义已经超脱了演技、演员以及导演这个范畴,除了助推作用,还大有向资本势力流量经济宣战的意味,因为战狼2那五十六亿多的票房证明了人民群众是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追求的,靠流量小生抠图面瘫和乱七八糟的ip、综艺大电影圈钱的时代就要过去了。所以无论这是不是吴京本人的意愿,他都已经被资本势力盯上了,因为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人黑他,毕竟资本控评的力量还是很可怕的。不过我愿意相信这是他们最后的挣扎,扎实精彩的好电影会越来越多。
我倒是觉得,除了另外一个答主说会变成《疯狂的石头》之后的宁浩,我个人认为《流浪地球》傍身的郭帆会成为接连推出《湄公河行动》和《红海行动》的林超贤。要知道,林超贤在成功推出这两部片子之后已经技法娴熟,深受资本的青睐。那么《流浪地球》在引爆国内科幻市场后,以后同类型的题材必定还会找上郭帆,或者是拍成系列继续挣票房。而国家宣传口的这帮人也是近几年终于做了一些正事,摸清了人民群众的喜好与官方宣传的脱节,《湄公河》《红海》《流浪》这种文化输出是他们乐于见到的,有了这两方面的加持,个人认为郭帆大概率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类型片导演。
但是,又有谁敢断言他一定不会成为中国的詹姆斯卡梅隆呢?
我们还是祝福郭帆导演吧。
郭帆导演在科幻领域碾压其他导演的,恰恰是审美这种有天赋壁垒的东西——我相信这才是他让同行业者觉得恐怖的地方。他在读书时画漫画得过奖,我看过他回复一设计团队的镜头多次修改意见,硬生生将一个山寨风改成了高大上气质的重工业朋克设计感。
这是天赋,这种天赋但凡对艺术行业有接触的都能理解我说的。这个绝对不是所谓10000个小时的努力,所谓出国学习开拓眼界就能跨越的。
说白了,你的审美天赋如果不能凌驾于大多数从业者,那么别人就算给你高端产品你也无法理解“美”在哪里,更别说接下来的事情。其次,你还要有创造这种“美”的能力——在现在这个年代,在科幻这个领域,创造力绝对不是随手一张写意画吹捧形散而神不散,也不是色彩大场面大规模,它需要的是对大量细节的把控,以及美的整体把控。
我大学时有门课是影视编导,一学期就明白了,我在图像视觉领域没有这种天赋,我努力可以到达中等偏上水平,但不可能顶尖。我可以分辨出两张图、两个镜头哪个更美,但也仅此而已。我缺乏创造一个高端美的东西的能力。
引用 @江北 的评论,我国特效、渲染、动作捕捉、建模水平,其实国内技术早就追的差不多了。但一直未能赶上国际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所有这些融会贯通并有审美壁垒的把关人。懂科学的人缺乏美感,懂美术的没有工程学基础。郭帆导演北漂期间做过5年的后期,这也是他不仅能欣赏科幻美,更能得心应手的一个关键。这绝对是天赋+努力+个人喜好等多方维度交叉的综合。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