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并不完善,天子、卿大夫、诸侯之间的等级有个大致的雏形,但实际上没那么严格。而西周的军队里有大量收编的殷人,依然遵循殷俗,到西周晚期勉强推广西周礼制。而西周时期周边还有很多势力实际上也不完全处于周人控制下,殷俗成分也比较多。而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君从军事集团领袖向治民政府首脑转型,将西周中央政府那套等级体系复制到地方,这个运作的过程就是填补西周时期礼制的空白。但由于西周向东周过渡,中央政府权威丧失,导致中央政府那套礼制在地方推行过程中出现很多政治风波。卿大夫叛乱僭越事件此起彼伏。但不管谁执掌国政,等级制度这套东西都是要搞的。主要问题是在于权威性和执行细节的问题。孔子坚持礼制和等级,是属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双重因素决定的,但实际上他的想法与当时的贵族集团的想法是契合的,矛盾之处在于,贵族集团所把控的等级制度,为什么要让孔子这个外人用其他的角度解构掺和一脚。这才是导致孔子不受当时诸侯列国待见的关键所在。
孔子普及教育劝人好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人有参与贵族社会政治游戏的话语权。客观上为后来战国时期士人阶层游说列国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