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沮授? 第1页

  

user avatar   lv-shuang-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喜欢沮授,之前分析郭嘉的时候顺带研究了下这个人物。

沮授的悲剧

(一)

在袁绍阵营中,沮授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但是这个悲剧既有他个人的因素,也有时代和袁绍本人的因素。

我们先来看他本人。

沮授生于河北广平,很早就被举为茂才,步入仕途后曾两次做县令,颇有政绩,在士人群体里以“有大志,善于谋略”著称于天下。更令人称奇的是,沮授还具有特别的军事才能,在韩馥做冀州牧的时候,他颇受重用,不但成为韩馥的重要行政助手,还兼任韩馥的骑都尉,成为冀州地方军队的骑兵统帅。

很明显,这是一个非常符合东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典型士人(忠义、气节),可谓志大才高、文武双全,而且有着丰富的政治实践经验。

后来,韩馥受到同乡荀谌、郭图等人的蛊惑加恐吓,想要让冀州给袁绍,沮授属于抵抗派。他建议韩馥立即停止供给袁绍军粮,积极派兵抵抗公孙瓒的入侵,但韩复本人心智已经被袁绍头顶巨大的政治光环所夺,坚决投降,沮授等人也只得随着冀州跟了袁绍。

袁绍初得冀州,大喜过望,对冀州的原来人才进行了一番梳理,沮授迅速脱颖而出。

袁绍问他:

“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吾历世受宠,志竭力命,兴复汉室。然齐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践非范蠡无以存国。今欲与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将何以匡济之乎?”

沮授说:

“将军弱冠登朝,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忠义奋发,单骑出奔,董卓怀惧,济河而北,勃海稽服。拥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举军东向,则黄巾可扫;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首,则公孙必禽;震胁戎狄,则匈奴立定。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

这番话无异于后世的“隆中对”,为袁绍谋划了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方案和行动方向,使袁绍顿时眼前一亮。其实这也正他长期以来的心愿,现在从沮授嘴里说出来,他大为兴奋,立即封他为监军和奋威将军。

奋威将军是一个杂牌将军的称号,但蕴含的政治意味颇为深邃,例如原来的冀州牧韩馥,在让出冀州给袁绍之后,袁绍就封他为奋威将军。而监军则是一个实打实的实权职务,类似于袁绍核心部队的总政治委员。

此举令全军皆惊,也就是说,沮授不单直接参与袁绍的大政方针决策,而且还是袁绍核心部队的监军,成为袁绍在军中的直接代表。在袁绍的文臣当中,不管是很早就跟随他的逢纪和和许攸,还是新近投奔他且立下大功的郭图、辛评等人,还从来没有一个人有这样高的权力和地位,现在却被袁绍直接授予沮授,这种信任和重用十分罕见。

除了沮授,袁绍尤其关注一些原来在韩馥时代不被重视的冀州士人,如田丰、审配等。田丰夙来刚直,审配则夙来正直,在韩馥的帐下都很不得志。袁绍一来,他们立马受到信用,田丰成为别驾,审配成为治中。很明显,这个时候的袁绍正处于危机状态,所以面对天下贤士,颇有求贤若渴之意。

对袁绍账下的这些重要谋士,荀彧曾经有过近距离的接触。

韩馥成为冀州牧后,曾派人到颍川郡接荀彧,荀彧便带着家人一同到冀州避难,没想到刚到冀州袁绍已经成为新主人。在冀州,作为天下名士的荀彧还是很受袁绍的器重,多次请他留下来帮自己,但荀彧经过一番考察后,果断离开了袁绍。

袁曹即将开战之时,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有过一场争论。孔融对袁绍的强大实力心有畏惧,说:

“袁绍地广兵强,有田丰、许攸等谋臣替他出谋划策,审配、逢纪等忠臣为他做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为他统领军队,恐怕很难战胜啊!”

荀彧说:

“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

这番话坚定了曹操的抗敌信心,但也是荀彧观察袁绍后的一个总结,但奇怪的是,他分析了袁绍账下几个大臣的弱点,田丰、审配、许攸、逢纪都赫然在列,却偏偏没有袁绍集团的第二号人物——沮授。

这说明了什么?可能连荀彧也看不到这个人明显的性格弱点。事实也确实如此,沮授有田丰之智,却没有田丰“好犯上”、得理不饶人的毛病,再加上他的气节、忠义,使他在袁绍军中的声望极高,成为袁绍集团冀州本地派的代表性人物。

在长达8年的袁绍平定河北(包括黑山军、公孙瓒等)的战斗中,沮授一直担任“监军”的职务,期间虽然有两个重要的战略建议没有被袁绍采纳(“奉天子以令诸侯”以及“不可分诸子都督各州”),但袁绍总体上仍称得上是“言听计从”,事业不断胜利,沮授本人也立下诸多的功劳,地位不断上升。

到199年公孙瓒被灭之后,袁绍统一河北,占据四州之地,彻底成为天下第一大势力,沮授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人称“监统内外,威震三军”,成为天下闻名的袁绍集团的第二号实权人物。

一个普通的士人,在乱世之中建立如此显赫的功业,在前三国时代可谓罕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功业也成为一种枷锁套在了他的头上,这个“枷锁”外加袁绍的知遇之恩,家族的巨大荣宠(一家人都在冀州为官)和他强烈的道德感,将他的生命与袁绍的事业牢牢地困在了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在郭嘉看来,这就是作茧自缚,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沮授的悲剧更是袁绍的悲剧。

战胜公孙瓒后,袁绍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在其他人还没有觉察的时候,他的内心已经膨胀到了一种新的境地。

在史书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袁绍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种心理状态通常被称为“志骄气盈”。也即,一个立有大志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长时间强行抑制感官,压制自己的欲望、情绪,一旦阶段性的目标实现,理想在望,100步已经走了90步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情绪上的“报复性反弹”,过去强行压制的情绪、欲望会突然变得很有力量,导致人犯错,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也!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智慧悄然离人而去,一种新的心理行动模式被建立了起来,只是当事人自己还不觉得而已。

郭嘉预料中的袁绍性格缺陷开始主导袁绍的行动。

沮授绝望地发现,此时的袁绍就像变了一个人,自己的观点他一概不听,刚直的田丰竟然还因言获罪,被关进了监狱。

更可气的时候,在大战即将开始时,由于郭图的谗言,自己的军权也被分走了2/3,而且还被分给了郭图这个小人和淳于琼这个有名而无实的庸人。

郭图是郭嘉的同乡,是袁绍账下的颍川士人集团的代表性人物,这一派有荀谌、辛评等人。本来,颍川士人在前冀州牧和同乡韩馥的扶持下,在冀州很有威势,但他们最终还是出卖了同乡韩馥,迎袁绍入主冀州。没想到袁绍在冀州重用冀州本地士人,在袁绍平定河北的战争中,冀州本地将领和士人大放光彩,而沮授则成为最耀眼的那一颗星,这不能不激起郭图的嫉妒和愤恨。

在讨论对曹操的军事战略时,他延续一贯的与沮授作对的方略(之前就曾劝阻沮授的建议,让袁绍不要迎皇帝到邺城,结果错失良机被曹操占了先),怂恿袁绍放弃万安之策,主动进攻曹操,还利用袁绍的猜疑心,构陷沮授:

“(沮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与主不同者昌,主与臣同者亡,此黄石之所忌也。且御众于外,不宜知内。”

平心而论,郭图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在这个节骨眼上说这种话,就纯粹是作死了,但袁绍就是听进去了。

就这样,在战争即将开打的节骨眼上,袁军内部的激烈政治内讧爆发了。

要知道,沮授的“威震三军”并不是袁绍平白给的,而是长期战争中在众多智谋和大量军功的加持下自然形成的,在他身后有一大批的河北本地将领,现在他突然和袁绍的想法不一样而且还被贬,这些将领心灵的震撼、沮丧和惶恐可想而知。

就像一个公司里,讨论一个重大的项目是否要上马,老板想做,结果长期以来很受人尊重的二号人物(品德高,性格好,业务能力强,功劳多,和大家是老乡)反对这个项目,此时另外一个平时很受大家鄙视的小人(品德有亏,喜欢玩弄阴谋,能力不怎样,还是外地人)却突然跳出来表示支持。老板不但听了这个小人的话,还把二号人物的权力大幅下调,拍板要上这个大项目。

换作是你,你会怎么想?

而沮授呢?想想曹操这个强硬的对手,再看看袁绍和手下大将、谋士们的情形,他已经预料到了战争的结局。

在官渡之战前夕,沮授集合宗族,大散其财,说:“袁公在官渡胜利的话,我们就会威无不加,但战败的话连自身也不能保住,真是悲哀啊!”

沮授的弟弟沮宗跟大众的看法差不多,他说:“曹操的军士马匹都比不过我们,兄长你何必惧怕呢?”

但沮授看得明明白白:“以曹兖州的大略,又有天子这个法理上的杀器,我们虽然攻灭公孙瓒,但军士已经很疲惫了,各级将领则异常骄横,军队的破败正在这一仗。扬雄说:‘六国蚩蚩,为嬴弱姬’,说的就是这种事情吧!”

后来曹操夜袭乌巢顺利得手,张郃、高览因进攻曹操大营无功,再加上对郭图等人的怨气爆发,竟然阵前倒戈,袁绍大营出现了土崩瓦解的局面,沮授在黄河南岸来不及撤走被俘虏,再后来因为想逃走被杀。

曹操很敬重沮授这个人,沮授实际上也很认可曹操的才略和作为,但是时事弄人,两者之间还是难有交集。估计在他死的时候,曹操也会暗暗发出后人的感叹:“好男子,他日再生,当令我得之”。

只是可惜了他的才情!

更可惜的是,如此一个德行纯粹、才华横溢、功业无边的强人,就因为跟了袁绍,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连个传都没有,其事迹散落在其他人物的描写中。如果他能像郭嘉一样,果断离开袁绍转投曹操,还会这样吗?

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郭嘉在原则方面的果断和难得,但话又说回来,如果郭嘉不是颍川人而是河北人,他还能如此果断吗?




  

相关话题

  如果刘备和孙权真可以做到亲密无间,毫无猜疑,是否能改变最后曹魏统一全国的历史? 
  反董卓联盟,为什么无刘表,刘焉,刘虞? 
  有一种说法,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不喜欢东吴,而抹黑东吴,这种说法对吗? 
  历史上刘备和曹操谁的武力比较高? 
  刘备到底是“携民渡江”还是“胁民渡江”? 
  如何评价费祎和姜维的方针?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赵云呢? 
  很多人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真的是因为从吴的立场看觉得他们没有大局观吗? 
  为什么麋芳跟着刘备到处流浪都忍了,却要在刘备如日中天的时候跳反? 
  诸葛亮对待东吴政策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曹操三父子的文采高还是苏轼三父子的文采高?
下一个讨论
火箭具体是如何点火的?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