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可以拿出自己珍藏已久的老物了:
蜀汉的两百万大军。
演义里汉中之战后的蜀国兵力堪称恐怖,远超魏吴两国之和,其中包括夷陵之战送掉的75万大军。
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川将数百员,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上庸刘封孟达送掉的10万(下面是曹魏上庸兵力,孟达投降前数字应该差不多)。
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
诸葛亮南征带的50万。
是日,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
以上加起来是135万。此外镇守汉中、江州以及关羽送掉荆州军数量不明,刘表当年手上握有荆州兵30万,因而蜀汉这三处人马保守估计不会低于45万,蜀汉的总兵力不少于180万。
吴国方面,在夷陵之战投入的兵力包括孙桓送掉的5万。
权许之,遂点水陆军五万,封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即日起兵。
韩当增援的10万。
张昭奏曰:“今诸将虽多物故,然尚有十余人,何虑于刘备?可命韩当为正将,周泰为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合后,甘宁为救应,起兵十万拒之。”权依所奏,即命诸将速行。
以及陆逊增援的人数不明的兵马。
逊领命下坛,令徐盛、丁奉为护卫,即日出师;一面调诸路军马,水陆并进。
综上,相比出手阔绰的刘备,孙权派出的兵马撑死二三十万,吴国的总兵力也不会高于五十万。
至于魏国,要割地赔款才能凑齐50万大军,想来也远不及蜀汉的180万大军。
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所以魏吴是两弱共抗一强,成功把蜀国这个大boss给打萎了。在这个过程中出力最多的是孙权,其次是孟获。
你问我为什么不提魏国?那还用说,诸葛亮南征时尚能提兵50万,北伐时就只拿得出三十多万人来了,算上其中的汉中军,孟获至少灭了诸葛亮20万人以上。
抗蜀主力孟获,曹魏游而不击!
罗贯中的基本设计是兵力夸大7倍,例如官渡正史记载是袁绍10万,曹操1万(合战战败后),老罗将两者都加了7倍,变成袁绍70万曹操7万,而赤壁曹军有可能也就12万人马,乘以7倍后变成83万。
诸葛亮北伐,演义中是30万大军,除以7后只有4万多人,裴注蜀国全国兵力10万(投降时,也不见得等同于诸葛亮时),这样看还真就差不多了。
除了为了群众看得开心,简单粗暴直接翻7倍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罗贯中还把运粮的辅兵、民夫的人数也考虑了进去。孙子兵法曾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沈括《梦溪笔谈》中则说7万战兵出征,至少需要30万运粮人员维持后勤。
我自己估计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罗贯中的战争经验是来源于元末农民战争,农民军的运粮设备估计是比较简陋的,而且军队中还包括大量的家属和饥民(可以参考《三国志》中黄巾军也动不动十几万几十万),如此一来,非战斗人员超过战斗人员6倍还真不是不可能。
正史中邓艾曾说过“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这么一句话,三国期间(不等同于汉末)因为动用了大批骡马运粮(骡马多死是曹爽征蜀惨败的重要原因),所以需要的后勤人员人数可能没有那么夸张,但也达到了战兵的1倍以上。
此外还有一点比较有趣,东吴基本上都是防守,并且可以出动长江船只运粮,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演义里面的东吴出动的兵力普遍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