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积极心理学的书叫《心流》,英文叫《FLOW》。“心流”指的是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全然忘我的状态,这是人最幸福的体验。话剧其实把演员满足心流体验的最佳元素都集齐了。
首先你要极度的专注,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因为在话剧舞台上演员是不可以出错的。你没有机会NG,如果忘了台词,就会把对手给搁在台上。
然后第二就是话剧会有即时的回馈。观众看的时候是会随时给反应的。他们因为一段剧情引起的骚动、窃窃私语、会心一笑或者是一些惊呼,这些都是在跟你共同完成作品。有一种观众在跟你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作为演员这种回馈会给你极大的动力和满足感。就像我们打游戏一样,赢了就会通关,会有奖励。底下观众一抽泣其实你就知道,你抓住他们的心了。
第三是因为有不断的能够提高改善和演出不同版本的机会。在演话剧时,因为会巡演,整个故事要演好多遍。你可以对于一场戏,一个角色去探索不同的演法或者尝试不同的表演方案。在下一次演出时马上就可以收到反馈,观众对于你新的尝试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接受。
如果我演影视剧的话,基本上演完我是不怎么看评论,因为不可以再修改,再做的更好了。但是话剧每次演完一场我会去看网友的评论。因为他们的评价和反馈能让我知道我的调整能不能被接收到。或者我下一场哪些地方还可以进步。
第四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不管是对于台上的演员也好,台下的观众也好,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状态里达到了最佳的体验,就是完全的“忘我”。
在话剧的整个演出过程中是同样的一出戏一直在创作。你会越来越自如,越来越能够感受到观众的反馈,达到全然地“忘我”。这些就是话剧舞台对于一个演员最大的吸引力吧。我们的话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将近4个小时,这4个小时里大家都是一种很high的状态,这就是所谓“心流”的状态。
因为电影和电视剧这种现代技术的产物,拍一次可以来回放。
而话剧,一年几十场就得演员亲自去演,这个饭碗比较稳定。
我记得濮存昕本人似乎抱怨过没有片约,拍不到电视剧。
以今天的标准来说,濮存昕在电视剧领域的成名作,和许晴合作的《来来往往》,拍的就是中年油腻男出轨找小三,个别场景极其劲爆,不能拿来给小孩子看的那种。
这部剧现在首映的话,就算能播,濮存昕也会社死,央视网还要发文批评不道德,传播了错误的价值观念。
寂静之城已经近在眼前啦。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前面说得对,给她了,将来她会以二手买家身份告你。
真要?可以呀,先报警,听警察怎么说。警察让交的话,作好备份后交警察。让她找警察要去。
题目问的是宋氏三姐妹,结果回答都在说宋美龄和宋蔼龄,咋没人说说宋庆龄?毕竟二姐名气最大,地位最高。
宋二姐跟孙中山在上海住过一段时间,孙中山一开始没有房子,是租房住的,一个月65块租金,肯定租不到什么好房。后来有前来拜访的富裕华侨,觉得堂堂国父住这样的房子不像样子,就一起捐了一个花园洋房给孙中山,这样孙宋夫妇才算在上海落户……先总理稳定下来以后还写信给孙科,叫他可以带老婆孩子也过来住。
后来先总理去世,死前特意写遗嘱,把房子留给宋庆龄,并请托何香凝照顾她,除此之外几无遗产。孙中山死后,广东省国民党政府给宋庆龄一笔1万元的抚恤金(对,是总共一万元),宋庆龄就靠这一万元的利息生活,大家数学好的自己算算一个月能拿多少利息咯?1927年412后,宋庆龄彻底跟蒋介石闹翻,同时跟宋美龄宋子文也闹翻了,不可能再从家里拿钱。最后在上海也呆不下去,就去了苏联,到苏联几乎用光积蓄,经常开完会坐车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冬衣,就顶着寒风走路回去。
顺说,宋庆龄在上海的房子抵押过三次。
说实话,宋庆龄如果想要钱,哪怕是只想要过得好点儿,只要稍微对妹妹妹夫露点好脸,哪怕是对自己亲弟弟露点好脸,都会立刻被供起来。
然而她宁愿抵押房子,也不打算给亲戚好脸色。
宋二姐是天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