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知名的建筑大师的师承关系 有没有哪位大神知道?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xiaomenghahah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还是少年时候,无意间绘制了这个图,就是研究主要的中国建筑学院和大师渊源关系的。时过境迁,各种原因从没发表过。看到这个问题,突然觉得可以一答。

为了看图方便,简单综述几句:首先,中央大学、营造学社、基泰工程司、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基本是我国主要建筑大学的前身。不过再往后的渊源,其实比想象中的有更多令人激荡的故事。在之后是当年书写的正文:

我国建筑学院发展的谱系研究

摘要:关于建筑界“老八校”的开端和传承的谱系研究,已经有许多较深入的研究成果。而本文则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整合。首先,本文将中国近代史中时间节点与老八校建筑学院的发展沿革节点进行整合,使重要历史事件对我国建筑学院所产生的发展与影响有了更清晰的对照。其次,本文将各系创始人、著名建筑教育家生平履历与老八校发展节点进行了整合,使前辈建筑教育家历经风云沧桑创立我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历程与学院的发展传承具有更生动亲切的人物传记性。最后,本文将八所建筑学院的发展演化格局并列整合,使老八校之间的传承、发展、交流、融合关系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整合化叙述。

关键词:建筑学院,发展,谱系

0. 引言

关于我国建筑学院的历史沿革的研究,清华大学朱文一教授的《1949-1979年的中国建筑教育》、东南大学仲德崑教授的《走向多元化与系统的中国当代建筑教育》、同济大学钱锋教授的《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 1920s-1980s》等文章都高屋建瓴,以宏观的视角进行了深刻的透析。而《东北大学建筑系及其教学体系述评》、《岭南建筑学派研究》、《原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工程系 1942-1952》、《重庆大学早期建筑教育述略 1937-1952》、《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先驱—刘福泰研究》等文章则以中微观为视角研究和梳理了各个学院自身的发展历程。读史可以明鉴,随着我国建筑设计领域蓬勃发展、优秀建筑作品不断涌现的新局面的到来,对于过去的继承和回顾是具有底蕴的新时代建筑师所必要的积淀和素养。而本文则在查阅和整理我国建筑学院发展史料的过程中,以“三个整合”即(1)历史节点与院系发展节点的整合、(2)建筑教育家生平与院系传承关系的整合、(3)老八校历史沿革格局演变的并列整合,为角度,绘制了“老八校”建筑学院发展谱系,作为对我国建筑学院发展史的查阅线索与纲目。

1. 近代开源

1.1庚子赔款与建筑学科的起源

溯源我国近代建筑学院的建立,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开始。当我国被变法兴盛的邻国日本所战胜,一场以“公车上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反思已经开始。开始有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科学。而随着慈禧太后宫变与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救国与腐朽的反复,终于在1900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并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需向列国支付巨额赔款,即“庚子赔款”。进而随着清末新政,日本留学生数量愈发庞大。各国国会权衡利弊,以及崇尚民主科学的精神,于1908年起,美国率先发起了退还“庚子赔款”,作为中国留学生以及在中国兴办新式教育经费的提案,并且清华学堂于1909年建立。逐渐的留美学生数量超越留日学生。而在留美学生之中,学习建筑这种直接关乎国家建设的学科人数不在少数。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建筑界的开山鼻祖们,或进入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或东渡日本、或游学德国,怀着振兴祖国的志愿,悄然发轫了历史性的征途。而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封建统治终被推翻,在1910年度到1930年代留学生们陆续回国开启了中国近代建筑。

1.2留学生与我国第一批建筑学院的建立

近代中国学成归国的建筑学专业留学生,创立事务所、实业救国,创建建筑系、传播知识,成为了两大要务。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作为当时中华民国与北洋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了留学生们创业的首站。关颂声先生于1920年创建了基泰工程司,刘福泰先生、刘敦桢先生等建筑教育家在1927年创建了位于南京的中央大学建筑系,刘敦桢先生和柳士英先生1925年创办了苏州专门工业学校建筑科。而随着梁思成先生、林徽因先生、童寯先生等建筑家从美国学成归来,1928年至1931年东北大学建筑系也勃然兴起。可以设想当年适逢而立的建筑才俊们,在初创的中华民国大地上尽情驰骋报国的情怀。当然随着高潮迭起,暗影也渐渐来袭,1931年918事变即将发生,华夏大地面临浩劫,中国建筑学院的发展也即将迎来挑战。

1.3中国民国时期的院系发展

在1927年至1931年间,作为老八校始祖的苏州专门工业学校建筑科、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等院系已经建立。而天津、上海等地如基泰工程司、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繁荣发展、也为卓越的建筑系的孕育提供着沃土。而与此同时,在东北哈尔滨,由于俄国主导的中东铁路的修建随之1920年建立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路建筑科也应运建立。

2. 峥嵘岁月

2.1战乱时代与建筑学院的兴衰

纵观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东北大学建筑系的建立,从国内局势角度主要源于南京为中华民国首都,局势稳定。而奉天则由张作霖-张学良-奉系军阀经营多年,政治经济实力较雄厚。而当时的华北、中原地区则较长期处于军阀混战之中。随着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直至1936年日军全面侵华前夕,我国的东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建筑学院都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当然,随着1931年9月18日的到来,我国局势逐步危机。首先是东北大学建筑系南迁,遂停止招生。进而梁思成先生、刘敦桢先生、林徽因先生等相继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对我国华北等地的古建筑测绘,其当时是否亦有对日军全面侵华战火将会破坏古建筑之隐忧。在这一时期,林克明先生于1932年在广东创立了襄勤大学建筑系,而随着1937年7月7日降临,至1938年10月,北平、南京、上海、武汉等国土大部沦陷。而天津大学建筑系的前身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于1937年成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举系辗转落地重庆。当中央大学迁移重庆之初,困难重重,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精英云集西南,中央大学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术高潮,一时间刘敦桢、杨廷宝、童寯、徐中等众多日后老八校建筑系创始人齐集重庆。而重庆大学建筑系也在这一时期,由陈伯齐先生1940年建立。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也于1943年由黄作燊建立。民族的苦难,激发了民族的精神与对祖国振兴的渴望。随着1945年抗战的胜利,东北大学于1946年迁返沈阳、清华大学建筑系于1946年由梁思成先生创建、林炳贤先生创建唐山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我国建筑学院“老八校”的前身全部初具规模。

2.2抗日战争与知识分子们的远征

这一时期的建筑人,其命运洪流除了风云沧桑的建筑学院变迁背后,也有着自身的坚韧与血泪。林徽因先生的胞弟林恒在抗战中战死于成都空战。当时年仅13岁的戴复东先生就不得不面对其父戴安澜将军殉国缅甸的噩耗。1924年与梁、林先生同时期赴美,毕业于清华土木工程系的,还有后投笔从戎,立下赫赫战功的“东方隆美尔”孙立人将军。1935年,贝聿铭先生与冯纪忠先生同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相继赴美国、奥地利继续深造建筑。贝聿铭先生最终留在美国,成就第一位获得普里茨克奖之华人建筑师,而冯纪忠先生漂泊十载辗转回国,终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创建与发展鞠躬尽瘁。无论是辗转西南、坚守学术,还是直面战火、上阵杀敌,或是广阔世界、实践建筑,在那个战火与硝烟的年代,中国建筑人所走出的道路,正是一条中华民族知识分子们的远征之路。

2.3战争时期建筑学院的迭代与抉择

在1932年至1946年间,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建立。襄勤大学建筑工程系、重庆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立。而从迭代关系的角度看,重庆大学建筑系的建立,得益于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氛围与影响。而圣约翰大学、清华大学其本身就一直在为留美学生进行基础的土木工程等方面的教育,创办建筑院系颇有水到渠成之意。如今的我们,即便想象,恐也难以真的体会到在枪弹、轰炸、饥饿、外敌入侵等艰苦的环境下创建学系的艰辛。而当时的中国建筑教育家们,却携起手来,不仅没有退步,反而将建筑学教育传播、关联、互动、融合和发展起来。为和平年代继往开来的新局面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3. 继往开来

3.1新中国国际局势与院系调整与重建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各项事业都经历了一个从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到中苏分裂、艰苦寻求自我,到十年动乱、迷茫,再到“摸着石头过河”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建筑院系的发展建设领域也不例外。1952年起,进行了建筑学院系调整。到1958年,确立形成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同济大学建筑系(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等合并)、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津沽大学建筑工程系、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等合并)、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与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等合并)、重庆大学建筑系、华南工学院建筑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八所建筑院校。而随着中苏冲突的不断升级、直至1960年苏联撤走全部专家,我国建筑学院的发展又开始了自我探索的新阶段。然而随着1966年起至1976年止的十年动乱,我国在对内面临新中国成立后单薄的底子和众多的人口,对外面对苏联霸权式的干涉压力,以及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颠覆行为,最终拨乱反正,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而这期间的建筑院系建设与建筑教育,也面临着向苏联学习、批评、发掘民族传统、对民族传统的批判、学习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等反思和苦寻之中。而作为建筑教育家的梁思成先生、杨廷宝先生、刘敦桢先生等前辈,其所教授、所信仰的建筑理论,也不可避免的将他们带入了反思的漩涡之中。

3.2 十年苦思与建筑教育家们的守望

林徽因先生,于1955年病逝,时年51岁。刘敦桢先生,于1968年逝世,时年71岁。梁思成先生于1972年去世,时年71岁,黄作燊先生于1975年逝世,时年60岁。在1953年,一场关于北京城将来作为首都该如何进行规划的争论越演越烈,终于演变成林徽因先生与多年故交胡适的学生吴晗先生的激烈冲突。关于北京城墙是否应当拆除的争论、关于旧城区改如何保护的研究,实际上并不是是非曲直的争吵、更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反射,而是建筑教育家们以其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其各自掌握的科研方法与科研理论,对伟大祖国美好未来的模拟与展望。这些大师、大家,曾经跨国高山大海,远渡重洋,报效祖国。曾经穿越枪林弹雨,不畏强敌投身教育。终于,他们在这片祖国的土地上扎根到底,开枝散叶,将我国建筑院系的建设稳步发展至今。薪尽火传,大师之风依然铁骨铮铮,激励着每一位中国建筑人。

3.3当代时期我国建筑学院的多元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高等建筑院校数目已达到205所以上,而几乎当今建筑学院的所有师资力量都源于当年“老八校”的培养与传承。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回首百年,通过老一辈建筑教育家们德操、笃行,终将我国的建筑科学,从《辛丑条约》时的蒙昧无知,带入今日的百花齐放。

4. 结论

本文以1894年甲午战争到2003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成立的100年历史为时间段,通过(1)历史节点与院系发展节点的整合、(2)建筑教育家生平与院系传承关系的整合、(3)老八校历史沿革格局演变的并列整合,以谱系式的研究方法完成了“老八校”建筑学院发展谱系绘制,并为中国建筑学院研究提供了一下的整合式视角:

首先,从近代中国历史角度我国建筑学院的发展是我国近代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振兴的缩影与子集,以历史的视角,能够更清晰和珍视我国建筑学院发展的艰辛与厚重。其次,从老一辈建筑教育家人生经历的角度我国建筑学院的发展史更是一部我国知识分子奋勇自强为国为民的的写照,以人物的角度,更能够震撼和感触我国建筑学院发展的情结与事迹。最后,从“老八校”变迁传承的角度我国建筑学院的发展是我国集中力量团结协作的诠释。




  

相关话题

  “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技术上可行吗? 
  哪位建筑师的作品让你有「新世界的大门被打开」的感觉?为什么? 
  有没有明清时期的仿唐宋建筑? 
  建筑系的学生都是怎么学会制作建筑模型的? 
  住在上海高价地段的老房子里是怎么样的体验? 
  有哪些建筑看上去让你觉得很吃惊? 
  古代城市是怎么扩建的? 
  pvg飞羽田,降落之前在日本的海上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建筑物,请问这是什么? 
  高楼总有倒塌的那一天,经历几百年之后即使不倒塌,肯定会存在隐患。到时候是重建吗?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都,考古未发现有记载的方正、中轴对称的都城形制,而是形态各异的不规则平面? 

前一个讨论
我写的武侠小说,已经被我自己修改了好几次了。但还是差很多意思,我需要怎么改进,才能提高可读性呢?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世界名著只要读个缩写本就可以了这种看法?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