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在其漫长的一生中都做过种种不同倾向的选择,不可能是完全的不堪,或完全的伟光正。
但这并不代表历史中就没有坏人了,之前听过馒主席的一次讲座,说中国在历史学上不如日本,中国的历史将所有人都脸谱化了,分出正邪来,而日本就不同,日本对每个历史人物都客观的评价。
但我反而觉得,正因为中国历史将过去的人物都评判出个正邪来,一丝不苟的讨论他们的正义与邪恶,将道德鲜明化,中国才得以维持这么大的疆域和长久稳定的环境。不至于像日本那样,狂热的陷入大东亚迷梦,动辄喊“历史将为我们解释”的口号,刺杀官员、裹挟军部。费尽心机打来的领土,最后都是镜花水月,除了台湾留下一些遗腹子对日本有所怀恋。
历史是需要说出个对错来的,不可以不分。
天宝九载,阵亡六万人大败而回,南召也因此投奔吐蕃。
天宝十三载,杨国忠第二次执着于攻打南召,七万人全军覆没。
两次讨南召战争,耗费了二十万兵力,导致朝廷人财两尽。(凡举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人衔怨毒,无敢言者)
天宝十四载安禄山看到朝廷空虚,官民失望。当即起兵,以诛杀杨国忠为名直指长安。
天宝十五载,杨国忠逼哥舒翰出战,哥舒翰兵败,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虏。
六月,唐玄宗欲禅让,杨国忠不同意,请求玄宗逃亡四川。
上路三天后,马嵬驿之变。太子、禁军元帅共同请求诛杀杨国忠,杨国忠逃入军营,被士兵蜂拥而入,乱刀砍死。随后士兵逼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以上是客观内容,下面说主观内容。
杨国忠不学无术,被宗族内看不起,以至于杨国忠最终从军。直到妹妹杨太真被皇帝宠信,才作为外戚得势。“初,杨国忠登朝,林甫以其才微,不为忌”。李林甫本身“自无学术,仅能秉笔,有才名于时者尤忌之”,但李林甫不嫉妒杨国忠。
杨国忠依赖于党争,任人唯亲,非常贪婪,张九龄见其形状嚣张,群党横行,说“此辈乞儿皆对火聚暖,火灭当冻死”。
李林甫与杨国忠左右两相联手打击士族,提拔寒门,“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对唐朝政治有所裨益,高仙芝、哥舒翰等人都是他们提拔,因此两人被称为贤臣也大多因为这一因素。
但提拔寒门、打击士族,大多是李林甫的意思,而杨国忠只是作乱和营私,李林甫此人“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朝野侧目,惮其威权”,而杨国忠则是“本性疏燥,强力有口辩,能饮酒,逋搏无行”。
李林甫提拔寒门也并并不完全是现在所说的网罗天下贤才,或者是唯才是用,而只是为了打击朝廷建制派,为自己的势力添砖加瓦,他没有改变整个局面,只是提拔了寥寥几个人。唐朝真正寒门与士族的大斗争,要看后来的牛李党争和王仙芝黄巢起义。
李林甫活着时,对群臣压制很严酷,以至于安禄山进朝时间唐玄宗都不太弯腰行礼,而见了李林甫则恭敬作揖。(林甫以宰相贵甚,群臣无敢钧礼,惟禄山倚恩,入谒倨。林甫欲讽寤之,使与王鉷偕,鉷亦位大夫,林甫见鉷,鉷趋拜卑约,禄山惕然,不觉自罄折。)
安禄山每次与李林甫交谈,李林甫总能先将他的心思说出来,因此安禄山很害怕李林甫。(林甫与语,揣其意,迎剖其端,禄山大骇,以为神)
李林甫对安禄山在人格与兵力上都能予以压制,李林甫死后,被杨国忠与安禄山联手污蔑谋反,安禄山还派出几个胡人将领去长安作证。
随后杨国忠将李家族的男丁大多流放,李林甫的西苑密器也被收回了,原本被李林甫压制的百官和士族也都认为他很冤枉。(天下皆冤之)
李林甫以后,杨国忠与安禄山争宠于玄宗,杨国忠向唐玄宗进言说安禄山势大,将会谋反,安禄山亲自跑到长安向皇上哭诉,于是杨国忠再说安禄山坏话,唐玄宗也不听了。(乃驰入谒,帝意遂安,凡国忠所陈,无入者。)(三十三载,来谒华清宫,对帝泣曰:“臣蕃人,不识文字,陛下擢以不次,国忠必欲杀臣以甘心。”帝慰解之。)
后来杨国忠阴谋授安禄山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小宰相,柏杨称之为“第二级宰相”),让安禄山放弃兵权前来长安,安禄山贿赂唐玄宗的臣子,得以避免被召还。但是此事以后,安禄山知道朝廷日夜都在图谋自己,就从此托病,不再见朝廷的使者。
安禄山在杨国忠两次南召兵败后,看到机会来临,便以奉唐玄宗之命靖难诛杀杨国忠的名义起兵造反。唐玄宗写信给安禄山宽慰他,表示只要罢兵,仍然是和睦君臣,安禄山回信比较轻慢,但唐玄宗仍然不愿意相信君臣父子一场,竟会如此收场。(下诏切责禄山,许自归。禄山答书慢甚)
于是唐玄宗希望御驾亲征,看安禄山到底要如何(欲以皇太子监国,自欲亲征),杨国忠却一向于皇太子不和(李林甫杨国忠二人一向压制东宫与百官),于是去求见杨贵妃:“我等死在旦夕,今东宫监国,当与娘子等拼命矣”。
杨贵妃于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将唐玄宗劝住。唐军也失去了迅速反应的机会,各地官员慌乱不知所措,纷纷投降。
为杨国忠翻案者,大多以李林甫之政嫁接给杨国忠。而杨国忠只是一个无才能的外戚,在李林甫死后,和安禄山撕到一块去了,就好像老师(李林甫)走后,俩学生因为作业本的事打起来一样。
杨国忠是真的比较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