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想当然“东南互保”视作唐代藩镇开端,更认为这是辛亥的前奏,但是这种看法实在太错特错;真正有标志性的事件是1900年—1910年的晚清新政,正是这十年改革直接断送了爱新觉罗家200多年的江山。
东南互保,不管过程里个别督抚或者外国外交官有什么想法,但是东南互保的本质就是清朝沿海地区的督抚在英国武力威慑下不管轻举妄动,而为了让这件事看起来不像是被胁迫,所以才说东南互保。
英国人在1900年干了什么呢?
当列强决定对清政府宣战后,英国立刻向上海派驻了3000陆军。要知道,北上的八国联军一共也才16000人,而且随着英国向上海派遣了3000陆军,紧跟着各国都向上海派兵,最多的时候上海外国军人总人数超过2万人。
并且威胁如果东南地区清朝高级官员要是响应京师的号召,那么英国和列强也要采取相应的行动了。
整个长江流域都面临英国的军事威胁,所以刘坤一等人并不是一开始就“举手投降”,而是英国人确实拿着枪站在一旁。
其次,“东南互保”虽然没有得到慈禧太后事先许可,但是得到了当时军机领班满大臣荣禄的许可。
从现在荣禄发给李鸿章、刘坤一等人的电报可以看到,荣禄其实是以军机大臣的身份明示南方督抚可以不必那么快相应京师号召,可以相应临机决断。
虽然荣禄的电报不能代表整个清朝中枢的意见,但是荣禄作为当时领班军机大臣以及八旗大臣首领身份给刘坤一、李鸿章发这样的电报,其实就是在给“东南互保”背书了。
最后,参加“东南互保”的督抚许多也都是战战兢兢,比如张之洞;根据茅海建教授的研究,张之洞在参加东南互保问题上有过多次犹豫,他犹豫的地方就在于“东南互保”没有慈禧太后事先批准,他害怕被秋后算账。
根据现有史料记载,张之洞在“东南互保”发表最后一刻都想收回自己的署名,结果被周围幕僚劝住了,因为如果他这个湖广总督不在“东南互保”上署名,那么很可能英国军舰和军队会顺着长江逆流而上。
另一个可以说明东南互保事件与唐朝藩镇迥异的是东南互保后督抚结局。
要知道唐代藩镇是拒绝中央任命节度使的,节度使如果不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就是藩镇士兵推戴,而长安追认;东南互保可不是这样。
“东南互保”不能看做是清廷对地方督抚失去控制。另外,清廷中枢事后当然秋后算账了,1900年以后凡是参与了“东南互保”的督抚都全部被调整了职务,除了张之洞、端方少数几个督抚,其他全部被免除了督抚职务。
封建王朝经过很多次试错。
已经建立了一套统治体系。
地方要听中央的,人事权,财政权,军权得中央说了算。
只要这三权下到地方上,地方自己为什么不当皇帝呢?
清朝也是这样。
但是,这三权受上来,面对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的时候,地方没权就没有镇压能力。
如果政府军不行,那就是一次改朝换代。
大清遇到了太平天国。结果八旗绿营都不行。
为了统治,放开了地方养团练,然后收税。
各个省就开始军阀化。后来洋务运动,又是各地在办,富的是地方,强的是地方势力。
到了甲午战争,是李鸿章的军队在打。其他派系扯后腿。
甲午惨败以后,想要练新军,由中央控制。
向各国宣战,中央控制的军队消耗殆尽。洋人打进来,各地已经不怕中央了。
东南互保,洋人赢了,把清庭杀了,也得和他们合作。清庭保住了,他们有安民之功。
最后,秋后算账也没敢怎么样。
而且地方权力未能削减。
最后搞改革,废科举,搞咨议局,都是取死之道。地方精英势力没有了科举通道,和地方军阀结合。
真正天下有变,各省纷纷独立,大清就完了
时间换成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我党第二天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号召全国一致抗战,凯申物流老总也在十天之后说“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抗战守土之责”。
这时候,全国各地军阀作壁上观,按兵不动,静待红军和国民党中央军打光然后对日媾和,这是什么行为?
这是什么行为,那“东南互保”就是什么行为。
我估计有人会表示不服,但事实上就是这么个道理。义和团是怎么被逼起来的,历史书也写得明明白白,你说他们愚昧也好说他们神棍也罢,但是如果没有洋教进入中国,这一档子事肯定是起不来。面对外敌当前,硬说人民起义是“暴”,而推说与敌暗通款曲为“明智”,“保境安民”,那大概伪军们都是这么想的罢。
==========
我真没想到就随便这么一答,居然就踩到了很多人的痛处。居然有人拿“日本人和八国联军不一致”等等来洗,宣称“八国联军不是来占领中国”的,而且还有人宣称我不支持东南互保就是“姓爱新觉罗”。
老铁们,666啊,这清奇的脑回路还真把我给惊到了。敢情我不支持东南互保就是姓爱新觉罗,您支持八国联军难道是姓瓦德西吗?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题目既然问“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东南互保”,很明显问的是当代中国人如何看,而不是当时人如何看,站在当代人的立场上替李鸿章等人洗,不觉得吃相很难看吗?
再说了,就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还是现代的,哪个国家会觉得在战时地方实力派与外敌私下媾和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
还有说什么“东南互保保证了东南地区不受战火蹂躏”的,这是人话吗?按这话说,抗战的时候要是一枪不放,直接让位给汪精卫伪政权,是不是也能保证“东南地区不受战火蹂躏”?
呵。
满清统治者看到汉人地主权利过大,让列强和汉人地主来个两败俱伤。
汉人地主骂一句,去你娘滴蛋!
自认为是明粉,来回答这个问题。
不少明粉,其实粉的是和“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的清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汉文明,不是一家一姓,不是几个皇帝。
有清一代,民间的反清活动打着“复明”的旗号,也出于现实的民族与阶级双重压迫(圈地投充、迁界禁海,剃发易服…)的不满,并不是真的要把朱家人请回去当皇帝;明朝只是个寄托朴素民族情感的“意象”。今天的明粉心态在这一点上和民间“反清复明”者类似;如果稍微有点什么不一样,那就是近代中国百年耻辱的buff。
至于明粉对明末乱局怎么看这个问题,朱舜水在追忆明末时局时,指出“搢绅罪恶贯盈,百姓痛入骨髓,莫不有‘时日曷丧,及汝偕亡’之心”。官僚与百姓之间的冲突矛盾最终动摇了政权的社会基础。“故流贼至而内外响应,逆虏入而迎刃破竹,惑其邪说流言,竟有前途倒戈之势;一旦土崩瓦解,不可收拾耳。”因此得出结论是“罪在士大夫”。如果把明粉放到明末接受了现实主义教育之后,大概他们也会抱持相似的看法。
所以真把明粉扔到明末,对拯救明末危局还有信心的可能投闯投献,也可能跟着永历去缅甸,也有可能像穿越小说里那样搞个根据地;没有信心的则可能东渡日本朝鲜或南下出海。
说到明末东渡移民,可以参考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