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实际上读的书不多,全都被一些俗世俗物缠住了,有人看过我的文章,回答可能会知道,我的主要方向是明代前中期军事史,基本上万历以后的问题就不会涉及了。靠文章来输出一下读书时候的总结和灵感。今年看的历史类大概有这么几个。
1.《明代省镇营兵制与地方秩序》
这本书的作者是天师的副院长肖立军教授,看完这本书,一度有想读肖立军先生研究生的冲动。这本书实际上是由肖先生的博士论文扩大而成。也是巧合,肖立军先生的博士论文叫明代中后期军事制度研究。而北大的李新峰先生的代表作正好也叫《明代前期军事制度研究》,俩人正好把大明包了。本书的名字起的很好,重点放在营兵等一系列问题上,但是对明代中后期卫所制度的发展和变化关注不多,但在目前的研究领域内,确是一本佳作了。
2.《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
民大彭勇先生的力作,读完也想考他的研究生(话说我这个看一个爱一个是不是没救了)。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对京操的一个讨论和叙述。纠正了许多我以前的错误认识,比如班军的范围,时间,制度,班军和京操的关系等。总的来说,本书的史料,思想,学术价值等还是很高的。我平时一提班军就指着他壮胆。
3.《明代宦官制度研究》
胡丹的巨著,几乎是目前关于明代宦官制度里最详细,最系统,水平最高的了。坦白说,这是我看的第一本关于此方面的系统性论著。书中的提到的诸多观点,比如明代宦官参与政治实际上是国家政务正常运行体系的一个环节,明代帝王特别是朱元璋对于宦官的态度,宦官衙门的演变过程和权力升降以及钦差内官衙门的演变过程,给我这个小白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关于明代宦官机构的衙门化和以乾清宫牌子为代表的新近侍的形成的叙述让我似乎看到了历代中枢机构的影子。
4.《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先生的代表作,写的,让我这个看惯了近古史的非常震撼。近古史很少有说不明白的事情,大多数只要定性和评价或者确定联系就好了。但是一读田先生的书,就理解了中古史乃至于上古史的困难。田先生此书对于东晋的几个掌权门阀做了梳理和探究,他认为,只有东晋才能称得上是门阀政治。怎么说,对于此书的某一些问题,还是想的不是很彻底,这是由于思维习惯引起的。毕竟很难在明清史的思维方式内理解门阀和与之相配的门阀政治。
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总的来说,此书类似于陈寅恪先生的课堂笔记,价值实在不是特别大,不过有意思的就是看着陈寅恪先生和田余庆先生掐架。因为我是先看田余庆再看陈寅恪,陈寅恪先生经常在书中批驳某一观点,仔细一看,这不是我刚看完的嘛,这才是真有意思。
总而言之,今年看的书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看的进度不一,比如手里还有好几本没有完结。比如《明代外戚研究》《中国青铜时代》《杨博奏疏集》《卫所、军户与军役》《明代卫所政区研究》等,李新峰的《明代前期军事制度研究》还想再读一遍。啊啊啊,压力好大,大佬们有记忆面包吗?
今年读的书略多……
1、张晓军《驿骑星流——中国驿站新考》,中国友谊出版社2013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应邀做一个明代驿站制度的茶话主讲而买的,结果到手之后发现里面对中国两千余年的驿递体系介绍极为详细,唯独明代驿站这块对我没什么帮助……这本书精彩就精彩在他不是那种佶屈聱牙的学术专著,但介绍的东西却非常专业和偏门,称得上是深入浅出,闲着没事当课外读物也挺好。
打个广告:近期可能还要再做一场,在京的、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2、余蔚《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辽金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这本书是因为最近在做金代图册,这个系列的我仔细看过的有辽金、宋西夏、元代、明代这四本,我个人觉得辽金卷在其中非常棒,一等一之作,比如金代部分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详细论及了所有府州的攻占、陷落时间,这个时间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默认余蔚老师考证的准确无误,那么,理论上来讲我们是可以根据这本书做出任何一年金代的行政图和局势图,记住是任何一年,即便是宣宗南迁之后河北残破不堪的时期也是可以的。我把所有的金代京府军州的起止时间做了个表,但是现在不在手里,明儿我给你们补个图说明一下。
这本书现在已经被我翻得掉了页了,不过如果单靠这么一本书来作图是远远不够,比如《金史》是必须要看的,因为地理志里的字,牵扯到繁简体切换,可能会出现错误。这里我就得隆重介绍一下我手里的金史了——乾隆四库荟要本《金史》,也就是传说中的改的面目全非的那版……为什么我当初会脑残到买这版的呢?很简单,便宜啊!
此外就是大量的论文了,都是单篇的,全列出来几百篇是有的,所以简单说一两个。杨雨舒《渤海国时期与辽金时期的吉林城镇》,宋德辉《城四家子古城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这里说一本我最近在看的,内蒙古大学长海老师硕士学位论文《金界壕相关问题的研究》。
好在成果也是很显著,金朝图册做完也是胜利在望。有好的建议的同学不妨私戳告诉我你们的想法,到时候开印之后可以选靠谱的附赠一册。
3、孙靖国《桑乾河流域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这本书双十一买是为了金代图册的西京路,结果到手之后发现金元时期这块几乎是只字未提……
不过这书在唐辽那一节论述的非常棒,纠正了很多地望问题,在这点上来说,金代的倒是勉强可以参考辽的……
4、于佑虞《中国仓储制度考》,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这书是前段时间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用的,买了之后发现书是好书,出版社混账。这书非常棒,民国的书了,但是书里的想法和论证过程都非常精细,唯独这书是繁体竖排,而字体几乎是那种影印本的,都洇了快……
5、张云《元代吐蕃地方行政体制研究》,商务出版社2017
元代治藏历史,张云老师算是相当的权威了。看这个其实是为了琢磨明初治藏的一些问题,所以捎带着沈卫荣老师的诸多关于乌思藏诸万户府的论文一块看的,至于你问我看出什么门道了没有,那这个可以从我做的元代图册的乌思藏部分看……
6、李新峰《纪事录笺证》,中华书局2015
这书是我冒昧拜访李先生的时候蒙赠的签名本,幸甚、幸甚(请发山西五台音)。
这书在看之前就听说过,很大程度上得拜杜车别所赐,当年有二货拿着关于明代人口的资料跟我论了整整一周,弄得我逐条辩驳,最后我越听越觉得混账,一搜,居然是这货的始作俑者,从此路转黑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冰炭不能容水火不同炉。
这书对于明初的一些细枝末节写的非常详细,详细到好些人认为这书是伪造,理由是作者不可能接触到那么多的档案之类的。
记住,这没什么,我高三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我所见到的所有关于我那年高考的上级公文,详细记录了每天上课的老师是谁、讲的哪节、提问的谁、考试出来成绩排名,详细记录了我每天吃了三顿饭还是两顿、吃的饼还是面条。
卫所制度,现在往往尊崇顾诚先生的学说,可……我个人觉得有些问题顾先生的思路并不正确,然而我前几天在一个历史群说这个就被踢出来了,最后看到的一句话是“你以为你是谁啊你就觉得顾诚不对”。┓( ´∀` )┏
7、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辽金卷只不过是快散了,明代卷直接就是被我翻散了,读了多少遍我是记不清了,反正前段时间做明代全图的时候,一张图翻两遍,内容熟悉到我甚至可以直接说出某个府在第几页。
这个也是很不错的,而以单列都司卫所尤为精妙。要知道,明代卫所不管是实土也好非实土也罢,和州县都是泾渭分明两种体系,不可或缺。那么在此批判一下《元代卷》,实在是……唉,只能说能拔脓的就算膏药了。
8、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上下),中华书局2011
说实话……比《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强。不过这本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个别行省下的诸万户府的考证,这个好像很多人都跳过了认为这和行省关系不大,似乎行省就应该是管理路府州县才对,然而你这样想的话,那辽阳行省下的诸多万户府、千户所可就一笔勾销了,这不就是《元代卷》了么……
李先生在本书第十二章第二节里详细论述了江西行省下属的诸万户府,这个跟刘晓《元江西行省镇戍军万户府考》对照着看非常好,似乎元代十一行省下诸万户府的考证类,江西行省是最完善的了,其他诸如江浙、湖广也有,辽阳似乎非常少,但也有单个的考证。
那么问题来了,《元代卷》为何就不能把这个也放上呢?
似乎现在看的书更多的是找自己要看的部分,刚才把书架扫了一通,发现也就这些看了全本的,虽然今年翻过的书没有两千也有一千六(明朝图册单是省府州县卫所镇志就找了一千四百多种),可实际上并没有说把一本书通篇仔细阅读,没有,更多的是直接去翻我需要的那部分。
这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不是国史人,就按照标题来答了,不限中国史(其实主要是奥斯曼史)。在此整理一下我今年看过的书,以及每本书都对应我在知乎上写的哪些内容。
1.Ottoman Tulips, Ottoman Coffee: Leisure and Lifestyl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大概是一本文化史论文集,几篇文章分别关于第一个奥斯曼印刷所的经营状况,郁金香时代的发明,咖啡馆的文化意义,王子的割礼庆典等
2.Instilling Religion in Greek and Turkish Nationalism: A "Sacred Synthesis"
关于宗教与希腊,土耳其民族主义的结合
3.Remapping the Ottoman Middle East: Modernity, Imperial Bureaucracy, and the Islamic State
关于晚期帝国研究范式的问题,参见 晚期奥斯曼史叙事的三股浪潮
4.Becoming Ottomans: Sephardi Jews and Imperial Citizenship in the Modern Era
犹太人的奥斯曼认同,水了两篇
5.A Shared World: Christians and Muslims in the Early Modern Mediterranean
准确的说,是一部17世纪克里特地方史。17世纪的克里特是奥斯曼与威尼斯激烈争夺的前线,其间的地方生态很有意味。
6.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民族发明学著作,开篇指出了中华民族主义最初有很强的皇汉色彩,之后又着重讲了“民族发明家”们如何看待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框架下的位置,国共两方对“中华民族”的不同认知,“汉奸”一词引发的争议,对民族主义理论的思考,等等。总体上作者还是对“中华民族”有点感情,不愿完全接受“建构论”(当然我自己是坚定的“发明论”者)
7.Crisis and Rebellion in the Ottoman Empire: The Downfall of a Sultan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
19世纪初的奥斯曼政治动荡,这本书主要是从中央视角出发看问题的,另外有一本 Partner of the Empire: the Crisis of the Ottoman Order in the Age of Revolutions,则是地方视角的
(这篇文章我鸽到现在,短期内我也不打算更。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包税制度和地方势力问题,我现在还不是很懂,越读越困惑,打算真正搞清楚以后再更)
8.After Oriental Despotism: Eurasian Growth in a Global Perspective
这本书非常后现代,或者说,非常斯拉夫派,看完有种 @扬云飞 附体的感觉。马克思主义范式,沃勒斯坦范式,西化派,启蒙主义范式同时被挂。俄国根本没有这些进步主义者想象得那么落后,农奴制甚至根本就不是国家确认的系统化的“制度”,而更多是一种非正式的“操作”,农奴这个概念都是孟德斯鸠发明用以论证启蒙的。俄国旧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远超普遍认知,农民进城打工早就相当活跃,地主也积极投资原始工业,而非简单地收租。另外,东方专制主义先是作为启蒙话术被发明出来,然后又成了冷战话术,其实这个说法没多少史学上的真实性...
9.Living in the Ottoman Realm: Empire and Identity, 13th to 20th Centuries
关于奥斯曼身份认同问题的一个论文集,摘取部分内容写了下面这个回答
10.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
赵世瑜的文集,选题很细小,但很多看法相当引人思考,抄书写了这个回答
11.革命与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过程,以及近代学者的“键史”观点如何被“键政”影响。里边关于“五段论”如何被国内接受的观点很有见地
12.Ottoman World
一本大杂烩论文集,各个主题,时代,地区都有,等于没有主题。摘取里边关于阿尔及尔的一篇文章写了这么一篇
13.The Second Ottoman Empire: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相当奇妙深刻的一本书,作者意在建构一种“奥斯曼第二帝国”的范式。就是说,在1600年后,随着苏丹权威的衰弱,奥斯曼的国家治理出现了一个“原始民主化”的过程。这本书在学界争议很大,我看的奥斯曼专著,基本每三本中就有一本黑过他的观点,此处引用一下@Naysayer Efendi 的书评:
虽然很赞同作者的主要观点,但书中的具体论述让人难以恭维。首先是不恰当表述,proto-democratization、absolutist、constitutionalist到处用,这些意味深长的词不适合过于突出。其次,部分论点缺乏论据,三言两语带过"顺应潮流"的所谓liberal话语,乌勒玛之首的观点居然用之后某位苏菲的谏文来类比推测,在没有明确证据的情况下一口咬定大穆夫提在穆斯塔法上台讨论中的"主导"作用,还很迫真地套用了某个肥猪流马ism国际关系学者的封建社会分析框架。最后一点尤为可笑,有水字数之嫌。 一会儿妙语一会儿暴论,妙语中有暴论,暴论里有妙语,嗦不粗话。
14.统治俄罗斯:从革命到普京的威权主义
@许三守 安利的一本书,用政治学理论看苏联体制变迁。参见
https:// book.douban.com/annotat ion/61970298/
来自中央的这些指示都含糊不清并随时间改… (特别注意这条想法下的评论)
15.The Ottoman Crimean War 1853-1856
奥斯曼视角的克里米亚战争史。外交,财政,具体战斗过程,战争对奥斯曼的长期影响,都有涉及。摘录我之前一条想法
奥斯曼的高加索战线的高级军官素质太迷,有文盲中将参谋长,有坐失重创俄军主力机会的,有各种甩锅高手...相比之下,多瑙河战线就好很多,成功渡河袭击了瓦拉几亚境内的俄军,建起了稳固的桥头堡,守住了 Silistra 要塞,在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撤出两公国前,就已对布加勒斯特形成威胁。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迫真军事爱好者恩格斯这段时间是坚定的吹土黑俄立场,贬低俄海军袭击锡诺普的胜利,为土军在高加索的失利各种开脱,吹捧土军士兵的战斗勇气...不过这一时期西方舆论总体都是亲土反俄的。这与1877年俄土战争时反差很大,那时的奥斯曼因为保加利亚大屠杀而形象严重受损,可能只有犹太报纸硬核挺奥斯曼了。
16.The Edinburgh History of the Greeks, 1453 to 1768
年底看的。爱丁堡大学出的希腊史丛书,这是其中关于奥斯曼时代希腊人的一册,引用了很多最新学术观点,可能以后会写文章讲讲吧(咕咕咕)。此处感谢 @酷酷KS猫 向我推荐本书。
全表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无论看的书还是回答的问题都偏向与古代东亚世界的交往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所以2018年我看的历史作品同样是此类风格,算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吧。(手速太慢加懒癌发作,欧亚备要丛书我就不写了,主要写东亚)
1.【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吴政纬著。
一本少见文笔婉转曲折、感情真挚的历史类作品。吴政纬的文字组织能力令人叹服,从中你仿佛真的可以看到明清鼎革时期朝鲜士人眼中的悲哀与绝望,无论当时的中国实际情况如何,朝鲜使节眼里的清朝总是充满了危机,甚至将一棵重生的枯树视作华夏英主将顺势而起的征兆,朝鲜对那个时代的执念在书中一览无遗。
书中很新颖的一部分是谈到“眷眷明朝”这种情感在朝鲜的消亡时,不仅和过去相关著作一样联系着朝鲜“实学思想”的兴起,更在之后提到了清朝中期朝鲜对本国历史的重新审视,开始“转向内在”,如此一来自然降低了对中国历史问题的关注度,眷眷明朝最终退出了历史。(值得注意的一点因为是台版书所以是繁体竖版,可能对多数人来说不习惯)。
2.【文化传输与海上交往——元明清时期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历史联系】,屈广燕著
一本并不厚但却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小书,要说的话是将浙江与朝鲜的交往史分为了三部分。军事方面有元末割据军阀与高丽的外交,宁波争贡事件中的朝鲜还有重头戏“壬辰倭乱”中浙兵对李朝的援助。文化上则着重于佛教、浙学在朝鲜的传播以及朝鲜使节们的“浙江友人圈”。
最有意思的是书中关于漂流民送还问题上两地交往,收录了大量审讯漂流民留下的档案原文,让我们能从中一窥当时清国人与朝鲜人的心态。比如康熙二十八年,有一批来自福建和浙江的商人不远万里将漂到越南的21名朝鲜人送还李朝,他们的理由便是“窃想朝鲜与大清共为一国”所以不忍看到朝鲜漂流民在万里之外的安南流离死在异乡。
3.【七至八世纪赴日唐人研究】,葛继勇著
一本正文加附录470多页的巨制。谈到唐代中日交往,人人都知道遣唐使,知道稍微多一点的还能说出吉备真备和晁衡两人。可说起去日本的唐朝人,除了鉴真东渡的故事之外,是不是许多朋友搜肠刮肚却再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呢?本书就是少见的全面研究当时在日本定居乃至为官的唐朝移民的情况的珍宝。
书中介绍了各种当时寓居日本的中国人,比如被高句丽当做炫耀武力的资本送去日本的隋朝俘虏,唐朝攻打百济时被百济送去日本乞援的唐朝俘虏,被任命为“音博士”的唐人袁晋卿等等。尤其有趣的是还有日本遣唐使在唐朝娶妻并带着妻子回国,这个嫁给日本人的唐女李自然还被天皇授予从五位下的品阶,另外中国史书中失载的那些唐朝赴日使节也通过日本史料被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然除了鉴真之外,诸多赴日僧人的故事也在书中浮现了出来。
4.【唐律、高丽律比较研究】,张春海著。
本人去年已经读过“法史论丛”系列中的【唐代律令制研究】,今年在此基础上深入一下自然不能错过这本唐律与高丽律的作品。书中首先对“高丽律”到底存不存在做了一个辨析,之后分别论及唐宋律法对高丽的影响。
特别值得提的一点是无论是【唐律、高丽律比较研究】还是【唐代律令制研究】的内容都包含了大量日本律令方面的有关信息。换言之本书其实是三国律令的对比,在高丽和日本的比较中我们也能看出两国吸收唐文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高丽王朝在国内甚至还没有道观的时候就在律令中沿袭了唐朝对于道士的优待政策,而日本却在引进唐律令时删去了这部分。将这种细微的差异放大,或许就能看出虽然同是学习中国文化,但日韩却走上完全不同道路的原因。
5.【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研究】,王丽萍著
宋朝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主要依靠的是僧侣与商人。不过因为唐日关系太过瞩目,导致宋日关系并不为大众所熟知。本书就根据北宋神宗时期,偷渡到宋朝礼拜佛教名山天台山与五台山并数次得到宋神宗接见的日本高僧成寻所撰写的游记,展现那个年代宋朝对赴华日本人的态度。
因为成寻的日记连贯性极高,书中也收录了大量宋朝官府给予成寻一行人的文书全文(甚至有时任杭州通判苏轼署名的公文)和成寻在北宋境内的见闻(比如南方乘轿、太原七岁以上人皆修佛的风气),因而对研究宋史有极高价值。
加粗的是答主觉得不错的书。另外说一句,这种比较冷门的书去搜书评,极少数是大佬一语中的,更多的是瞎几把写,所以看看就得……
1.郑红英《朝鲜初期与明朝政治关系演变研究》
说到朝鲜与明朝的关系,大家可能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最大的荣幸.gif”。1368年元明易代,1392年朝鲜建国,这一时期变化多端的两国国内局势和国际局势,导致了两国关系注定不会如想象中一样紧密,必然是在冠冕堂皇之下各怀心思。
此领域有叶泉宏先生《明代前期中韩国交之研究》在前,不过由于是台湾著作,找起来也很不方便。此书还是值得一观的。
2.【韩】崔英辰《韩国儒学思想研究》
此书的前1/3篇幅用来解释和介绍各种儒学概念,比如“心”“理”“道”“仁”“中”等等,后1/3篇幅用来介绍现代韩国社会对于儒学和儒教(韩国把这个也发展成宗教了,真不愧是世界宗教博物馆)的认识和看法,对于一般读者略读即可。中间1/3用以描述韩国历史上诸家的儒学思想,质量相对不错。
3.杨永康《明代官方修史与朝廷政治》
作者大多数篇幅用在了论述明初修史背后的政治因素上,对于洪武朝阐述元明易代和其正统性的塑造,以及永乐朝系统性篡改史料以为“靖难”塑造合法性这两点,论述颇为精到。命题略大,洪、永以后部分仅占三节(《明实录》一节,大议礼与嘉靖敕撰书目一节,天启党争与《三朝要典》《光宗实录》一节)。
4.张佳《新天下之化:明初礼俗改革研究》
明初正统性塑造的另一个方面——礼制与习俗。元末明初,士人多重君臣之义而轻华夷之辨,所以对朱元璋这样一个出身寒微又是靠参加义军夺取政权的人而言,设法在儒家价值观框架下树立自己的正统性,从而获得更多支持就成了当务之急。明初一方面对浸染已久的“胡俗”进行整治,一方面对元朝“失之宽纵”的地方进行改正,最终成功塑造了自己的正统形象。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作者喜欢在脚注里面用很大的篇幅表明自己的思考成果。(还有一点是作者师从葛兆光老师)
5.【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
惩于嘴炮能力不够,答主始终不敢涉足东林党相关内容,看此书主要是为了看“前东林时代”的政府与言路之间对立的日趋尖锐——《明史纪事本末》讲东林党,是从万历二十一年“癸巳大计”开始的,而言路与政府的对立,在张居正时代就已经出现。这样的对立,牵涉到了万历一朝几乎所有的事件,最终使得明末赫赫有名的东林党登上历史舞台。这样的对立,也是在分析万历一朝政坛上的争斗中,不可不察的一杆标尺。
(答主旧文《袁黄被罢:多重矛盾的牺牲品》之撰,即受到了本文不少启发。关于这个问题,另有阳正伟《“小人”的轨迹:“阉党”与晚明政治》可读,一写东林一写阉党,皆殊为可观)
6.杨海英《域外长城:万历援朝抗倭义乌兵考实》
此书虽是受地方所托撰写的《义乌丛书》系列著作之一(该系列著作答主还曾经看过一本,可惜那一本多采乡间野谈,聊备一说而已),但是其质量甚至高于一般的学术著作。万历朝鲜战争横跨三国,任何人动笔之际都要博观约取,慎之又慎。杨先生对朝鲜史料的发掘和研究,确实在国内学界都属罕见。虽然囿于语言隔阂,对日本资料的引用不多,但是依旧是一本不可不读的著作。不过某些地方有溢美南兵之处,在所难免。
但愿有生之年,杨先生大声疾呼的“编纂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全球化视野下的《万历壬辰战争史》”之梦想,可以化作现实。也但愿我们的学界,能有史学水平足以领衔扛鼎此任的学者。
(题外话,此书现已基本无处可买,惜哉)
7.尹晓冬《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
都说大明科技天下第一(笑),但是各种酷炫的火器究竟有什么用处?明代学习西方火器技术的历程又是怎样的?此书堪称答疑解惑之作,资料丰富,论证严密,而且作者是物理学出身,又免于史学界对相关物理知识一无所知,只能按图索骥(而古代文人笔下的“图”,十个人能“按”出二十样来)的缺憾。但是此书偏重于火器制造方面,想看战争中火器运用史的,可能会有些小失望。
8.【日】松浦章《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
本书其实更像一部在“明清东亚海域”这一主题下的论文集。文中20篇文章,从不同领域介绍了发生在东海这个“东亚地中海”周围,各国之间的交流。比较可惜的是,限于篇幅,很多有意义的话题没有更多展开。一般读者比较感兴趣的,应数《明末袁崇焕与朝鲜使者》和《天启年间毛文龙占据海岛及其经济基础》二文。
9.杨军《朝鲜王朝前期的古史编纂》
虽然我引用当年明月一般都是当反面典型,但是这里我必须要说一句他说的很对的话——“大家看史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写书人的背景,因为这也或多或少决定了该书的倾向。”朝鲜王朝前期的古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朝鲜上古史(即“檀君”),一个是高丽史。前者的建构到朝鲜王朝时代基本完成,直到20世纪;后者随着朝鲜政局的斗争不断而几次推倒重来,历经五修才最终大功告成。在古代,官修史书难免受到政治影响,官修前朝史尤然。本书给答主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书后的参考文献,足有上百种,而且清一色的朝鲜古人文集——当代研究实在太少,而且太分散。
10.李新峰《明代卫所政区研究》
本书有大半篇幅用在论证明代卫所体制上了,从“准实土卫所”入手,旁征博引(书后附录甚至有《丛书影印明代政区方志初录》,将明代方志几乎搜罗殆尽),力图与顾诚先生在卫所制度上的结论相颉颃——即明代卫所系统究竟是不是一套有着完整边界的、和州县系统互相独立的系统。(以至于八卦的答主一度认为李先生和顾先生有什么仇)后面“建制沿革”部分牛刀小试,论证了建国前朱元璋统治下诸翼、辽东卫所、撒里畏兀儿卫所的建制沿革,也颇见功底。
11.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
看作者,就不用我评价了......
12.谢贵安《明实录研究》《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
明实录,几乎在这方面研究中人人都用,而且我在知乎见过不下五个通读了的(笑)这两本书主要研究了实录作为一种后发的史籍体裁,从开始到发展,直至明清日臻成熟的过程。(谢先生这一系列还有《宋实录研究》《清实录研究》《中国已佚实录研究》三本)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明实录研究》第一次出版的稿酬,是460美元。
13.李花子《明清时期中朝边界史研究》
题为“明清”,但是重点在清朝。中朝边界史,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且难度很大的领域。一方面是古人落笔成文(或者成图)的往往并不代表真实的疆域,而是代表他们眼中的疆域——或者说代表他们的疆域观;另一方面在几乎无实迹可考的情况下,想要辨正史料中抽象的描述,就越发困难。此书可谓作者深耕这一领域十余年之久的集大成者,值得一读。
14.【日】夫马进《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
使行文献(包括朝越两国“燕行”使、朝日间通信使)研究的一个方向是“以异域看中国”,将燕行录作为分析中国的独特视角;另一个是“以异域看东亚”,即通过使行文献中记载的各种“碰撞”,来分析东亚各国之间的互动与冲突。本书第一部分介绍燕行使眼中的中国(明末清初)偏重前者,第二部分为后者。第二部分多为学术讨论,涉及古代各种学术流派之争,读起来稍有难懂之处。(但是答主印象最深的,还是《日本现存朝鲜燕行录书目提要》一文中疯狂吐槽林基中先生的《燕行录全编》解题,谓其多有疏漏)
15.高志忠《明代宦官文学与宫廷文艺》
大多数人眼中的宦官形象是祸乱朝纲的罪魁祸首(也有一小部分思路清奇者眼中,宦官才是国之干城),但是本书中勾勒出了部分宦官的另一面——有的是多才多艺的优伶,有的是文采风流的“儒宦”,他们在文学艺术上都做出了自己的成就,却大多被埋没于史册当中,不为人知。篇幅虽长,读来还是很有趣味的。
16.俞成云《韩国文化通论》
严谨之处可以作为学术著作,文笔还算明白,也可以当做了解韩国文化的普通读物。如果对韩国文化有一定兴趣而又能耐得住读大部头的寂寞,本书是更为深入(划重点)地了解韩国文化的最佳选择。唯一的缺点就是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篇幅实在太大(680页)。
17.杨祖汉《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
贯穿朝鲜王朝儒学史的重大论争有二——李滉(退溪)与奇大升(高峰)的“四端七情”之论,肇始于李柬(巍岩)和韩元震(南塘)的“人心物心异同”之论(湖洛论争)。这两个论题,几乎朝鲜王朝中后期所有的学者都有涉及,甚至影响到了朝鲜王朝后期的政治走向。本文偏重哲学角度的分析,可以与李苏平《韩国儒学史》相映成趣。(所以这本我就不写评价了,而且也没看完......)
18.白亚仁《江南一劫:清人笔下的庄氏史案》
阅读本书,是在写罢金庸是否真的在《鹿鼎记》中为自己的先人查继佐洗白?后,受到 @无端人口司马亮 的提点而读。书不厚,有海外学者特有的细节丰富,但是没有海外学者特有的脑洞大开,论述足够严谨,值得一读。
19.孙英刚《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
此书是听 @越石赋扶风 提起,同样本来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谶纬术数,这些东西可以看做古代人的“意识形态”。那么古人如何利用它们进行各种政治活动以遂行其目的,就成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本书是复旦大学“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之一种,此书系内书目似乎都值得一读。
20.史泠歌《宋代皇帝的疾病、医疗与政治》
作者本人的工作是护士(第一学历甚至不是本科),放弃工作考研成功,最终在宋史研究重镇——河大宋史研究中心博士毕业。此书作者对医学的深厚了解,对读者而言不仅仅是一份拨云见日的庆幸,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王曾瑜先生的序言中以“贵始慎终”四字相赠,也算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2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
一句话概括的话,这是一部不止于医疗史的医疗史——19世纪中叶,西医由传教士引入中国。在西医改变人们身体的同时,也在改变中国的社会,更在改变它自己。19世纪,西医的传播伴随着的是普通人对于这种“神秘”的不了解和偏见,20世纪上半叶,西医开始逐渐走出封闭的空间,与社会有了更多的互动,在这样的互动中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而非“真空中的球形鸡”。建国以后,医疗卫生向基层拓展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政治运动将国家的影响力向基层拓展的过程。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从最初的应对“美帝细菌战”变成了全国性的、持续性的卫生普及运动;70年代的“赤脚医生”运动和中医甚至土方的结合,被很多人诟病为反科学,但是在普遍贫穷、看重人情的农村当中,这种做法反倒让“赤脚医生”在剥去表面意识形态宣传的情况下,依旧能够融入乡村,融入基层。
22.刘熙明《伪军:强权竞逐下的卒子》
14年抗战,百万伪军,确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一大奇景,也是民族一大耻辱。但是这样的伪军规模是怎样形成的,“投伪”者又怀着怎样的不同动机,成为伪军后和国、共、日等方面的互动又是如何,却是在道德评价之后,需要去研究的问题。
23.王鑫磊《同文书史:从韩国汉文文献看近代中国》
本书相比其他同方向著作,结构略显松散,但是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相对而言都比较新(比如谈及朝鲜人的晚明认识,大多数著作集中着眼于赵宪的《朝天日记》,作者则以《荷谷先生朝天记》为材料)。序论中对域外汉籍研究的学术境况综述以及第三章《文化比赛:在朝鲜和日本之间寻找中国》,颇值得一读。后者继承葛兆光先生“文化中的比赛”一语,以探究中国“不在场”的情况下,两国受到中国影响的集中体现。
(体现类似思想的还有复旦大学张佳的《朝鲜通信使礼节交涉发微:以崇祯丙子、癸未使行为中心》一文)
24.【韩】柳银珠《国尚师位:历史中的儒家释奠礼》
释奠礼,即在太学中祭祀孔子之礼。目前中韩两国各自在本国举行释奠礼,作为本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韩国在成均馆,中国在曲阜孔庙)。释奠礼传到朝鲜半岛以后,随着朝鲜半岛逐渐儒家化,也变成了国家最重视的礼仪之一。本书即介绍了韩国历史上的释奠礼有哪些流变,及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题外话,韩国人对中国复原的释奠礼颇有微词,认为其以清朝式祭礼为主要底本的制度并不符合礼制,详见【韩】赵骏河《中国南北宗的祭孔典礼与韩中释奠大祭比较》一文。北大教授龚鹏程也曾批评过国内祭礼“司仪穿太监服”等不伦不类之举。)
25.李德春《中韩语言文字关系史研究》
如题,不用多解释了。
26.吴政纬《眷眷明朝:朝鲜士人的中国论述与文化心态(1600-1800)》
1644年明亡以后,朝鲜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后明朝时代”,而且长达两个世纪之久。在他们的心中,明朝永远是虽死犹生、不敢忘怀的存在,他们的世界观也始终是所谓的“imaginary bipolar order”。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让他们打破了“遗民不世袭”的定论,从“北伐”到“思明”再到最后的“北学”,这样的逐渐变化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动力,作者尝试着做出解答。另外作者还强调了这两个世纪当中的“渐变”,并不是可以一概而论或者简单切分为几个泾渭分明的阶段的,足以引为镜鉴。
(作者今年的新书《从汉城到燕京:朝鲜使者眼中的东亚世界》已经出版,不过尚未有机会拜读)
27.朱华 等《获得权威:上海地下党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本书是一部“很官方”的党史著作,但是其“不官方”之处,在于考证翔实,视角独特——群众工作,在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左派”眼里都被简化成了某几位精英振臂一呼,就有“天下云集响应”的效果。但是早期的中共用血的教训证明,群众工作,是要真的去把根扎到地底下去做的,不是靠唱高调谈空话就能有什么效果的。惟其如此,中共在城市发展壮大最终能够有一定实力的过程才真的令人感喟。
28.安舟《红色工程师的崛起:清华大学与中国技术官僚阶级的起源》
江山变色,是知乎很多人愿意提、很多人不敢提的内容。本书以中国培养工程师的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的个案为切入点,分析了建国以后“文化精英”(即所谓的“专”)与“政治精英”(即所谓“红”)之间的合流与冲突,最终在60年代后期“铲平阶级”的政治运动中二者逐渐走向一致,成功将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改造为“工程师治国”的过程;而清华学子最优秀的部分,也最终成为了兼有“文化精英”和“政治精英”两种特质的技术官僚(非贬义)后备军。
题外话,对于“愿意提”的那些人,本书倒是检验他们的高谈阔论究竟有几分成色的很好工具。
29.刘平《被遗忘的战争: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大械斗研究》
“这是一个人心易变的故事,加害者,受害者,转瞬之间就翻天覆地。
上一秒的正义之师,下一秒就杀人如麻。
这个故事,也包括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些故事,本就没有对错。
有的,只是被一个个时代洪流所裹挟的可怜人。
这场游戏里,没有人是赢家。”
—— @月明星稀
30.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看此题目,便知这是一部“我手执钢鞭将你打”之作,而“钢鞭”,则指向了传统叙述当中的“宽仁之君”、本朝大多数人认为“弥合民族矛盾”的康熙帝玄烨。康熙盛世与否,自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但作者笔下,“康熙盛世”的背后,是康熙本人以及清朝统治集团对于“满汉大防”如同“时刻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一样,在后人眼里甚至有些神经质的执着。前半部分以“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一语引出康熙对于本朝政治合法性之建构手段;后半部分围绕着康熙后期对准格尔用兵,揭露这场战争背后康熙的心态以及因其心态而导致的一波三折。
题外话,作者在自序中称“我把这本书奉献给远在天国的米儿”云云,但听闻米儿是姚先生的宠物猫。
(作者的新书《定鼎中原之路:从皇太极入关到玄烨亲政》已出版,上接本书,又将钢鞭指向清初开国之际矣。)
31.方志远《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明史研究虽然勃兴已久,但是作为基础的明代制度史,却有太多不足之处——明代政治制度看似“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实则各有各的“变”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本介绍明代制度沿革的专著,就非常必要了。
32.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
“东方保守,西方开放”,此种局面之形成其实不过百余年而已;上溯明清,其实对性更加开放的反倒是东方——自明代中后期开始“人情以放荡为快”,纵欲、色情文学、同性恋、异装癖......多少在今天还能引起无数道德讨论的话题,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市民阶层的流行时尚。
书读得越多,越会颠覆固有的认知。如果把这些“书评”用一句话概括,我觉得这句话很好。
33.欧阳珍《明史青楼女词人研究》
相比上一本,此书显得四平八稳很多。不过当作资料看尚且无妨。
34.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
忘了是谁说的了,“明人勇于著述”(虽然这话的本意是讽刺明人考证粗疏),但是明朝确实是古代史学的又一个高峰。想了解明人治史思想的演变,本书可谓必读。
35.黄阿明《明代货币白银化与国家制度变革研究》
自《白银资本》以降,白银对中国古代经济(特别是明代)的影响已经成为了新的学术热点。明代原有货币制度裱糊了百年之后,终于在海外白银的推动下进入了白银时代。而白银也在改变着明代的方方面面。前两章不错,后面内容稍显简略。
36.郑洁西《跨境人员、情报网络、封贡危机:万历朝鲜战争与16世纪末的东亚》
国内做万历朝鲜战争的人多起来了,但是真正有水平的不多,反倒是泥沙俱下之作不少。像本书这样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上面提到松浦章先生的《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一书即为郑先生翻译)郑先生曾求学于日本,所以在日本史料的利用上,能够跨越语言隔阂,实属难得。最后三章对于日方战争目的和明日和谈过程的论证,颇有见地。
37.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中国”一词,自“宅兹中国”四字一出,几千年来有着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也在中国走向世界的时候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当中国在近代从世界的中心变成世界的边缘之后,“中国”是什么便成了一个需要回答——而且需要“恪守中国立场又超越中国局限”的中国学者回答的问题。大多数人做不到“超越中国局限”(这样的人一般在作者栏里),一部分人做不到“恪守中国立场”(这样的人一般在书评里),要二者兼具,还要有足够的史才,就更加困难了。
38.复旦古籍所等《域外文献里的中国》
本文为复旦大学与上海图书馆联合进行的公共讲座讲稿合集,共分四部分,分别介绍朝鲜、越南、日本、欧洲传教士笔下的古代中国。担纲朝鲜部分的是域外汉籍研究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张伯伟先生,另外几位也是本领域专家。因为是面向大众的讲座,所以讲稿内容不深,而且颇为风趣,适合对“域外汉籍”这一学术概念进行鸟瞰式的了解。
《曹操评传(修订本)》
前者因应系列要求,张作耀被迫削稿,削掉几万字,主要是曹操历史形象变迁这章,不过在其最新修订本的导言中,实乃该章的精缩篇,前者也有曹丕、曹植的专述,二选一建议买新修本。上编主要聚焦曹操一生功业,下编是其军事、礼法、用人、经济、文学、思想(不信天命与整风俗等)的总结,让读者了解各方面的曹操。正因全方位所以也很难做到面面俱圆,租调制与主流看法有所出入,慎之。
《裴松之三国志注新论》
以文学角度剖析陈寿弃用已见史料之因,后出史料与三国志的对比,裴注各史家基于自身立場又各有所争。最受注目是列出大量实例,包括庞统、马谡和董恢被夸大或过度洗白,论证习凿齿有强烈的乡土情结夸襄阳先賢,当寄居的诸葛亮斩马謖则偏向本地人马谡;北伐则倾向诸葛贬司马。因大量襄阳人效命蜀,故首创晋承汉论,作者兼驳难桓温论。鱼豢欲毀敵国诸葛亮的形象,才有异于三顾一说。王沈魏书、三吴之书大量被刪的內容:皇帝异象、九锡策文、孙氏有利形象等,对比刘备的异象,陈寿因故国在取材欲专美。与范晔在立传行文角度不同,董卓独成一传是因他毀东汉、曹操之霸与汉忠臣立传。
《走马吴简研究论文精选》
的确是云集众学者佳文集,部份更是新修整理版如韩树峰的真吏与给吏一文。争议较大的焦点,众人难免出现针锋相对,本文也收录正文双方之见,让读者自己分析。內容包含吏戶、簿籍、社会民生、政府管理、算赋、经济、乡丘、文书用语等诸多范畴。欲了解吴简全方位研究,不可不读。
《走马楼吴简佃田、赋稅词语研究》
吴简初出时,太多首见于史的新词,加上公布的材料不多,众人对名词解释自然是众说纷纭。随著公布的材料越多,史家也开始大规模整理并尝试找出共通点,这本算是二十年的小总结,作者整理了诸说并尝试找出最可信的解释,算一本不错的字典。最后还小结本书的研究价值。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语词汇释》
沈刚这本词典收入的词汇比陈荣杰那本多,但基本只是节录众学者论文中的解释,所以一个单词可以出现几个完全不能兼容的见解。
《晋朝法制研究》
首先简介汉魏律的演变及其对晋律的影响,接著从晋律体系、罪名、刑罚、司法制度系统性整理前人成果并适度加入己见,包括参考出土简牍和刘宋实例(因其沿用晋律),以及略谈对南北朝隋唐的影响。最后是焦点分析礼法滲入律学的程度(对比两汉),基本可以满足读者对晋律的认知需求与解惑。
《三国科技成就探秘》
整理了若干医、数、物理、天文、冶金、交通、陶瓷等百科书、人物志等,加上其对木牛流马的还原研究,让读者可以弄清华陀、张仲景、王叔和、嵇康、皇甫谧、赵爽、刘徽、陈卓、刘洪、杨伟、裴秀、马钓、蒲元、韩暨、杜预的著作发明及对后世的影响,吴在铜镜、青瓷和船舶的工艺进步。
《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
一部宏大又有影响力的钜著,但在魏晋的用墨不多,天意观念渐成下,魏晋南北朝各政权都不忘争正统,继而介入史学(例如晋廷议应从哪年断代)。从司马迁起,班固、蔡邕、荀悅、谯周、司马彪、陈寿、裴松之、范晔等,简述各史家面对的政 治环境及其史观的变化、影响。权臣乃至换代乃此时代的特色,史家遂冀以史制史,但作者狠批习凿齿歪解及其所开的坏先例。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通过几个例子剖析郑玄欲通过《三礼》及其他儒家经典来建立宏观的礼制体系,比其师马融的创新、互有优劣的同学卢植、更尊重汉制的蔡邕、不与公羊家和左氏般奉承汉室而曲解西狩获麟是汉兴之瑞、何晏《论语集解》的玄学化, 分析汉末邴原、王粲、虞翻对其非议,王郑之争实乃礼制迫于政治环境的妥协,王肃多有吸收郑学。两晋礼法影响太大,但现实又需妥协,才有杜预的心丧三年。高崧欲办婚礼和贺妻于氏的养子非人后就是为己利益只好挑战郑学,玩断句、逻辑诡辩,是时人的真实写照。郑玄一直影响至唐,宋人开始强调圣人之意取捨经书之异,郑学至清才被重新重视。
《六朝建康城发掘与研究》
本书是作者多年的论文集,包括探讨石头城、六朝诸陵墓包括朱然墓、云纹人面瓦当和墨书与彩绘陶器的考究,以及对周边的影响、买地券和木履等。有不少能填补空白纠正的佳文,而且有史书沒载的实用资料。
《中国玉器通史(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运用大量墓葬、璧画和文献,简述生产机构,工艺和时代特征、沿用旧玉的无奈,礼制用玉、日常器物、装饰和丧葬玉,收录古人广义的玉(宝石、煤精等),彩图有助读者理解王粲新制的组佩玉等。但文献运用有待提高,在玉色等级参用杜夔之法一句,实出自《隋书》,非《晋书》。
《中国古代军事史论集(东汉与三国时期)》
算是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的作者对其词条的扩充版,重点从军事角度分析,如曹操攻势防御(白马和延津),积少成多终逆转、据河床等分析,曹操对北岸的危机认识不足,枯水期的浅滩加上多芦苇,不利御火、白狼山一役倒沒多少创意。名将篇收录孙策和周瑜。
《魏晋南北朝史论研究》
系统整理辑录各史家史评,他們所在的時代背景及影响,范围包括各朝得失(制度优劣分析,社会风气等)、民族、忠孝观、天命所争的正统性、以及品评人物的标准。作者简洁点评并分析,是研究史学思想史的必读本。
人类的大脑实在太神奇了。
我出生以来,它24小时不间断工作,但却偏偏在考试的时候,大脑会猛的开始循环播放各类沙雕歌曲。
不会的题越多,想起的歌词越多。
题目越难,想起的歌词越沙雕。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
怎么没人提《圣斗士星矢》啊?
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不就是回回都是一部的戏就半天时间么?
黄道十二宫篇:纱织中了天箭座的箭,必须12小时内突破圣域十二宫。
北欧篇:奥丁代言者希露达被海皇戒指蛊惑令冰川融化,纱织代替希露达阻止冰川融化但是只能坚持12小时,必须在时限内摘下希露达的戒指。
海皇篇:纱织代替人类承受波塞冬的洪水,应该也是只能支撑一天之内的时间。
冥王十二宫篇:被哈迪斯复活的圣斗士要在12小时内取下雅典娜的首级,实际目的则是为了雅典娜去冥界并且唤醒女神圣衣,12小时候被复活的圣斗士们就消失了。
冥界篇:记不清打了多长时间,但从纱织被塞到缸里抽血开始到解决应该也是一天之内。
黄金魂:在本篇剧情里有好几天,但对应到冥界篇时间仅仅发生在冥界篇12黄金击破叹息之墙到打死神之间。
火星篇:马尔斯获得阿丽娅的权杖后建立起巴别塔吸引火星,会在12小时内毁灭地球,主角们必须在12小时内突破新十二宫。
土星篇:这篇好像打了很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