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18 年,你在工作中都见过哪些令自己极为佩服的「职业判断」? 第1页

  

user avatar   sarah-sun-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常被读者问到一个问题:未来什么岗位会更值钱?我10年后会不会失业?

尽管做过多年企业咨询,熟悉各个行业组织架构的演变,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的答案也只能是:我不知道。

凯文凯利曾说:所有对未来的长期预测都是错的。IBM董事长沃森在1943年曾经预测:全世界对计算机的需求量总共只有5台。

1981年,比尔盖茨说,没有谁的电脑需要超过637KB的内存,640KB对任何人来说都应该足够了。

1925年,华纳兄弟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哈利华纳说,演员们表演就可以了,谁想听他们出声音呢?

业内顶尖人士被打脸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更不用说其他人了。如果现在有人跟我说,他知道未来10年,世界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是不太会相信的。

所以,在面对这些变化的时候,我们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了?

但是,人类的进步可从来都不是靠预测未来而取得的。上面那些被打脸的人士/企业,也没有被行业淘汰,而依然处于浪潮之巅。

或许,世界的变化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传统快消企业,费尽力气研究消费者行为,看如何能够卖出更多的产品;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们研究的还是用户行为,看如何让用户对产品更有粘度。

过去的恋爱对象,我们在自己的朋友里找、通过朋友介绍;而现在的恋爱对象,还可以通过网上勾搭,但,恋爱这件事情,还是没变。

我们智人的祖先,利用讲故事的能力,虚构出种族信仰和崇拜,从而聚集起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统一了人类;

而现在,我们依然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人才凝聚在一起,打造独特的公司文化,取得商业成功。

应对变化最有效的方法,是以不变应万变:岗位会变、工作方式会变,但人类核心的那些能力、那些需求,不会变。

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有些工作由机器来做了,而我们去做机器不能做的那些工作。

可什么是机器不能做的呢?在我看来,目前的阶段会是:凝聚、创新、感性。


一、凝聚

人类本身就是“凝聚”的产物。

大概12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有性繁殖。而在此之前,地球一直是单细胞生物的天下。

至今仍然健在的阿米巴虫,就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达到临界大小的时候,它们可以由一个个体,分裂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来实现复制,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延续下去。

虽然人类无法像阿米巴虫那样复制自己,从而长生不老,但有性繁殖却能够让人类,不再只是延续和复制自己,而通过不同基因之间的交流融合,留下相对优秀的基因。

所以人类本来就是优良基因凝聚的结果。

不仅仅是基因,人类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凝聚”。现在我们任何一个人,单独拿出来跟猛兽搏斗,肯定都打不过,但人类结合在一起,就胜过了猛兽。

这种结合,不是单纯在力量上的相加,而是人类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不一样的应对猛兽的解决方案。

商业领域更是如此,管理学中对团队的定位,也是利用团队每一个人的长板,形成一个大的木桶,实现团队战斗力大于个体成员战斗力之和的可能性。

当然,这种“凝聚”,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还包括人与机器之间的结合。

假设有3个程序员、3台电脑,每人写1000行代码,他们如果能够有机地凝聚在一起,最终的结果就不会是3000行代码,而是一个可用的应用软件。

这种复杂的“凝聚”,是人类比机器更加擅长的。

如何凝聚机器似乎可以理解,我们需要了解机器。

那我们要如何凝聚他人、形成新的力量呢?

一来,我们需要能够感染他人,让他人愿意信任和跟随我们,二来,在凝聚他人之后,还需要能够讲故事,让大家进一步为了同一件事而努力。

关于感染他人,心理学家霍华德弗里德曼开发过一个情感交流测试,可以测量人的情绪发送能力。

他把高分(也就是俗称对别人有影响力的、有人格魅力的人)和低分人士(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小、人格魅力较小的人)安排在一起,让他们相互对视和交谈。

仅仅两分钟,低分者就感染上了高分者的情绪,而反之却不成立。

能够感染他人的人,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特质:友善、勇敢、真诚、有趣、乐观,自信,等等。但是,它往往不是简单地跟财富、荣誉、地位挂钩。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David Brooks在新书The Road to Character中,提出了“简历美德”和 “悼词美德”的说法:

“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我们内心,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拥有“悼词美德”更多的人,往往会更有感染力。

这些特质让我们能够感染他人,将他们凝聚在一起,但凝聚起来之后,让大家共同去为某件事情而努力,还需要善于讲故事。

前文提到,我们的祖先智人靠着讲故事,将种族凝聚在一起,统一了人类。而现在,依然如此。

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你有google的技术,你去说服投资人支持你,拿出钱来跟你一起做这件事,你会怎么说?

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就打动了投资人:Google providesaccess to the world's information in one click(用谷歌,点击一下,就能触达全世界的信息)。

他们如果谈技术,完全有值得大说特说的地方,但是,他们讲了一个颇有想象力的一句话故事。

所以,注重自己“悼词美德”的塑造,学会讲故事,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凝聚力”的人吧!


二、创新

除了凝聚,创新是大多数人都能认同的,人类胜于机器的特质。

机器需要数据和参数设定,而这些,都是人来设计的,所以机器是按照既定程序来走的。

人类则不同,我们希望跑得更快,所以发明了汽车;希望计算得更快,所以发明了计算机。希望更多连接,所以又有了互联网。

所以,机器固然很强大,但如何去发现问题,并用机器更好地解决问题,这种能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去发现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就是创新。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创新,几乎都涉及两种人:一种人是技术发明者,另一种人是能够将新技术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人。

3M实验室研究员Spencer Silver发明了一种胶,有粘性,但撕下来也很容易。当时,这种胶没有推出,就停留在了实验室,因为它的强度还不如现有产品。

几年之后,他的同事Arthur Fry在一个唱诗班里唱歌,标记乐谱的小纸片总是掉下来,让他特别恼火,然后某天,他突然想起了那个胶。

自此,即时贴便签本就出现了,成为全世界最畅销的办公用品之一,Fry本人的人生也自此不同。这个故事里,Spencer Silver就是创新的第一种人,而Arthur Fry是第二种人。

实际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技术,多数都是“幸存者偏差”,而大量的技术,因为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没被普及,只能留在实验室,就像Spencer Silver当年发明的那个胶。

善于发现新技术的价值,并将它们与实际问题相连的第二种人,在推动创新方面的作用,可能不亚于第一种人。

更何况,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想要取得什么重大的技术创新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何能够意识到某种技术的价值、与实际相连,成为创新涉及的第二种人,或许是我们大部分人的创新进取之道。

不光是人,企业也是如此。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当时的收音机用的都是真空管,非常大、贵而且可靠性低。

当时索尼的总裁盛田昭夫看到了晶体管的潜力,只用了2.5万美元就买到了使用许可。

随后的两年,索尼生产出第一台手提式晶体管收音机,重量只有真空管收音机的1/5,但价格只有1/3,仅仅两三年,索尼就走出了日本,占领了美国的低价收音机市场。

而且有时候,创新都未必是我们想象中的高深技术:

Ann Moore在非洲做志愿者的时候,发现非洲妇女用布带把孩子绑在身上,于是,她申请了一种婴儿背包带的专利,现在,几乎所有婴儿父母都会配备这种背带。

机会属于善于发现问题的人,Arthur Fry对曲谱总是往下掉感到恼怒,才发明了即时贴;盛田昭夫对笨重的收音机不满意,在看到晶体管的一刹那,才看得到它的价值;Ann发现了婴儿父母抱孩子的烦恼,在看到非洲妇女的一刹那,她才会意识到,那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不要轻易地说“就这样吧”,也不要只是发发脾气就算了。

而要问自己“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我为什么不能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最终你会找到结合点,而不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用创新来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感性

我们可能想象不到,感性对我们有多重要。如果没有感性,我们几乎做不了任何决定。

1982年,埃利奥特的大脑被切除了一小块肿瘤,之后他就开始纠结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比如用蓝色还是黑色的笔,比如到哪里吃午饭,他甚至会开车去那家餐厅,看看到底环境如何,然而,他还是无法决策。以至于最后,他被解雇、被骗破产、离婚。

没法做决定,是不是因为脑部手术让他的智商受到影响了呢?医生检查之后,发现手术后他的智商没有受到影响,仍然高于97%的常人。

神经医生安东尼奥帮他找问题的时候,发现埃利奥特非常克制、冷静,没有任何悲伤、焦躁和沮丧。安东尼奥很惊讶:没有情绪的话,应该更好做决定啊。

直到后来,安东尼奥发现,埃利奥特的眶额叶皮质(OFC)遭到了破坏,这个脑区的作用是:将情绪整合到决定过程中。

比如,当你进入一家餐馆,面对20种盖浇饭的菜单,大脑会评估各个选择,然后将评估结果转化为积极情绪,比如你看到“家常豆腐”的时候会感到兴奋。

这种积极情绪被我们感知到了,于是就能够决定了。

埃利奥特之所以没法做决定,是因为他的OFC遭到了破坏。他不能理解情绪,所以也就无法做决定。

实际上,我们的每种情绪,都是大脑对复杂数据的汇总,然后提醒我们有所反应。所以感性在人类行为中,占据了极大的作用。

一个只剩下理性,而没有感性的人,我们会称之为“疯子”。

当然,理性的作用也很大,比如当我们面对不公,想要发怒,理性会告诉感性:现在不是时候,然后我们会冷静下来。

理性和感性的关系,就类似于骑手和野马的关系。

现在,我们知道感性的重要性了吧?因为从理性脑来看,机器是一定能够胜过人类的,不说人工智能,就说简单的计算器,运算速度也大大快于我们。

一些我们觉得很困难的事情,比如数学题,对机器来说简直So Easy!但是,从感性脑来看,机器即便要替代人类,也还需要很长时间。

一些对我们来说特别简单的事情,比如理解情绪,对机器来说太难了。我们已经进化了几亿年,人类大脑是已知的最复杂的事物了。

所以,想要不被机器替代,我们就应该了解自己的大脑运行机制,了解感性脑和理性脑如何分工、做成事情,充分利用感性脑,才能胜过只有理性的机器。

去做那些需要感性来辅助的事情,比如与人打交道,这些是机器无法替代而我们又确实需要的事情。


四、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理解了人类和机器的差异,就能够明白:在我们应对未来的时候,不是去和机器竞争,而是要学会如何与机器和谐共处。我们需要能够:

第一:培养自己的“悼词美德”,让我们成为更有感染力的人;

第二:学会讲故事,凝聚众人、形成新的力量,而不是单打独斗;

第三:多细心观察,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了解并善用我们鬼斧神工一般的大脑,做那些机器难以胜任的事情;

第五:对新的技术、创新保持敏感,看它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人类的很多发明,最终都是为了突破自我限制、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现在所说的人工智能,可以认为是大脑的延伸,而我们早就发明的汽车、飞机,这些交通工具,都是我们腿部的延伸。

我们需要学会,在合适的时候用到这些延伸机器,而不是让机器完全替代我们。

比如我们开车去上班、坐飞机去旅行,节省了腿部的力气,但我们同时又会去做跑步、爬山这些腿部活动,因为这些活动让我们心情愉悦、带给我们快乐。

不能预测未来,从来都不是让我们恐慌的理由。但每次应对这些颠覆我们职业的情境,如果我们的应对能力不能增强,才真正应该恐慌。

文中提到的几点能力,过去都写过相关的方法,我汇总在这里:

关于创新:为什么你思维严谨却没有创新?

关于讲故事:很难说服别人?因为没用这个套路

关于感性脑和理性脑:我们为什么要骑驴找马

关于用理性和感性来改变自己:说了那么多遍,你怎么才能改?

对文中所述观点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大脑运作机制的话,也给大家一份书单:

《怪诞行为学》-作者: 丹·艾瑞里

《思考,快与慢》-作者: 丹尼尔·卡尼曼

《人类简史》-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


--------------------领彩蛋-------------------

关于作者:孙圈圈,前外资咨询总监 现苦X创业狗

关注公号【圈外孙圈圈】回复“成长”,获得200个职场成长秘诀,战胜90%的职场焦虑!这里只有硬货,不熬鸡汤。




  

相关话题

  你经历过的「职业霸凌」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忠告对职场新人说的?该怎样应对?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每天上班而不辞职? 
  房地产退潮之后,中国什么最贵? 
  我进单位 10 多年了,领导总不提拔我,原因出在哪里? 
  有哪些大家不说,但需要知道的社会规则? 
  如何看待一些年轻人选择辞职回老家创业的现象?离开大城市回老家有哪些出路? 
  如何解读「灵活就业者已达 2 亿人,从事主播和相关行业就 160 多万」?有哪些影响,会带来哪些问题? 
  被职场排挤了该怎么办? 
  职场一个办公室最怕的是什么? 
  人大代表建议通过调剂周末再增 6 个三天小长假,是否合理?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由高中生制作的国产性教育游戏《Self-Reliance 自我性赖》?
下一个讨论
获得日本国际漫画奖是什么体验?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