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刘是阿瑟-克拉克的精神信徒,“浓缩八百倍的阿瑟-克拉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喜欢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八成会喜欢大刘的;相反,如果你喜欢大刘的作品,不一定喜欢阿瑟-克拉克的——浓度不够嘛。
所以“大刘说他的作品是对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这种话听听就行。整天把这句话挂嘴边的人,克拉克的长篇可能没看过三部。克拉克对大刘的影响,不是“模仿”一个词可以概括(后面详细说)。至于”拙劣“——别的不说,大刘的作品比克拉克的“好看”(各种意义上)多了。
目前国内对克拉克作品的引进有这些。读客手里握有大部分克拉克作品中文版权:《童年的终结》、“太空漫游”系列、《神的九十亿个名字》(短篇集)、《与罗摩相会》、《遥远地球之歌》、《地光》、三卷本科幻短篇全集。其中有不少是从《科幻世界》手里收过来的(有钱真好)。《科幻世界》保留三部长篇:《月海沉船》、《城市与群星》、《天堂的喷泉》。除了短篇全集,这些年断断续续把长篇全看完了。
关于克拉克作品的特点,我分几个方面说。先说写作能力。黄金时代三巨头,写作能力最强的是罗伯特-海因莱茵。我不要求你把三巨头的作品全看完,只看获奖长篇就可以看到明显差距。克拉克在我看过的幻想文学作家中,写作能力大概在七十分。有的发挥特别差,差点跌破及格线,比如《地光》。有的超常发挥,能冲向85分,比如《天堂的喷泉》。当然,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嘛,把故事说圆说顺就算完成任务。
克拉克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创作理念: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技术应在现实有实现可能。所以他在科幻小说中孜孜不倦的描写技术细节。换言之,他的作品设定是最贴近现实的,所谓“大胆想象小心论证”。他很看不起太空歌剧,认为是奇幻小说。这一理念也影响到大刘。所以我一贯反对将克拉克和大刘有关太空背景的科幻小说归为太空歌剧——克拉克要是知道,不得从棺材里跳出来,大刘也得气吐血。
与此相对应,克拉克是少有的强调科幻小说预测属性的作家。你看“太空漫游”序言,他将小说中描写的技术和现实中实现的技术一一对应,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连大刘都不强调科幻小说需严格对应现实,只要求设定的严谨性,所以大刘看不起奇幻小说。
不过,过于强调科幻小说贴近现实(再次强调:不是和现实严格对应!),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想象力。比如考德维纳-史密斯德的创作理念“提升动物智商,使之为人”,对于克拉克太....“技术上难以实现”。我不认为克拉克会写出《龙鼠游戏》这样的小说。
同样,大刘不是看不上“元宇宙”吗?很正常。弗诺-文奇于1992年写出《深渊上的火》,开创性的将太空歌剧和赛博朋克融合。2004年中文版引进内地,大刘是否看过我不确定,但他的作品中,计算机技术几乎处于缺席状态。“赛博朋克太空歌剧”对于大刘太超前了,也许他不了解赛博朋克(unbelievable,毕竟赛博朋克的影响力那么大),更有可能压根不接受这种理念/设定。总之,克拉克和大刘的作品充满黄金时代浓浓的重工业风,仿佛军工厂里造大炮——须知现代战争早就用上无人机啦。
说回克拉克。克拉克的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甚至互相矛盾。比如,一方面他强调科幻设定在现实中实现的可能性,一方面作品又带有宗教元素和神秘主义倾向。早期作品涉及基督教(《星》),中后期转向佛教(《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和《天堂的喷泉》),可能和他移居斯里兰卡有关。
——克拉克是个深柜。他移居斯里兰卡,部分原因是避开当时英国保守的社会氛围,避免遭受图灵的命运。他在斯里兰卡有个伴侣,可惜伴侣因车祸早逝。
《与罗摩相会》、《2001 太空漫游》(“星孩“)是典型的带有神秘主义倾向的作品。短篇《神的九十亿个名字》是将神秘主义和宗教元素结合的最好的作品。有人说《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影响了《诗云》——并不是,受《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影响最深的是《微观尽头》,叙事结构简直一木一样。看过都懂。
与神秘主义相伴的是悲观主义倾向,最明显的是《童年的终结》。你会发现《三体》中某些内容是《童年的终结》的加量加料版。
与悲观主义相反,在某些作品,克拉克展现出战天斗地的革命乐观主义啊不对我是说科技乐观主义倾向。有趣的是,科技乐观主义作品的中文版权都在《科幻世界》手里,即《月海沉船》、《城市与群星》、《天堂的喷泉》。《月海沉船》堪称《火星救援》的祖师爷。
阿瑟-克拉克最重要的影响是他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硬科幻标杆。如果你问一个国内路人读者,硬科幻作家有哪些,他大概能说出凡尔纳、克拉克,再加大刘。没了。“科幻小说中描写的技术应在现实有实现可能”创作理念,不仅影响大刘,而且影响了金-斯坦利-罗宾逊,他写“火星”三部曲和《2312》,就秉承该创作理念。不太好的影响是,国内有硬科幻高于软科幻的鄙视链,在三体厨眼里,阿瑟-克拉克也在鄙视链下游了——天惹噜!
作品推荐。
《科幻世界》说,克拉克最好的长篇是这五部(按照发表时间):《童年的终结》(1953年)、《城市与群星》(1956年)、《2001 太空漫游》(1968年,军功章有库布里克的一半)、《与罗摩相会》(1973年)、《天堂的喷泉》(1979年)。有人说还包括《月海沉船》(1961年),被《科幻世界》无情否决——《科幻世界》真的很严格。
上述五部的确是克拉克最好的长篇,而且从各个角度展现了他的特点:技术细节、神秘主义、宗教元素、科技乐观主义。我最喜欢的作品是《童年的终结》;《天堂的喷泉》则是其最好的作品,晚期集大成之作。如果你对阿瑟-克拉克感兴趣,推荐从这五部长篇和短篇《神的九十亿个名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