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个大明官方的红线了,而日本已经触及红线了,明朝不可能不出兵。当年日军一路进攻,最大的战果是加藤清正打到图门江,这算是日军推进到最远的地方,已经进入明朝边境了,结果被当地的哈达部女真击溃了,然后被迫退回咸镜道。最后,小西行长在平壤吃了败仗时,加藤清正一路直接退回汉城了。日军在这种开局大优势的情况下,被明军给打的沿途溃逃到汉城,连战略要地——开城都放弃了。而朝鲜的地形来看,一旦开城失守,汉城就没有缓冲区了。明军可以随时去汉城附近逛该,而日军只能瞅着。当初日军放弃开城以后,查大受300多人就敢在汉城附近溜达,最后日军出动2000人才逼退查大受300人。而日军先头的300人侦察队,也被查大受瞬间干烂了。立花家仅有的100个骑兵全军覆没。就这样在立花依然没有拦住这300人。一路追到碧蹄馆。明军接收了零星的援兵,才凑了600人,结果还差点被明军这600人冲破中军,还赔上了家臣十时连久一条命。后续祖承训,高彦博等人的援兵赶到时,明军勉强凑够3000人,然后立花家就遭不住了,立花宗茂都被明军围在小丸山上了,并且全身都是明军射来的箭簇,要不是因为盔甲够好,怕是要被明军打死了,立花阁千代守寡了。最后黑田军赶到时,日军已经凑了10000多人了,而且还有后续的军队在半路上,算上后来的宇喜多秀家率领的四万日军,日军的兵力多达50000人,于是碧蹄馆之战上演了10000日军先头部队+40000主力VS3000多明军孤军。而且围攻这3000人,日军也是付出了很高的代价,除了之前被李如梅一箭封喉的十时连久,然后是池边永晟。再然后是安东长久、小串成重,之后是小野成幸这些家臣。而明军后续的援军杨元带了1000人赶到战场解围,此时明军也才满打满算4000人。最后是,小早川隆景以为是明军主力赶到,直接撤军,而明军4000人全身而退了。
就这样了,日军拿头跟明军打呢。
这是军事上的劣势,其次是经济上,明军的财政家底还有很多张居正时期积攒的家底呢,而日军刚打到平壤的时候,财政已经吃紧了,连弹药都很难得到足够的供应。因为日军的主要远程武器,铁炮的弹药严重依赖从明朝进口,铅弹和火药都算从明朝进口的,甚至连造枪的铁都算从明朝走私的。而明朝出兵之前就已经对日军禁运了,而且也开始严打走私,当时中国的山东和浙江的沿海都戒严备倭了,走私进口的成本已经很大了。这就导致日军的铁炮虽然集中的很多,但是大部分时间舍不得射击,除非是自己被逼到绝路,否则大部分时间是招募朝鲜伪军弓箭手来弥补日军远程火力不足的问题。这是经济上,日本的劣势,而且,日军已经把国内的农民榨干了,都凑不够足够的钱粮来支援前线。如果是明军的补给问题纯粹是被朝鲜坑爹的运输系统拖了后腿的话,日本纯粹是国力有限,都逼的一个农民种两家的地,交两家的税了。最后人力不足都从朝鲜抓人去日本种地了。仗打到这份上,已经没法再打了。而明军那头也已经在策划进攻日本本土了,万历帝拍板决定,沈有容已经在山东登州地区把远征的船队都建立起来了,然后日本投了。最后这支原本远征日本的船队,在17世纪被沈有容带到澎湖参加了围剿荷兰人和远征台湾清剿剩余的倭寇。
至于政治上就更别提了,虽然明朝当时内部的政治也烂了,但是在万历帝的坚持下,明军始终在往朝鲜增加兵力,而日军方面,丰臣秀吉根基还没有那么强大,很多大名根本不听从他的调遣,从而丰臣秀吉能指挥的也就只有自己的嫡系,其他非自己嫡系的,他根本调不动。要么就是勉强调动,但是出工不出力。最后是自己的嫡系越打越少,而明军越大越多。而且,明军还有更多的军队还在半路上,而朝鲜本土的明军已经在战争结束前夕扩充到8万人了。而日本已经在不断的跑路了,日军最后一点水军精锐也被明军埋葬在露梁海了。很多效忠于丰臣秀吉的大名都被打残了,比如岛津家最后参加关原之战能拿出来的兵力也就2千人了。大部分都死在朝鲜和露梁海了。
因此,当时日本的国力和财政,政治这种加起来都很拉胯的水平,拿啥跟明朝打呀,何况日军此时面对的明朝已经是政治腐败,财政低效的晚期明朝了,而不是全盛时期的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