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是否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远不及欧美甚至日韩?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1页

  

user avatar   mei-wen-ti-de-ren-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的。

前几天看了嵩县对“内生现代性”的讨论,觉得确实很有意思。现在我们想到美国文化,想到的是好莱坞,这些现代的东西。想到中国文化,想到的是悠久的历史,这些古代的东西,这是为什么?

另一个问题,搞个民族团结联欢活动,各个少数民族同胞穿上了他们的传统服饰,汉族穿个西服就来了,这又是为什么?

这两个问题直指“原教旨‘入关学’”最核心的观点: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近代以来最惨痛的事情莫过于中国军队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屡战屡败,但论对后世最大的影响,这战场上的失败并不是最大的,影响最深远的。毕竟《七子之歌》已经回来了六个;那些丧权辱国的租借和特权,一句“打扫屋子再请客”之后也烟消云散;甚至外国士兵们不可一世的样子,也在长津湖畔消失的无影无踪。在惨痛的近代史中,我们最惨痛的失去,是被从世界舞台的中央硬生生地甩到了下面,从此失去了对“现代”、“先进”乃至于“好”这些词汇的定义权,成为了“蛮夷”。

回到汉服的问题,服饰本质上是不同人群用以区分和同一人群塑造认同的手段。在古代的华夷之辩下,由于汉族在各方面具有的压倒性优势,其相对于少数民族,也就是那些“蛮夷”们的正统性是完全不需要怀疑的,因此传统的汉族王朝是不需要用服饰等文化手段刻意地把自身与蛮夷们进行区分。因此,对于汉族来说,从来都没有什么“汉服”一说,不同时间下的不同的汉族王朝的服装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本没有什么汉族自古以来的统一着装。相比之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只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前朝统治者做切割,因此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服饰都是不一样的。恰恰相反的是,围绕在汉族文化圈周围的少数民族,这些不在历史舞台中心的“蛮夷”其由于历史相对较为短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加上其相对弱势地位,使得服饰文化成为了他们塑造认同的重要手段,他们那些有代表性的服饰反而因此保留至今。

把上面的结论套入“入关学”的模型中,第一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在近代以来中国整个的文化出于割裂的状态:一方面是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作为“天朝上国”的不需要论证自身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正统性的文化,另一方面是在被坚船利炮打的怀疑人生,被逐到世界舞台的边缘之后,从拥有现代科技的西方世界引入的文化。请注意,西方的现代文化也不是在工业革命中凭空产生的,其本身也是在自身工业化的过程中,从自身之前的前现代文化中“内生”出来的。但是,由于过去几百年来西方文明强势地垄断了现代化本身,导致他们的文化就成了现代文化的唯一标准,他们成为了“世界秩序的天朝上国”,他们的文化成为了类似古代中国那样,无需论证自身正统性和先进性的文化。反而在中国,一方面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从西方引进了这种“非内生”的现代性并致力于使其渗透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求革新与富强。可另一方面失去了这一正统性的中国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汉族不得不寻求与古代的“蛮夷”们类似方式来建构认同。独一无二的悠久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自然成为了首选。可以说,所谓的“国学热”、“汉服热”其实本质上是跟西方学术界的“东方主义”其实是一体两面:“国学”、“汉服”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文化失去影响了的体现,毕竟“天朝上国”是不需要反反复复向世人强调这种文化是我独一无二的。“国学”和“东方主义”都是用一种并不准确的方式在现代文明的犄角旮旯给一个文明找一个地方圈起来,前者是为了自保,后者是为了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殊途同归。

那么,当今中国文化影响力差的原因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原生的现代性的缺失加上西方对现代化本身的垄断,导致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化产品,本身都深刻地刻着西方文明的烙印。当中国人想找出什么文化以代表自己时,只能翻出古代文化传承下面的东西。不是说这些古代文化不好,但是这些古代文化,是绝不可能与工业时代的现代文化产品竞争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许多人也愿意津津乐道自己才看完《独立日》那宏大的特效之后的震撼,这是任何所谓传统文化都代替不了的。一万所孔子学院,也敌不过一个华纳兄弟,这就是降维打击。

两年前看完了《流浪地球》,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第一部摆脱了基督教文化、西方文化的世界末日题材的电影。好莱坞很多科幻电影都是受了西方文明的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极大影响的。《阿凡达》影射西进运动,《星际穿越》《2012》对圣经故事的暗喻近乎直白。其实《流浪地球》也是如此,吴京那句对俄罗斯宇航员的“孩子的孩子还有孩子”何尝不是对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改写呢?终于,中国人有了原生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对现代的解读。这是中国电影的一小步,但却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步。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低?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有一部流浪地球,最可悲的是我们也只有一部流浪地球,还有无数的“孔子学院”。


user avatar   lin-xi-63-55-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代中国并没有文化发展的土壤。

许多人沉浸在过去的荣光里,不愿意承认中国目前就是文化沙漠的现实。

主流舆论都认为中国文化迟早能起来,这种幻想也许10年前还有人相信....但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了?

当初的热血青年都快熬到退休了,文化产业却愈发半死不活,没有丝毫希望。

既然中国境内的事情有争议(怕被封),那就谈内部环境最终波及外部的事情:

2016年这个时间点,中国资本雄心勃勃,准备和韩国的娱乐界全面合作。

在韩国娱乐业的三大社里,阿里巴巴入股SM,腾讯入股YG。其他包括了搜狐、苏宁、联想都计划想要长期投入。

那一年的国民级韩剧《太阳的后裔》,投资方有中国的华策影视,视频平台爱奇艺也在该剧的立项过程中出了大力。

中国资方不仅是单纯的买家,他们还直接改变了此前韩国业内的许多模式。

中国资本逐渐深入韩流,按这个趋势最终可能成为韩国娱乐业的幕后掌舵。

结果限韩令突然砸下,一切彻底结束了。

2017年之后韩流在全球起飞,中国资本因为各种原因完美错过了这个机会。

2018年时,包括腾讯、爱奇艺、优酷等各路中国资本争相投资日本动画。

他们不满足于当二道贩子,希望直接参与相关IP的运营、甚至直接持股企业,那时挤进制作委员会的公司日益增多。

2019年时开始出现全中资企划的动画,借助日本成熟的产业链生产自己的作品,并进行周边游戏、线下领域的开发。

许多作品制作时为了符合中资需求,都是从立项就在专门修改剧本和画面。

原本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中国资本迟早会成为日本业界的实际幕后控制者。

结果等来的是2019年起严打日本动漫。

2020年中资锐减,这一年日本动画真正走向全球市场,完美错过这波红利。

当然,资本家是赔还是赚,与我无关。

但如果没有「各种因素」的打断,这几年东亚对全球(尤其是欧美国家)的爆发式文化输出,本该由中国资本所主导。

这两个例子足够典型,韩流、日漫都用事实证明他们拥有强大的输出能力,中国资本也确实抓住了低谷期准备进入。

但最终阻止他们的,并不是经济因素

现在美国资本趁着中国资本被限制的时候抢先占领原本我们的生态位,并借助本轮日韩的爆发式输出赚得盆满钵满。

而下一个例子目前正在发生:

美ー中两国资本正围绕东南亚的影视资源展开争夺,各视频平台战况焦灼。

而中国的腾讯、爱奇艺与美国的Netflix、Disney+从去年起围绕泰国「腐剧」进行竞争,纷纷投资制作本土剧集。

而今年初,中国开始禁止「腐剧」,在影视资本投入巨资后封死了中国市场,让他们与拥有包括欧美在内全球市场的西方流媒体背水一战,时机抓得真好

有时实在令人怀疑,是否是故意的。


有些我觉得是常识的东西,确实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以至于闹了笑话。

韩流在2015年之前基本局限于亚洲,真正走向世界是2017年以后,这跟很多中国人所想的「韩流已衰落」截然相反。

日漫在上世纪扩散后,本世纪初曾经面临海外市场的总崩盘。直到2019年以后,迎来了第二次海外市场的全面扩张。

韩流、日漫在全球市场的巅峰就是现在,而不是几年前或者上个世纪

你们许多人的印象真的跟不上现实了....


重点在于:如果资本对境外文化产业的投资都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

那境内投资受到的波及只会更多吧?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的问题不能用发展文化解决。

日本的“文化输出”吹破天,输出的日本国民形象是个意大利白人水管工,脱掉头套里面蹦出来个小黄人安倍桑。

部分中国人扮高级脸不是因为高级脸好看,大清流行金钱鼠尾,也不是因为建州女真文化产业发达。


user avatar   zhao-gang-53-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有那么一个梗吗,“建国后不许成精”。得亏《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在明清时期就有了。


你说为啥呢?


user avatar   nokiaxpres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天整一些中国老百姓都不喜欢的东西,还要给外国人看?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是。

对比一下中国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版权输出-输入情况,结果是一目了然的。毕竟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数据不会骗人,目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文化输出逆差。

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和韩国确实是打算“文化立国”,也到了那个经济水平,且作为非正常国家,其硬实力基本已经都到达了自身的上限,进一步走向世界,通过软实力输出会比通过硬实力输出效果要好很多(类似的,欧洲的法国、德国和奥地利这样的传统文化大国也是这样)。

而中国现在不是,文化产业在中日韩三国的定位并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对外的软实力缺失。

虽然可以笼统把问题归结为发展中国家无法和发达国家竞争第三产业,安全地把这个问题在经济范畴内软着陆,但这么说是不负责也不客观的。

日本成为列强已经一百多年了,韩国成为发达国家也已二三十年,中国开放才四十年,这些是历史事实,文化上大多数人都是“嫌贫爱富”,就像现在,在大多数国人眼里,西方文化几乎默认就是英美文化,其他以文化著称的像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埃及、希腊之类,似乎就没那么重要了,也没有太多人深入了解。甚至连外语也是英语最重要,这无非是因为英国和美国是这三百年来的世界霸主,至于英美文化是不是真的那么“先进”“深邃”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文化认同,自然需要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像上世纪50年代,日本提出要“贸易立国”,到了80年代开始喊“技术立国”,而到了90年代,日本开始了“文化立国”,正常的脉络似乎应该如此。

但我国的文化产业脉络,却并非如此。

在建国以前,就明确了“我们不但要……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新中国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建设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重视到了超越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的程度,所以建国伊始,我们的文化,就有了一种和西方截然不同的画风(和苏联也不一样)。

这种感觉,对比下《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当时作品和《耶路撒冷》、《苏格兰勇士》、《统治吧!不列颠尼亚》、《希望与荣耀的土地》之类英美爱国歌曲的画风,多少就能品出来了。

新中国很追求普世性的红色文化,既不要封建的,也不要资本的,它可能并不新潮时尚,华丽炫酷,但植根于普通人的朴素情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共通性,所以即便把“一条大河波浪宽”中的“大河”想象成密西西比河和多瑙河都没有什么违和感,这是当时国内文化的基本风貌。

但因为当时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跟不上(文盲率过高,加之经济落后,文化产品少,所以人们总体文化素养都不高),加之当时的国际格局,意识形态对立很严重,一直绷着敏感的弦,所以不论上下,都很容易出现将纯文化问题政治化和错误对待某些文化资源的问题,这也是那场大悲剧之所以会出现的社会基础。

而在这个文化大低谷之后,当新中国再次开眼看世界,发现差距又拉开了,甚至有了“世上已千年”的失落感,于是就有了一种基本上可以说是完全否定了历史传统和自身现实的反思。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国人自信心的一个大低谷,有种怎么都赶不上西方的感觉。

因为自知落后,所以肯放开学习,所以从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前十年的很多作品在现在的网站上会让人感慨到发“这也能过审”的弹幕,而看多了流量明星(不论是唱歌的、演戏的还是写文的)等资本傲慢霸道的简单粗制滥造,再回顾八九十年代的过去,也会感觉到国内文化产品的“审美下滑”和文化上理想主义的消逝。

这个拥抱世界的求变过程,一方面丰富了国内文化产品市场,可另一方面,对于前三十年来说,却也相当于自废武功,因为这个过程,实际上不仅是继承,而是重生。

在国内,我们(的文创文宣)更重视民族化,在国外,我们(的文创文宣)更重视本土化(和当地环境结合),对阶级性和普世性的重视和强调大幅下降,甚至可以说是淡化。

很大程度上,我们的文化输出,(在官方角度)目的只是不让人继续以老眼光看中国,带来误会误解,减少一些因成见带来的差评罢了,能获得赞美和积极有意义的批评,就已经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软实力的影响,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同是东亚国家,文化就相对好沟通一些,像我们和日韩,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甚至相同的地方更多。

同理,同是西欧国家,文化交流也会更容易,像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上的隔阂甚至仇恨很大,但在今天,如果不故意细分,很多外国人看不出来其差别,两国的年轻一代很多时候也是相互认可的。

而对于欧洲国家进行成功的文化输出,前提是对其理念的认同,单纯的“国力强大”,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过去苏联所经历的那样,钢铁洪流确实威震八方,结果意识形态上输得一塌糊涂。

尽管国力强大和幅员辽阔,有利于产生大气磅礴(至少规模宏大)的文化作品。

因为像对于“大一统”“自由”“权利”等等敏感却根本的理念的理解,中国(甚至东亚)和西方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以文化交流时,重要的不是挑战这些基本理念,而是在不触碰这些本质的前提下进行纯商业的文化交流。日韩文化的市场化也好,现代化也罢,在这点上障碍比我们小很多,其文化产业链的完善和对软实力的重视超过我们,对所以相对中国来说,更容易在文化上被西方认可。

而在创造文化产品这方面,中国现在正在一个过渡期,一个是从纯官方主导到官方和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过渡,一个是从中国制造(基于自身传统文化的再加工或引进外来文化产品相结合,甚至简单复制粘贴)到中国创造(有特色标准却超脱历史传统的文化原创)的过渡。

这个过渡要成功,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


对创作者权益的进一步尊重和创作空间的放开,相关法律的进一步完善是产生更多更好文化产品基础。

如果总是带着镣铐跳舞,写点儿东西拍点儿东西都得自我敏感自我审查,生怕哪里不小心踩雷,那文化产品的上限就不可能高到哪里去。如果版权没保障,总是抄袭的人风光无限,原创的人却吃残羹剩饭,想要有好的原创作品就自然会是难题。

对传播途径的放开,没有墙的阻隔,让普通人可以自然而然参与到文化传播之中,直接与世界互联,有更透明的文化空间,是打破中西文化隔阂的基础。

放开国际平台的限制,推动国内的平台更加国际化,过不了十几年,就不用再讨论“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国家是否应该支持李子柒”这种可悲的问题了,因为人人都是李子柒。

促进国内各地区间文化资源的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不再文化和经济资源两极分化,是描绘出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中国故事”的基础。

当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能至少在教育资源上得到和大城市、发达地区同等的重视,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人平等后,我们的祖国才会“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文化输出和树立有吸引力的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性的问题,就是这种感觉吧。




  

相关话题

  中国要如何解决重男轻女问题? 
  有哪些著名的悲剧人物? 
  为什么美国人拍了中国的花木兰,而中国人却没拍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电影? 
  有哪些销量极高的烂书?烂在哪里? 
  外国人用筷子为什么那么难? 
  为什么杨绛先生去世被刷爆朋友圈,而陈忠实去世却没有? 
  为什么冷兵器会产生相应的价值观文化,现代武器却没有? 
  如果是郭敬明去拍三国演义,会是什么样的故事?? 
  新冒出来的公众号轩辕众是不是以前那个以历史和游戏闻名的轩辕春秋官方号? 
  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给台湾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前一个讨论
10 月 26 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声明称「支持台湾参与联合国系统」,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下一个讨论
媒体称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因新冠肺炎并发症去世,有哪些信息可以关注?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