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发现希格斯粒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希格斯粒子背后还有一大片有待探索的区域,人们希望能找到希格斯粒子的所有衰变。这次发现的意义在于再一次证明了标准模型的巨大成功,希格斯粒子最主要的衰变过程终于被发现了,科学家们持续不断的探索终于获得回报。
希格斯粒子于2012年被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找到,它是最后一个被实验发现的基本粒子。希格斯粒子通过与其他粒子发生耦合可以赋予其他粒子质量,被认为是“质量之源”,也被称为“上帝粒子”。
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理论包含了一系列基本粒子,包括三代夸克、三代轻子、传递相互作用的矢量玻色子,和唯一的0自旋标量玻色子——希格斯粒子。根据标准模型,我们周围的普通物质都是由上图中的基本粒子构成的。一对正反夸克组成介子,三个夸克可以组成重子(例如中子和质子属于重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质子和中子可以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加上电子就构成了原子,原子和原子组成分子,分子和原子就可以构成我们周围的各种物质啦。
作为赋予其他粒子质量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格斯粒子不稳定,它会衰变为其他粒子。科学家通过研究希格斯粒子衰变出来的产物,可以倒推出希格斯粒子本身的性质,在2012年,人们才最终通过研究双光子产物(以及其他轻子对产物)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本人,也因为提出由自己名字命名的理论“希格斯机制”而获得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年(2012)人们是在双光子产物(以及其他轻子对产物)中发现的希格斯粒子,在发现希格斯粒子之后,为了进一步研究它的性质,科学家需要测量希格斯粒子的各种衰变。正如新华社在报道里所说,标准模型预言希格斯粒子应该大部分衰变到底夸克对,这一衰变占到希格斯粒子衰变的60%,也就是说这个衰变应该很“常见”。然而为啥直到六年(2018)后,人们才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的底夸克对衰变呢?
因为这个衰变过程的本底实在是太复杂了,科学家需要从海量巨量大量的数据中挑选出极少数的信号。如果说2012年那个少年要在一个容纳1000个人的学校礼堂里找女同桌,那2018年他大概要在一个容纳30000个人的演唱会现场找自己的女朋友。2012年轻子对衰变的过程本底也是不少,2018年这个底夸克对过程的本底要多得多得多啦。大型强子对撞机上质子对撞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底夸克对的过程实在是太多了,科学家要从海量数据中分辨出哪些底夸克是来自于希格斯粒子的衰变,这个发现最难的地方就在于此,把极少数的信号从大量的本底中分离出来。
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们一直在收集实验数据,直到如今他们终于积累了足够多的数据,使希格斯粒子在底夸克对衰变的信号达到了5倍标准差,终于可以宣布这是一个发现"observation",要知道高能物理的文章想用observation做标题,信号的显著性必须达到5倍标准差以上。这个发现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可以用它来检验标准模型,或者发现新的物理。今天欧洲核子中心的发现告诉我们,这一衰变过程的测量结果跟标准模型的预测一致。
这个发现是探索希格斯粒子过程中的里程碑性事件,截止目前,LHC现已观测到希格斯粒子与三代重夸克、轻子等主要衰变模式的耦合。随着实验数据的积累,当LHC获得更大的统计样本时,人类就有机会得到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同时搜寻那些更难探测的物理过程。把这些最新的实验结果与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相比较,可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寻找超出标准模型预言的新物理现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