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因为大家爱看故事。
随便举个例子,一个姑娘发帖求助说道:她男朋友出轨并且骗了她的钱,应该怎么办?
一个认真的答主过来了,他看了看题目,开始写道:
答案1: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男友出轨怎么办,二是男友骗钱怎么办,三是两人关系如何处理。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涉及金钱的诈骗已经构成犯罪,应该第一时间选择报警,并依法进行追索;男友的出轨是一种背叛行为,女方应该斥责这个男人,并及时去做身体检查;最后,综合以上两点,双方的关系已经遭到严重侵害,建议女方认真考虑彼此的关系,并在有利于自己的基点上做出选择。
好了,这个答案写完了,该给的意见都给了。
有问题吗?有,读者和题主对此都不满意。
因为你讲得太机械了,一点都没有照顾到题主的情绪。而且分析了这么一大堆,最后也没有给个答案。太没意思了,“没有帮助”送上。
好吧,下一个答主来了,他是个很热情的答主。
看到这个题目,他就义愤填膺起来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开骂:
答案2:这种人渣还能要?果断分,速报案。
OK,这个答案出来后没多久,马上便被一堆赞给顶了上去。
大姑娘小伙子们抱团聚在答案下方,共同斥责渣男。
为什么这简短的答案能够得到热捧呢,因为他准确地表达了群众与题主的情绪,而且明确给出了处理方案。给读者们已经积攒的同情心理提供了个宣泄的渠道,自然受欢迎。
但是,仅仅这么几句话,是不足以维持这个题目的热度的。
接下来,有丰富人生阅历的答主来了。
答案3:这名答主也是女生,她先从自己的过去讲起,讲她之前与男友之间如何相处的,然后又是如何遭到他的背叛,然后开始反思相处过程的点点滴滴,并根据事后情况分析那些蛛丝马迹。
最后得出结论是:男人这种生物,从来都是不靠谱的,所以姐妹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对于渣男更是要防微杜渐,否则很容易吃亏的。
这个答案很快就得到了诸多赞誉,因为她三观足够正,结论也鲜明有力。
当然,这故事也的确讲得动人,而且栩栩如生,就像在每个姑娘身边都发生过般。
你觉得这个话题应该告一段落了吗?
等等,还没完呢。
下一个答主又来了。
答案4:他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大叔,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指责答主,而是从他发生过的一件事说起。他曾经也面临过类似的状况,自己的人生与事业都压在了一个项目上,然后又遭到了竞争对手的打击报复,连女友都对他产生了误解,并计划离他而去。但他并不接受失败,而是努力地挽回女友,在他的诚恳表白下,女友原谅了他,而他的项目也获得了成功,最后皆大欢喜。
通过这个故事,大叔给出的结论是:男人活在这个社会很不容易,他们在奋斗的过程中可能有些不得已的地方,希望他们的女人能够理解并包容。
这个答案很快又被推了上去,被姑娘们骂了大半天的小伙子们,总算找到出气的口了,男人也没有那么坏的嘛。
而且,这个答案也很受女孩子的欢迎,因为历经劫难终成眷属的故事,既讨好了男性也迎合了女性,甚至还有不少姑娘直接在回答里求约了。
这下子应该讨论得差不多了吧,你们打算换台了吗?
别着急,精彩的还在后头。
又一个答主粉墨登场了。
答案5:他是个很有才华的男生,他首先承认男人做了很多对不起女人的事,并告诉大家自己当年也是这么一个人,并用详尽而又生动的语气描述了自己有多渣,有多混蛋,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女友受到了什么伤害,并且最终离开了他。随后,他是如何地颓废、是如何地失落,然后又是如何振作崛起,但当他功成名就回来的时候,女友已经嫁为人妻,生儿育女。他只能默默地看着她幸福的小日子,追悔莫及。
由此,男生得出的结论是:男人的一生,最刻骨难忘的就是被他伤过的女子,而失去的终究不会回来的,每一个人都要懂得珍惜眼前人。
这个答案一出,马上受到多方的热烈关注。
男人们都被勾起了曾经的回忆,好像他们都做过一些对不起女友的事情般,现在回忆起来都是唏嘘不已;女人们都被触动了心弦,没结婚的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错过了潜力股,结婚的认真审视自己当年是否错过了什么。
每个人都从答案中获得了自己想要的,而这个答案也迅速被推到了首位。
可是,题主的问题解决了吗?
她看过了这么多故事,就可以解决自身的疑惑了吗,究竟是什么样的回答对她有帮助。这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没有哪个答案是万能钥匙,而故事更不是仙丹妙药,估计题主也早被遗忘在角落里。
但是,每一个看答案的人都得到了满足,而这个话题也形成了热度,并被推上首页。
你看,就这么短短的一个问题,最终演变成一个关注度极高的热点。
这要归功于谁呢?答案1肯定不是,除非答主的粉丝过万,否则很快就会掉到下面去;答案2可以获得一定的赞同数,但等读者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它就停止增长了;排到题目最前面的,只能是答案3、答案4和答案5。
所以结论很简单,讲故事或者有故事的答案,才是撑起一个话题热度的主力。
而此类讲故事的答案,多集中于心理、人生、情感、恋爱、职场与调查类的话题里。因为这些题目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不具备严格的讨论界线,更讲究个体的亲身体验,也更接近日常生活。
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做的是什么?
聊天、八卦、看剧、饭局,哪一个不是在讲故事;书籍、话剧、影音,哪一个不是在提供别人的生活体验;微博、人人、微信,哪一个不是满足了观众对于私生活的好奇与窥视瘾。我们之所以喜欢社交,因为我们喜欢看别人的故事,也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的故事。而那些提供故事的方式,现在还增加了知乎。
打住,你突然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对。
你说,我上知乎的初衷是寻求答案、获取知识、陶冶情操、扩展视野,不是这样的。
得了吧你。
还要自欺欺人到什么时候。你翻翻你的收藏夹,看看自己的TL和点赞的答案,有多少别人的故事。你每天花在知乎的时间里,起码有一半以上是在看各种故事中渡过的。
为什么呢?
因为故事好看。
故事是普适性的。有的人喜欢历史,有的人喜欢科学,很少人两者都喜欢;有的人喜欢政治,有的人喜欢文学,也很少人可以精通两样;但不管你是宅男、文青、总裁、高管还是公务员,你们都喜欢看别人的故事。
故事又是体验性的。它不要求你去深入学习,也不要求你有基础知识,每个人都可以看得懂。故事给你提供了一个窗口,一个可以看别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别人的青葱往事、语重心长,看别人的莽撞无知、磕磕碰碰的窗口。
故事还是碎片式的。你不需要花心思去研究,也不会占用你太多的时间。你只要点开答案,顺着别人的思路与叙述角度,一直看下去就够了。没看完,不要紧,改天你从其他地方看下去,也不影响的。
所以,你看得津津有味、乐此不彼,雪花般的赞一个个送上,换来一个个更好的故事,也激励了更多讲故事的人,他们也不断地将故事讲得更好,这就是一个正循环。
你们看了故事,讲故事的人收到了赞,知乎的更新量也大涨。各得其所,岂不妙哉。
承认吧,你就是爱看故事。
而事实上,你们也离不开故事。
打开电视机,扑面而来的都是各种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是食物和人的故事,《波士堂》把总裁们请来讲故事的,《非你莫属》给屌丝们提供了讲故事的平台,《最强大脑》也要补充下天才们的故事,《中国好声音》更是离了故事不行,更别提那些充斥着各色各样故事的连续剧了。
关上电视机,纷至沓来的还是各种故事。
明星没有故事绯闻是出不了名的,支撑起范爷的不仅仅是红毯和PS硬照,还有一大堆或真或假的故事;一支股票要想红必须讲好故事,乐视网和贾跃亭定期给你抛出一串故事;你要创业不讲故事是行不通的,政府报告和讲话里也都是故事。甚至,打动一个姑娘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她讲一个美妙的故事。
故事、故事、故事......
到处都是故事,故事无所不在。
故事让你放松,故事让你兴奋,故事让你微微一笑,故事让你若有所思。每一个故事都富含人生哲理,每一个故事都自带情感调节阀,每一个故事都能满足你作为上帝的全能视角。
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故事呢?
等等,我说了这么多,你们以为我是反对讲故事的吗?
那你就想错了,讲故事不仅不是问题,而且对于知乎来说很重要。
知乎虽然名字叫问答社区,但它并不仅仅是提问与解答这么简单。而事实上,除了部分理科类问题,绝大多数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用户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每一个Question,都是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每一个Answer,都是答主用尽才智捧出的一道大餐,只有互动丰富的Q&A才能吸引到更多的用户。
而用户,才是互联网企业最需要的。那些对连续剧百看不厌的观众,那些在Fackbook上更新生活的人,那些变着法子去追星的粉丝,才是真正给广告埋单的主。没有用户,即意味着没有价值。
这就跟优酷土豆一样,知乎本质上是有社交属性的UGC的媒体,他必须依靠用户自己来产生内容,同事也要为用户提供大量的可阅读因素。随着知乎用户数量的剧增,专业类的答主必然被稀释并且流失。要弥补这个空白且提升可读性,只能靠那些会讲故事的人。因为他们不需要太多专业素养,且容易培育。相比起就事论事的回答,描述性功能强大的故事可以招徕更多的用户。
没有这么多精彩纷呈的故事,是无法撑起知乎今天的规模与地位的。
知乎已经发展得太快了,自从从2013年开放注册以来,月活跃用户增长40倍至1700万,月UV近1亿,全站累计产生横跨十多万个话题领域的350万个问题,已经成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讨论社区。而且,知乎能保持80%以上的用户留存度,甚至随着注册时间的拉长,留存度出现逆增长。
如果知乎能保持这个增长速度的话,在2015年底知乎月活跃用户可以达到3000万,这几乎是接近陌陌的数量,并达到人人网90%的程度,而两者的市值最高时分别是30亿和50亿。
这是一个更为宏大的故事,这个故事需要更多的用户来参与,也需要更多的优质故事来支撑。
那么,让我们把故事讲到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