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高峰期的地铁,大家从始发站一哄而入,在人挤人的情况下,出现了三种人:
1.挤上去且有座位的
2.挤上去且没座位的
3.没挤上去的
真正在高峰期坐过地铁的人都明白,1是少数,2、3是大多数。
现在2这种人中又分为两种:
2A:没座位也没办法,站着吧;
2B:凭什么其他人有座位,我没座位?没座位我就下车,等下一辆地铁,再抢座位。
由于2B下车,不仅导致列车没有装满,而且2B留到下一辆车,客观上也挤占了下一辆车的资源。本来就很难挤了,现在竞争对手又增加了,这下子下一辆车上有一些本来能抢到座位的人就变成站着,甚至挤不上车,于是他们也变成了2B。就这么循环往复,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这不是杞人忧天,在河南,没有上过高四的人,就是高中生活不完整。而读了高五的人也比比皆是。
所以我的结论是:
你TM就不能多开几趟列车?运力上去了就不存在挤不上车的问题了。靠惩戒乘客永远是治标不治本。
下面破口大骂的大多数考生都没有意识到两点:
A 自己考不上理想大学的原因首先是分低,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可能性是被其他考上没去的人占了名额,最后才是自己今年运气不好。
如果每个人都有无限选择的机会,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没得选择。你以为自己是幸运少数,其实你也是别人的擦鞋垫。
B 大学不是义务教育,但也不是掏钱买培训的纯市场行为。国家从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的人民手中收钱,准备了足够的校舍和师资,为你制造了价值十万元的大学入学名额,你像扔垃圾一样扔掉?
国家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
中国大学补贴太高,收费太低,低到很多人忽略了这本应是很昂贵的消费:
人才培养经费持续增加,31个省(区、市)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全部达到1.2万元。高校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增强,一批高校形成了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诊断、自我完善工作机制。
上面是2016年数据。注意这里说的是31个省全部达到,即1.2万元是最低拨款。再加上之前校舍、设备、师资等既有资产的折旧更新,加上廉价土地供应隐含的补贴,每个大学生每年消耗的资源差不多是2-3万元,学费只占20%左右,绝大多数的成本由中央和各级财政背了。越是名校的学生,享受的补贴比例就越夸张。
所以我们觉得读大学是权利不是消费,只要高考分够了就该享受。
如果是拿钱办事的培训机构,倒也不会多BB,无非是十万元的培训要5万预付款,来不来都不退钱罢了。
首先,我要指出一件事情,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招生宣传时都存在夸大宣传现象,包括top2。
招生组老师夸下的海口,在你被录取后,即使不兑现,你也只能任学校拿捏。
现有的高考模式下,出分填志愿的时候,考生处于优势,那时候你还有谈判的权利;一旦录取,就是学校占优势,学生没什么谈判的权利,退学重考是最后的武器了。
今年北大2018届专硕(17年9月拟录取的),开学前1个月被告知只能给55%的学生安排宿舍,附近租房三年起码多花十万。这件事搁在2018年7月学生们只能在网上骂学校,要是搁17年7月,很多学生就直接选择去清华,或者出国了。
今年五月,清华专业大类分流的时候,很多想分流去电子系的17届学生发现,去年(17年7月)高考录取的时候,已经有高分考生偷偷签订录取协议,提前锁定了100多个电子系名额。如果高考录取的时候,考生表明想大类分流(大一结束时)想去电子系,你觉得会有招生老师好心提醒,已经有100多个高分考生提前锁定电子系,到时候竞争非常激烈吗?显然不会,招生组更有可能会重复宣传“清华转专业很容易的”。
清北尚且如此,对其他高校又有啥信心呢?
高三的学生,社会经验尚欠,招生组可都是成年人,在加上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你确定考生能巧妙地避开所有的雷区吗?
退学重考是考生最后的核武器了,还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种。
现在河南省削弱考生使用这核武器的权利,考生就更加处于劣势了,高校招生时也可以更加大胆地宣传了。这个恶果,将由明年以后所有的河南考生承担。
——————————
很多人说拿通知书不去报名和去报名大一退学是两码事,但是对考生来说是一样的,都是复读。
如果这个政策只管前者,那就白制定了,复读生可以轻松用第二种方法绕过,该占的名额还是占了,“优化资源配置”是无稽之谈。
今年可以出一条规定惩罚不去报名的,明年发现复读生用了第二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再出个“补丁”修复漏洞,是很容易的事情。政策就是要针对复读生,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招生夸大宣传普遍存在,各个学校官网的宣传和现实情况是有很大出入的。你看北大专硕,往年都提供住宿了,今年出了问题,回去翻招生简章,才发现住宿条款里的雷区。你觉得招生时学校会主动提醒吗?
某些人积极内卷,我也是无语。每一个复读生,都曾经是应届考生,强行把两者对立,不是发动群众斗群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