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观点我是赞同的,公元189年,董卓进入洛阳,废立皇帝,东汉朝廷从此失去政权实体,沦为傀儡政权。不过他的回答有些简略,我来补充两句,算是狗尾续貂。感谢
@夏烨邀请。
一.黄巾之乱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从黄巾之乱开始。事实上,谈论三国的时候,人们大多不会真的从公元220曹丕篡汉称帝开始谈,总要往前说一段,不然,这段历史就会说不清。
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之乱爆发。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参与人数多达数十万,席卷全国七州二十八郡。东汉朝廷派遣皇甫嵩、卢植等率中央军镇压,同时号召各地豪强招募乡勇组建私兵,与黄巾作战。后来的蜀汉皇帝刘备,就是在此时招募了关羽、张飞,报效沙场,建功立业。
黄巾之乱不久便被平定。但东汉朝廷不积极拨乱反正,抚恤天下,反而骄奢淫逸,更甚于前。这导致黄巾军主力虽被击溃,余部却并未销声匿迹,而各地难民也借着这股东风纷纷起事,对抗中央政府。那时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叛乱,大大小小,形式多样。据《后汉书》记载:
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哂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
为了镇压叛乱,东汉正规军不得不四处东征西讨,疲于奔命。随着军事作战的不断消耗,东汉军队的实力,开始逐渐减弱。
也就是说,正因为朝廷军事实力衰弱,才会有后来的董卓带兵入京。董卓乱政是东汉局面“不可收拾”的时间节点,但我认为,它是结果,而不该是原因。
二.州牧制度
西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这是从秦朝监御史演变而来的职务,主要职责是监察州郡官员。王莽时期,各地武装斗争风起云涌,为了镇压叛乱,王莽升刺史为州牧,并给予统兵之权。后东汉建立,将州牧再改为刺史,但权力稍有扩大,偶尔也有领兵作战之事。
待到汉灵帝中平五年——距黄巾主力被击溃四年后,刘焉上书称,四方有事,天下大乱,皆因刺史权力不够,无法节制。汉灵帝深以为然,便改部分刺史为牧,行统兵权。至此,东汉时期的刺史,又回到王莽时代,变成地方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
这当然是十分危险的。后来出现的群雄争霸的剧情,便是此处埋下的伏笔。
三.外戚与宦官
宫外,起义势力此起彼伏,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可宫里,也不安生。
东汉一朝,一直陷在外戚、宦官轮番掌权的怪圈里无法自拔。灵帝末,外戚何进上台,联络士人,阴养死士,准备对宦官集团下手。后何进听从袁绍计,招外兵董卓入城,诛杀十常侍。不想后者抢先出手,诱何进入宫,以禁兵诛杀之。
袁绍、袁术兄弟遂引兵打入宫中,尽数斩杀宦官。从此,外戚与宦官干政的乱局,从东汉彻底消失。
而在此问题下,这件事带来的意义便是:这是武装力量第一次真正参与东汉政治。
四.所谓“不可收拾”
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些争议的词汇。何为不可收拾?
事实上,东汉自阴丽华便开始显露败象。外戚显贵,皇帝暗弱——皇帝依靠宦官驱逐外戚——外戚联合士人诛杀宦官,你来我往几回合,东汉一直在跌跌撞撞前进。
就说汉桓帝吧。他的前半生,有十三年都活在梁冀的阴影里。但是,刘志却能在厕所里建立同盟,谋诛外戚。
同样的事情,汉献帝也干过,结果如何呢?
另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是,当曹髦高叫着冲出皇宫,欲杀司马昭的时候,却被成济的长矛贯穿胸膛,命丧当场。
所以我觉得,若是给“不可收拾”下一个定义,应该是:政治实体的衰弱甚至消失。
因此,说董卓乱政是东汉局面不可收拾的时期,我是赞同的。那时的皇帝,诏命不由己出,朝政无法掌控,关东的军阀们互相打来打去,名义上的东汉王朝,却只能派使节前去劝和。
一切都是自寻死路。没有黄巾之乱,东汉州郡之间不会出现众多的军阀和豪强;没有州郡的拥兵自立,董卓擅行废立之事,自会有另一个刘秀站出来,推翻篡位者,光复汉王朝;甚至,如果没有外戚与宦官的斗争,董卓几乎不可能从西凉率军进京。
董卓乱政,是东汉天下不可收拾的结果,而不是导致不可收拾的原因。
不过,照着这个逻辑说下去,可就越说越大了。所以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