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有人提醒我,有人挂我,经过查证是我时间弄错了,那个文件是1939年8月里宾特洛夫在莫斯科商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候由贝利亚提出的,但是这个文件根本不是伪造的,是真实存在的,傅友德提出的《大元帅斯大林》的确是一派胡言,但是这个文件被日本著名史学家、政治学家长谷川毅和著名冷战史专家文安立引用过,我不相信长谷川毅先生和文安立先生是历史发明家。由于这份文件是被贝利亚率先提出,故我的结论还是正确的,苏联早就预谋对国内犹太人的迫害。
引用作品:长谷川毅的《外交与圆桌关系史圆桌评论》
文安立的《全球冷战》
关于穆勒1939年9月27日才升任帝国安全局主任的时间问题完全可以用先后签字的逻辑来解释,《苏日中立条约》的签字双方的日期相差了4天,而两伊战争的停过协定双方签字时间间隔超过了1年。这份协议本来就有苏联讨好纳粹德国的意味,纳粹德国完全可以看到了苏联境内一些反犹措施的落实才签字。当然上面的一些关于时间问题的论述只是猜测,这份档案在1993年前在俄罗斯档案馆可以看到的,但是93年"炮打白宫"事件后,叶利钦开始"档案排查"工作,这份档案因为危害了国家安全和俄以关系就被封存了。
还有卡冈诺维奇是斯大林的近臣,斯大林为什么要撤他们的职?卡冈诺维奇真正去德国就1940年的苏德互相通报战功一次,那怎么能说卡冈诺维奇主导谈判?真正主导苏德谈判的李维夫不就是因为犹太人身份而被撤职了?后来顶替上来的莫洛托夫又不是犹太人,怎么会让德国人面子上挂不住?
答案:
因为苏联也是反犹太人的国家,只是他们不公开向世界表态而已。事实上,在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以前,苏联的间谍机关(内务人民委员会)和纳粹德国的间谍机关(盖世太保)就有关于犹太人问题的合作。
1.对待苏联境外犹太人
从1937年开始,苏联一共四次向纳粹德国(注意:不是该犹太人所在国,而是纳粹德国)遣送欧洲各国逃往苏联政治避难的犹太人,时间分别为:1937年11月,1938年4月,1938年5月和1938年11月。这些犹太人最后大多死于纳粹集中营。
下面是四次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文件。当然这只是部分截图,每一次的遣送名单都有上百人。
这是1937年11月,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截图。
这是1938年4月,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截图。
这是1938年5月,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截图。
这是1938年11月,苏联向纳粹德国遣送犹太人的名单截图。
2.对待苏联境内犹太人
俄罗斯联邦官方承认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后,苏联出台过迫害苏联国内犹太人的政策,并且一直辩护称这是迫于纳粹德国的压力的无奈之举。但事实上,斯大林政权迫害国内犹太人的历史早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之前就开始了。
上面截图是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共同签署的关于苏联境内犹太人的文件,现翻译如下:
内务人民委员会向苏联政府提出一项计划,这项计划是关于减少犹太人参与国家机构,同时禁止犹太人的异族通婚,以及从事文化和教育领域的工作。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主席 贝利亚(签字)
德国中央保安总局办公室主任 穆勒(签字)
当然这还是不被俄罗斯官方承认的,也就是暗地里的排犹政策,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的排犹状况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直到二战结束后,苏联政权仍然通过"医生案"大规模排犹。
结论:苏联政权是非常讨厌和排斥犹太人的。
问题1:苏联如此排犹,苏联为什么还会支持以色列复国?还会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给以色列武器?
答:因为巴勒斯坦是英国支持的,苏联不过是通过以色列反对英国而已。中东问题的实质从前是,如今是,将来也是两边通过站队来获取最大国家利益。
问题2:为什么不详细介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后的苏联排犹状况?
答:不少国家的法西斯领导人如匈牙利的霍尔蒂和纳粹德国结盟后都出台了不少反犹政策,但事实上霍尔蒂本人并不反犹,只不过是迫于德国压力而已。所以目前俄罗斯官方所谓的"迫于纳粹的压力"的说辞是有一定道理的,故考察这一时期犹太人的状况并不能完全体现苏联对犹太人的真实态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老又要嘲讽一下 @Brad Stevens 之类历史发明学徒。
他所引用的所谓《贝利亚-缪勒协定》实际上是著名伪文件《关于内务人民委员会和盖世太保的合作,互助,联合活动的总协议》(全文见: http://fakeoff.org/link/generalnoe-soglashenie-o-sotrudnichestve-vzaimopomoschi-sovmestnoy-deyatelnosti-nkvd-i-gestapo )的一个较新的版本。这份伪文件因俄罗斯联邦著名历史发明家、大棋党卡尔波夫(《大元帅斯大林》的作者,被某些右狗认为是“斯大林主义者”,实质上是试图把斯大林右狗化的历史发明家)的引用而声名鹊起,但实质上是1999年才由一些无耻的造假者伪造出来的假文件。
关于原版的文件,可以说满是笑话,粗劣到不忍卒读,以下谨引用一些驳文:
http://zhurnal.lib.ru/k/kuznecow_d_j/nkvd-gestapo.shtml
https://www.mk.ru/old/article/2002/07/31/164067-stalin-beriya-i-papasha-myuller.html
https://www.proza.ru/2016/07/25/1540
原版文件的搞笑之处包括但不限于:
1、签字时间精确到分钟(莫斯科时间1938年11月11日15点40分);
2、出现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不存在机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安全局”(更可笑的是缪勒在1939年才加入纳粹党,因此根本不可能在1938年成为任何纳粹党党务机构的干部);
3、缪勒在1938年11月11日正坐镇柏林处理前一天凌晨发生的“水晶之夜”,不可能出现在莫斯科跟贝利亚进行任何谈判,更不要说签署协定;
4、缪勒的签名出现了基本的拼法错误,伪造者显然连德国小学生的水平都没有。
诸如此类,等等。
我们可敬的学徒Brad先生搞到的版本似乎虚心地吸取了广大群众的意见,进行了修正,将时间提早到了1938年8月(尽管那时苏联正在竭力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反对德国)、去掉了大部分搞笑内容,还将贝利亚和缪勒两人的头衔调整为:“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局长 国家安全安全一级政委 贝利亚”和“德国安全总局局长代表 党卫队办公厅主任 缪勒”(顺便说一句,Brad学徒糟糕的翻译甚至把原改进者的这一点改进也给破坏了,因为1938年8月的内务人民委员是叶若夫,而德国国家安全事务最高负责人显然还是希姆莱)。
然而,这两个头衔还是十分搞笑的:
贝利亚方面,1938年8月28日贝利亚刚刚被任命为内务人民委员部第一副人民委员,但他直到1938年9月8日才接替前任弗里诺夫斯基担任国家安全总局局长,直到9月11日才被授予国家安全一级政委头衔。换言之,1938年8月的贝利亚不可能是“国家安全总局局长、国家安全一级政委”(事实上国家安全总局也不负责对内镇压工作),这一点上“改进者”还不如卡尔波夫——至少卡尔波夫伪造的1938年11月11日那一天贝利亚还担任这个职务、拥有这个头衔。
至于缪勒方面,改进者并不比卡尔波夫那个“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安全总局第四处处长”的错误高明多少:因为1938年8月根本不存在“德国安全总局”——与它名字最接近的“帝国安全总局”也就是著名的RSHA是1939年9月27日才成立的(与此同时缪勒才调到这个部门担任第四处处长),而1938年时纳粹德国的特务机构政出多门,分散在政府序列的内务部保安警察和纳粹党序列的党卫队保安处,呈“九龙治水”的混乱形态(当然总负责人还是希姆莱一个)。另一方面,从来也没有什么“党卫队办公厅主任”一职,1938年8月大体相当于这个职务的是党卫队全国领袖私人参谋长卡尔.沃尔夫和党卫队行政部部长哥特洛布.伯格尔,这两个人的资历和地位都要远远高于当时连纳粹党党员都不是的海因里希.缪勒。而缪勒本人当然不可能担任这两个不存在的职务,更不可能跑到任何一个地方跟还没有接管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总局的贝利亚进行什么谈判,因为此时的缪勒是“德国内政部(部长希姆莱)保安警察(司令希姆莱)下属刑警(简称Kripo)司令”,还兼任奥地利保安警察总指挥等一系列杂七杂八的事务,忙得很呢。
从这一点来看,这份假文件的原创人不学无术、引用人不学无术、改进人不学无术、翻译者Brad学徒更是不学无术。他们甚至连贝利亚和缪勒的履历表都没有考证清楚就开始瞎编乱造,这就是右狗的学术水平了。就是这样一份不学无术者在制造的假文件,在知乎居然能够骗得200多个赞,可谓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对Brad学徒的驳斥到此为止,毕竟对右狗不能教得太多,万一被他们学去再“改进”文件就不好了——虽然以他们的学术水平,要改好是很难的(现实已经证明),但还是不能轻易冒此风险。
话又说回来,只要智商正常的人,看看卡冈诺维奇(犹太人)和莫洛托夫(娶了犹太人)依然在政治局里活蹦乱跳(在文化教育部门活蹦乱跳的更多)乃至去跟德国人谈判,也不会相信这种鬼文件吧。除非,你们认为纳粹高层领导人都是睁眼瞎,完全被苏联人所愚弄。
下面回到正题: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实质上犹太自治州在比罗比詹成立后,一度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移民犹太自治州的风潮,只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1928年3月28日,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发出了在远东地区建设犹太劳动者移民区的号召,并且建立了县级的比罗比詹犹太民族区。当年就吸引了654名犹太人定居。然而,由于条件恶劣以及未能掌握在远东展开农业劳动的技术,大部分犹太移民不久后就因为洪水而被迫离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垦殖计划以失败告终。
但是苏维埃人并没有气馁,而是调整了计划,进行了更加切实充分的工作,如1930年在比罗比詹设立了三座意第绪语(当时东欧犹太劳动人民的语言,区别于犹太资产阶级使用的希伯来语)学校,1932年又将比罗比詹犹太民族区列为计划单列。1934年5月7日,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正式颁布法令,组建了犹太自治州,隶属于俄联邦。
在这一时期,移民工作比较顺利。不但从国内招募了犹太移民,而且还从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招募了数千人的犹太族移民(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包括后来参加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乔治.科沃尔等人)。到1939年,犹太自治州已有17000多名犹太人,占该州总人口的16%。
然而,不久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移民事业因此中断。二战后,移民事业得以再开,大量在欧洲受迫害的犹太难民涌入自治州。到1948年,自治州已有接近5万犹太人,占该州人口的25%以上。然而,同年犹太人的民族国家以色列宣告成立,自治州相对而言丧失了吸引力;且苏联在当时支持以色列建国,因此大量犹太人离开自治州前往以色列定居。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随着苏联的资本主义化,远东和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向城市,本来就是“下乡”的犹太族人更是如此。到1959年犹太自治州仅有犹太人14000多人,自治州实际上已经宣告失败。
1989年犹太自治州仅有犹太人8887人,约占全州总人口的4%。苏联解体后远东长期得不到投资,面临资源和劳动力双流失,生存条件因此更加恶劣,大部分犹太人遂离开此地前往以色列或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犹太自治州完全形骸化。
总的来说,犹太自治州是意第绪语犹太劳动人民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应该,因为意第绪语基本上已经没什么人使用了)的尝试,但是它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巴勒斯坦/以色列的竞争:犹太复国主义者在19世纪末就已经大规模移民巴勒斯坦,1930年前后已经在当地建立了大量成熟的农庄和城镇;即便完全不考虑犹太复国主义和犹太教权派的宗教话术对普通犹太劳动者的吸引力,一片荒芜的犹太自治州很难与其竞争,实际上我认为它能吸引到5万人已经是社会主义伟大优越性的体现了;以色列建国后,犹太自治州计划实质上已经被所有人束之高阁了,最终失败也就不可避免;
2、以农业为主的开发思路:犹太自治州的开发思路是以农业为主,大部分犹太族移民都被安排到当地的集体农庄工作;然而大部分犹太移民早已城市化,多为职员和工人,对于农村生活不适应;虽然说以农业为自治经济之本没有错(实际上以色列也是如此),但犹太自治州在前期的发展因此相对受到影响也是事实;
3、资本主义化之后的苏联采取了打着反犹太复国主义旗号行排犹之实的方针,反过来苏联犹太人也日益受到世界主义、犹太复国主义、犹太教权主义等资产阶级乃至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日益不甘于在犹太自治州生活。
技术上:光刻机的制造和使用工艺。
金融上:打破美元的霸权。
军事上:台湾问题。
别的问题(房产绑架经济、老龄化、东西部平衡等)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都是可能通过发展来解决的。
上面列的3个问题是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