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荆州包含的地域相当广大,与扬州、益州一样,在面积上都是远超北方诸州的大州,这是因为汉末三国时期南方开发程度尚且比不上后世、人口较少所致,就像今天的新疆、西藏,同样是省级政区,却比内地省份面积大得多。
那么,幅员辽阔的三国时期荆州具体包括哪些地方呢?
这些地方又分别对应今天的哪些地方呢?
由于广义上的三国也包括汉末时期,很多著名三国人物也主要活跃于东汉末年,所以我们不妨把汉末也一并谈及:
汉末荆州在总体面积与疆域范围上,与汉武帝设置刺史以来相比,变化不大,总体上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西南部、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以及广西、广东、贵州、陕西、重庆、江西六省级单位的一小部分。汉末荆州先后被刘表、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染指,并且构成了赤壁-夷陵之间军政斗争的主战场。为了避免叙述的混乱,我们回溯到刘表掌握荆州前后的荆州。
荆州刺史部及荆州牧的下辖郡级单位有: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七郡,其中:
三国时期,在吕蒙偷袭关羽得手以后,汉代的荆州地区基本上被曹魏与孙吴南北分割,曹魏与孙吴各自在其所占有的原汉代荆州范围内设置各自的荆州,为了在行政上维持南北对峙时期的州级资源调集能力,魏国荆州与吴国荆州的疆域、辖郡都相对于汉代荆州而有所增加与扩张。军事需要促进了荆州辖境与下辖郡县数量的总体扩张,也算是之后魏晋南北朝四百年乱世行政区划渐次复杂化的一个滥觞。
曹魏荆州完整继承了汉代荆州的南阳郡,并且把原南阳郡西部划分出来了一个南乡郡,曹魏还部分占据了汉代荆州南郡北部(襄阳地区)与江夏郡北部(江北地区),并分别设置了襄阳郡与江夏郡,并且还在原本属于益州的秦巴山区(今天的安康市、商洛市、十堰市一带)设置了魏兴郡、新城郡、上庸郡,并将此三郡划入荆州治下。
东吴荆州大体上便是汉代荆州的中南部地区,并没有如同曹魏荆州那般向西扩展。不过,东吴也在自己所属的荆州辖境,扩增了郡级单位,县级单位则相对没有多么大的变化,所以,寒鲲就只对郡级单位的变化做一番简述吧: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多数朋友所知晓的三国,其实是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元明之际的作品,作者也不可能是历史地理学家,更谈不上对基本的历史地理学(historical geography)知识有什么科学地把握,自然难免会用一些当时的行政区划概念去套在更古的时代。
以罗贯中为代表的元明人士,往往会用元明之际“湖广行省”下辖的“荆州府”来指代汉末三国“荆州”下辖的“南郡江陵县”,殊不知,元明两朝之“湖广行省”才是汉末三国之“荆州”的同级政区(一级政区/高级政区),甚至在地理范围上,也大致相仿。所以,在以《三国演义》为蓝本的一切衍生创作中,我们才会看到“荆州城”、“徐州城”、“兖州城”这类相当近古(明清)的概念,被硬套在中古之世早期。
当然,这个现象的背后,从汉末到元明,很多“州”都已成为地名本身的一部分,这本身便是“州”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层级,一步步从“高级政区”,到“统县政区”与“县级政区”跌落的结果。
所以,我们今天已然在国内看不到“州”作为高级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存在了,统县政区里的州级,也主要在少数民族自治州这类地级政区(统县政区)启用。在地名本身,除了贵州这个特例以外,“州”也主要存在于地级市(统县政区)或县级市(县级政区),并且被广泛运用于“撤县改市”时,单字县名升格为县级市名时,从“某县”升格为“某州市”的常用惯例,主要是为了叫着顺口,且确有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