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腰。
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续不好的。因为莫扎特和贝多芬晚期的风格差别还是相当大的。
交响曲结构方面,莫扎特当时的结构都是快-慢-小步舞曲-快的结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已经改成了快-谐谑曲-慢-快的结构,让莫扎特写后面两个乐章,估计第三乐章如何定基调会比较把不准。而且,虽然两人最后一乐章都很快,但贝九的第四乐章结构上不说非常复杂,那也是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贝多芬在第九中的结构创新,我不认为莫扎特凭自己的音乐写作习惯能做到。
从配器上说,晚期贝多芬的复杂程度也比莫扎特要高很多。首先,晚期贝多芬已经开始用传统双管制以上的管乐配置了,比如圆号就用了四把,而莫扎特编制最大的交响乐和带管弦乐的作品,也没用过这么多的。另外,现在的大家都很熟悉管弦乐团的标准配置中,木管声部是由长笛、双簧管、黑管和大管组成的,但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标准,是贝多芬创立起来的。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曲乐队编制中,是没有黑管的。所以,莫扎特的交响曲,和贝多芬比起来,比较偏室内化。除此之外,弦乐组的写作方式,两人也有差异。莫扎特时期,弦乐组是分四个声部的:一提,二提,中提,大提+低音提琴。到了贝多芬,从第二交响曲开始,大提和低音提琴就开始分声部了,也就是说,从贝多芬第二交响曲开始,弦乐组就变成五个声部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贝九最后一个乐章,低音提琴是有独奏旋律的。这个在之前也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低音提琴从来没有独奏过旋律,之前的作曲家也不会这么写低音提琴声部。最后,打击乐声部编制也不一样。海顿和莫扎特的很多交响曲中,是没有打击乐器的。某些特别宏大的交响曲,才会用到定音鼓,而且还只有两个鼓,分别来敲主音和属音。而贝九最后一章,打击乐器组在定音鼓之外,破天荒地运用到了大鼓、大镲和三角铁。这也是三角铁这件打击乐器第一次在交响曲这种体裁中被使用到。作为一个职业三角铁演奏员,我也觉得非常荣幸。我们的同行都是以敲贝九为荣的。一般情况下,如果遇到贝九的演出,我们三角铁演奏家会吃素三天,一周不近女色,演出前要沐浴更衣。
从音乐风格上来说,从贝三开始,贝多芬的风格就已经开始跑偏了,非常剧烈地脱离了海顿创立、莫扎特熟练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也为后面的浪漫时期开拓了道路。别的不说,就说贝九开头这个风格,首先,两把圆号纯五度长音持续,这个莫扎特绝对不会写。因为这个纯五度的直接使用,基本上来说是不符合当时的音乐风格和和声写作体系的。另外,这个长音,在不同的乐器上不断添加,这种非常现代的织体写作方法,莫扎特也写不出来。再另外,这个长音持续的时候,弦乐声部一直在做五度和八度的跳进,前16小节,相当于是一句旋律也没有。这种写法,莫扎特是绝对不可能写好的。不信你去找莫扎特的作品,如果有超过16小节没有一句传统意义上的维也纳古典主义风格的旋律,那就算我输。
————————
更新:关于配器的问题,评论区Laireril有更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