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没有专业知识的人们该如何有效辨别伪科学? 第1页

  

user avatar   surgeon-z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假了很多伪科普之后,曾医生累了,推荐一个获取靠谱医学知识的好办法

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医学科普的工作,但是内容却是良莠不齐,前一段时间,曾医生打假了很多伪科普的内容,例如,闻屁可以防癌;花椒用得好,生活没烦恼;苦瓜的妙用;突然戒烟,会增加肺癌发病率;不吃早饭等于吃屎等


穿着白大褂的人,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医生,有些人为了博眼球,信口胡说。而这些伪科普,点击量却很高,有些视频的播放量达到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居然有很多人是相信这些科普的,这让我始料不及。

医学伪科普危害大

医学是非常严肃的科学,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容不得半点沙子。有一些患者听信了这些伪科普,延误了诊断和治疗,导致病情发展,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有时候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我接诊过一位中年女性,她自己是大学老师,是高知人群,却还是被伪科普给骗了,她在1年前发现乳房肿块,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很可能是乳腺癌,应该尽早手术治疗。但是,她不愿意接受手术,害怕失去乳房,拒绝手术治疗。

即使不做手术,做放疗化疗也可以抑制癌细胞生长,她也不做,她听别人说放疗和化疗会对身体是有害的,会破坏她的免疫力,反而会导致肿瘤生长。所以,她去求助江湖郎中,试用各种偏方,往乳房上面敷一些所谓的草药,最后导致乳房肿物越来越大,皮肤出现溃烂,感染,化脓。

因为肿瘤长期的消耗,导致严重贫血,晕倒,被家人送来我院急诊,看见她的乳房之后,胸上是一个篮球大小的肿瘤,表面皮肤完全溃烂、渗血,散发刺鼻的恶臭味。

作为普通人,如何识别谣言?

教大家几个简单的办法,识破伪科普,谨防上当受骗。

1、与常识违背。

明显违背你的常识,闻所未闻的"知识",往往都是伪科普。例如闻屁可以抗癌,吃苦瓜可以控制血糖,冷藏的馒头会致癌,这些都是伪科普,跟你常规的认知,平时的做法是不一样的。

然而,这些伪科普确实非常有迷惑性,很多的老百姓,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特别相信一些所谓的小妙招,相信吃某种食物就可以治病,可以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所以,当年的某大师当年才能火遍全国。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以达到药物的效果,可以治疗疾病,食物可能会对身体康复或者调理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食疗治病是不靠谱的。

2、参考临床指南。

临床指南是由业界顶尖的医学专家编写的,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疾病诊疗指南,也就是说,里面的内容都是经过科学验证,经过临床实验证实的,或者专家们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得出来比较一致的意见。

临床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的,因为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所以,临床指南是实时更新的,例如美国权威的NCCN指南,是专门针对各种癌症的指南,每年要更新好几版。

如果想要了解最新的医学知识,最新的治疗方法,临床指南是最好的,医生也在不断学习临床指南。

但是,临床指南是写给医生看的,普通人不一定看得懂,也不知道去哪里下载最新的指南,所以,临床指南虽然很好,但是普通人很难学得会,这个办法不适合推广。

3、医生或者权威部门的意见。

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医生和医院开始在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做科普工作,但是穿着白大褂做科普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好医生。

9月2号新华网发了一篇源自北京晚报的题目为《网红"医生"频现 内容真假难辨:网上医疗科普不可轻信》的文章。

文中指出了医学科普的乱象,部分并无依据的偏方或者谣言掺杂其中,甚至有人身穿白大褂冒充专家,以科普之名开直播卖货。

在视频号"都市健康说"中,超过260条短视频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身穿白大褂的主讲人在画面左上方打出的头衔均为河南省健康中心主治医师。然而,记者在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的官网上查询发现,并不存在"河南省健康中心"这一机构。仔细辨认其中一位"李医生"胸前佩戴的"工作证",可以依稀看到全名为"李孟丽",而单位为"孟丽诊所"。

经过进一步查询,记者搜索到巩义李孟丽诊所为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经营期限从2015年7月13日到 2019年6月30日。而巩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表显示,该诊所曾于2018年7月12日因"从不具有药品生产、经营资格的企业购进药品,违反了《药品管理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受到行政处罚[1]。

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位"李医生"不仅"做科普",还会到直播间积极卖货。面对评论区的咨询,"李医生"总是可以三言两语便转到自己手头正在推销的商品。从丁香猴头菇沙棘茶,到决明子菊花茶,再到桂圆红枣枸杞茶,都瞬间成为她口中的"万金油",且售价比电商平台上的同款产品高出数倍。

很多所谓的"医生",为了涨粉、为了流量、为了带货、敢胡说八道,短视频平台门槛低,也缺乏专业把关和审核,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也就无从保证,甚至存在伪科普的情况。

所以,大家看科普的时候,一定要看那些有官方认证的医生的科普,或者是公立三甲医院账号的科普,这样可以让你少被骗。

曾医生打假了很多医学伪科普,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谣言往往比真相传播的更快、更广,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一个一个的去打假这些伪科普,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辟谣文章的阅读量,远远低于伪科普的阅读量。

所以,曾医生累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曾医生要教会大家,让大家主动去获取正确的医学知识。

其实不仅仅是普通人,作为专业的医生,我也只是懂我自己专业内的一些医学知识,也不敢说全懂,因为医学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我现在掌握的知识,很可能是过时的。

对于其他专业的知识,我其实也不是很懂,如果需要去做科普,一定要去查最新的指南和文献。

我前面讲了,指南一般都是"又臭又长",很多专业词汇,作为医生也需要去慢慢地消化,如果是要写深入详细的科普,我会去看指南。

如果只是想要去了解一些医学科普知识,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很简单,基本可以掌握的好办法,我自己也经常从里面找资料,那就是腾讯医典。

其实,腾讯在医学领域已经深耕很久了,我在去年参加了他们腾讯医典的线下活动,对于腾讯医典有了深度的了解。

简单来讲,腾讯与国内外权威的医学专家合作,编写了大量的医学科普文章,截止2019年底,已和超过5000名医学专家建立了合作,知识库中已覆盖上万种常见疾病,包含从科学育儿、女性健康、心理管理、心脑血管疾病、饮食营养、老年慢病管理等生命全周期疾病知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非常常见的疾病——痔疮。你通过腾讯医典小程序,在里面输入痔疮两个字,就会弹出来下面这个界面。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是由哪位专家编审的,知道痔疮应该看哪个科室、痔疮有什么症状、病因、哪些情况应该就医、如何治疗、日常如何保养、以及如何预防痔疮等等,后面还有扩展的文章。



如果你看完这些知识,相信你对痔疮会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绝对不会被一些伪科普,或者所谓的小偏方给骗了。

曾医生强烈推荐大家关注腾讯医典,遇到不懂的健康问题,可以先去里面搜索一下,掌握正确的科普知识,避免上当受骗。

首先,腾讯医典是非常靠谱的,权威专家编审,基本保证了医学知识的正确性;

其次,这些知识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诙谐幽默,全是大白话,普通人大多可以看得懂,还有图片以及视频等内容,生动形象,让你一看就懂。

而且,腾讯医典还会定期组织医生直播、ME大会等链接医生和普通大众的活动。正好,曾医生刚刚观看了2020腾讯医学ME大会,8位全球顶尖的医学科学家,聚焦新冠疫情、传染病、癌症、抑郁症、生殖医学等先锋医学领域,结合互联网科技对用户痛点的洞察,从身体痛点出发,解码生命的前沿思考。

回看链接在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去观看!



参考资料:

[1]mp.weixin.qq.com/s/bWZI


user avatar   han-d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专业知识的人该如何鉴别科普文的真伪?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很长时间才动笔,因为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打着科学旗号,但实际上是滥竽充数甚至是颠倒黑白的文章;同时这世界上也有一些既严谨又科普的好文章,我们究竟该怎样区分它们,才能够在这“危险”的地球尽可能明智又安全地生存下去呢?


※※※※※※※※※※ Part I ※※※※※※※※※※

在我们讨论如何鉴别好坏科普文之前,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会到网络上给大家做免费或者低回报的真科普,以及什么样的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会到网络上散播看似科学实则荒谬的暗藏阴谋的假科普?

做真科普的动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

1、热爱科学,热爱真理,为了追求真实,为了帮助大家追求真实而做科普。

2、科普作家,通过科普获得影响力以及版权收入。这种人不可撒谎,因为一旦谎言被戳破摊上污名,以后再想翻身就比较困难了。

做假科普的动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专业写手替商业机构撰写软文——比如化妆品公司科普其他竞争对手常用的添加剂属有害成分;比如某公司科普WiFi辐射有害健康从而推出“低辐射孕妇安全模式”。

2、为增强自己的网络影响力从而无中生有制造令大众恐慌的“看似合理”的科普谣言。因为不恐慌则不传播,越恐慌则越传播。这类谣言必须骇人听闻,否则便不具备足够的生命力在纷繁的网络世界繁衍传播。

3、为了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而宣传假科普。比如养生专家,为了博得大众的眼球,他就必须首先批判和打倒大众常见的饮食习惯,让大家觉得自己再不听养生专家的话就会失去健康、减短寿命甚至生病住院。

4、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人,天生喜欢别人的追捧,他们经常编写各种段子,他们自然也不会放过假科普这个机会来哗众取宠。

5、对科学一知半解的人因看不惯主流观点,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对科学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科普并非有意而为之,所以我们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学术争论而非“假科普”。不过由于能力有限而造成的错误科普,如果没能得到有效地澄清,或者直接被别有用心的人拿去利用,危害同样是很可观的。

6、专业人士,为了巩固自己的专业地位,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性,从而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或为自己谋利。

7、政府机构,为了政治目的影响舆论,为了稳定或者扰乱自己或他国民心而制造“专家言论”。

※※※※※※※※※※ Part II ※※※※※※※※※※

了解了各路神仙的科普动机,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正题了——普通人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如何鉴别科普文的真假?

方法一:让自己具备足够的基础科学知识。

哎?问题不是说好了吗,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怎么能突然要求要有足够的知识呢?

话虽这么说,但是在介绍破解伪科学的简便方法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先提供一个准确而严密的解法。一般而言,鉴别文章优劣的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首先具有相关领域足够的预备知识(不一定是全面专业知识)。人脑知识体系的建立,就像是金字塔的建造。金字塔底部越坚实,那么高处的砖块才会越稳定,金字塔也才可能建得更高。比如下图,左边的金字塔基础扎实,它能够达到的最终高度就要高于右边的金字塔。



假如没有底层知识,上层的“知识”再多,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为这样的人并不真正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他们最多只能道听途说。比如下面这个人,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就算别人科普给他高级的专业知识,他还是没有能力真正消化和吸收这些知识。这样一种不牢固的知识体系,就像是架空的花园,随时都有可能倒塌,自然也就别提什么鉴别真伪了——比如他凭什么能够鉴别出那块本该是绿色的紫色伪科学砖块呢?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我说——【独家新闻:根据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联合项目领头人杰弗逊教授的最新研究表明,长期饮用咖啡对身体的好处要大于坏处。杰佛逊称,使用全球最先进的色谱分析手段对咖啡进行的成分监测,以及使用超核磁共振对长期饮用咖啡的人群的长期跟踪和大量统计结果表明,咖啡中有效成分对参与测试的人群并没有显著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考虑到参与测试者多表示每日清晨以及下午饮用咖啡有助于其集中精力,提高工作效率,长期饮用咖啡对饮用者而言是利大于弊的。】


以上这段我五分钟编出来的屁话,请问没有一定专业知识以及资料查询能力的普通网民如何能够分辨其真假?手上一没有数据,二没有文献,三没有化学检测的基本常识,四没有对人体复杂程度的一定理解——如何能够抵御这种伪科学的洗脑?任何一个结论,都需要很多基础的支撑,没有这些基础,空有一个架空的结论根本就是毫无用处,甚至有可能会更糟。要知道这样一篇虚假报道一旦被扩散,就有可能使咖啡公司股票大量上涨,茶叶公司股票大量下跌,这可都不是儿戏。

所以每当有人问到一个人在学生阶段学习那么多“高深的”与买菜无关的知识有什么用的时候,我都感到深深的无奈,因为他不知道没有了这些努力才能获得的基础知识,他走上社会以后很容易就成为一只被人忽悠和愚弄的小白鼠,别人花10块钱搞定的东西,他得被骗100块;需要100块买的东西,他只舍得出10块——数学倒是没算错,但最后却还是那个输家,因为人生真的不只是买菜而已。

※※※※※※※※※※ Part III ※※※※※※※※※※


了解了以上观点以后,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重点(其实都是重点)——在一个人无知的情况下,如何鉴别科普文的真假?

方法二:记住以下快速鉴别法则。它们的准确度虽没有方法一可靠,但是对于很多人而言,却是非常简单高效的。

首先,优秀的科普文往往具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点:

1、看过之后你会记住它,但不会念叨它。(补充:并非记住细节,而是记住背后的逻辑、推理、思路或是索引,真需要用的时候,google、百度或者维基一下,知识就立马重现了。)

2、看过之后你会感到舒适与安心,但不会感到无法抑制的恐慌。这种舒心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掌控感,而不是来自毫无依据的不负责任的保票,比如“科学证明,世界末日不存在”——真科学才不干这种事。

3、看过之后你会觉得合情合理,不会感觉像是灵异事件。

4、看过之后你不会直接产生消费的冲动。

5、看过之后你会感觉到科学的重要性,而不是科学的无能、或是对科学的过分崇拜。

6、看过之后你的疑问解决了,而不是更加疑惑但无力解决。

7、看过之后你脑中产生是研究兴趣而不是“担忧”、“愤怒”、“混乱”或是“无助”。


8、看过之后,你并不会激起对某一部分人的仇恨,真正的科学从不煽动。


9、看过之后,如果你有一定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你会感受到它的严谨与负责。比如该肯定的地方就肯定,该留有余地的地方就留有余地。

相反地,假的与不靠谱的科普文往往具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特点


1、看过之后会念念不忘,因为它精确地戳中了你的某些“弱点”。

2、看过之后你会感到不适与担心,因为文章告诉你,你已经犯下了很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都是不可饶恕的。

3、看过之后你感觉这世界更不靠谱了,而不是更可靠了。因为你看到的不是稳定的规律,而是混乱。

4、看过之后你有很强烈的消费冲动,而你要买的东西正是文中直接提起或是旁敲侧击引导而去的东西。

5、看过之后,你感觉科学其实不行了,你需要其他东西的指引。

6、看过之后,你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实则引入了更多的困惑与不解。

7、看过之后,你非常急于向他人”洗脑“,也即分享你新获得的“真理”(而不是冷静地传播知识),因为你根本忍不住这样做。


【关于这一条,我再稍微补充一点——所有信息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就好比人体中的细胞一样,需要复制,需要传播。但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前者的疯狂繁殖与扩张性是与正常细胞格格不入的,正常细胞的增值是受到基因编码调控的,他增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体保持健康。癌细胞则不同,它仅仅是为了繁殖而繁殖。在这个比喻当中,伪科学更接近癌细胞,它比正常细胞渴望传播的程度要更大许多倍,否则它就不再具有毁灭人体的力量。我说的“急于分享”,是类似于癌细胞的那种着急,是疯狂的不受理性调控的着急。】


8、看过之后,你有可能会激起对某一部分人的仇恨,你认为他们一直在欺骗你、坑害你、甚至想要谋杀你。


9、看过之后,如果你有一定的科学方法的训练,你会感受到它不严谨甚至是卑劣。比如它们动不动就把完全没有证据的话给说得很绝对,或者轻易就把两件事建立起因果联系,哪怕它们很可能仅仅是时间先后关系或是巧合。

我们要知道,科普是科学研究的延续,科学界最顶尖的论文比如《自然》、《科学》、《细胞》,这上面的文章基本上都会符合前面九条的要求,而不是后面九条。事实上,我阅读科学论文的时候从来都不会读出后九条所指出的各种乱七八糟的感觉来。相反地,我会从中学到未知的知识,我会通过它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考虑到这里提出的是鉴别科普真伪的简便方法,它的精确性肯定是无法与之前提到的方案一所媲美的,但是我相信它对大众来说已经是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了。

※※※※※※※※※※ Part IV ※※※※※※※※※※

作为总结,我们要意识到科普其实是一件非常艰辛与困难的事情——要把复杂深刻的道理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要严谨精确却又不失风趣和幽默,以便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真正的大师才能做得很好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知识体系需要“上通天,下接地”,才可能做到真正的深入浅出而不是误人子弟。我并不怀疑这类科学家的无私程度,但是这样的人的确往往时间很有限,他们总会有很多更加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

如果我们再考虑到科普其实是一件低回报的事情——帮助人获得知识、安全感与平静并不能给科普者带来直接利益(这是大实话);相反地,倒是先把读者吓个半死,然后把他们弄入恐慌混乱的状态更容易替那些写手以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团牟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有些残酷的现实终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


最可怕的是,即便是伪科学也会不断进化,我们绝不可能找到一条或几条绝对标准以至于能够精确定位所有伪科学。要知道,为了生存,伪科学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不就是装么,生物进化都知道该拟态的时候要拟态,伪科学也不会例外。所以最终要想自己在地球的生活更安全舒心,还是要多学习知识,如果你头脑的进化速度赶不上伪科学的进化速度,被坑只是迟早的事情。


下图:拟态。简称,装。伪科学也会装真科学,如果你看不出来,那就呵呵了。有句话叫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现实当中,你并不总能像看这张照片一样居高临下地俯瞰这些动物,不要以为辨别拟态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的高度最终决定了你的命运。



最后,请记住——真正的科学帮助你理解和掌控世界,而不是让你被他人无形之中所掌控。真正的科学也从来不会宣扬科学万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的自信,来自于同目前人类其他研究方法的比较,但并不是面对自然万物的狂妄与骄傲。


希望本文对大家的地球之旅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分享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


有人评论问这篇文章该不该被分享,我只能说如果疫苗的普及速度赶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的话,情况就不太妙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金刚石原子级结构是正四面体,而晶体是正八面体? 
  已现有地球上的资源可以支撑科技发展到什么地步? 
  如何看待许多适合科研的人最后放弃了这条路? 
  人类是否会在科学的逐渐发展中毁灭、消失? 
  如何看待饶毅正式举报裴钢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谬误不会因为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 
  为什么猫、狗、狮子和老虎天生会游泳,而人类却要专门学习? 
  二维生物的房间怎么上锁呢? 
  有没有可能现实中1+1不等于2? 
  清华大学已辟谣网传著名科学家杨振宁辞世,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周围的科研同事很少有家财万贯者,有没有富二代做科研的?没有经济压力的优秀子弟对科研的态度是什么? 






© 2024-1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