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其实问的,是非常好的··· ···
因为不单纯是大家有这个问题;晚清下到小尉小校,上到封疆大吏;他们也搞不懂。而且是真的搞不懂。封建社会的军事控制力是很有限的,集中在政治军事中心向外辐射;大多数时候,海岸线就是无从设防;而解决问题的另一个办法是造小船;造很多(数百艘,准确的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八百余艘)最大不过七八门火炮的小船,巡防江河,控制海口。
不要觉得这很蠢,太平天国时期,就连这些只有七八门火炮的一百万等开外的小型炮舰,尚且太大;团练(湘军楚军淮军)和绿营水师都大量使用小舢板对抗太平军的小船队。这里面常用的战舰,我们提一种比较大的,叫长龙船:长四丈一尺,船头两门八千斤炮,船舷共四门七百斤炮,船尾再有一门
在很多人——甚至是很多饱经战火考验,对世界和世界军事变化深有了解的人物眼中;这才是中国需要的船舰;无非是大量小船舢板,或者稍少的但更加机动的木质铁壳蒸汽战船——在江河巡航缉私,保卫河口海口;这是中国国力能够支撑的,也是对中国最有用的。
客观上,这话说的没错;但是问题是:小船可以防御漫长的江河流域,众多海口;但是却无法正面对抗敌人的全力一击。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第一次目睹了rn的rated ships。然后包括中日之间在台湾的冲突,让另一些人认识到,没有真正的主力军舰,就算是处处设防,也其实等于处处无防。对手砸开了你的炮台跑船,照样是畅通无阻。
李鸿章明确地向光绪指出:“缉盗轮船”和“巡洋水师”都是必须的。既要用轮船逐步在江河中替换掉巡防缉盗的小船,也要组件现代化海军争夺至少是海岸线附近的制海权。
这个想法后来进一步精细化成了“守口铁船”和“铁甲舰”——木质铁壳轮船和小型炮舰在江河口和海口,铁甲舰在大洋上。
说点题外话,这里巡洋水师,指的是巡航大海的海军战舰;和我们今天汉语的巡洋舰正好反过来,在大嘤体系里,除了侦查巡洋舰,真正的巡洋舰队是在殖民地巡逻缉盗··· ···不必过于深究其中的不同;那个年代对巡洋舰这个词尚且没有翻译定式,要等海军外购超勇杨威时,还被叫做快船而非巡洋舰;单纯的选词不同。
有了想法,下一步就是裁撤旧水师(压力很大,省略一万字),组件新水师(困难重重,省略两万字),然后财政困难,停购新船(···);本来新海军就是挪用关税款项,南北洋诸省倾尽全力,甚至举债建造的;到了后期各省不愿出力,海军衙门又一再被三海工程,颐和园借款;一再声明不动用国家正式资金的项目最后挖空了最后那点国库,维持现有舰队还需要大量资金··· ···
结局就不说了。但是故事是这么个故事:大量木质小船,后来是蒸汽炮舰堵江河,炮台堵关键海口,应对小规模冲突或者内部全面战争;然后组建铁甲舰队,在外海打死敌人的大规模舰队;至少设想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