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2日,是所谓“南海仲裁案”宣判的一天。。
在此之前,美军舰只多次闯入中国南海岛礁12海里之内,2016年5月9日,美军威廉·P·劳伦斯号驱逐舰再次闯入我国永暑礁12海里以内,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哈里斯表示,美军“必须做好今夜就向中国开战的准备”。
6月,美国再次派出里根号、斯坦尼斯号两艘航母编队,驶入南海周边。两艘航母、十余艘军舰逡巡在南海周边,结合哈里斯的叫嚣,其用意不言而喻。
同一时间,中国也调兵遣将,在南海地区集结重兵,北海、东海、南海三大舰队所有主力全部汇聚南海,海军司令吴胜利、南部战区司令员王教成等四名上将坐镇,出动上百艘舰艇、数十架飞机和岸防导弹演兵南海。
此外,中国还征召了海军退伍士兵参与行动。
同时,火箭军也参加演习。半年之后,CCTV在新闻中披露,“2016年7月,南海方向战云密布,火箭军与海军展开联合行动。我海军舰艇编队不畏强敌、迎难而上。千里之外,火箭军某基地接到联合作战指令,数十枚新型导弹引弓待发。”
先请注意那“战云密布”四个字,然后再注意“引弓待发”四个字。
针尖对麦芒,你美国不是说“做好今夜与中国开战的准备”吗,你要战,那便战。
美国怂了。
两支航母编队悄不吱声的溜走了。
2016年12月,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表示,菲律宾将搁置“南海仲裁案”。
题主要问中菲南沙群岛争端是怎么和解的,它就是这么和解的。
中菲南海争端的搁置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其意义深远。是中国前些年外交上的最大胜利,奠定了中国在南海的主导地位;但对应着也让中国一度高估自身力量,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南海仲裁案前,中国的应对策略是存在严重失误的。早期国际法学界和政界对中方“历史性权利”主张过于乐观。认为“历史性海域”主张即使有缺陷,南海法理上也是有利于中国的。即使仲裁结果不利,中国也可以援引加入《海洋法公约》时对仲裁条款的保留不受管束。
但接下来,中国的主张被菲律宾方面(背后显然有其他国家和某些法学家指点)破解。一个是不提岛礁归属,而是迂回咨询岛礁性质,间接批驳中国的“岛”主张;另一个是承认中国渔业资源利用的历史性权利,但否认中国由历史性权利演绎出来的的对于涉及海域的管辖权。菲律宾的这一主张十分巧妙,中国确实难以应付。菲律宾只要有部分主张得到认可就可以得到美国背书;而中国难以承受完胜以外的结果。此时完胜已是不可能,中国只能声明不应诉。因为对中国来说任何一个主张被驳回都难以招架国内外压力。然后仲裁庭为中国指定了一名日本专家为中国辩护(这就是那张著名双方照片上中方唯一一人的来历),但日本立场本身就偏向菲律宾,只是面子上的“第三方”,该法官又没有中国团队的支持,结果一定会一边倒。
这就给了菲律宾、美国等国发难的机会。中国只能硬碰硬回击对手,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2016年中南海阴云密布,中美面临第一次区域主导权正面冲突。具体情况其他答案说得挺多了不多赘述,结果是美国在最后一刻怂了,灰溜溜地撤走,“亚太再平衡”就此破产,“韬光养晦”也就此被迫终结。
原本冲锋陷阵的亚太国家看到美国无意为他们真的撑腰,纷纷调转车头与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美国只剩下偶尔派军舰来遛弯,再无当年阵势。从此,南海成为了中国的势力范围,没有国家再在南海与中国直接对立。东盟会议上中国的“朋友”越来越多,中国也确实诚心对待菲律宾,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其他国家。因为中国迫于无奈证明了自己才是南海的主导力量,东南亚国家“经济靠中国,政治靠美国”的骑墙开始扭转。
这是中国一次大胜。但也如开头所说,这次胜利给中国造成了过于乐观的判断,国内认为中国国力极大接近美国的声音高涨(事实上中美国力仍然悬殊),在行动上更加进取。因此碰了些钉子,与问题无关等有相关问题再谈。
此次事件后,美国外交圈子本就在2011年左右大辩论失败的“对华接触派”彻底失去影响力,对华遏制成了美国政界绝对主流。特朗普的对华政策是有全国背书的,分歧只在于怎么做而已。
总的来说,南海争端中国前期准备不足,判断有误,导致中国只能拿出硬实力来捍卫主权,却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后期有得有失,但考虑到随着中国国力提升与美国在西太平洋迟早会有这样一次摊牌,可能也是难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