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题主邀请~
已更新完
简单说下,日本国会在战前称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两部分组成,贵族院的议员多为包括皇族和华族在内的终身制,而众议院则是民选议员。贵族院在战后废除,改为参议院。
两院斗争包括了明治末年到大正时代上下两院以及藩阀政治和宪政运动的矛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桂园时代”~~西园寺公望和桂太郎的话事权争夺战。第二部分则是两次护宪斗争。前情提要是伊藤博文的1900体制。
从时间线来大致看下:
明治以来,国家权力多数把握在八大元老的手里:伊藤博文,山县有朋,黑田清隆,西乡从道,松方正义,井上馨,和大山严。总理由元老选出,再交由天皇授命总理组阁。
期间总理和阁臣多数由萨长藩阀担任,采取黑田提出的超然内阁主义(政府以超然态度持公正之道,立于政党之外),和被在野党(民党)把持的议会处于实际上的对立关系。民党惯于动用宪法否决各种提案,令到内阁施政举步维艰,到了后期,两大在野党联合更加紧密,政府不管提出何种预算案,民党都不管好坏先拉黑了再说,而内阁无法则采取各种花招应付包括强力解散议会请天皇下诏等。
于是伊藤认为这样药丸,提出组建政府党的构想,和在野党抗衡,受到山县有朋派的反对。最后在门生和追随者的支持下,伊藤于明治三十三年(1900)成立了政友会,实现了藩阀政党化。并在同年组阁,阁员大多为政友会成员。另外在众议院占据了超过三成的席位,于是如此一来,内阁议案终于能在下院顺利通过。
而另一方面,当时在贵族院的最大组织乃是坚持超然主义的”研究会“,研究会成员大部分是以子爵和男爵为主的中层贵族,其领导者清浦奎吾乃是山县有朋的有力支持者之一,执行以会派拘束)为主的”决议拘束主义“(站队式投票)。山县派的另外一个支持者则是”茶话会“的核心人物平田东助,茶话会的成员以勅任议员(即官吏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这两派加起来占据了贵族院约半数席位,于是往往下院通过了的议案,上院又愉快的否决了~
1900体制之后,勉强进入了平衡过渡的”桂园时代“,公家出身的西园寺是伊藤博文的弟子,而长州藩的桂太郎则是山县有朋的弟子,又分别代表政党派和藩阀派。两人在明治-大正期间多次交替担任首相并组阁。
明治三十四年:在伊藤博文的支持下,第一次桂太郎内阁诞生,任间打了日俄战争,最后在米国调停下,和俄国签了不怎么令民间满意的朴茨茅斯条约。
明治三十九年:因为日俄战争所带来的军费支出令到国库药丸,又加上日俄条约实在不尽如人意,在日比谷抗议之后,桂太郎下台,和西园寺达成盟约,由对方组阁,并把贵族院划定为桂太郎的势力范围,西园寺则是众议院,此次内阁属于双方妥协的产物。西园寺任内还干了挺多实事的比如铁路国有化,主要是收拾桂太郎的烂摊子。。。
明治四十一年:过去两年中西园寺派(以原敬内相为主)很心急的想把另外一派清除,结果引发山县有朋派的强烈反击,逼迫西园寺内阁请辞,于是桂太郎得以上台组建第二次内阁。期间发生了幸德秋水事件(大逆事件),即以幸德秋水为首的十多个社会主义者(==)试图谋杀天皇,事件发生之后,桂太郎内阁因为搜捕太过处理不当于是下台
明治四十四年:桂内阁倒台之后,西园寺第二次上位,期间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在对华战略上西县有朋和西园寺内阁又一次发生了矛盾,西园寺主张静待观望走着瞧的政策,西县派主张出兵占领满蒙,于是撕逼不断。。。西园寺本人是比较经济派的官僚,主张以发展经济为主,大正改元之后,提出裁减军费并否决了”增师案“(陆军要增加两个师团的编制),引发陆军强烈不满,陆相向天皇上表称有他无我。。。于是西园寺再次倒台,第三次桂内阁得以重掌政权,桂园时代结束。
之后进入两次护宪斗争~
大正元年末: 桂太郎仓促上台,各方势力混乱,又摆不平陆海两军的矛盾(实际是对海军压制了),情急之下,只好请求天皇下诏为自己站队,包括留任海军大臣。。。
大正二年:尾崎行雄和犬养毅组成宪政拥护会,提交了针对桂内阁的”不信任案“,民间对”阀族打破宪政拥护“的诉求也日渐强烈,爆发了几次动乱,期间桂太郎都很鱼唇的一次次动用了天皇诏敕强力弹压,还意图重组内阁。他的所为恰好是火上浇油,社会舆论一致认为他滥发诏敕的行为不能忍,混淆了日本宪法里”宫中府中之别“的原则,反而驱使民众情绪高涨,于是桂太郎组阁不过两个月就下台了。
桂内阁解散之后,海军的山本权兵卫大将被元老推上台当首相,山本内阁大部分为政友会成员,是实质上的政党内阁。期间最大的改变是废除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即非现役武官也可出任陆军或海军大臣,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军部的影响力和动不动就要以请辞来威胁内阁的坏习惯(参照上面西园寺的第二次下台)。之后发生了贪贿的西门子事件,群众暴动,山县有朋授意贵族院削减海军预算,向山本内阁施加压力,无奈惟有集体请辞。
大正三年,山本下台之后,没人愿意接手烂摊子,元老会的推荐人选德川加达和清浦奎吾也都未被接纳(清浦内阁实际上存在了数天就被推下台了,史称鳗香内阁或幻之内阁),于是找到了曾经担任第八任总理的大隈重信,以立宪同志会为主,加上公友俱乐部和中正会,组成了宪政会。意在牵制之前的最大政党政友会。
期间在山县有朋的施压和授意下,陆军增设两个师团的事情又旧话重提,大隗为了可以顺利在议会通过,于是解散议会,授意大浦兼武内相操作选举。
选举过后,政友会惨败,于是以大浦在选举和陆军案中行贿为由,提出内阁不信任案,但因为此时已经变成少数党派,所以都被强行压制,陆军增师案也被通过。同期大隗内阁的对华21条也颇受诟病,于是内阁于大正五年请辞下台。
大正五年,大隈内阁总辞后,受山县有朋推举,陆军元帅寺内正毅上台组建超然内阁,除海军大臣外全内阁成员为山县派官僚或者军人,没有任何政党成分,大隈派的宪政会宣布与其不相往来,政友会重新成为第一大党。寺内内阁一开始推行政事还颇为顺利,但大正七年时,顺着通胀物价飞涨,此时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协约国出兵西伯利亚干涉,军方大量购买市场上的大米令到物价更加恶化,于是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一系列抗议游行暴动等,参与者数百万众。。。寺内内阁因故请辞。
大正七年,平民出身的原敬被推选为总理,这是一个非贵族化的纯政党内阁。原敬为人圆滑且手段缓和,在满足陆军需求(主要是能忽悠好山县有朋以及对军费预算极为有求必应)的同时竭力发展经济振兴产业,整合主要以铁路为主的基建,推进教育,改进选举制令到政友会的地位更加不能动摇,缓解外交矛盾。。。。干得有声有色,他执政的数年间被认为是大正民主的巅峰。
大正十一年,原敬被刺杀,之后开始了一段混乱时期,藏相高桥是清仓促间接手了政友会总裁与总理一职,但高桥虽然是极为优秀的财务官员,其他方面能力却不突出,数月之后就因为阁臣牵连引咎下台。之后又经历了数届超然内阁,前后由加藤友三郎和山本权兵卫担任总理,大正十二年发生了刺杀裕仁亲王的虎之门事件,山本内阁请辞,最后在大正十三年初由清浦奎吾组成官僚内阁。
清浦内阁全员由贵族院成员组成,被舆论称为特权内阁。这个实际上是过渡性内阁,只有半年的固定任期,其他三大政党也不太买账。这时宪政会和革新俱乐部率先发难批判清浦内阁,并寻求第一大党政友会的支持。政友会总裁高桥是清考虑到横竖人家半年就要下台,于是不太愿意参与进去,期间政友会内部产生分裂,半数多一点的会员组成政友本会,支持宪政会和革新俱乐部。
高桥是清无奈,同意与另外两派和谈,共同组成护宪三派对抗内阁,引发了第二次护宪运动。
大正十三年五月的选举中,护宪三派大胜,宪政会成为第一大派系,总裁加藤高明组建了护宪内阁,自此开始了政党内阁时代。
然后回答下题主追加的问题= =
两院的分歧矛盾是仅仅局限于超然内阁以及政党内阁吗: 超然内阁和政党内阁不过是一个称呼,便于区分官僚门阀派和议员派,实际上分歧是方方面面的包括陆海军争斗,军费开支,预算案,对华政策等
第一次护宪运动中的护宪指的是什么意思: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去贵族门阀化,取消特权,推进民主议会政治,保护宪政。依托的就是宪法。。。或者说明治维新以来的成果
提高众议院议员选举的门槛是否对贵族院有利是否有利于制约政党政治:某种程度来说是的,1902年之前,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资格是每年交税至少15元,当时的15元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至少限定了中层阶级以上的人才能参与政治。1902年之后,被选举权的门槛取消,选举权改为10元,意味着底层平民无法获得投票权。
原敬所反对的普选与选举众议院议员的规定是否是相同的:不同,原敬在1919年修改了选举制度,包括把选举权门槛由10元降低到3元,还有把大选举区(每个大区可以有复数党派的复数议员当选)改成小选举区(每个小区只能有单一议员当选)。这个做法的目的是令到票数更加集中以及令政友会(或者其他多数党派)可以占据多数议席。而民间所呼吁的普选则是完全放开选举限制一人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