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一方战损很小,对方却伤亡惨重的战役? 第2页

           

user avatar   gui-zi-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我就说一个极端的:郑成功反攻南京,在镇江大破清军之战。这一战,从清方记载,清军一万五千余人几乎遭到全歼,特别是不可一世的江宁八旗,被吊打致残。

而郑成功的重装步兵,据现场目击者后来写成的《先王实录》的记载,只有数人伤亡,其中在对满洲骑兵的厮杀中,竟无一阵亡,仅有数名重伤。要知道,《先王实录》在论述郑成功近一生的军事生涯中,一点也不掩盖郑军的失败与损失。

下面,我就根据双方不同文献的记载,在加以综合,考订后,还原这一惊心动魄的战役原貌。(备注,此文做为早几年我曾发表的长文中的一部分,曾在天涯等网站上发表过,现又做了些校正与修补)。

正文:

当一流骑兵遇上一流步兵


明永历13年,公元1659年4月28日,舟山的清军守兵"有幸"目睹到东半球最强大的舰队蔽海而来的浩瀚与壮观。两天功夫,明清曾血战多年,数度易手的舟山就成为这些"不素之客"的第一个战利品,守兵连同一百多艘水师船只被吞噬得干干净净。


这支简直像从天而降的庞大舰队,来自福建厦门,大明国姓爷郑成功的大军。

在晚明抗清史中,郑氏集团是一朵奇葩。他们依仗无敌于海上,"致富敌国"的实力,仅凭厦、金二小岛,抗拒着满清半个帝国的力量。而且,郑氏兵舰纵横沿海,来去自如,清廷海禁莫之奈何,"南取米于惠潮粮不可胜食矣"、"中取货于兴、泉、漳饷不可胜用矣"、"北取材木于福、温,舟不可胜载矣"。因此,根据地仅仅300多平方公里的郑氏集团,养兵却多得惊人。兵力建制达72个镇,其中"戈船之士17万,以5万习水战,5万习骑射,5万习步击,以万人来往策应"另有铁人兵万名。



就在江浙清军还以为他们接下来要进攻宁波时,郑成功大军三千余战舰扬帆北指由吴淞口浩浩荡荡直入长江。随后以破竹之势攻克满清苦心经营的瓜洲防线,直抵镇江。

一时周边汉民"闻风者慕归"。然而,南京方面的清军动作还是迅速的,不待陆续登陆的郑军扎营,江南提督管效忠已提领重兵杀到。管效忠是个老资格的汉军旗人,入关前就从明军"弃暗投明"了,骑射武艺"勇健绝伦"。入关后更是卖力表现,靠着屠杀本族同胞作为晋身阶梯,自然仕途顺畅,官至江南提督。此次遭逢大敌,不敢怠慢,短时间内凑集了一万五千人的队伍。看来,南京地区十多年来的相对平静,清军却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战备水平。只是这支军队也是一锅大杂荟。既有汉军旗、各州县绿营,也有原李闯部改编过来的陕西骑兵。而中坚力量来自江宁将军喀喀木派来的至少两个协领、约十个牛录的江宁八旗满兵。洪承畴曾主持南下大局多年,深深迷信清廷主子这支力量,认为治理江南所恃者,惟靠江宁满兵。人数不多,质量却在整个江淮大地无有其匹,"先声足以夺气,临敌足以摧锋"(洪承畴语),攻剿华南各路义师所向披靡,锋锐始终未挫。

然而,历史总喜欢给征服者们出难题。

这回,他们碰上了汉人中的硬茬子。郑军刚刚开始登陆,就显示了训练有素,从容不迫的军事素养,各兵种迅速列好队形。第一阵前队持长矛,后队一手执藤牌,一手握着当时流行的云南斩马刀。第二阵则是清一色装备倭铳的"洋枪队",垫后部队则持大刀。每队根据兵种不同,各有各的队旗,五彩旗、蜈蚣旗缤纷夺目,华丽雄壮。这样的阵容,也令郑军自己倍感豪迈。

随征的郑军户官杨瑛后来在私史《从征实录》中宣扬,大军的气势令管效忠"未敢打仗,退去十里下营"。这的确是支令人敬畏的军队。 今天研究中欧海上强权历史的权威学者杰克。沃勒斯,也曾说过:"荷兰人不管怎么做。。。都不可能抵挡得了国姓爷在台湾送上岸的那支庞大而纪律严明的军队"。然而,至少江宁满兵们却远没有被这种表面上的气势所慑服。从当时情况来看,清军的后退整队主要是出于天色已晚,为次日正式开战做准备。郑成功也不敢大意,令郑军连夜抢占镇江郊外的银山布阵,到次日天亮,布署尚未完备,清军却早就调整好状态,出其不意的抢先发起攻击。

值得今人庆幸的是,《明季南略》的作者计六奇当时正在江南,加上郑方杨英写的《从征实录》。两部写实水平都很出色的史籍,分别站在对立的立场与角度,对这场激烈的对攻做了详实纪录。

这恐怕也是中国古代漫长的战争史上,细节记载最为详细的一场战役。从总体兵力上看,郑军约十万人,而清军仅一万五千,数量对比失衡。但《明季南略》根据清军的情报指出,郑军虽多,却大半为"伙兵"即后勤补给兵,驻留海舶上。真正精锐的野战兵仅有三万,几乎全为步兵,且未全部上陆。而一万五千清军之中,骑兵占一半,约七千多人。因此,从实战人数上讲,郑军优势很小,且清军骑兵占优,故而清方不仅对郑军步兵"甚轻之",主帅管效忠为了摸清对手主力的位置,竟将马队分散成五路,分头冲击郑营。

自入关定鼎始,"从来满兵所到,贼即败亡",长年的所向无敌,养成了满洲八旗藐视汉族军民,目中无人的心理定势。

攻击郑军中军营的一路人数较多,1800骑。满兵先像通常那样齐声大喊三声,以"先声夺气"造成一种震慑力,这1800骑又分三波,秩续严整,在狂飚电驰般的冲击中熟练的向对方射出一排排利箭。他们人数不多,却用严密的队形凝聚成滚滚的马潮,伴随着群马的嘶鸣和凌厉的箭雨,在柔媚灵秀的江南大地卷起一团狂风。这样的气势,一般的抗清武装在交锋前,心理上就被紧张与压力沉重的笼罩着。当对方的整齐有序又气势汹汹的铁蹄将脚下的大地震踏得轰隆隆颤动时,再热血的汉族武装,如未经过腥风血雨的洗礼,也难免心虚得喘不过气来。在对手一阵阵箭雨射中慌乱,继被对手头波马队冲乱阵脚,又在第二波冲杀下形成决堤般的大崩溃,然后像羊群一般任由背后的满洲骑兵践踏、残杀。。。。。

然而,大敌当前,郑军却只排出三小队步兵迎战。第一排仅二百人,他们是瓜州之战夺取首功的周全斌右武卫部,周全斌是明末清初少见的将才,不仅骁勇善战,还富于韬略谋划,军事素养全面。其战略眼光与全局分析能力甚至在郑成功之上。可惜,他在郑成功眼中的价值不过是个战将。做为第一波迎敌敢死队,在岸上岸下全军万众瞩目下,周全斌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式。将长绳置于士兵身后,规定"有退至绳者斩!"。排布刚定,第一波满洲八百铁骑霎时冲到,迎头撞上铜墙铁壁一般"屹然不动,俱以团牌自蔽,望之如堵"的郑军。跑到跟前的满兵们无不感到恐怖,他们此番遇到的是祖先都未见过的"狰狞魔鬼"。对手从头到脚,被四十斤重的铁甲包裹着,或者干脆说整个人体被塞进一具铁壳里。"皆戴铁面,着铁裙,执斩马大刀,并载弓箭"(《闽海纪要》)。而且那铁面"只露眼耳口鼻,妆画五彩如鬼形"(《台湾外纪》)身"绘朱碧彪文",看上去就不免让人发毛。何况铁甲又"箭穿不入",无数轮箭雨过后,伤不了他们一根寒毛。


其实,满清虽与郑成功交手多年,但这样一支新式郑军,却是此前谁也没领教过的。三年前护国岭之战,郑军在杀死满洲镶黄旗副都统阿格镶的战斗中,因其人一身俱铁,使郑成功深受震动。开始不惜工本的装备他的步兵,依仗雄厚的财力,以及强大的军事手工业,再辅以郑军传统的、严苛的体能训练。终于锻造出一支"虽步兵皆铁铠"的精锐陆军。


  满兵自先慌了三分,按当时的打法,如遭遇坚阵,则骑兵"反退数丈",然后"加鞭突前",力图冲破对方阵形,再一举蹂躏之。然而不论满兵怎样策马强冲,或对之刀砍箭射,却徒劳无功,反被对手以斩马刀杀得血肉横飞。好在对手第一排人数不多,总算有300骑满兵从缝隙和边缘突入过去,直取第二队。第二队郑军也是铁兵,且人数多几倍,他们是一台更可怖的高效屠杀机器,一番快刀斩乱麻般的砍切,300满兵连人带马全被剁碎。惊人的血腥场面,将后面的满兵深深镇住了,自入关以来,什么对手都打败过,何曾见过如此凶残的魔鬼? 心理防线一动摇,掉头就逃,反倒挡住第二波满骑。不过女真部队自古就有"败则复聚而不散"的纪律素质。何况征战四十年,更历练得疾如风止如山,一见形势不对立即全体站稳阵脚,毫无混乱。重新编队,再向郑军射出一轮又一轮箭雨,尽量打乱郑军的队形。

  富于战争经验的满人深知重甲步兵的致命缺陷是"战胜不能追赶,战败则难收退"。于是调整战术,远距射击,耐心的等待对手在持续火力下不支。可不论倾泄多少箭雨,郑军仍自岿然不动,始终无一人倒下。而满洲骑兵也沉稳老练,不慌不忙,就在他们身后,是一群群满载箭枝的驼队,足以保证他们的火力持续性。





当一流骑兵遇上一流步兵(下)


照这种打法,清军掌握着战斗的主动,尤其是他们找到了铁兵们相对薄弱之处:脚部。

果然,郑军终于被射得不耐烦了,承受的临界点一到,坚固的阵形一瞬间松动了,郑兵纷纷脱离了原先的位置跑开。可没多久,满人发现,对方不是在逃跑,而是在齐声的怒吼中,一齐披着笨重的铁甲迎着箭雨冲了上来!更令他们毛骨悚然的是,这些铁人跑起来不仅不慢,反倒"疾走如飞"!以至尚未回过神来,郑兵已杀入马队。

早在建立铁甲军之初,郑成功针对重甲的缺点,进行了高标准的体能训练。重甲兵都是反复经全军考核选拔出的健儿,每天全副披挂早晚训练两次,长年累月"惯习如常"。他们"每班带班长六员。。。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带战裙、手臂、披挂随后,遇战便穿带,行伍免劳顿"。平时有专人挑着盔甲随队,临阵时才披挂穿戴,以保存体力。尤其厉害的是他们在冲锋中保持"三人一伍"的队形,破阵时,由执藤牌的士兵掩护两名队友,一兵砍马一兵砍人。他们所持长刀格外锋锐,"盖铸刀时,用铁匠百人挨递打成此一刀,故锐特甚"。一刀下去"锐不可当",有的满兵连人带马就变成两段!在这种惨无人道的屠虐之下,满人被杀倒大片,剩下的纷纷逃命。但好在满人动作敏捷,仗着扎实的骑术,不多久便将铁人兵甩开一箭射程之外。连续遭受如此恐怖的打击,一般的队伍在精神上早就垮掉了,但满兵却仍未溃散,与第三波骑兵汇合后重新整队迎战。

管效忠见连败两阵,忙将汉人部队的鸟铳、行营炮调到满军阵后,为之压阵,一旦再败阵,就以火器截杀郑军,以掩护满大人撤退。又将另三路马队全部调来,只以一千余汉军八旗牵制其它的郑军。四五千满清骑兵重整旗鼓,再次向铁人队发起凌厉的冲击!

连战两阵的铁人队多少有些疲惫,此时又被满人突然的反击弄得措手不及,但见阵中白旗挥舞,郑兵纷纷向两边跑开,许多人逃退不及则吓得伏在地上不动。清军气焰大张,加速"驰马突前",眼看就快接阵,不料对手"溃败"的阵地后方,早已排列着整齐的火器队!"鸟铳、行营炮、弓箭齐发,炮声震天地","铳炮矢石不啻如雨"。当时的郑军的炮兵在硬件和素质上也堪称亚洲最优秀的。


台湾学者江树生曾引用另一位台湾学者的话:"只要对国姓爷的火炮及其使用方式加以分析,就不免令人讶异于他麾下军队的现代化程度"

在这样的炮火杀戮下,满汉旗兵一批批人仰马翻,被"击死千余,余军惊溃",一时阵脚大乱。刚才还"逃跑"的郑军步兵迅速返身杀来,冲入溃兵大砍大杀,杀死满洲协领、佐领多名,还阵斩汉军八旗白姓、王姓两名选锋将领。在后方压阵的管效忠的亲兵队也被败兵冲乱,但八旗兵仍未就此放弃战斗,在起初的惊惶后,迅速稳定下来,重新保持着队形,一直到退到银山之上终于压住阵脚,整好队形后,再度发起反击!"乃走山上,久之冲下",而且是"尽行下马死战"的倾力一搏,依仗坡度带来的冲击力,向下逆袭追兵,有的还瞄准郑军脚部射箭,这一招很厉害。


几番遭受痛击仍保持不溃,并一次次组织凌厉的反击,足见女真人确实不是一般的军队能打垮的。南宋抗金名将,堪称步战大师的吴璘,就称叹金国女真"令酷下而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而满洲女真何尝不是如此?应该承认,他们的纪律与组织耐力是惊人的,为什么大部分明军、义军同他们交手常常百败而难一胜?


虽然今天的网络上,一直就满洲女真与金国女真是不是同一种族,存在激烈争论。

但仅就作战特点、风格传统上看,二者惊人的一致。吴璘曾说,金军有四大长处:即骑兵、坚忍、重甲、弓矢。其中骑兵、弓矢、重甲为北方民族的军队所常有。但唯独"坚忍",却是女真人所独有的鲜明特征。西军出身的吴璘对此体会最深,他总结宋军与西夏骑兵的交手,往往在"二度进却之间"即可定胜负。宋初的辽军则不但更弱,而且非常散漫。对宋军“成列而不战,俟退而乘之”。一旦遇上宋军精锐,则“退败无耻,散而复聚”。

只有女真人的金军,却“胜不追,败不乱,整军在后,更进迭却,坚忍持久",这与郑军面对的满洲八旗何等相似?宋人记载"虏流有言曰:不能打一百余个回合,何以谓马军?"。所以即使岳家军这样最顶尖的汉族精锐,亦要经历"鏖战数十合"的苦斗方能制服他们。

如今的郑家军,面临着岳飞这些先辈一样的考验。可以说,女真人能一再从白山黑水席卷中华大地,绝不是侥幸的。他们是汉民族最凶险的敌人。

只可惜,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这回碰上了汉族人里边的异数。郑成功用"狼野猛戾之徒"来形容手下这帮兵。而在西方人眼里,郑军远比同时代的欧洲军队"更有纪律,战斗力也更强"(《决战热兰遮》)。更何况,舍马步战的旗兵在近身交手上更是自找苦吃。北方少数民族的肉搏技击水平不敌汉人,这是历史传统。相反,郑军见满兵下马,越发精神百倍,以一当百的反推过来,虽有人被清军飞箭"射中其足",却毫不在意,"拔箭更战"。

于是,一边倒的屠杀上演了。满兵的冲击迎头撞上的是铜墙铁壁,且又背靠山坡,进也难逃也难,在铁人阵惨无人道的反推之下,无不迎头被辗压,真个是砍瓜切菜。如此无还手之力的杀戮,令满洲将官们倍感绝望,甚至连赐号"巴图鲁"(满语勇士)的协领们也不顾一切的弃军而逃。管效忠也身陷重围,被铁人兵三次砍死坐骑,还有一次干脆被铁鞭打下马来,他亡命挣脱,让死党背着好容易捡出一条命。

指挥者们的逃命竞赛宣告八旗兵"坚忍"的组织力终于彻底瓦解,士气像大山一样崩塌了。逃不及的尽成刀下鬼,逃上坡的则各个魂飞魄散,苍促间未及上马的,和刚上马的挤作一堆,又冲乱阵后的火器兵和各队绿营。大伙汇成一股逃命的洪流从银山的后山坡上奔泻而下,此处恰恰又坡势陡翘,狂逃者马失前蹄,成片成片的绊倒,滚滚如洪潮怒涛。当时朱舜水恰好也在郑军中,亲眼看到了"满兵断胫折股,虏马载伤惊驰"的狼狈相。而清军后队则踩着死伤的同伙没命的向坡下乱冲,然而,坡下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地貌,道路狭小,河沟纵横。更要命的是,又恰逢大雨,身披绵甲的满兵马队同绿营步队成千上万的挤在泥泞中。"过沟者死于沟,过河者死于河",其状惨不忍睹。弱者被挤坠马下,生生被人畜踏进泥水深处成了肉泥。强者亦陷于泥淖,脱身不得。郑军在背后无情的追杀着,这些胜利者熟练的脱掉铠甲战靴,赤脚冲入溃兵中纵情宰割旗兵。"往来剽疾",冲到哪,哪里就卷起一股血雨狂飚,满兵"填满沟壑,遍野横尸",严酷无情的郑军一直追杀出十里之远。不仅满兵被"杀戮无遗",连绿营也所剩无几。据清方事后统计,常州绿营300人仅逃出37人,镇江500绿营,仅80名骑兵逃出生天。管效忠亲带的4000多满汉骑兵仅140人逃回南京,且人人"魂魄尤惊,策战者鞠缩不前"。而遭受打击最沉重的,则是不可一世的驻防江宁满洲八旗。目前从清方残缺史料中找出的有名字可考的满洲阵亡军官,即有正黄旗佐领宝金泰、和硕额附正蓝旗萨尔泰、二等轻车都尉猛格图、镶黄旗骁骑校巴哈里、正白旗骁骑校阿哈尼等人。(阵亡八旗武官的情况,均取自清方官修《国朝耆献类征》、《八旗通志》等)

另外一千多作牵制任务的汉旗骑兵习惯于跟着满人虎假虎威,见满洲主子被打成这个样子,也屁滚尿流的四散逃入银山深处,又被郑军"伙兵"搜山,杀掉大半。

清军用来驮载装备的大量马匹、骆驼、及盔甲、弓箭、鸟铳尽被缴获。如此辉煌的胜利,郑军自身重伤、牺牲一共才数人,而且牺牲者还是被清军汉人的炮火击中所致。也就是说,郑军以0死亡代价斩杀数千满洲铁骑,这恐怕是汉满交战史上绝无仅有的伤亡比了。朱舜水一生以大明遗臣自命,矢志抗清,备受艰难屈辱,经历了无数生离死别,不知多少亲朋戚友死在清军的屠刀下。如今终于有幸目睹了一场淋漓尽致、有如牛刀宰鸡般的杀虏比赛,心情大快。在给日本友人的信中,他眉飞色舞,得意的极尽渲染满兵"浮尸积野蔽江,幸存者束手就缚","虏骑所称弥悍骁雄者,歼夷略尽"的场面。

镇江之战,恐怕是满兵输得最窝囊的一次,被对手从正面无代价的碾压。影响太过恶劣,对人心士气的打击太大。即使后来靠着一帮绿营的卖力表现,成功为南京解了围之后,清廷仍将江宁巡抚蒋国柱锁拿进京,严加痛惩。提督管效忠削去一切职务,籍没家产发配为奴,从此消失于史籍。满洲协领(正三品)兼巴图鲁费雅住、札尔布;佐领当都、巴尤、布达什一律立即绞杀,家人和家产充公。佐领喀福纳、查都、拖辉、布颜、希佛讷被革职为奴,鞭一百,家人和家产充公。(均见《清世祖实录》卷133)

南京驻防满兵一共不到20个协领及牛录佐领,除去前后战死约10个(包括后来的解围战),幸存者又被绞死5名协领和佐领,革职为奴5名佐领,可见整个驻防满军基本打光了。喀喀木不仅成了光杆司令,自身也被清廷大臣议罪,大概是顺治想给八旗留点面子,以喀喀木在解围战中"功大",格外加恩,保留原职。

清方镇江守将高谦、知府戴可进在城墙上目睹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战后毫无脾气地向郑军交了城。郑军入城"市不易肆,人不知兵"。一万五千名满清军队被野战全歼,对大江南北的振奋可想而知。淮安漕运总督亢得时因援镇江失利畏罪投水而亡。沿江各州县"归附者接踵而至",纷纷迎降,仅高级文武官员投诚就达二十人。在芜湖江浦县,200清兵面对冒失登岸的4名郑兵竟不敢动手,未几又有4名郑兵登岸,就把清兵吓得一哄而散,8个郑兵占了一座县城。在和州,一群贫民无赖假冒郑军旗号,狐假虎威的恫吓清军,竟吓跑守将、知州,唾手得了一个大州。

满清入关都十五年了,画风却在发生着如此的反转,这对年轻的满洲皇帝顺治来说,是一个令他身心发狂,近于绝望的打击。

(完)

添加:此文内容,截取自《南京反攻到厦门会战-----大明抗清最后的落日余晖》,本文只截取了镇江之战的一部分内容,并稍作修改。特此声明!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大刘的降维打击多精妙,哪像你废话那么长


user avatar   ren-liu-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戚继光灭倭算吗,当然战斗规模不是很大,但战损比……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牺牲陈文清等3人。

白水洋战斗:我敌对比:1500对2000余,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己方牺牲陈四等3人。

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牺牲陈文彪等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己方无一人牺牲。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己方阵亡90人。

福清葛塘之: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平海卫战斗:斩首2622颗,己方牺牲金渔等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己方牺牲童子明等24人。

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己方无一人阵亡。

蔡陂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己方牺牲31人。


user avatar   Fourthforce-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方战损很小,对方却损失惨重,这个战损很小和损失惨重如何定义?人员/装备损失比例达到X?一方战略目标完全达成另一方满盘皆输?即使使用苛刻的统计标准,依然可以罗列出一大串,这里就不挨个报菜名了,不过为了让题主有所收获,还是罗列几种常见的情形

前机械化战争时代及以前的都没有兴趣,只提机械化战争时代的情况

实际上最后的根本原因只有两种,一是火力有代差,二是组织度有代差。训练度有代差勉强算一种。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火力太鶸打不死太多人

火力有代差的案例随便举一个,太平洋战争中的布干维尔战役中日军第6师团的死亡冲锋,带了不到1000发山野榴炮弹主动进攻死亡5000击毙美军不到300人。没错,就是南京大屠杀的那个第6师团。就是最早的7个镇台之一的第6师团。没有弹药掩护的人海冲锋就是送死

当然还有更极端的案例,俾斯麦海海空战,美军航空兵把日军运输船一艘艘炸进太平洋喂鱼,日军第51师团数千官兵直接在海上被消灭,美军的损失只是少量飞机,可以说是一边倒的屠杀

这种火力上的代差造成的损失悬殊常见于工业国对农业国,比如经常被乳的国军的对日军战绩。而工业国对工业国军队的合围战也在很多时候都符合这一情况(同时,合围战往往会造成被围方陷入混乱,降低其组织度,使之易于被消灭)。比较著名的是苏德战争期间双方的历次合围。这是因为当补给线被切断时军队的战斗效率很难不下降,除非空军不计代价地空投物资满足供应,但有时空军虽然也不计代价了,结果还是弹药不够用,最后不仅死了一堆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还打出了不怎么样的损失比。著名案例如最后肃清第6集团军被围集团的铁环战役,苏军损失5万多人歼灭第6集团军最后20万人,而德意志空军为空运行动损失了488架运输机和执行运输任务的轰炸机,大量经验丰富、擅长仪表飞行、恶劣气候飞行/起降的机组甚至航校教官死亡/被俘,负责护航的I./JG 3(第3“乌德特”昼间战斗机联队第1大队)也因损失惨重被撤回国内修整,不过之后就长期用于对抗西方盟军,直到1945年随整个JG 3联队调回东线参战

另一种是组织度有代差。假如某一支军队在战斗中一触即溃的话,对方很有可能抓获大量散兵游勇,从而获得大量战果,另一方面这意味着这支军队没有进行有效抵抗,对方损失不会太大。此类情况常见于拥有先进组织的工业落后国家/农业国军队对不具有先进组织的工业落后国家/农业国军队,典型案例为红军打国军、八路军/新四军/共产党游击队打顽军、解放军打解放战争末期国军/国民党非正规武装、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打早期伪军

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土地革命战争为例。这一阶段,是国民党公开清共后自行摧毁了基层组织,并且失去了革命大义对军队战斗意志的加成,政治部被解散,军队政治工作土崩瓦解,同时吸收了大量原北洋/南洋军阀旧部,部队素质江河日下,风气日渐败坏;而红军则充分吸收了按照苏联红军政治建军模式建军的黄埔校军、北伐铁军时期的经验,将叶挺独立团的作风发扬光大,并根据实践进一步强化军队政治工作,以天心圩整军、三湾改编、古田会议等重大事件为标志,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原则,保障了旺盛的战斗意志与视死如归的战斗作风。因此这一阶段,虽然红军与国军在火力上没有代差(红军由于缴获多,有时火力配置甚至强于杂牌国军,但由于弹药供应无保障因此不轻易动用最大火力),例如何健15个团守不住长沙,被1万多缺乏重武器的红3军团打下来;红1、3军团3万人攻打,打得何健6个师31个团缩在城里不出来;还有苏家埠被红4方面军缺乏炮兵的3万多人歼灭20多个团,有些歼灭战中国军甚至依托工事设防仍被歼灭。总而言之,由于组织度上的代差,导致红军对国军战斗力优势极其显著,即使是第五次反围剿,打500万人口不到10万红军(包括野战、地方)的中央苏区,用50万军队打了一年才迫使红军长征

当然,最神奇的还是这一幕:

广州起义中的工人联队,当天才领到枪,几乎无受训,仓促反击中后方射手打中前方冲锋人员,结果居然打得薛岳指挥的国军死伤很多,还有一些国军举手投降,缴获了很多武器,还被追击出很远

相比之下,在抗日战争中,虽然国军依然屡战屡败,但是占据了抗日救亡的大义,部分恢复了学习自苏联红军的政治建军制度,再加上日军不够注重整建制地消灭国军部队,因此国军在抗战期间即使战绩差也强行在挨打中锻炼了一批相对能打的团队,并且这种作战作风并未随着抗战胜利而立即消失,为接下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一定基础,例如全面内战爆发后进攻华中解放区(人口可能不到2000万一些)的十几万解放军(最多时可能超过20万),用50万国军打了半年,至少占领了全部县城。虽然还是比解放军战斗力差,但相比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有进步的,除接收日伪军和美援武器装备、收编伪军(因受过日军训练,战斗力未必低于一般国军)外,抗战中的锻炼以及收编非共泛左势力用作组织资源都是重要原因,后两条原因都提升了国军的组织度

而火力太差打不死太多人则常见于落后国家军队,几乎贯穿了整个国军在大陆期间的战史。这种情况通常与组织度有代差同时出现,因此可见两种情况中主要的案例都是国军。即使是三大战役,国军被消灭150多万人,共军的伤亡也不超过25万人,弹药消耗可能只有2万多吨,相当于金城战役的弹药量。其中10万国军困守有工事的锦州(虽然是主力被调出后以新部队为主的国家),总攻发起后不到2天即被攻陷,解放军伤亡不足3万人;各超过10万精锐国军驻守的碾庄、双堆集,解放军整个攻坚战中伤亡加起来还是不到10万人,当然,战场起义也是原因之一

想要把题主的问题完整回答很难。但是看到秽土转生的御风我就不困了

根据御风的手法,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双重会战长期在苏联历史叙述中被一笔带过。这也符合他

但是70年代的12卷二战史中还是提了几句,之前更是详细论述了苏德军队的部署情况,分析了为什么会有一部分苏军轻易被合围。不知这算不算一笔带过?

双方兵力对比,直接引用了泽特林。不过道理还是要讲清楚。泽特林的数字,东线德军各集团军1941年10、11、12月平均实际兵力分别为2381321、2356463、2112002人。不过还有一些权威著作也给出了当时东线德军的兵力统计,而且直接给了陆军实际兵力总量:

联邦德国官方版二战史引用德军档案(编号见图片底部),1941年11月1日、12月1日,1942年1月1日时东线德军陆军总兵力分别为310万人、300万人、290万人

《巨人的碰撞》给出的数字要低一些,即使把第20山地集团军计入也是如此。但泽特林给的数据为什么这么低我暂且蒙在安塞腰鼓里

当然,以上数据全部不包括第2航空队的人员和各种军事辅助人员。如果算上还要更高一些。泽特林给的数据是中央集团军群6个集团军的兵力与当面苏军3个方面军接近,但实际上东线德军陆军兵力远超过各集团军兵力的总和,还要再加上空军和军事辅助人员(帝国铁路、帝国邮政、国家社会主义汽车军团、德国红十字会、托特组织等),实际的兵力应当是比苏军明显高一些的

御风还声称西方向上的苏军几乎全都是被歼灭后新组建的部队,但泽特林好像不同意这个观点:

资料出处为萨姆索诺夫,《莫斯科1941:从失败的悲剧到最终胜利》。夏普,《二战苏军作战序列》,第8册《红色军团》;第9册《红潮》。从这些资料来看这个事实似乎并没有争论余地,即虽然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双重会战苏军打得很差,表现出低下的战斗素养,但苏军并没有在9月底之前就几乎已经被德军全歼过一轮以至于全部换上新组建的部队。82个步兵师中战前就有的有38个,另有5个战争爆发时正在组建

同时,根据克里沃舍耶夫的统计,到1941年第3季度,红军不可恢复损失共2129677人,总减员2817303人,虽然数目庞大不过也不至于全歼一整轮

题主既然问了哪些战役一方战损很小,对方却伤亡惨重,那么损失人数肯定是要讨论一下的

首先,无论是从洛普霍罗夫斯基的计算,还是德军的抓俘统计来看,苏军的损失都极其严重呢,甚至大大超过了克里沃舍耶夫给的数字(其实克里沃舍耶夫给的数字本身也很高了)

并且御风也早就表达过抓俘人数通常靠谱(但只有苏军不靠谱)的观点,理由是苏军前线部队抓俘统计跟内务人民委员部接收统计对不上。综合上述两条来看,德军的抓俘统计是可靠的→德军宣称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双重会战抓俘67.3万是可信的→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整个莫斯科防御战役不可恢复损失还不到67.3万肯定是不可信的→洛普霍罗夫斯基可能是可信的

毕竟,德军宣称抓获苏军数字是论证斯大林专制劣政的有力证据,是一定要用上的呈堂证供:

与之相对的,则是自由主义传统就是好啊就是好的历史神学:

那么德军抓俘人数真的可靠吗?与德国相关部门接收统计对得上吗?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德军抓俘数字的相关情况

首先,截止1944.5.1,陆军总司令部(OKH)战区(东线德军由OKH直接指挥,而东线以外的战区则由OKW,即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因此此处OKH战区可等价于东线战场)内抓获苏联战俘5163381人,其中(在OKH战区内)死亡845128人、由东线德军释放533523人、其它损失(如逃亡、移交冲锋队、德意志空军等)490441人,此外东线德军自身留用了176840人(其中151270人用于工作,其余人员用途不详。以上用于工作的人中又有28817人用于配属德军的民事部门,只有122453人直接在国防军单位劳动),因此移交给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指挥的单位的苏联战俘是3117449人。也就是截止1944.5.1,东线德军俘获的516万多苏联战俘中,有多达1378651人据称已经死亡或被释放,这还不算大量逃亡人员。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能够点验数量的苏联政府一共也只有3117449人,此外还有不到50万战俘也许能够在冲锋队、德意志空军等系统中得到点验。因此可以认为有大量所谓苏联战俘除了东线德军陆军自说自话以外很难点验,也就无法证明东线德军真的抓到过这些战俘。相比之下,苏军前线部队抓到的战俘也有数十万人有文书档案的释放,另有5.7万人在押送途中死亡。虽然也自说自话释放了一些,但至少死亡率低很多。如果仅仅因为内务人民委员会接收的战俘比较少就怀疑苏军抓俘数字可信度的话德军抓俘数字可信度理应受到更大的怀疑。并且OKW仅点验到2836639名战俘,与东线德军宣称移交的战俘相差了多达280810人。也就是说实际上有超过1659461人,最多可能有2149902人根本无法点验,居然占到东线德军宣称抓俘数的约30-40%

如此夸张的死亡率,让人很难怀疑不德军是否通过虚报战俘死亡来销账,掩盖抓俘数量的夸大其词

根据德军自己的统计(数据来源NARA T77/1059, BA/MA RH 3/150, BA R 3901/20172, R 3901/20173),1941年12月有多大89693名苏联战俘死亡或被处决,另有4439人逃跑、963人移交冲锋队、1838人移交德意志空军、31105人移交国防军、6327人释放,到1942年1月1日只剩449891名苏联战俘在押。从以上数字来看,德军在1941年抓到的战俘(主要是11月及以前抓到的)基本都较为及时地后送了,基本不存在关押时间过长的情况,到1942年1月1日只剩不到45万苏联战俘还在东线德军手中,但就是这么短短的几个月甚至可能不到1个月的关押时间内就有如此大数量的苏军战俘死亡以至于OKW很可能根本无从点验,不能不说这是很可疑的。同时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逃走的苏联战俘数量多于移交给冲锋队、德意志空军的数量。逃亡人数是否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销账现象呢?不能排除这一嫌疑

即使东线德军将战俘后送,也不一定立即送到本土,可能先移交给总督府、帝国乌克兰专区

从上述统计中也可以看出,苏联战俘在这两个德军指挥部区域内同样有大量人员死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OKW点验到的仅2836639名战俘中,死亡、释放、逃跑的就分别有1136236人、282707人、66694人,合计1485637人,又由于473022人被移交给冲锋队、党卫队、德意志空军等系统,1944年5月1日时OKW战区内关押的苏联战俘只剩877980人

并且根据德军自己的统计,这877980名被OKW战区内单位关押的苏联战俘中包括平民,尽管数量很少。但是否说明德军释放超过816230名苏联战俘是错抓?即,是否存在某种幸存者偏差,由于德军将抓获的平民统计抓俘后再释放,所以最后送到OKW战区的苏联战俘中只有极少数是平民?

并且,总督府(军区)、帝国乌克兰专区内负责点验、看押、转运战俘的还是陆军人员,只不过这2个指挥部远离前线,主要负责后方治安,因此由OKW直接指挥。也就是说,东线德军陆军如果确实存在销账现象的话,到了总督府、帝国乌克兰专区还可以请陆军同行继续帮忙销账

综上,如果说苏联方面是苏军抓俘记录与内务人民委员部接收记录存在一定差异的话,德军根本就是只能靠陆军自说自话闭环论证(即使是OKW战区内的点验实际上也是陆军自己在搞),并且即使这个自说自话的闭环论证里还存在严重的销账、错抓嫌疑。如果要对照苏联/俄罗斯方面的资料的话,根据克里沃舍耶夫的统计,被俘后未能在德国战败前逃离的一共也就310万出头,其中死亡128万人,德军错抓、销账的嫌疑巨大。更不用说OKW在点验东线德军宣称移交的3117449名苏联战俘时只点验到2836639人,理论上能点验实际根本没点验到的就有近30万

并且德军的抓俘数据中包括了逃亡、释放的人员,这些人如果是平民则根本不应该列入战果,如果是战俘则这样的结果使他们有可能战时返回苏军,同样不适合再列入战果

因此德军实际俘获苏军的数字其实是远低于其宣称抓俘的数字的。哪怕没有在死亡战俘人数上销账(机关嫌疑很大),光是释放、逃亡、点验差值就有1163734人以上了。这还不算超过1981364个据称死亡的战俘(比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苏军战俘死亡数字多至少70万)中可能存在的销账

洛普霍罗夫斯基倒是支持德军宣称的抓俘数字,并且其给出的苏军损失数字与克里沃舍耶夫的数据完全不同,高出很多,且自称是正确的。显然2个人里最多只能有1个是正确的,不过洛普霍罗夫斯基的问题很明显,参见:

另外再提一点,克里沃舍耶夫除了根据部队作战日志整理伤亡数字外,还根据征兵档案查找死亡被俘失踪人员,最后得出的数字是1240万左右,包含一定重复统计,因此高于根据作战日志整理得出的死亡被俘失踪1144.41万的数据。洛普霍罗夫斯基能在1144.41万的基础上再多出200多万甚至更多,可见确实是()

更不用说洛普霍罗夫斯基的自豪,已经自豪到了计算苏军在胜利日前抓俘数字的时候,要减去内务人民委员会统计的1945.5.9以后送到战俘营的德军战俘数字(然而内务人民委员部只管关不管抓,这样的计算当然会把胜利日前抓到之后送到的德军战俘记为战败投翔时被俘而非战争结束前被俘,从而降低苏军战果)的程度,实在过于奇特

实际上连泽特林本人也表达的含糊不清,虽然通过一些资料可以“证明”德军截止10月19日宣称抓俘673908人是合理的,但是他自己也承认德军的抓俘统计不是那么精确:

此外,前文已经提到,御风曾引用德军中有124万苏联人服役论证其历史神学观点,但是从上述整理的关于德军抓获的苏联战俘的资料来看,东线德军陆军在1944年5月1日时只留用了不超过148023名战俘作为辅助人员或其它职务,多数谈不上伪军只不过是强制劳动的劳工或所谓志愿辅助人员。德意志空军另外使用了(自己亲自抓获的)100185名苏联政府(超过半数用于高射炮部队,其余大部分用于建筑部队)。OKW战区内固然有近百万苏军战俘,但多数属于强制劳动人员或军事辅助人员,真正意义上的伪军数量少得多

历史学家提契诺曾罗列了东方部队的清单,并认定东方部队的规模实际不过10万人(不含部分党卫军志愿兵部队)。无论如何,一般意义上的伪军都基本不可能凑齐124万人

而洛普霍罗夫斯基引用的苏军损失90-96万一说貌似是准确的,因为凌云秽土转生前的御风就说过,莫斯科门口的百万苏军被一扫而空:

但是实际上同样问题巨大:

英译版第398-9页,引用俄罗斯历史学家纳扎罗夫的说法,莫斯科防御战役爆发时红军在前线的125万人里从包围圈里逃出来的、没被包围的一共才25万人。也就是说蛐蛐2-3星期就被歼灭(毙伤俘)至少100万人(考虑到纳扎罗夫没有提到这2-3个星期里接收的补充兵,那么这个至少用的也是没什么问题)

把书翻到第401页,又提到历史学家米哈伊洛夫给出数据,在这一期间(整个10月)有30.44万补充兵来到前线。因此结合之前纳扎罗夫给的说法,125万苏军,连同整个10月里到达前线的30.44万补充兵中于10月最初的2-3个星期内抵达的那部分,最多接近150万的苏军才过了2-3个星期就只剩25万,德军2-3个星期就歼灭苏军实际上可能多达125万人,最低也有100万以上

但是这一页还提到1941年11月1日时苏军在莫斯科前线的兵力达到了71.4万人。到10月的第2-3个星期结束以后苏军被砍得只剩25万,哪怕10月抵达前线的30.44万补充兵全都是之后才抵达也只能让苏军兵力增加到55万多人,更何况实际上输送补充兵一直没停过不可能全都是第2-3个星期以后才开始输送,更何况第2-3个星期以后苏军也继续遭受损失。所以说为什么苏军突然一下,才过了1-2个星期就从25万人增加到了71.4万人?

到1941年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大反攻的时候苏军已经有102.17万人(虽然包括新增援的突击第1集团军、预备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的15万人),而且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双重会战中布良斯克方面军部分军团并未参加反攻,而是作为西南方面军左翼与德军对峙。此外莫斯科军区的预备队还有20万人(新组建的部队,但很可能包括一部分突围后后撤重建的部队)

以及,德军从发起进攻到合围苏军到肃清包围圈,至少用掉了3周多的时间,以1941年11月1日苏军的兵力与1941年10月1日的兵力对比,是否忽略了可能普遍存在的仍在突围途中的苏军,从而实际上高估了苏军遭受的损失?

其实伤亡漏报主要是德军的问题,不是苏军的问题

(1941.6.22时野战陆军达380万人)从1941.6.22-1943.6.30期间补充437万人(其中110万组建新部队,327万补充现有单位),另有暂时还在后备陆军中准备输送给野战陆军的50万人,以上合计487万人,其中包括1941年6月22日时暂时还在后备陆军中准备输送给野战陆军的43万人、新兵297万人、康复兵147万人

1943.7.1-1945.3.30期间补充527.65万人,此处统计方式不同,明确称包含从后备陆军中节约的人员和空军、海军提供的人员

即使1941.6.22时有380万人的野战陆军从1941.6.22-1945.3.30就至少接收了964.65万补充兵(广义),其兵力到1945.5.1时还是下降到只剩约200万人。其落差已经大大超过了战时统计的总伤亡

克里沃舍耶夫统计的莫斯科防御战役(含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双重会战)苏军损失是不是真的低了姑且不论,德军战时统计的伤亡对照自身的补充数字而言是明显有漏,俗称伤亡漏报

还有就是,哪怕是挂着头衔的历史学家,有些言论/数据看看就行了,不要太当真,有的时候同阵营、同立场(辟谷)的历史学家都会不经意间互相(隔空)扇耳光。就比如说德棍弗雷泽和德棍泽特林:

1944年6月1日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情况,弗雷泽认为实际兵力84.9万人,但兵团、部队每日兵力(扣除休假人员、随队伤员等)只有48.6万人。其中36.3万人的差值包括10.3万苏联辅助人员、第390野战训练师(实际当时只有师部)、民事机构、帝国劳工组织、治安部队

而泽特林明确表示,1944.6.1时中央集团军群师/旅兵团实际兵力578225人、统帅部直属作战部队实际兵力66171人,以上合计644396人。但如果把统帅部直属非作战部队和陆军总司令部直属单位也计入的话,则中央集团军群实际兵力为84.9万人。这个数字并不包括10.3万苏联辅助人员、第390野战训练师(实际当时只有师部)、民事机构、帝国劳工组织、治安部队。或者说如果包括上述人员的话,则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应该超过95.2万人,很可能超过100万人。两个著名历史学家对同一数字给出了不同解读,完全矛盾,这个时候毫无疑问至少有一个人肯定是错的

所以哪怕是所谓历史学家,有的时候看看就行了,不要搞二手历史神学

至于苏军抓俘情况的更多内容则参考:

关于德军的情况还可以参考:

最后冒昧问一下,糟糕的世道是个什么东西?

最后的最后,安利一下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


user avatar   jiang-meng-shan-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74年越共对南越的攻势:

只有对手四分之一兵力、伤亡万人干掉整个南越军队100万之众,完成祖国统一。

并给腐朽不堪的西方世界注入武德。

土豪国家的大洪水:南越的崩溃

作者:傅友德

作者原文:

配图和编辑:蒋梦珊

1974年12月,北越开始了他们对南方第三次的大规模攻势。

在此之前,越南人民军和越共游击武装在1968年的春节攻势和1972年的复活节攻势都未能成功击败南越军队——

春节攻势中越共军队付出了惨重的损失而一无所获;后一次越共尽管面对的是仅有美军空中支援的南越军队,但也只是以损失数万人的代价换取了数个县城(大约南越10%的边缘领土)而已。

到了1974年,越南共产党解放南方,统一祖国的任务似乎变得更加不可能:尽管美军已经完全撤离了南越,但南越军队的力量似乎变得比1972年更加强大了。到74年12月,北越能够投入南方的军队只有27万人,而南越军队的总兵力在纸面上则高达135万以上(49.5万野战军,47.5万地方军,38.1万民团)。即便考虑到南越惊人的吃空饷比例,南越方至少也还有110万的兵力可供使用(71万正规军和40万民团)。

雪上加霜的是,双方的装备差距更为巨大:

越南人民军把迫击炮和无后坐力在内的各类小炮、轻炮东拼西凑也只有1076门火炮,而南越光是中大口径的重型身管火炮就有1599门。

北越军有320辆坦克和250辆装甲车,但南越军有坦克和装甲车合计2044辆。一辆越共坦克装甲车就要对付3-4辆南越坦克装甲车。

在南越战场作战让北越几乎没有空中支援,而南越军则有1556架固定翼战机和直升机。

不过,南越作为一个土豪国家,其武装力量是被地方土豪和军阀所控制的。民团和地方军自不必说,就连野战军也是如此。

因此,尽管控制了国家机器,但是南越军部中央能够控制并指挥的机动部队实质上只有别动军(游骑兵)、空降师和陆战队等数万之兵,甚至连各军(军战术区)军部能控制的机动部队(如铁甲兵营)也相当有限。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尽管南越军队在兵力兵器火力和物资供给上占有巨大优势——但在兰山719战役之后,南越军队虽手握重兵却丧失了任何夺取战争主动权的能力,完全摆出一副被动挨打的态势。

可是南越狭长的国土和地形又决定了它在防御上的困难:一旦有某个关键点被突破,南越军的几个军战术区就有可能被越共分割开来,只得各自为战了。

尽管如此,考虑到南越军庞大的人员数量优势和火力,兵器,航空优势,即便不幸被分割包围,南越军仍有可能奋战到机动部队甚至外国友邦前来解围。事实也的确如此:

即便到了4月26日,西贡附近也还有25万南越军队(其中正规军15.2万人)、407门身管火炮、624辆坦克和装甲车、229架飞机和直升机,远远超过攻城的12万北越军和解放战线部队。

如果再把附近第四军的15.2万人(其中正规军6.6万人) 、386门身管火炮、493辆坦克和装甲车、118架飞机和直升机,就更是对越共拥有三倍以上的数量优势了。

然而,到了4月30日,被25万军队和600辆坦克拱卫的西贡竟然就被12万土八路“攻陷”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1974年12月12日,北越第4军以13000人(步兵第141、165、271团、特工第429团等)发动了福隆战役,试图攻占南越第三军战术区内的福隆省。南越方面地方军的5个保安营和民团的48个自卫排合计5000多人,进行了绝望的抵抗。

第三军战术区计划以数个团的兵力进行增援,但是这个计划在1975年1月2日被南越总统阮文绍否决,理由是增援部队可能被北越军围点打援——

取而代之的是,阮文绍公开呼吁全南越为福隆市的南越军人祈祷。

尽管有这么一个令人无语的领主,第三军战术区自己还是在1月4日派出了手头的第81空降别动营去增援省会富隆市。结果当然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1月6日,福隆市陷落,全省被北越和解放阵线所解放。这样一来,第三军战术区通往第二军战术区的一条重要补给线就被切断了。

不过更重要的是,福隆成了南越第一个丢失的省会,这一事实表明:南越中央不会支援各位地方土豪,而美国为首的威尔逊世界也不会直接支援南越这个无能的土豪国家,从而为南越军队在精神上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1975年2月17—19日,西原战场的北越诸将举行了军事会议,决定以手头的5个师(第3、解阵10、316、320A和968师)的兵力对邦蜀美发动攻势。

另一方面南越军部在2月18日举行了最高军事会议,认为北越即将发动一次大规模攻势,且正确判断出其主攻目标将会是第二军战术区。然而,第二军战术区却认为北越军的具体目标将会是军战术区司令部的所在地波莱古,而不是交通枢纽邦蜀美,因此在邦蜀美仍然只维持了第23师(配属一个装甲旅和若干炮兵部队)。这样一来,尽管南军(78000人)在整个西原战场同北军(65000人)相当的兵力和十倍的技术兵器优势,北军在邦美蜀地区实际上拥有五倍的兵力优势和两倍的技术兵器优势。

1975年3月10日,北越军第316师向西原地区的南越军发动了第275号战役,当天就攻入邦美蜀市区。3月11日,北越军完全控制了邦美蜀全市。

3月13日,南越投入3个航空师的250多架直升机将第23师残存部队(第44、45团)和其他一些部队运到邦美蜀以东,试图反攻邦美蜀,然而这些部队被难民和溃兵的潮水所淹没,没有发挥太大作用,反而在3月18日被歼灭了。

1975年3月14日,南越总统阮文绍因向美国求援不成,决定放弃西原,将第二军战术区全部撤往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以强化首都的防御。

3月16日,第二军战术区司令部放弃了波来古,带着几个装甲旅和别动团,裹挟20—40万难民(包括南越地方军、民团和他们的家人,还有政府官员等等)向东撤退。结果在途中遭到了320A师的侧击(3月18日),全军彻底陷入混乱。

3月27日,第二军战术区撤退的道路完全被切断。最终只有几个营部队完整的突围到了海岸,其他部队不是放下武器就是当了逃兵。

更靠东的南越军第22师则是在3月30日才收到撤退通知。此时他们已经受到了北越第3师的进攻,所以撤退同样变成了灾难。 至4月1日,第22师撤退到海边的兵力已经不足半数,指挥官们纷纷选择自杀。这更进一步导致了组织的瓦解,当该师撤退到南方重整时兵力已只剩2000人了。

整个第二军战术区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从海路成功撤出的部队只有2万人,75%的部队和全部重装备都被抛弃。成功撤出的部队也完全失去了组织。而跟随他们的数十万难民,成功撤退到西贡的只有6万人。

而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消灭了十几万南越正规军和民团的南北越共部队,其损失小的令人瞠目结舌——

他们总共只有600人阵亡,另有2000多人负伤。

1975年3月19日,由于第二军战术区的崩溃,在他们更北方的第一军战术区(包括南越军第1、2、3步兵师、空降师和海军陆战队)已经不可能继续防御下去。

阮文绍遂下令他们撤退到顺化、岘港、茱莱等三个沿海城市组织防御,然后再从海上撤退到南方,以保住西贡。

然而同日此前负责牵制第一军战术区的北越军广治战场司令部就以麾下四个师(第2、304、324B和325C师)的兵力发起了追击,导致第一军战术区的撤退同样变成了崩溃。

3月22日,北越军队攻占了福禄,切断了顺化和岘港之间的联系;3月24日,北越军队攻占了广信省首府三岐市和广义省首府广义市,防御广义、广信地区的第2师主力部队同茱莱之间的公路也被切断。

这样一来,南越的第1、2、3师就完全陷入了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也就意味着第一军战术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瓦解。

3月26日,南越第一军战术区决定:为了腾退船只供海军陆战队撤退使用,南越军第1师在顺化附近的部队需要突围到岘港上船,而位于广义的第2师则需要自行向茱莱附近的岛屿突围。

由于这一任务实际上压根儿就不可能完成,南越军第1师师长以遭到背叛为由直接解散了部队。

由于第1师大部分部队都向北越军投降,海军陆战队的撤退也没有完成,这两个师都被消灭了:超过5万南越军人和1.4万名南越政府职员就俘,只有数千人从海上突围成功。

在岘港,第一军战术区以第3师为基干,还拥有超过75000名士兵,而他们当面的北越军也不过只有这个数字。

可是,此时南越军队的纪律已经陷入了崩溃,溃兵不但没有战斗力还到处劫掠,妨碍了其他部队的作战。

看到组织防御事实上已不可能,第一军战术区总部在3月28日决定撤离岘港。3月29日晨撤退开始,可是岘港外围的防御却连一天都没有坚持住。到了3月29日下午,北越军的四个步兵师已攻入了岘港。

结果,第一军战术区只有16000军人(另有50000非军事人员)成功撤退到南方,同时却有超过12万人被越共军队俘虏。

1975年3月25日,越南党中央政治局获知,南越的第一、第二军战术区都已经彻底崩溃,南越的44个省中已有10个被北越和解放阵线完全控制。

北越军甚至都没有集中兵力,南越方面就兵败如山倒——战争变成了抓猪大赛!

这样一来,越南共产党和军队也就决心在这一年——而不是1976年——解决整个越南的统一问题。

4月8日,解决了第一、第二军战术区的北越军队从广治战场和B3战场(西原战场)纷纷南下到B2战场(湄公河三角洲战场)参战,最后总共有4个军、1个兵团合计19个步兵师被投入战场,总兵力大约12万人。另一方面,南越军的兵力如上所述,尚存四十万以上。

4月9日,北越第4军(下辖第6、7、341师)约三万人向西贡东北郊进发,同南越第18师为基干的守军在春禄一带展开了交战。南越方面以第18师师长黎明岛少将为总指挥,集结了第18步兵师(以3个步兵团为基干)、装甲旅和四个地方军保安营、两个民团连等至少两万人抵抗。到4月12日,第5步兵师第8团级战斗队、第1空降旅、第315、318、322装甲旅和第33别动营等部队(基本上就是南越在首都圈最后的机动部队)也被调去当地支援守军。尽管如此,战至4月20日,南越军队还是不得不放弃了春禄。

4月21日,春禄完全被北越方面解放,南越军殿后的第1空降旅第3营被全歼。这表明南越军最精锐的部队,在最好的指挥官的领导下,用几乎与敌相同的兵力来进行防御作战,依旧只能抵抗北越军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眼见及此,南越总统阮文绍不得不在4月21日宣布辞职,将职位移交给了副总统陈文香。

虽然如此,南越军队此时仍有第5、18、25师等为主的六万野战军在防卫首都,首都圈守军总兵力更是号称高达25万人。然而,这些守军大部分都是在外围交战失败后溃散入京的,其中更有第一、第二军战术区(包括从海上南撤的第3、22师,和其他零星分散突围)的残兵败卒。

这十九万溃军和数十万难民的涌入让西贡陷入了混乱状态,导致其他尚存战斗力的部队也无法正常作战:这完全复制了顺化和岘港陷落的过程。

4月26日,曾经在春禄一战中声名大噪的南越军第18师在边和地区被北越军一战击溃。

4月27日,南越国会将权力交给了被认为同北越有联系的杨文明将军,试图让他组织一个新政府同北越和南方临时革命政府谈判。然而此举反而导致手上有血债的右狗们无心恋战,纷纷脱离战线,致力于肉身脱越。

而此前被南越政府“顺化大屠杀”宣传吓怕了的西贡市民也纷纷逃难,结果这些溃兵、右狗和难民加入了从北纬13度线以北(第一、第二军战术区)逃亡而来的数十万难民行列,汇聚成一股大洪水,将南越军队的战线彻底破坏。

4月28日,北越军队攻入了西贡市区,西方侨民也纷纷加入了大洪水,开始逃难。4月30日,杨文明无法阻挡北越军队,只得无条件投降,西贡落城。

然而大洪水的故事还未结束。此时第四军战术区仍有十多万部队,却被越共游击队和难民潮所困,无法去支援西贡。1975年4月30日杨文明投降后,该军军长阮科南少将和副军长黎文兴准将无法率众划定共同体边界,只好自杀了事,结果十多万人就此溃散。不愿投降的章善省省长胡玉瑾上校尝试带民团进行自组织,但应者寥寥无几,在省政府抵抗到5月1日上午11时就被俘了。

南越的崩溃堪称是当代史上的第一大笑话,其崩溃的速度令北越始料不及,大吃一惊——越南党政治局本来只是计划在1975年拿下第一和第二军战术区,最好的预计也是1976年才能统一全国。

南越的费拉表现甚至惹得友邦惊诧:事态的发展大大出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预料,也出乎美国、苏联,台湾蒋记以及全世界的预料。

在此过程中,南越先是被土豪们发起的难民洪水搞垮了国家机器,然后又被自家溃兵洪水打垮了首都最终防卫圈——

最后输给兵力只有己方四分之一的对手

活生生上演了一出被大洪水冲走的闹剧。

右狗自组织能力的低下在这一过程中暴露无遗,从威尔逊世界不断输入“德性”的土豪国家也暴露出了其费拉不堪的本质,最后这些人都得到了同他们的“德性”(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相匹配的下场。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逃到密歇根州做起了问不倒姐姐,像蝗虫那样从信徒那里收割金钱和性命的刘仲敬阿姨(及其围绕着他构建出的一整条产业链)。我在这里也预祝全世界的右狗都跟南越土豪们一样,早日德匹下。


user avatar   bu-ming-chi-gua-qu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88年3月14日中越赤瓜礁海战(314海战)

中越双方阵亡对比 : 0 : 400+

一、战前的对峙

1988年3月13日下午,南沙群岛赤瓜礁海域。中国海军502号护卫舰14时25分施放1艘小艇,组织人员登上赤瓜礁,对礁盘水文地质简况和沉船位置等进行勘察,并插上中国国旗。 赤瓜礁在水暑礁以东,是九章群礁西南端的一个小环礁,长约5000米,宽约400米,退潮露出海面。因水下礁盘上生长着形状像黄瓜的的红色海参,故名赤瓜礁。

17时左右,502舰上的雷达发现3艘越南舰船向赤瓜礁方向驶来,502号护卫舰一面监视越南舰船行动,一面召回登礁勘察人员,做好战斗准备。

傍晚时分,越南海军604号武装运输船在赤瓜礁抛锚;605号武装运输船在赤瓜礁东北5. 5海里的琼礁抛锚;505号登陆舰在赤瓜礁西北1海里的鬼喊礁抛锚。 越南海军舰船的企图很明显,准备同时抢占3个礁盘,而中国海军此时在这一水域只有1艘502舰,舰员能够抽出登礁的很少,而越军均为运输船或登陆舰,载有大量的陆战步兵,形势对中国海军不利。

中方经上级指挥机关批准,21时15分.502舰派出6名舰员乘小艇据守赤瓜礁上的一艘沉船,插上国旗,在冰凉的海水中一直守护到天亮。这时,我军的军支援舰531、556号导弹护卫舰已经赶到,556舰监视琼礁方向,531舰与502舰会合。

中方的三艘护卫舰中,502舰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型中型火炮护卫舰-65型护卫舰,该舰装备有三门单100火炮,西方称之为江南级,该级舰虽然性能较为落后但是适航性颇佳,502舰(南充舰,该舰后于1995年退役,被青岛海军博物馆收藏)曾有两次抵御12级台风成功的经验,很适合巡航南海;531舰(鹰潭舰,后于1994年7月15日退役,存放在青岛海军博物馆 )是中国自行研制建造的第一型导弹护卫舰-053K型对空导弹护卫舰的首舰,该舰装备有两座防空导弹发射架和两门双100自动火炮,火力较强,西方称之为江东级;556舰(湘潭号,后于1989年卖给孟加拉国,更名为f18(奥斯曼))则是053K型舰的派生型,053H1型对海导弹护卫舰的一艘,该舰装备有四枚上游1号反舰导弹和两座双100炮,西方称之为江湖级。

与中国海军相对的越南海军的三艘舰艇中,604、605两船均为70年代中国马尾船厂建造的400吨级援越武装运输船,装备有14.5机枪两挺,505舰则是二战期间美国大量建造的1-501型步兵登陆舰,即台湾国民党海军中的“美”字号登陆舰,中国海军既有长期使用该型舰的经验,又有击沉国民党海军同型舰的战绩,该舰的来源不明,有可能来自于南越政权垮台时越南人民军的接收舰或是出自中国的援助,该舰装备有数门40炮。

二、礁盘争夺战

中国海军与越军争夺南沙时,中方统帅部为前线部队制定了必要的行动方针:“不示弱,不吃亏,不丢面子,不打第一枪;如发现敌占我岛屿,强行将其赶走;南沙斗争既是军事斗争,也是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要严格掌握政策。”后来战事的发展以事实证明,这样的方针既为中方前线部队提供了必要的约束,避免遗人以口实,又使中国海军在冲突发生时有足够的权限灵活处置危机。

3月14日6时,越南海军604号运输船不顾中国海军已在赤瓜礁立起国旗有人驻守的现状,放下1个浮排,大批架设高脚屋的施工器材物资源源不断运上赤瓜礁。至7时30分,越军上礁人员已达43名,并在赤瓜礁北侧插上2面越南国旗。 与此同时,中国海军502舰组织33人上礁,531舰组织25人上礁,替换回了已在礁上的我军官兵,我登礁总人数达到58名。此时中越双方礁上人员相距约100米。 为了坚决完成守礁任务.中国海军编队指挥所进行了严密组织,明确礁上斗争统一由502舰政委李楚群指挥,斗争任务是将越军上礁人员驱赶出赤瓜礁;斗争政策是越军不开枪我不开枪,越军若开枪,就坚决还击;斗争方法是用越语喊话:‘这里是中国领土.你们立即离开”,如越军不听,则靠近驱赶。

此时,双方礁上人员都一字排开,荷枪实弹成横队缓慢逼近。由于环礁内水深及胸,脚下珊瑚高低不平,干部战士们又要高度警惕,所以行动缓慢,双方形成对峙局面,逐渐接近到三十米左右的距离。 这时,1名越军士兵向前走了几步,将1面越南国旗插在中国军人面前的珊瑚礁上。面对越军这一明显的挑衅行为,531舰反潜班长杜样厚等4人缓慢向前,靠近越旗。身高1.85米的杜样厚猛然跨前一步,一手拔旗,一手与越军护旗人员扭打。反潜兵张清赶上从水下拉住旗杆,经争夺收缴了越旗。另一越军端枪瞄向张清,502舰副枪炮长杨志亮眼明手快,用左手抓住越军枪管猛力向上一托,越军的子弹打伤杨志亮左臂,时值8时47分。杨志亮也成为这次作战中我军唯一的一名伤员。

由于越军开了第一枪,中国海军礁上人员立即开火还击,礁上战斗打响了。中国海军登礁人员一边还击,一边按预定方案,潜入水中迅速后退,与越军拉开距离,以利我海军舰炮实施火力支援。8时57分,越方礁上未被击毙的人员见604船已被击沉,便举起白衬衣,表示投降,我海军登礁人员即停止射击。10时50分,根据命令,中国海军登礁人员全部返回舰上。

礁上战斗,中国海军登礁人员行动迅速,组织严密,对武装挑衅之敌迅速反击,夺取礁上战斗主动权,政策与还击的时机均把握得较好,既避免了先发制人遗人以口实,又避免了我方人员因双方距离近和不能先敌开火而可能导致的重大伤亡,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守礁任务。

三、海上反击战。

越南海军604船见礁上战斗打响,随即以机枪向中国海军礁上人员和502舰扫射。中国海军502、531舰立即还击,射击9分钟后,越南海军604船即中弹起火,迅速沉没,越军登礁人员很快丧失斗志,举手投降。

赤瓜礁战斗爆发后.位于鬼喊礁的越南海军505登陆舰以40炮向中国舰队射击,编队指挥所即令53l舰反击越505舰。531舰距离505舰约30链,边机动边射击,双联装100炮猛烈开火,当即命中7发100毫米炮弹,505舰前炮被摧毁,烟囱被击中,驾驶台冒起滚滚浓烟,舰体火势越来越猛,有下沉之势,最后越505登陆舰为逃脱沉没的命运,向近处的鬼喊礁抢滩。据中方目视观察.505舰抢滩(或触礁)后燃烧了5昼夜,可以认为该舰已经焚毁。

3月14日晨,增援赤瓜瞧海区的中国海军556导弹护卫舰接到编队指挥所命令,驶琼礁监视越南海军605船动向,视情登礁插旗。556舰抵达琼礁后,发现越605船派出9人登礁侵占,556舰喊话令其离开,越军返回后再次武装登礁侵占。9时15分,556舰接到编队指挥所命令,立即对越605船发起攻击,越605船中弹起火,指挥台被击毁,甲板上水,船体严重倾斜。9时37分,556舰停止射击,报告战况。后查证越605船当晚沉没。

海上战斗,中国海军3艘战舰密切协同,一举击沉越南海军舰船2艘,重创1艘,获得重大战果。3艘战舰别属于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502、556两舰应属于南海舰队,531舰则属于东海舰队)但能配合默契,紧密协同,说明中国海军协同作战的能力已经大大提高。

此次海战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型护卫舰第一次参加实战并击沉敌舰,而且是在距离岸基1000多公里的海域单独遂行作战任务,但是战前计划周密,战斗中通信联络畅通,上级命令下达及时,支援兵力按时到达,作战指挥正确果断,标志看中国海军已经初步具备在远海单独完成作战任务的能力。 此次海战的作战海域海情复杂,有许多暗礁浅滩,各舰艇严格航海作业,在作战中有效的防止触礁、搁浅,航海人员业务熟练,航海安全得到保障。战前各舰普遍开展战前练兵活动,进行强化训练,船员基本能熟练掌握和使用本舰的装备,针对南沙斗争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相当的应急措施相应急预案,做到临危不乱,张弛有度。如各舰都制定了研制了周密的登礁方案,当502和531舰分别抽出33人和25人离舰登礁后,没有影响本舰的正常战斗力。

四、战术统计及战果

赤瓜礁海战从7时30分中国海军人员登礁,到10时50分全部登礁人员上舰,随编队撤出战斗,共历时历时3小时20分钟。海上战斗从8时48分502舰开炮还击,到9时35分556舰奉命停止射击,历时48分钟。中国海军共消耗100毫米炮弹285发,37毫米炮弹266发,以一人负伤,舰艇无任何损坏的微小代价取得了击沉越南舰船 两艘,重创1艘(实际应报废),缴获越旗1面,打捞越俘9人,越军伤亡及失踪约400人

战后两艘舰先后退役停泊于青岛海军博物馆,个人有幸登舰参观过(531鹰潭舰目前还在,感兴趣的知友去青岛旅游时可去海军博物馆看下)

战后部分参战人员合影,前排右五为314海战中荣立一等功的502舰副枪炮长,战斗英雄杨志亮。


详细交战过程可点击原531舰政委徐友法的回忆


user avatar   yumejuu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战役中双方伤亡差距较大、一方能做到少量伤亡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如果把条件严格限定在“一方伤亡0或个位数、另一方伤亡达到上千上万”,那要么双方军事技术不在同世代水平,要么不是短兵相接的正式战斗。


有一场伤亡数字并没有那么大的小规模海战——中越赤瓜礁海战。

1988年,中国海军与越南海军在南沙群岛赤瓜礁发生小规模战斗。经此一役,我军成功控制了南沙群岛的六个重要岛礁,奠定了在南沙群岛保持驻军、维护主权的基础。

以下引用自维基百科:

赤瓜礁海战,又称南沙之战“3·14”海战,是1988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为争夺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岛礁发生的一场小规模战斗。
越南方面将南沙群岛称作“长沙群岛”,因此越方将这次海战称为“长沙海战”(越南语:Hải chiến Trường Sa)。
本次战役以中方的完全胜利而告终,中方以1人轻伤为代价,夺取了南沙群岛赤瓜礁等6个重要岛礁,并几乎全歼了参战的越南海军

双方战斗损失:

越南方面:

被俘9人,阵亡64人,负伤11人,各种舰船被击沉3艘。越方年年举行纪念活动,甚至跑到德国柏林、纽伦堡等地为这64人举行佛教超度仪式。

“鬼鹿角礁”(赤瓜礁)海战“牺牲英烈”超度法会在德国柏林举行
旅德越南人在纽伦堡为“鬼鹿角礁牺牲英烈”举行超度法会

德国柏林慈恩寺举行鬼鹿角礁海战牺牲英烈超度法会 | 对外通讯杂志

鬼鹿角礁牺牲英烈追思超度法会在德国举行 | 对外通讯杂志

海军部队举行悼念仪式,缅怀为保卫长沙群岛而牺牲的64名烈士

越南广平省缅怀鬼鹿角礁海战中英勇牺牲的64位海军战士


中国方面:阵亡0,负伤1人(被越军打伤手臂仍坚持战斗,因流血过多而昏迷4天3夜的杨志亮同志。荣立一等功,刘华清上将亲自出席其婚礼。后历任军职,2017年晋升海军少将)

海战前,杨志亮与战友们一起宣誓
从医院疗伤归来,杨志亮向战友们讲述战斗经过
杨志亮2016年重返赤瓜礁再度站岗
守礁战士崇拜地抚看杨志亮手上留下的战伤
杨志亮收集赤瓜礁的海水与沙子

中越海战功臣杨志亮28年后重登赤瓜礁(图)

两名将军缺席海军晋衔仪式,他们为何没到现场?


user avatar   daruq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19世纪欧洲列强对亚非各国的战争中有很多这样的战例。

一个比较冷门的战例:英国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内皮尔远征。

19世纪初的埃塞俄比亚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王子纷争时代”,各地的封建领主和许多加拉人(奥罗莫人)部落割据一方混战不休,名义上的皇帝成为地方领主的傀儡,一度有过六个皇帝并立,局势混乱不堪。外部则有穆斯林各国和西洋列强虎视眈眈,穆斯林部落把大批埃塞俄比亚人掳掠为奴隶,卖往各国甚至远销印度。

一个破落贵族出身的军头卡萨,靠着从底层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从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起家,连连战胜对手,在1855年加冕为帝,自号提奥多罗斯二世,不久削平群雄,结束了埃塞俄比亚长达80多年的混乱。提奥多罗斯二世一度励精图治,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废除奴隶制,改革军制,加强中央集权,和欧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是由于改革引起了不小的反对,皇帝本身出身低微,和教会关系恶劣,而且皇帝晚年可能得了疯癫,在他深爱的皇后去世后变得性情残暴,动辄成千地屠杀战俘和平民,到了1866年的时候,他的统治范围已经大为缩水,各地纷纷叛离。

提奥多罗斯二世曾经向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写信要求联合对付奥斯曼帝国和埃及的穆斯林,但是英国外交部把信放错了地方以至于没有及时回信,皇帝大怒,扣押了英国领事,一度释放后又重新将其囚禁并要求英国拿军火机器和技工来换人质。

英国人当然不干,于是在1867年年底,英国准备远征埃塞俄比亚,派遣罗伯特·内皮尔将军率领1.3万英印军队从孟买出发,辎重队就像一个庞大的动物园,拥有2538 匹马、16022头骡、5733 头骆驼、7071 头牛和44 头大象(拉大炮用的)。12月中旬先头工程部队到达今天厄立特里亚的马萨瓦,建立了码头和营地,1868年1月2日,英军主力抵达该地。

在随后向内陆的进军中,各地早就对提奥多罗斯二世不满的封建主纷纷起兵欢迎英国人,日后的约翰尼斯四世,提格雷的卡萨亲王率领部下拜访了内皮尔将军,互相馈赠礼品。

从马萨瓦的港口到提奥多罗斯二世的都城马格达拉城堡有600多公里的路程,海拔普遍在2000-3000米,山高谷深,地形复杂。由于皇帝遭到了各地领主的普遍反对,因此虽然道路艰险,但是沿途并没有什么的抵抗。英军经过了3个月的艰苦行军,到达了马格达拉附近,提奥多罗斯二世派兵迎战,大约近1万人的埃塞俄比亚军队装备有30门大炮和几千支火绳枪和少数新式步枪,与英军进行了90分钟的战斗,全线崩溃。提奥多罗斯二世向英军提出谈判,遭到了拒绝,随后英军围攻城堡,埃塞俄比亚军队很快崩溃,提奥多罗斯二世释放了人质之后拔枪自尽。

在整个战争中,英军一共战死2人,18人受伤,而埃塞俄比亚方面战死至少700人,1400人受伤。


还有督工的回答,英国入侵苏丹的恩图曼战役:

人类现代武装力量所构筑的防线对大量丧尸种群是否有效?


当然了,英国佬也有吃瘪的时候。

1899年的英布战争中,英国人的对手不再是组织装备战术落后的黑蜀黍,而是布尔人,他们拥有从欧洲购买的最新式枪炮。英国军队仍然穿着鲜红的制服,排列成整齐的队伍,趾高气扬地前进。在对Lady Smith要塞被围困英军的救援行动中,英军和布尔人发生了一次激战,英军被布尔人像打兔子一样,阵亡1139人,失踪250人,丢失10门大炮。布尔军队仅仅阵亡8人,伤30人。


user avatar   wang-long-r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平奢安

天启三年五月,明军在陆广河战败后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再次组织十万人对奢安发动进攻,这次明军兵分五路一直打进永宁。

此战总计在阵生擒一千九百二十四名,斩首二万七千四百九十二级,俘虏一万七百三十二人,共俘杀四万零一百四十八人;五路阵亡官兵李缙等共二千六百八十八名,轻重伤一百九十四名。

接近1:15的战损比,还只是斩首数目,奢安实际战死人数只会更大。


user avatar   xc51-dong-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没人提一下:装备不存在代差,人数是对方四倍。最终人员战损却是1比15—20的中东路冲突吗。

东北军六万vs一万六苏军

苏军战死123人,受伤605人。

东北军第15,17混成旅被歼灭,被俘虏八千人(包括梁忠甲旅长在内的250名军官)

而美国人马士在其著作《远东国际关系史》中:(个人感觉这苏军数字太离谱,才三千,exm?)


隔壁的吃瓜日本:

对苏军:是行动迟缓的沙皇军队不能相比的


对东北军:只靠人多

简直是乌合之众

经不起炮击

评论区充分体现人类本质。顺便强行推销一个类似回答。




           

相关话题

  为什么清朝没有继续涌现出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那样的思想家呢?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有哪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大放异彩、独领风骚的武器型号或系列? 
  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人是谁? 
  共军将领中黄埔生所占的比重大吗,几期为主?其军事指挥才能与国军、其他共军将领相比如何? 
  抗战14年期间中国人民有多绝望? 
  二战以后战斗机的主武器从机炮变成导弹,为何坦克还在用大炮? 
  如何看待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真的是汉武帝继位第一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吗? 
  如何评价郭松龄? 

前一个讨论
元末起义军和明末起义军为何差异这么大?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说难民可怕?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