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前在公号“九边”写过一篇关于原国民党云南60军的文章,这支部队之前就是国军云南杂牌,后来加入了解放军,在朝鲜打出来了威名,全文贴出来,大家感受下。
文章的开头,咱们先说一个常识吧,按理说这玩意只要读过初中就能明白的东西,不知道为啥总有人不明白,也有可能是装不明白。也就是传说中的“人海战术”,不少人现在提起朝鲜战争,依旧会憋不住蹦出那四个字,说这话只能是暴露智商。
1854年,英法联合奥斯曼帝国,在克里米亚跟沙俄打了一仗。在那年的10月25日,英军苏格兰高地团的士兵突然碰到了俄国骑兵大兵团,跑又跑不掉,只好稳定下来情绪,大家排成三排,用手里的步枪迎击排山倒海而来的俄国骑兵,战事持续了几个小时,俄国死伤惨重,被迫退出战场,从那以后,英语里多了一个短语“细细的红线”(thin red line),指的就是英国军人面对惊涛骇浪也岿然不动的坑人精神。
这场不大不小的局部冲突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在速射步枪面前,人海战术已经彻底失去了作用,因为再多的人,也顶不住密集火力的射杀。
当然了,1854年英国陆军用的那种米尼步枪跟随后出现的马克沁机枪比起来就是个儿童玩具,屠杀效率差了好几个数量级。
机枪这玩意江湖人称“死神镰刀”,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采用密集队形突击, 遭到德军马克沁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一天损失近 6 万人。在美国内战,日俄战争,英国对部落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军在太平洋战场跟日本人的战争中,经常创下少量士兵操作机枪可以屠杀几千上万人的案例。再大的人海,在机枪面前都是浮云。
我觉得这些道理本身并不复杂,也不需要深刻的脑袋才能理解,所以大家可别在说“人海战术”的事了,这玩意暴露智商。
接下来咱们说正事:
云南在中国古代史里一直存在感不高,这也正常,那地方直到清朝,大部分地方被土司控制着,这里的“土司”不是面包,是一种部落长官,每个部落就是一个小朝廷,被一个世袭的部落头目控制着。
明清两代花了无数的金钱和人力,才把这些部落打散,派朝廷官员去统治那些地方。这些朝廷官员,都是有任期的,经常调动,所以被称为“流官”,这个过程,史称“改土归流”。
但是到了清朝末期,云南却突然间变得很新潮,我们在之前讲越南战争的文章里提过,清朝后期法国人偷摸到了越南,越南跟云南挨着,云南在跟法国人沟通过程中思想境界有了很大提升,变得跟法国人一样潮。
在1909年,云南甚至创办了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云南讲武堂”,我们的朱德元帅,就是云南讲武堂出身。以及后来的“云南王”龙云,卢汉,都是这个讲武堂走出来的。
随后云南军阀再以讲武堂的军官为核心,从法国买了武器装备,训练了一支云南人组成的队伍,一般我们称为滇军。
1915年,袁世凯一时想不开称了帝,这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谁能想到,最先起来闹事的,竟然是中国最西南的云南。
云南出动“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朱德就在第一军里担任上校,随后担任少将。当时第一军司令,就是赫赫有名的蔡锷将军。所以说朱老总资历非常老,早年追随过蔡锷,讨伐过袁世凯,而此时毛主席还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少年”。
随后滇军跟着蒋委员长参加北伐,推翻了北洋军阀,云南也成立了一个半割据政权,头目就是那个龙云,这人可能大家不咋听说,其实也是近代史上比较能闹腾的一个,在1945年之前,龙云一直是云南王,跟蒋委员长阳奉阴违,蒋也不大能惹得起他,这种局面就一直维持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前,大家心里往往只有各省,甚至毛主席一度也觉得中国最好的方案是“联省自治”,几乎没有“中国”这个概念,这次战争让中国人重新思考了这个问题,大家同仇敌忾,“中国”这个概念才越来越清晰起来,全国各地有志青年前往抗战前线,各地大佬也都拿出十足的诚意共赴国难。
比如几百万四川子弟出川编入中央军,延安的毛主席他们仅有的三个师也渡过黄河前往山西作战,甚至一直离心力极强的马家军也派出一个骑兵师去前线,这个背景下,云南也拿出自己看箱底的“60军”出滇走上战场。
出发的时候,将士们高唱:
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
走过了丛山峻岭,
。。。。
云南是六十军的故乡!
六十军是保卫中华的武装!
云南人都站在路两边欢送他们自己的儿子出滇作战,明知道他们大概率无法返乡,但还是含泪高唱送别山歌。
在抗战中,这支部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徐州战役中,60军和日军死磕27天一步不退,死伤上万人,整个军基本牺牲殆尽。
然后云南再次派出新兵补充,刚补充完又去参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等。
1939年,一个滇军的小年轻跟美国时代周刊记者说,看到我棉衣上的这两个弹洞没,前边两个穿这件棉衣的滇军兄弟就是这么死的。
我们经常说,日军进攻最猛的,就是1937年到1939年,这两年中,60军几乎参加了所有重大战役,一直表现不俗,代价也大到离谱,老兵们几乎悉数阵亡,队伍换了好几茬,不过云南兵和广西兵不俗的表现得到了中日双方的认可。
1942年,日本人攻入缅甸,从缅甸背后包抄云南,60军赶紧回云南准备防守,从那以后一直呆在云南。
战争结束后,60军迎来了高光时刻,因为国府让他们去越南接受日本人投降,这事就太给脸了,没有地方杂牌部队能有这个殊荣,云南的几支部队感激了蒋委员长之后,高高兴兴去了越南,此时整个云南只留下几支警察部队。
然后他们的头目,我们前文说的龙云,就被蒋委员长给抓起来了,去抓龙云的,正是那个杜聿明。
太惨了,被调虎离山了,一群云南兵在越南举目四顾,一时茫然无措,不知道接下来怎么搞。然后国共开始争夺东北,他们的工作来了。
我们知道,经过八年抗战,国军基本上都转战到东南去了,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都意识到,谁抢到东北谁就有可能最终逐鹿天下,逻辑不复杂,那里有日本人经营了十几年的工业设施,前后投资了天量的经费,搞出来无数个东北人和朝鲜人的万人坑,才有了东北的那些工业基础。
尽管战后被苏联人拉走一部分,但是苏联人拆走的主要是大城市里的,靠近铁路的设施,不然他们还得先用骡子驼到铁路附近去才能装火车,其他的很多设施根本搬不走,所以也就那样了。而且那些被拆坏了的工厂,几个烂厂子一撺掇,又是一个完整的。所以国共都看上了东北。
但是去东北这事难度差距有点大,国军在云南和四川,共军在山东和河北,这一点注意下,共军除了新四军在江南,其他百万部队全是在日本人眼皮底下。尽管共军跑的慢,但是国军离得太远,过不来怎么办?
这时候美国人掺和进来了。
我多说几句这个美国人,毕竟他们跟苏联一样,对我国近代史影响太大了。大家看现在美国对朝鲜的政策,其实就能看出来,发现他们总是每隔几天就变脸,往往是刚谈好什么事,过几天就跟忘了似的就不算了。其实他们这个毛病很多年了,在70年前就那样。
原因嘛,不复杂,政出多门。这是美国政策制定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大家经常说他们民主的核心就是“制衡”,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绝对权威,国内各股势力各种闹,谁占优听谁的,如果各方利益一样,比如打纳粹,对抗经济衰退,修理日本人,这些问题都好说,但是其他问题,很容易胡来。
这不是缺点,因为可以防止极权嘛,但是也谈不上什么优点,比如这两天大家又在闹哄哄弹劾特朗普,而且今天早上众议院竟然通过了弹劾。
70年前也一样,美国有好几个权力中心。
首先是国防部,他们天天到总统那里扇风说一定要在亚洲阻止苏联的扩张,然后把中国跟苏联挂了钩,政府就赶紧派海军陆战队去青岛。其实那会儿延安更喜欢美国一些,毛主席还在学英语,准备将来去美国见美国总统。
此外还有国务院,国务院更喜欢延安一些,从抗战后期就跟延安眉来眼去。
此外共和党讨厌和苏联沾边的所有东西,民主党又非常讨厌蒋委员长,因为蒋和他的小伙伴贪污成性又没有民主精神。
这些人一起去总统那里游说,政策就变来变去。
至于大家说杜鲁门讨厌蒋的原因是因为蒋投资了他的竞争对手,有这个原因,但是杜鲁门尽管是个密苏里农民,但没那么狭隘,认识他的人都知道杜鲁门不大记仇。
他一开始是很支持蒋的,直到后来发现蒋的政府烂到了极点,有一次FBI捣毁了一个美国黑社会窝点,找到一批冲锋枪,一查序列号,惊讶地发现竟然是支援给蒋的,又卖回美国来了,后来税务局查宋美龄的账,发现美国援助中国的部分美元竟然躺在美国吃利息,这种事多了,越来越反感,政策也就慢慢跟着变了。
在1945年,美国拿出来了吃奶的力气支持国府,后来变得越来越反感,有那么一段时间干脆把武器都给禁运了。据杜鲁门回忆录里说,美国出了3亿美元,用飞机和军舰把国军拉到了东北,第一批上船的,就有在越南的60军,云南人要去东北了。
这一趟东北之旅,是60军历史上最悲催的一段经历,首先他们不知道自己跑东北干嘛去了,他们并不想同室操戈。其次他们队伍里疯传国府抓了他们的老首长龙云,要把60军全部当炮灰消耗在东北黑土地上。
所以战争打的一塌糊涂,整个东北解放战争中,60军就没打什么胜仗,领导们也鄙视他们,经常不给装备和给养,他们自己也自甘堕落,到处打劫老百姓,从上到下,当初铁骨铮铮的云南铁军,如今被老百姓和上司喊做“60熊”,要多窝囊有多窝囊。
终于在1948年年底,解放军(那时候还不叫解放军,不过咱不纠结那么细了)攻陷锦州,锦州是东北陆上通往关内唯一的路线,所以锦州被拿下后,仗也就没啥可打的了,当时60军和新七军在守长春,眼瞅没希望了,城内对杂牌60军的压迫又太过分,导致60军突然反水,战场起义,长春城陷。
从那以后,国民革命军滇系第60军变改成了解放军第50军。军长曾泽生继续当军长,各级军官如果士兵们公认是个靠谱军官就继续留任,如果被指认是个坏逼,很快就被枪毙了,解放军再把之前投降过来的云南人编回60军,这样,新云南50军就诞生了。随后50军跟着解放军从东北下湖南,从湖南入四川。
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周总理就把四野最精锐的四个军摆到了鸭绿江边上,准备如果有啥事好应急,又觉得不够用,在全国范围内看了一圈,发现解放军有的在西南剿匪,有的在准备攻台湾,还有一部分已经复原,能提供支援的没几支部队,干脆把当时正在两湖搞建设的50军调到了东北。
1950年10月,美军无视中国方面警告继续向鸭绿江推进,我军随后越过鸭绿江准备对信用充值,50军也跟着四野的那四个精锐军一起过江。
朝鲜战争的第一次战役是四野的核心骨干在跟美军打,第二次战役就是我们熟知的长津湖,是华野的骨干九兵团,两次都把美韩联军逼退,解放军一直南下,准备收复平壤。
此外大家注意下。美军不会打运动战的毛病在这次战役里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们防守战和堑壕战打的一流,不然釜山也给解放了。
这段经历,被美国人称为“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也就在这个阶段,下不来台的麦克阿瑟希望用核武器炸一下丹东。
在这个过程中,50军一直在边上打酱油。
不过机会很快来了,第一次表现机会是在1951年年初,第三次战役爆发,志愿军对联军发动全面进攻,联军顶不住,快速向后撤,50军的队伍溜达到了开城附近,就是现在的那个开城工业园,在下图位置,大家可以看出来,已经挨汉城很近了:
就在这次战役中,50军下边的两个营无意中逮到英军第29坦克旅,这支部队是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英军老骨干,这次在朝鲜作战,英国人多机灵啊,发现情况不对一溜烟向南跑,然后在朝鲜开城附近山区里被逮到了,当时志愿军没有重武器,苏联援助还没上来嘛,只好拿手榴弹和炸药去炸坦克。
我看过英国人回忆录,说那次战斗中英国人跟志愿军军人数差不多,自己又有“百夫长”重型坦克,士兵们又是欧陆下来的老兵,所以一开始并不是很担心,遭到进攻后坦克围一圈,炮口朝外,不过很快发现对面的人尽管武器差(步枪都是打一枪拉一下栓,射速很慢,老兵们都能听出来),但是套路非常专业,掷弹手先靠近之后扔手榴弹,狙击手在远处掩护,英军步兵手忙脚乱躲手榴弹时,爆破手抱着炸药沿着坦克视野盲区偷摸爬上来炸坦克。
50军的人付出了巨大代价后,比如一个排的人被喷火坦克烧成了黑乎乎的碳状物,英国人也被打惨了,炸掉了27辆坦克装甲车,坦克手大部分被炸死在了坦克里,剩下的4辆坦克眼看无望逃脱,爬出坦克投降。其中一个原国军里投降过来的爆破手骨干,一个人炸掉了三辆坦克成了战斗英雄。
就在50军的这两个营打坦克的时候,50军的另一个步兵师付出了惨烈代价后攻入汉城,红旗插上景武台(青瓦台的前身),韩国把这次汉城失守称为“一四事件”,因为那一天是1952年1月4日,志愿军入朝两个多月后,汉城就被拿下了。
到此,全世界都震惊了,大家没法想象此时距南京大屠杀十五年,距豫湘桂大溃败仅仅七年,中国军队竟然把美军推到38线以南,新中国武德充沛,各方基本达成共识。
麦克阿瑟办事不利,再加上军人瞎掺和政治,让杜鲁门非常不爽,麦帅的地位岌岌可危,白宫已经在物色用谁来取代麦克阿瑟。
不过客观的讲,此时志愿军也成了强弩之末,战线太长,补给线长达500公里,沿途被美军上千架飞机轮流轰炸,毫无反抗之力。一直擅长夜战的志愿军天天吃炒面,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补充不足,晚上得了夜盲症,啥也看不见。
苏联前期明确说不提供空军,这时候彭老总又给毛主席打电报,让中央再去找苏联人要飞机,这次苏联人终于接受了提议,准备派精锐空军支持朝鲜战争。
还没等到苏联人的飞机到朝鲜,美军已经发动了反攻,美国那边叫“屠夫行动”和“撕裂者行动”,聚集大量飞机坦克,准备夺回汉城,重新推到三八线,毕竟作为超级大国,要脸。此时志愿军无论弹药还是给养都供应不上,后勤车队都被炸毁在了路上,一些连队甚至惨到每个士兵只有三发子弹,这个背景下,只好后撤。
其实了解军史的人都知道,几万几十万人组成的大兵团,最难的不是冲上去,而是撤下来,你想想啊,大家人心惶惶,还得保持建制一支一支往后撤,相互掩护,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演变成溃退,也就是漫山遍野的到处跑,完全失去了指挥体系,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了待宰羔羊。
蒋委员长的队伍就一直有这个问题,几乎无一例外每次撤退都演变成了溃退。英国二战就干了一件牛逼事就是敦刻尔克成功跑掉了,吹牛逼吹了几十年,主要是因为他们那个操作确实很复杂,一般人干不来,英国人见识过大风大浪,才有序跑回去。
这次也一样,十几万人的大撤退,天上千机大轰炸,地上坦克群在追击,后撤弄不好就是一次大屠杀。
所以就需要有人在前边顶住,其他人撤往后方布防。防御战线长达几十公里,这种对超级大国的第一次防御战谁都心里没数,要知道,当初德国人都顶不住美军的这种大规模突击,毛主席后来说,跟美国打最难的三件事: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证后勤,这里说的“能不能守”,就是这次防御战。
志愿军经过仔细研究,准备把表现非常好的50军放在最前线,又把我军里最能打的38军也顶了上去,38军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四野骨干,又是彭老总自己当初平江起义带出来的队伍,彭老总对38军非常放心。至于50军,我们上文提到了,当初的云南兵很早就点了一连串的防守技能点,1938年台儿庄战役,他们独自面对日军进攻,死守王瑜山20昼夜。
如今50军和38军并排形成两面盾牌,顶在了我军后撤的退路上,准备迎接联军战锤的砸来。
战争从一开始到最后,大家都在担心38军顶不住,更担心50军,没想到他俩不但顶住了,而且顶了50天。
战争过程又刺激又乏味。
说刺激是因为当时美军把几乎所有能拿出手的炮弹全部丢到了解放军阵地上,大家知道二战中美军夷平了德国重镇德累斯顿,可能不知道,在这次战役里,扔向志愿军阵地的炮弹超过两个德累斯顿当量。扔完炮弹扔汽油弹,把整个阵地烧成火海。而且当时苏联飞机还没来,美军有恃无恐,轰炸机贴着地面投弹,爆炸,火焰,飞机机翼的破空的声音,在汉江边上形成了一个人造的地狱。
等到飞机溜达远了,躲在坑道里的志愿军知道坦克要上来了,赶紧端着机枪到阵地上布防,当然也不能太早,弄不好美军会在冲到志愿军阵地之前再来一波炮轰。
过不了多久,就听见坦克吱吱呀呀过来了,后边猫着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士兵,等到放近了,美国人觉得是不是阵地上死光了,开始从坦克后探头探脑,志愿军同时开火,双方打成一团,这个时候爆破手咬着牙拿起集束手榴弹匍匐向坦克前进,这个时候志愿军里没有一种反坦克武器能击毁美军重型坦克,只能是靠炸药,往往一声巨响,爆破手也回不来了。等坦克被炸毁几辆,美军赶紧后撤,然后再重新来刚才那一套。
说乏味是因为天天这么玩了50天。
到了晚上我军再派出小股的反击部队去袭扰美军,美国人自己回忆,说他们每天晚上照明灯一直打,士兵们恨不得睁着眼睛睡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第二天美军进攻的强度。
当时我军唯一的优势就是志愿军土工厉害,没明没夜的挖,各种复杂极了的工事,当时就开始玩“反斜面”,反斜面的事我在度娘上找了张图,大家可以看看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
倒也不复杂,总之核心就是炮弹打不到反斜面上去,所以要把坑道修在那里,等敌人炮轰完,赶紧去山顶那个棱线防守,上甘岭就是这么玩的,美军向上甘岭倾泻了190万发炮弹,炮火把山头削掉了两层楼高,上边的人竟然没事,他们就藏在反斜面坑道里。唯一的问题是物资不太容易拉上去,所以才看到上甘岭上一个苹果大家一起吃。
这次防御战之后,志愿军把“汉江奇迹”一复制,就成了后来跟美军对耗过程中史无前例的地下作业,据美国说,志愿军整个朝鲜战争中挖出来的坑道可以绕地球一圈,这个当然是夸张,不过肯定非常逆天,不然怎么能顶得住美军那样炸。
汉江50昼夜,既完成了国家对他们的要求,也超过了大家对他们的预期,美军硬是没能向前推进,我查了下,这50天中,打光了7个整连,31个整排,138个整班,入朝时3.3万人的一个齐装满员军,等撤下了后,自己减员了一万多人,确认击杀敌军1.1万人。
当然了,50天之后不是说就完事了,要带着伤员,一边打,一边撤,去找大部队,又是一串带血的英雄事迹。等追上大部队之后,随后转入国内休整。
由于50军在朝鲜不俗的表现,得了个新外号,叫“50凶”,大家重新认识了他们。军长曾泽生作为国军投诚过来的将军,在1955年被评为中将军衔。
朝鲜战争随后的事,限于篇幅,今天就不讲了,我们将来可以慢慢讲。
文章的末尾,我们主要是想说这么几件事:
1、我国的国家诞生于铁与血,渡尽劫波而来,今后肯定是困难不断,但是还是要拿出点先辈们的那种一步不退的勇气来,没啥挺不过去的。
2、在1952年的15年前,也就是1937年,百万国军在淞沪被几个日本师团打残,随后南京陷落,发生大屠杀,十五年后,依旧是国军投诚过来的队伍,能在朝鲜跟美国一较高低,陷汉城,阻挡美军北进。所以问题不在人种,而在于组织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而且不要泄气,如今我们能走到现在,将来可以百尺竿头更进百尺。
3、陈平大佬有句话,他说最好的情况就是我们准备好了麻烦再来,可是世界上有那么好的事吗?没有,从来都是你没准备好,麻烦就来了,来了也没事,有问题解决问题,唯一该害怕的,就是失去解决问题的勇气。
新的一年,我们共勉。
提前预警,本回答很臭很长。
国民党军队是一个很广泛的广称,广到什么地步呢?广到西北的三马也会被认为是国军。
在这样派系的复杂的军队里,要想了解国军战斗力如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国军有哪些部队。
首先呢,国军有中央军和地方军的区别。中央军暂时不表,我们先说地方军。
地方军(只谈大的派系),从北往南:
东北军、晋军、傅作义系、西北军、西北马家军、川军、粤军、桂军、滇军。
东北军即奉军,是张作霖和张学良的部队。和关内的很多地方部队不一样,东北军武器很先进,兵员素质也较高。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东北军一直是一直可以影响中原局势的部队。不过差在东北军极少打硬仗,崛起过程中投机取巧成分太大(因为其特殊地位)。要论战斗力,属中等。
晋军,也就是阎老西的部队。晋军武器装备也比较先进,兵员素质也教好。但同东北军一样,晋军少打硬仗,崛起过程中也是靠投机取巧崛起的。其核心人物阎锡山也是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主,故战斗力属中下等。
傅作义系部队原是晋军的一只,不过傅作义作风优良,部队作战勇敢,兵员素质也较好。正因为如此,傅作义的部队时人称为七路半,意思是这作风、这素质、这爱国、这勇敢快赶得上八路了,故而称为七路半(失眠写的写错了,原写八路半,感谢提醒。)。
傅作义系崛起于抗战,强大于解放战争(也是解放战争时期能实打实打胜仗的国军将领之一。实打实的胜仗即为有效歼灭共军部队,而不是打击溃战,或者只是占领空城),是实打实打出来的部队,在3国军部队中属上等。
西北军是冯玉祥的部队,西北军作风彪悍,作战勇敢,但却是四大集团军里崩溃最快的一只(蒋、桂、阎、冯四大集团军)。等到抗战的时候,西北军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了。如被枪毙的韩复渠,即是西北军余部,故西北军战斗力属中下等。
西北马家军,西北马家军是一只特殊的部队,即它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很强。
最著名的战役自然是击败西路军,这样的大败仗在红军的历史中是极少的。
在国军中,有一只很硬核的部队,即独立95师,该师号称赵子龙师,该师就是脱身于西北马家军。
故马家军的战斗力可以算中等。
川军在抗战前忙于内斗,抗日战争时壮士出川很有名气。
只是川军装备极差(装备极差的原因在于四川深入内陆,买武器装备不方便),兵员素质亦比较低(此素质并非文明程度,而是比如说士兵很瘦、偏矮、吸毒等),且川军只是统称,内部派系很复杂。
故而战斗力也只能算中下。
粤军可以说是国军的开国部队,之所以最后落个地方军的名头,大概只能算蒋介石不是第四军的人。
且粤军占据比较富庶的广东,装备也是比较先进的。虽然是地方部队,但也有自己的海军和空军。只可惜,空军机不可失给飞走了。
该军的第四军北伐时号称铁军,只是粤军内部极其非常不团结,小弟反老大几乎是传统,所以粤军其实非常不稳定,没有核心。
不过要论战斗力,粤军的战斗力可算中等。
桂军大概是国军地方部队里最出名的一只了,不论是北伐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发挥了很强的战斗力。
不过可惜的是桂军装备较差,大概是当时的广西没有出海口,广西不容易发展,部队自然是没有钱财装备的。
虽然武器装备较差,不过要论战斗力,则属于中上。
特别是李宗仁,实在真的太能打了。假如给他充分的权力,我觉得像台儿庄这种战役至少能打出三次。
至于白崇禧,有点言过其实了。
滇军即是云南的部队,滇军抗日战争是有功绩的,装备也很好,只是不出名。
在抗日战争时期,滇军的装备为法械。
法械!法械有木有!(日常乳法一波)
比国内的大多数地方部队几乎高出一大截,可以算是精锐了。
故滇军的战斗力可算中等。
地方国军说完了,再说中央军。
中央军其实也是分有派系的,按照人物区分,分别为陈诚土木系、汤恩伯系、胡宗南系。
陈诚土木系以十八军为核心,加上陈诚的优良作风,所以土木系的战斗力在这三大派系中是最强的,可算上等。
只可惜陈诚此人长于政治而短于军事。
汤恩伯系,汤恩伯号称四害,善于做生意和逃跑,派系的核心部队13军在东北也被杜聿明看不上,林彪那种主力店的精锐部队,如什么旋风司令韩先楚、梁大牙梁兴初、黄瞎子黄克城、小铁杆肖光、刺头钟伟、洪麻子洪学智、高麻子高岗(这些外号不是我取的,而且自己内部的叫法,不含贬义。梁兴初也叫打铁的,黄克诚之所以叫瞎子是因为高度近视,吴法宪和洪学智在江苏时就喊他黄瞎子,而吴法宪因为胖,黄克诚也喊他吴胖子,包括林彪也是。至于洪学智和高岗叫麻子,则是唯我彭大将军的说法)等大佬自然是没资格打的(南满打一次一个主力师没了),所以一个美械军被扔在了热河(热河水其实也很深,黄永胜、丁盛这种猛将就在热河)和土八路打仗。
当然,十三军的石觉也看不起杜聿明,还说杜聿明的军事能力顶多能干军长,现在却担任了方面军司令,这简直就是老天爷不长眼。
杜聿明到底是不是才华只能当军长我不知道,反正同为方面军司令的胡宗南要知道自己只能当团长的话,估计会哭晕在厕所了。
不过作为中央军,怎么说也是打过台儿庄战役的,所以汤恩伯系可以算中上等。
胡宗南系,胡宗南打仗用屁股思考,用脚指挥,加上身边都是特务,所以堂堂一派系首领,却有一个团长的外号。即胡宗南只配指挥一个团。
该派系长期负责围困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时期打的大仗、硬仗不是很多。其下的核心部队第一军虽然号称天下第一军,但实际上也不是很能打。解放战争时期,遇见老同学陈赓后被陈赓来那么一下子,第一军的原型就露出来了。
加上在陕西被碰老总吊打的太厉害,胡宗南系的名声就更臭了。不过胡宗南系下面的那个钟松倒是很能打,打仗心思很活泛。如此不拘一格的指挥艺术,大概相当于四野的旋风司令韩先楚。
所以要论战斗力,胡宗南系只能算中等。
这三大派系之外,国军还有一个隐藏的派系,即何应钦派。
这个派虽然不明显,不过却很硬核,如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关麟征都是这派系的人,要论战斗力,可算上等。
除开这几个大门大派,杜聿明实际上在解放战争中后期,也算是自成一系了。
国军有五大主力,即新一军、第五军、新六军、十八军、七十四军。除开这五大主力,还有一个号称第六大主力的五十二军。
这六只部队中,新六军脱身于第五军。在东北时,新六军是众所周知的杜聿明嫡系。
而第五军,则是杜聿明的老部队。解放战争后期,国军曾有让宋希濂去徐州指挥的想法,宋希濂觉得第五军的邱清泉不能指挥,就此放弃。当时的邱清泉能镇的住的人不多,杜聿明算一个。
而五十二军也和杜聿明有渊源,不论是杜聿明自己,还是杜聿明派系的核心之一郑洞国都是出身于五十二军。所以,在东北时,五十二军也是被杜聿明当嫡系使用。
六大主力,杜聿明能指挥三个,自成一派自然不在话下。
而杜聿明系的战斗力,在国军中可算上等。
综上所述,国军部队中,地方部队战斗力较强的有桂系和傅作义系。
中央军中战斗力较强的有陈诚土木系、何应钦系、杜聿明系。
除开这种大门大派,像罗琦的独立95师、宋希濂的71军、黄百韬的25军、王耀武的74军,战斗力这都可以算上等。
独立95师知名度不高,这个师是外号赵子龙师,打仗很猛。
到解放战争后期的时候,这只部队被调到东北负责打塔山。
这个师居然敢搞人海战术,成群结队往塔山冲。
一个师三个团直接打成三个营,战法的问题不表,至少这份勇气在国军中可以算是唯我独尊。
71军我本来想排个中下等,毕竟这个军在东北被林彪胖揍的太厉害,东北国军师级单位第一次被击败,就是71军的88师(可能记错)在大洼被击溃(据说当时陈明仁在沈阳跳舞,没有去前线指挥,老蒋本来想处罚陈明仁,被杜聿明拦住了。不过因为杜聿明换了71军下面的师长,两人实际上也还是有矛盾)。
不过三战四平打了一次翻身仗,翻身农奴把歌唱,可以算作上等。
黄百韬25军自然是黄百韬的核心部队,这只部队主要在华东一带作战,打的也是可以的。
七十四军在抗日战争打的很不错,是王耀武的基本盘。可惜解放战争死的太快也死的太惨,没有表现的机会。国军五大主力也只有七十四军没能熬到后期,算是早死早超生了。
评论里说到十八集团军我才想起,谈国军怎么能忘记十八集团军。
我觉得十八集团军和以上部队最大的区别是,它有极大的向心力。
小土窑里几部电台就能指挥全国几十万部队,这在其他的部队里,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种向心力最典型的一次表现就是辽沈战役的辽西大混战。
当时的对手是廖耀湘的东进兵团,东进兵团是国军的精华,不可谓不强。
但就被四野给全歼了,可是整整一个兵团啊。
后来的廖耀湘说,被歼灭是太乱了,部队失去指挥。军长不知道军在哪,师长也不知道师在哪。
这话说的好像林彪知道手下的军长师长在哪一样。
结果以乱打乱,国军就这样被吊打了。
这也算是战史上的奇观了。
这个问题很有趣,再唠点东西。
国军的五大主力里,新一军和新六军是孪生兄弟,都是驻印军系统的。
两个军长,孙立人和廖耀湘说来也挺搞笑的,这两人命也出奇的类似,即一个在大陆吃蹲号子吃劳改饭,一个在台湾坐大牢吃官家饭。
这两个军呢,要论名气,新一军比新六军大很多,大概是造谣孙立人活埋埋出名了。
也正是因为鉴于新一军名气辣么大,就不谈新一军了,谈谈新六军。
新六军有个主力师,这个师的番号为新二十二师,这个师外号虎师,进入东北后,二十二师一个团兼一个营被被六个团围殴,结果国军伤亡六百多,共军两千多,一仗就打出了威名。
二战四平胜利后,新六军驻守长春,结果因为军纪太差,被赶了出来,长春转而由新一军驻守。
却万万没想到因祸得福,反而避开了林彪的花式吊打。
当然也不是怪新一军不争气。
当时的新一军在松花江以南东一个营,西一个团的守。而林彪打你一个营他用一个师,打你一个团他用一个纵队,打你一个师他用好几个纵队。
假如孙立人是现在穿越回去的,肯定会说我太难了。
而被赶出长春的廖耀湘新六军,则成了东北国军战略总预备队,经常南北来回跑,充当救火队员的角色。
中国有句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这廖耀湘干这活,自然是没少得罪人。
情况通常是这样:
某师被围,师长:卧槽卧槽,我要死了,快来救我!
而支援的廖耀湘面对越来越猛的火力则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卧槽尼玛,目标不会是我吧?特么的这是围点打援!哎呀妈我要死了我得快跑。
……
于是在回忆录里,国军将领说廖耀湘打仗指挥的艺术是损人利己的艺术。
这导致东北各将领,对于廖耀湘,实际上是存在着一些成见的。
比如,拿跑出东北的刘玉章来说吧,刘玉章就说和廖耀湘这样的人一起打仗简直就是脊背发凉,三伏天出冷汗。
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因为二十五师被全歼的时候,廖耀湘并没有积极救援。
当时的五十二军有三个师,分别是第二师、二十五师、一九五师。这二十五师,是刘玉章第二师的兄弟部队。
说到五十二军,这只军队号称第六大主力,但在东北被揍的也挺厉害。
三个师,二十五这样的国军顶级主力,早早的在南满被韩先楚给全歼了,是全歼哦,连师长李正宜都被俘虏。
而一九五师不久后在南满的高丽城子又被全歼了。
只有刘玉章的第二师算是比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国军东北溃败的时候,五十二军本来能从容的坐船撤出东北,结果国军海军怂包子的厉害不肯靠岸,就这样扯皮了很久。
等全军上船了之后,要死不活的,船又起火了,一个军烧死了小半人。
说到这国军的海军和空军,假如被骂能被会死的话。
国军的空军和海军,早已经被国军的陆军骂死好几回了。
拿塔山战役来说,国军海军本来负责炮轰塔山,但塔山就在那,不会动又不会跑,愣是炸不准。
你还不能说,你说一句他顶三句,什么风大啊,什么浪高啊,什么水浅啊,反正理由多得很。
至于空军,国军陆军恨空军也是恨的一个牙痒痒。
同样拿塔山战役来说,陆军空军配合不太好,陆军还不能提意见。
而空军一个个也是牛逼哄哄的,也不懂有什么好牛逼的,除开投手令准点和走私干的很熟练之外(杜聿明:妈蛋空军你扔炸弹的时候怎么就没这么准过,),也没见他干什么事。
当时打塔山的时候,陆军和空军自然是要接触的。要知道,军人接触最好是平级,意思是我是少将,他也得是少将,这才是相互尊重。
但是空军偏不,你派少将,将官。我偏派校官。
你找他说理,他还一套一套的,说美国就是这样。
看把空军能的。
这可把陆军气的够呛,你咋不说你没美国空军的本事呢?
但是不得不说,国军空军对内是真的不怂。在重庆的时候,军统权势滔天,敢惹军统的,牛逼顶天的陈诚算一个,空军算一个。
陈诚牛到什么地步?
沈醉(军统的大特务,有三本回忆录,对军统感兴趣的可以看看。)说,军统有一次晚上加班,大院加班自然是不关灯。
这陈诚看到军统居然不节约用电,居然单刷军统总部大院!好在军统是真的在加班,陈诚才无话可说,不然,陈诚能把军统大院的房顶掀了。
说到这个用电也很有趣,军统为了节省内部开支,电其实是偷的。就是电线偷偷的外面的电线上,就算通宵开灯加班,也用不了几个电费。
真是抠门到家了。
再说说空军。
当时重庆的军统连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都怕,见面都得绕着走。
但是偏偏空军不怕军统。
假如某天重庆的军统太街上被胖揍,那铁定是空军打的,只有空军才敢打军统。
也只有空军才能打完军统回家安心睡大觉。
戴笠这种人,对空军也只能吃闷亏,惹不起惹不起。
写的很零碎,也不是跟系统。我因为曾在历史吧写过帖子,所以对东北国军这一块比较了解。
不过同样在东北的四野,我就不是很懂。因为网上发帖嘛,写我军的东西容易被删帖,写国军的东西就不会,所以我看书基本上都是看国民党的。
如果说看国民党的书有五十本的话,我党的能有三本吧。
并且要命的是单单这三本书的东西,估计还得有大半部分是不能写出来的。
否则轻则删除帖子,重则封号。
如果没有这限制,我想我非常乐意写林彪和彭真还有高岗孙维世李立三黄克诚以及热河的那一帮不被待见的人的。
前文提到机不可失的梗,这个故事很诙谐,现在可以说一说这个故事。
民国史系列——何为机不可失
1936年,胡汉民死了。
如果要用蒋介石的语气表述这句话的话,那就是“胡汉民终于死了。”
是的,胡汉民终于死了。
与别人反蒋不同,别人反蒋大都用枪,胡汉民用的是笔杆子。
别人骂蒋介石是王八蛋估计也就是嘴巴上说两句,而胡汉民能系统性的证明蒋介石为什么是王八蛋。
这就是笔杆子的威力。
且让蒋介石无计可施的是,胡汉民在国民党党内的地位极高,当年国父孙中山死后,胡汉民就是公认的继承人之一。
不过后来,同为公认孙中山继承人之一的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遇刺而亡,胡汉民作为右派领袖,自然有说不清的责任,最终不得不出走苏联。最终继承孙中山衣钵的,倒成了汪精卫。
在胡汉民活着的时候,蒋介石对于西南是难以下手的。
想当年,胡汉民被蒋介石扣押,后来被释放回到广州时候,振臂一呼,从者如云。国民党党内要人汪精卫、孙科,西南军方实力派李宗仁、白崇禧都入其账下,竟然迫使蒋介石不得不下野暂避锋芒。
现在作为西南的政治领袖胡汉民终于死了,蒋介石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转手试图解决西南的割据局面。
西南的割据一直是蒋介石的心病,当然以后也一直是。西南这块地方,直到蒋介石失去大陆,都未能真正的将其纳入中央的管理之下。
而胡汉民逝世之后,面对西南割据,蒋介石自然是采取了他最善用的离间之计,企图离间广东广西的关系,以便削弱西南的力量。
不过这一计谋被粤系首领陈济棠识破,蒋介石未能挑起两广之间的战争。
而面对磨刀霍霍的蒋介石,陈济棠自然不甘心坐以待毙,也准备以抗日之名起兵反蒋。
面对蒋介石,陈济棠虽只是一方诸侯,不过也是有底气的。
原来,陈济棠的哥哥陈维周曾到过广西,亲自查看了洪秀全家的祖坟,这陈维周对于风水之学也算是颇有心得,一眼就看出来了洪秀全的祖坟正是葬在“活龙口”上,可谓是风水宝地。
但为何洪秀全最后又失败了呢?根据陈维周的说法,是因为洪秀全的祖坟葬的高了一些,离龙穴口尚有数十寸的距离。也正是这数十寸的距离,才使得洪秀全未能成为真正的皇帝,最终身死国灭。
知道广西有这样的一块风水宝地之后,陈维周自然是威逼利诱,最终逼迫洪家人将这块宝地卖给了他,而陈维周得到这块宝地之后,便将自己母亲的遗骸迁到广西安葬了。
陈维周将母亲的遗骸迁到广西安葬之后,两人自然心思活泛起来了,大有窥伺神器之意。心想自己的母亲的坟墓已经占据龙穴,那蒋介石,自然是没什么好怕了。
不仅如此,后来,陈维周又奉陈济棠之命去会见蒋介石,这又给了一个陈维周给蒋介石看相的机会,陈维周回来之后就告诉陈济棠,根据蒋介石的面向来看,他是很难抗得过民国25年这一关。
当然,这一次还真的给陈维周算对了,因为这一年正好1936年,西安事变正好是在这一年发生,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扣押,差点丢了性命。
不过这谶言却不是应在陈济棠身上,而是应在张学良身上了。
起兵之前,陈济棠的宣誓也十分滑稽,原来,他弄了一个假人,上面写着蒋介石三个大字,粤系将领先是大声悬念表示对陈济棠效忠,再举起木剑对着假人连劈三剑,以示决心。
不过就效果来看,却无大用,因为反蒋之后,陈济棠手下的大将余汉谋便通电反陈了。
同时陈济棠还不放心,在反蒋之前,还请了先生给他算卦,问个吉凶。要说这位先生,说的话尽让人半懂半不懂的,说了一句“机不可失。”
开始陈济棠是没明白的,到底什么是机不可失呢?
先机?时机?机会?机器?机票?机场?机霸?机友?机车?
这事虽然没想明白,但反蒋已经是箭在弦上了,算了,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先“搁置争议”吧。
反蒋之后没多久,陈济棠的空军就被蒋介石的策反了,一帮人全部飞走了,这成了陈济棠失败的原因的之一。
“失机”之后,陈济棠自然是跑路了,偌大的粤系,交到了陈济棠手下的叛将余汉谋手中。
而陈济棠最终一拍大腿,终于明白了。
原来“机不可失”是他娘的不能失去飞机!
评论里有人问,如果46年,国府把粤军拉到苏北给薛岳指挥会怎么样?
不说结果如果,但肯定是不可能的。
国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仅开始着手解决地方势力问题,对于中央军内部派系,也开始进行瓦解。
十三军是汤恩伯的家底,但十三军没有跟汤恩伯在上海嚯嚯,而且被拉到冰天雪地的东北。
七十一军是宋希濂的基本盘,结果七十一军被调到东北给林彪啪啪啪抽大嘴巴。而宋希濂则被调到新疆吃囊。
五十二军是关麟征的老部队,结果五十二军没能在云南看洱海,转而调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吃猪肉炖粉条。
唯一比较特殊是杜聿明。
东北的二战结束之后,成了苏联和美国的博弈点。因此美军才让国府调了和美军很有渊源的新一军、新六军及远征军体系的部队到东北。
既然是驻印系和远征军系,杜聿明自然成了最优人选。
由此才确定了杜聿明的东非之行。
再更更新一军和新6军。
1938年11月,第五军成立,军长为徐庭瑶。改军为国民党的第一个机械化军,下辖新编22师、77师、200师。
1942年,入缅远征军战败,第五军几乎是以分裂和崩溃的方式进行了撤退。军部和新22师由军长杜聿明带领翻越野人山后到达印度列多、96师由余韵带领在野人山辗转两个多月,后又翻越高黎贡山,到达云南剑川。
作为第五军核心的200师伤亡最为惨重,师长戴安澜重伤而亡,三个团长中有两个失踪,该师余部由仅存的团长郑庭笈戴笠,最终到达云南腾冲。
同为第一次远征军系统的,还有一个66军。
桂南战役战败之后,66军被蒋介石肢解,番号被取消。该军为粤军系统,南京保卫战失败后,粤军66军、83军两个军损失惨重,但却敢于正面突围,是南京保卫战中国军为数不多的闪光点之一。
66军番号被取消之后该军于1942年重建,军长之职落入汤恩伯系的张珍手中,该军下辖新编28师、新编29师、新38师。
这三个师中,新38师最为特殊。他既不是出身于黄埔系,也不是地方系。他出身于宋子文的税警总团,是财神爷的嫡系部队。
虽说是团,但该部队共有五个团组成,加上其团直属部队,共有三万多人。且该部队由于是宋子文建立,有财神爷支持,故而装备十分豪华,就算是中央军和其相比,也会逊色。
抗战爆发前,华北局势危如累卵。宋子文密谋将税警总团调往华北,不过最终却被蒋介石发觉。宋子文最终被迫出国考察,税警总团的生存环境开始变差,好比是寡妇睡觉,上面没人,失去上层的直接支持,为日后被肢解留下伏笔。
抗日战争爆发后,税警总团作为精锐力量,被国民党上层瓜分殆尽,全团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孙立人在被抛弃的五千多伤兵的基础上重建税警总团,其中的一部分组成新38师最终归入66军,成为远征军一员。而剩下的一部分则归入军统系统,成为缉私总队。
66军下辖的另外两个师,即新28师和新29师。这两个师和新38师一样,出身亦比较特殊,他是由复兴社系康泽别动总队整编而成,这这个康泽就是在襄攀被蒋介石坑死的那个。 66军是以复兴社系别动纵队为主力,因此康泽亦想当66军军长,但何应钦以其没有作战经验而拒绝,转而以汤恩伯系的张珍为66军军长。
远征军战败之后,66军亦开始溃败之路,新38师随孙立人撤往印度。新28师和新29师,由滇缅公路撤往国内。
该军由于败的太惨,两个师沿着滇缅公路一路溃败回国。最后张珍被撤职,66军和新29师番号也被取消。28师的番号则被留下来,以供收容66军的溃兵,后编入71军。
而在印度的新38师和新22师以及后来运送到的新30师组建成了新1军,军长原来的人选是邱疯子邱清泉,但是徐庭瑶和杜聿明觉得邱清泉过于骄横跋扈,和同样有鲜明性格的史迪威一起,肯定除开天天吵架就没事干了。因此,军长的人选后来换成了性格温良,人品正直的郑洞国担任。当然郑洞国在印度,开始也没少受史迪威的气。两人是慢慢磨合,最后才良好的相处,彼此配合还算默契。
至于郑洞国也受气,当然这不是史迪威针对郑洞国,美国人史迪威,对于国军上级军官的厌恶,是显而易见的,曾扬言“要中国士兵,不要中国军官,尤其不要中国将领。”对于老搭档土木系大佬罗卓英,史迪威说他是:“终日绕室彷徨,对于军队的教育训练毫无办法,”意思就是罗卓英是个大草包,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占据高位却对专业知识极度匮乏,妥妥的乐色一个,最终罗卓英被赶走。
就算对国军最高统帅,史迪威也没给好脸色,甚至还蒋介石取了一个“花生米”的外号,在史迪威的日记里,对蒋介石甚至写下“这一刀正好扎穿了这个混蛋的心窝。①”这样的话,可见两人隔阂之深。
①《蒋介石传》布莱恩.克洛泽著
而对于中国士兵,史迪威则非常喜爱,他认为这个这个国家在近代所受的耻辱和创伤,和瘦骨嶙峋的士兵无关,原因在于他们是被“腐败无能的政府和愚蠢胆小的指挥官”所指挥,因此史迪威很得士兵们的喜爱。
新一军老军长郑洞国是这样说史迪威的“毫无官架子,待士兵们十分友善,喜欢同他们交朋友,慢慢的赢得了不少中国将士对他的钦敬,许多人亲昵的称他为乔大叔,在后来的缅北反攻战役中,每当战事处于紧张时刻,只要乔大叔瘦削高大的身体出现在阵地上,总会引起战士们热烈的欢呼,部队是士气更加高涨起来,再艰难的任务也会毫不犹豫的去完成。”
他对国民党政府军队军官的厌恶,也不是无缘无语的。首先国军军官在史迪威看来,专业性确实是不足的,军事上的学历太低,不足以应付当时的战争。其次是国军军官几乎无官不贪,吃空饷、喝兵血成为常态。上面的补给,你敢给他补,他就敢拿去黑市上卖。忍无可忍的史迪威,甚是试图将营级以上军官全部换位美军军官,只是后来在强烈的反对声中作罢。
尔后,国民党政府继续见驻印军队增兵印度,计划将54军调入印度,加入驻印军系统。但是54军在调往印度的过程中,发生了土木系和何应钦系斗法事件:
1943年,鉴于54军军长陈烈暴卒,蒋介石便趁着这空挡把18军军长黄维调到52军当军长,随后又把54军划归为第9集团军总司令铁拳关麟征指挥。
这个黄维外号书呆子,乃是土木系的一员大将,是陈诚的铁杆部下,而这个黄维这次落到了关麟征的手里,估计当时关麟征脑海浮现的尽是下拌子、穿小鞋、下眼药等一系列整人的词语。
黄维上任54军军长之后,就遇到了一个他认为严重但是在国军内部普遍的问题——官兵吃的粮食里参合的沙子!
当时按照国军内部的规定是这样的:前线士兵主食每天大米24两(此时一斤16两),每月6元菜钱。而黄维面对的情况是掺沙子的大米根本不够24两,士兵压根儿吃不饱。而那可怜的6元菜钱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也是杯水车薪,压根不够用!
这对于黄维来说是一个新的问可以题,因为他之前是在18军担任军长。18军作为陈诚土木系的起家部队,自然是吃喝不愁,实行特供。因此这样的问题算是他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遇到这样的情况。
但国难当头,士兵们一个个面肌瘦黄,营养完全跟不上。别说打仗拼刺刀了,估计没事走两步都够呛(没事走两步)。
而且黄维不是朱元璋和曹操,可以搞屯田。
又不是共产党,可以在西南号召大家搞南泥湾模式。
也不是四害汤恩伯,吃的喝的,可以搞取之于民模式,即可以从泥腿子手里抢嘛。反正我们不抢鬼子也会抢,所谓釜底抽薪,从本质上解决事情的矛盾,抢老百姓的东西,让鬼子没东西可抢,走鬼子的路,让鬼子无路可走。
黄维无法,只好私自决定每人每天多发口粮2两,但是这原本就少的可怜的2两粮食经过层层克扣到达士兵手里时仅剩下1两3钱不到。也就是说每人每天能多吃5至8口,分摊到三餐我们往多的算每顿饭能多吃那么三口。
但吃这是是透支消费,也就是卯吃艮粮。你这个月多吃了,下个月就没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黄维只得向军政部要求解决这每天每人2两粮食的增额。但偏不巧,此时的军政部部长也就是何梅何应钦也是陈诚的死对头。这厮不给就是了,还反问曰:“人家都够吃,就你54军不够吃?”
儿子打老子,简直就是岂有此理,这可把黄维气的够呛。在黄维看来,这军政部真的不要脸之极,当时军政部权力很大,管很多东西,但作风及其败坏。就拿征兵一项来说,军政部可谓罄竹难书,本来按道理来说,抗战举国沸腾,征兵不算难事,但硬给军政部搞成了难事。本来保家卫国多光荣的事,到军政部那里,成了捉壮丁。100个壮丁,能给军政部弄的冒名顶替用老弱病残代替了一部分、路上跑了一部分、路上病死饿死被打死一部分,结果实到的没几个人。
且壮丁生活条件极差,条件刻苦,1944年下旬,在重庆的蒋介石听闻壮丁被虐待,就去机房街查看,果然见面看守人员随意辱骂、抽打壮丁,简直就是把国军战备力量当成畜生看待。以至于蒋介石震怒之下,当街殴打兵役署长承泽润,以至于手杖都打断,而最后承泽润被枪毙(事实上征丁的是税警)。
而在军政部碰壁了的黄维自然也不甘心,这黄维外号书呆子,自然有读书人的习性。几次要求不成之后,便用小袋子将参合沙子的粮食装好,直接送到了军政部,说:“你们看看这军粮到底掺了多少沙子吧。”
何应钦面上也挂不住,没想到还真有那么认真的主,不过何应钦可没有心虚。他本着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精神大怒道:“胡闹!这难道是我何某人贪污了军粮?”
废话!水仙不开花,装什么蒜啊。
不是你何梅贪污的,难道是郭汝瑰贪污的?人家沙发都打着补丁!
如此的理直气壮、理所当然的无耻,也算是对得起他在受降的时候那一副舔狗的嘴脸。
而黄维这次捅了马蜂窝,不仅把何应钦,还把其他的军政处官员全部得罪了,因为这军粮不单只有何应钦吃!所谓断人财路,杀人父母,这帮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帮孙子也趁机攻击其黄维来了。
而关麟征见黄维自己露出破赞,认为时机已到,脑海中尽是浮现“火上浇油”、“落井下石”、“推波助澜”这样的成语。本着知行合一的精神,他便跑到军政部,和何应钦言:“黄维故意于军政为难,这实际上是项庄舞剑。”不得不说这话说的很有水平,颇有纵横家气势。因为这句子暗示何应钦:这不单单是简单的军粮问题,而是陈诚想趁机搞你!
于是,何应钦脑海中也尽是下拌子、穿小鞋、下眼药等一系列整人的词语。
迟迟等不到结果的黄维无法,只好将军中的公积金扣下,不再上缴,用公积金补下每天那两的差额。
唉,可悲可叹。
当公积金的也吃的差不多时,黄维便再次上报军政处,要求解决问题。何应钦正气凛然的回复:“既然你黄维说军粮有问题,那就让人去查吧!”
联合军粮调查组随之出发,以黄维的性格,自然不会对这些稽查让人员好脸色看。别说偷偷给点土特产啥的,就算是好菜也不张罗。联合调查组的这帮孙子见黄维不给他们好脸色看,肯定不干。连打点打点都不肯,你黄维装什么?就你清?
癞蛤蟆上公路,冒充什么迷彩小吉普?
因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查出了黄维“截留公积金。”
这已经是黑白颠倒的世界。
愤怒的黄维向何应钦写了一份语气激愤的辞职报告,其中还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上上下下迟早都得下,生生死死早晚都是死,横批早下晚死。意思是早点卸任省的被你气死。
何应钦不是白痴,自然懂的黄维的意思,哼,不是早下晚死么?这回就让你下!
几天之后,何应钦拟了一份报告给蒋介石:“黄维破坏军需独立,公积金不报不缴,请予撤职查办。”
蒋介石则处置:“可调本部高级参谋。”
而这事闹出了之后美国人也对54军无太大好感,认为国军中的上层将领没几个好东西,各派各系都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些人搞乱七八糟的小团体,要么用乡人,要么用自己的学生,无非就是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找大王八。因此,美国人表示拒绝接受屎壳郎拜把子,臭到一块了的54军的军部,仅仅要54军的14师和50师。
14师和50师到印度之后,新一军扩编。这次扩编实际上就是第5军系统和税警总队系统的分家以及土木系的加入。
这次扩编将新30师、税警总团系新38师组成新1军。土木系50师(后50师又划入新1军,而青年军系统的207师则划入新六军)、土木系14师、新5军系新22师则组成了新6军。军长分别是孙立人和廖耀湘。
此次部队的扩编,无论是新1军还是新6军,都加入土木系的部队,因此也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但在陈诚未到东北之前,军中大抵还算是团结,无太大的派系斗争现象。
孙立人和廖耀湘作为国军头等主力军的军长,其履历也比较相似。和很多国军军官不同,孙立人毕业于美国军校,廖耀湘则毕业于法军军校。
同时,两个人的外号也很有意思,孙立人外号东方隆美尔,廖耀湘号称东方巴顿。下场也类同,都是军权尽失。一个在大陆蹲号子吃官家饭,一个在中国台湾蹲大狱吃皇粮,可谓是殊途同归。
但两个性格则差异较大,据说,民国黑社会大佬,夜壶杜月笙曾说过,人分三等,有本事没脾气、有本事有脾气、没本事有脾气。孙立人按照这个划分,可以算是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廖耀湘算是有本事也没脾气。孙立人这个脾气细看的话,类似关羽,傲上而不忍下。对待下层士兵和军官很好,对待上级则非常自傲。
驻印度远征军系美国人直接经手训练,因此新1军和新6军同国内的美械军比起来,部队单兵素质较高。且当时国府亦非常重视驻印度部队的建设,兵源同其他部队相比也较为优良,知识分子较多,这在当时的部队中是比较少见的。
同时驻印度部队的武器,和国军相比亦比较精良,同为美械军,但是和国军注水简配的美械军相比,新1军和新6军的装备要好得多,是一等一的头等部队。
浅写点东北堂口的问题,通篇黑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修改完善版)。
关于我社团在东北初期的大政方针问题上,一开始是错乱不清的。开始洪兴龙头东方白被修哥逼去山城和东星社龙头谈判的时候,洪兴社代理人pdd负责东北的业务时。对于东北问题,pdd要求府尹要分散发展,借助修哥的力量深入东北腹地发展自己的力量。
东方白从山城回来之后的这段时间,修哥鉴于东星背后的老板灯塔哥的人马在东北秦皇岛登陆,从比较中立的态度马上转为极力支持洪兴社。而府尹对pdd的分散发展也比较不满,于是上书东方白,要求要全占东北,东方白许之。
也就是这时候,东星社誓言的头马阿杜也带着一群小弟来到了东北。
而这时,修哥的态度又发生变化。本来东星为了修哥带人到东北砍日出哥的人,不得不把外蒙街卖了。而卖外蒙街的条件之一,就是修哥不得支持洪兴社。
但东星社的人到东北一看,得。这修哥骗人的套路真的是老母猪戴胸罩,一套又一套。说了说不过,你说他修哥支持洪兴社,人家修哥不承认,说那是东北本地自发组织的民间组织。打吧,打肯定更打不过。
于是先到东北的东星白纸扇门破罐破摔,直接走了。这一走修哥慌了神,这下全世界都知道自己是怎么输赢通吃光天化日之下耍流氓了。不得已,又不再支持了洪兴社的人了,还扬言要赶洪兴社的人走,这可把麻子气的脸青。
修哥态度如此反复,直接造成了洪兴社后来非常狼狈的局面。原来修哥态度好,所以从关内到东北的洪兴社人马刀枪棍棒金银细软的都没带。而东北原来在修哥态度好的时候获得的物资,又全部分给新招的小弟了。
等关内的洪兴社人马到达东北的时候,修哥的态度变了。原来的物资又分了,造成老马仔们两手空空挨宰的局面。比如黄瞎子就叫苦连天,说再这样下去,就得重蹈西街被砍的覆辙。
实际上的情况改变之后,龙头东方白和府尹还是坚持原定的战略。不断的要双花大红棍林永健和阿杜决战。
在我洪兴社团的传统中,一个堂口通常分为双花大红棍和首席白纸扇。而再根据我社团的传统来说一般而言,首席白纸扇的地位高于双花大红棍。也就是说,首席白纸扇具有拍板权。
就两者的分工而言,双花大红棍负责带人上街打架斗殴。首席白纸扇虽然所是社团团员的核心,但实际上却不仅仅只负责管理社员,而是负责统率全局。
东北堂口的首席白纸扇,开始是由社团的首席白纸扇pdd推荐的府尹担任。而对于双花大红棍的问题,pdd推荐三人,这三人分别是久坐冷板凳的六哥、沉默寡言的林永健、喜欢写诗陈十万。
这三人里,要论砍人打架,六哥和林永健的数一数二的。陈十万砍人和他俩相比,显得稍逊一筹,在当年复杂的局势下,陈十万算是提前出局。在六哥和林永健的选择中,pdd属意六哥。社团龙头东方白属意于自己的头马林永健,最终林永健当选。
林永健的东北之行其实颇为坎坷,原先他本来是去山东,走到一半又说要去冀热辽,最后快到冀热辽的时候正值东方白的冀热辽决战计划破产,最终才去了东北。
林永健到东北后,发感受无非就是四个字:
乱、惨。
乱:
东北的小弟门都是关内各地区调来的,本来就够乱了。但又新收了很多新小弟,这些小弟有原来的职业有伪军的、伪警察的、土匪的、恶霸的,本来就乱糟糟的,这样一来更乱了。等打仗的时候,这帮新收的小弟大多都投敌叛变了。故而林永健说这是“招降纳叛”。
惨:
等林永健到达沈阳的时候,东星的双花大红棍阿杜已经手持两把西瓜刀从山海关砍到葫芦岛,手起刀落手起刀落眼睛都不眨一下,一下子就差点砍穿了辽西走廊。洪兴社的人虽然多,但鉴于之前的方针是分散发展,所以先到东北的人马斗分开了,而还没到的虽然快赶上了,却又疲惫不堪。等林永健赶到沈阳的时候,阿杜已经砍到锦州。
这时候林永健不信邪,亲自跑到锦州会了会阿杜,且还玩了把阴的,打着打着就让梁大牙去断了阿杜的后路,但结果却是阿杜爆种,文体两开花左右开弓,正面吊打林永健,后面吊打梁大牙。
不服气的林永健又再次召集人马,准备再找阿杜的场子,这次打的还好,没被吊打,反而把阿杜轮了一次,但要死不活的却还是让阿杜的人马跑了。
后来,林永健说那次如果不是火哥那叼毛拿走了电台老子摇不了人,老子就把场子找回来了。
在这样窘迫的境地下,鉴于全部占领东北的方针没有改变。东方白和府尹还是一个劲的要求林永健和阿杜决战。
打是肯定打不过的。
不仅打不过,本来有优势的阿杜还又摇人了。东星最猛的红棍,像郑哥、巴顿、隆美尔、仁哥这些人也全都来了。
林永健一看这阵势,倒吸一口冷气不说,原来比较清醒的pdd,这时候也出幺蛾子了,非说现在是什么不打架新阶段。
新阶段的思想一来,打最后一架的思想就冒了出了。
这样的观念一出,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
一:打最后一架,马仔们怕死了。都最后一架了,还拼命个鬼,打卡上班就行。
二:打最后一架,大哥们不怕士兵死了,开始莽了。都最后一架了,马仔死点无所谓,赶紧争地盘才对。
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局面更难的,马仔门不想打,大哥们又想打,还是莽打。
这东星的马仔们也不是吃素的,于是仗一场一场的输,地一块一块的丢。
而都这时候了,府尹和龙头还是要求林永健决战。
当时前线一帮红棍们(瞎子、林永健、麻子)是这样的: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都冻成傻逼了,是哪个沙雕提出要占领全东北,要进行决战的?
是是是府尹那跟龙头说可以占领全东北,还一个劲的鼓吹要进行决战。
原来是那老小子,我早看他不顺眼了。前方一天天打架砍人那么紧,要什么没什么,连补充马仔都没能从后方补充几个。来的时候说要啥有啥,不用带。现在把刀都没有,全给那帮新来的歪瓜裂枣了。堂口那帮白纸扇里那帮人干什么吃的,法克!
后来就是大爆发,红棍们和白纸扇们两帮人舞刀弄枪的,特别是双花大红棍林永健,和府尹的矛盾简直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这时候,据说府尹看林永健不太顺眼,想让火热哥代替林永健的位置,让火热哥当双花大红棍。
这火热哥在堂口的地位也很高,林永健去治疗的时候,火热哥就代林永健的位置,不过在山东的那个地方干的不好,最后又回陕西了。
所以说呢,他们这个堂口的大佬是四个人:林永健、国可问、火热哥、瞎子。因此火热哥代替林永健完全是可以的,但结果呢?结果火热哥别说当双花大红棍了,连红棍后来都当不了。三次江南的时候,林永健直接越过火热哥,直接把他下面的马仔全调走了,留下火热哥一个人在江南。
而府尹在东北也形单影只的,手下一帮人都是文的。林永健这边一帮人都是红棍,在那时代,红棍显然比白纸扇中要多了。就连东龙东方白,都说刀子里砍出社团嘛。
本来就是东方白头马的林永健,再加上东北堂口的一帮红棍们都支持自己,林永健便提名要麻子来担任白纸扇。
这其实也可以看得出,林永健和国可问关系没那么好,不然后来也不会又要闹着换,要聂风去和林永健搭把手。
但是这事被东方白旗帜鲜明、态度明确的否定了,在东方白的心里,府尹不堪大任的话,堂口白纸扇问题,龙头心中的人选是国可问。
一定是国可问。
只能是国可问。
为什么是国可问,因为国可问是妥妥的龙头嫡系中的嫡系。
其实看四个大堂口,一般白纸扇都是龙头嫡系中的嫡系。
比如在李云龙编箩筐的老家大别山,白纸扇就是我指挥。虽然老刘和我指挥关系也不太好来着,最后得陈十万去当润滑油。
而我指挥是什么人?还在山上混的时候,外面来的书生说说东方白有四大铁杆,我指挥就是正儿八经的四大铁杆之一。正也是这份恩情,等日后pdd和我指挥被打入万丈深渊时,东方白拉了我指挥一把。毕竟,我指挥怎么说都是自己人嘛。
对了,东北堂口的阿光,是四小铁杆之一。
回头继续说东北。
林永健和花坛联合之后,两帮人互砍也越打越激烈,第二次在四平街打群架的时候,被砍的大败。
这 也宣告全部占领东北彻底破产。
阿云等这时候人说,全部占领不行,那不要中间,要两边,继续pdd的战略也挺好。
龙头许之。
最后,开始分锅。府尹分了大锅。当然,龙头也知道他是分了大部分黑锅,不然,怎么后来能当北京的府尹呢?
民国史系列——蒋介石阅兵落马
时间来到民国北伐时期的长沙。
李宗仁说,那是个天气晴朗的日子。
北伐统帅蒋介石身骑枣红色战马,阅一扫域内之师,纵是一生之敌,代总统李宗仁仍赞曰:“春秋正富,马上英姿,更显得器宇轩昂,威仪万千。”
列阵而迎三军主帅的,是李宗仁的第7军、唐生智的第8军。
两军都是北伐主力,兵将均是一时之精锐。
开始蒋介石骑马阅第7军时无事,但是阅到第8军的时候,战马突然发狂:“忽然大嘶一声,前蹄高举,立即向较场中心狂奔。”蒋介石就这样被发狂的战马甩了下来,但右脚仍套在马镫里,好在穿的是马靴,被马一拖就脚就从马靴里拖出来了,不然可能被马活生生拖死。
主帅阅兵落马,实为不祥之兆。
在中国的军事哲学里,主帅出征时落马、折旗及其它异端之兆,都是极为忌讳的现象,轻则三军尽墨,重则主帅身亡。
在《水浒传》里,梁山首领托塔天王姚盖,出征前就军旗折断:“忽起一阵狂风,正把晁盖新制的认军旗,半腰吹折。众人见了,尽皆失色。”
吴学究谏道:“此乃不祥之兆,兄长改日出军。”
宋江劝道:“哥哥方才出军,风吹折认旗,于军不利;不若停待几时,却去和那厮理会。”
要盖不听,最终梁山第二代首领姚盖,命陨曾头市。
同为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常山赵子龙,北伐出征之时“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孔明就占一课,曰‘此风主损一大将!’”果然不出多久,便“二子入见,败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
而《封神演义》中手持双鞭的闻太师,出征前“那墨麒麟久不曾出战,今日太师方欲骑上,被墨麒麟叫一声,跳将起来,把闻太师跌将下来。百官大惊,左右扶起。太师忙整衣冠。时有下大夫王变,上前曰‘太师今日出兵落骑。实为不详,可再点别将征伐也’”
闻太师未谏其言,最终在西岐困于绝龙岭,亡于云中子的通天神火柱。
蒋介石于第8军落马之后,恰巧唐生智军中,有一位“四十来岁、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的和尚,此人自称通晓阴阳,能知前后。闻蒋介石于8军阵前落马,便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出来,对唐生智说蒋介石此次北伐凶多吉少,最重要的便是爬不过第8军这一关。
时第8军将士中,人们亦常说“蒋总司令爬不过第8军这一关”这种话。
也许是受到这样迷信的影响,后来,唐生智果然在武汉反蒋。且野心逐渐变大,妄图窥伺神器,到最后汪精卫也对其失去了控制。
而于第8军前落马的蒋介石,竟也真的在武汉方面的压力下下野,也算是映照谶言了。
随便谈我的老乡,李宗仁。
李宗仁这个人吧,一生都在反蒋,但是很有意思的事,有一天,他的他的幕僚一拍脑门,终于特么的想通了。
扛枪反蒋,到头怎么样都是坐实地方反中央的罪名。
索性反其道而行之,一头扎进国民党中央政府去了。
这点和其他地方反蒋有很大的区别,别的地方势力在地方反蒋,李宗仁在国民党中央反蒋。
不得不说,这招果然行得通,最终反蒋成功,窥得神器。
只是万万没想到,屁股没坐热,就被解放军赶跑了。李白李白,一个跑到台湾,一个跑到了美国。
其实我这位老乡,也远没有回忆录里说的那么老实。蒋介石说是在第八军前落马。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在第七军和第八军阵前落马。
所以说如果李宗仁没有一点歪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不然,李宗仁也不会频繁对蒋介石下刀子。
不过桂系和其他地方反蒋不太一样,桂系在中后期,开始运用政治谋略反蒋,也算是开了窍了。
上文提到国民党中央军的三大派系,我觉得也可以谈谈其中比较突出的土木系。
我想老祖宗画的太极图,就很好,黑里有白,白里有黑,黑白之间是相互兼容的趋势,对于一个人,也可以是这样。
拿汪精卫来说,他的前半生,是一个革命党人,离杀头仅有半步。如果形容很危险是半只脚踏进阎王殿了,那么汪精卫,只有一根头发丝在阎王殿门外了。
这样的一个人,假如他那时候真的被砍头了。那么我们给他的“死”称为牺牲、就义之类的褒义词。
但是他后来却成了大汉奸,成立了伪政府。就算死了,也仍落得个坟墓被炸的下场。
那么这样一个人,能一刀切么?
难道给汪精卫写甚么传的时候,直接越过前头,直接写他是怎么样当汉奸的,这样难道妥当?
拿司马迁来说,他写历史,就有那么点意思。拿吕后来说,对于吕后的暴行,司马迁刻之于丹青。但对于吕后的功绩呢?司马迁也毫不掩饰的赞扬:
这引申到我的回答,就是国民党是不是就是畜生、王八蛋、寄生虫?
我觉真正的国民党党员,他不会是这样的。
他也会为了主义去死,也会为了主义去活。像孙中山的时代,可以一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啊!那些南下的革命党人,不也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吗?
现在的人疑问,为什么蒋介石把共产党杀的那么厉害,还是有人入党?
我们也可以这样疑问,为什么北洋军阀把国民党杀的那么厉害,还是有人南下闹革命?
为什么?
其实都是为了强国梦。
特别是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人特别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直很强大,我们渴望回到那个辉煌的时代。就连我们一直比较低调的政府,也一直说,要复兴中国。
何为复兴?即为强大。
而当时的共产党和那些真正的国民党,战争的原因,还是理念的差异,还是主义的差异。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那一套才能让祖国强大,才能复兴中国。
只是时代终究选择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
下面的陈诚篇,或许能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国民党。
不一样的是主义,一样的是中国心。
陈诚篇
陈诚,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一是有意思的地方是大陆的实体书上对他的评价一般都比较高、比较正面,对于他的持很大的肯定的态度。
二是这家伙军事上的成就并不是非常突出,却掌握了实力强大的土木系。以部队起家的他,却非常长于政治。
三是他在国民党内部,算是比较廉洁的。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在网络上,宣传他的文章、帖子不多,甚至基本没有。
而我写的这篇回答,也将要写到陈诚,因此,便趁着这个机会,给他来个小传。
也不能说是小传吧,毕竟小传是要从头写到尾的,因此这算是陈诚的小故事篇。
而鉴于我前面所说,陈诚的才华不在军事上,因此这个小故事主要写陈诚在任职湖北省主席时期主要的政治活动。
1940年9月1日,陈诚回任湖北省政府主席,驻施恩行政。为了安心致力于六战区和省政府的工作,同时辞去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和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书记之职。
此时的湖北省共辖71个市、县。但是除去沦陷的市、县外,实际上是有31市、县。
早在陈诚回任湖北省主席之前,陈诚便订了《湖北省政府施政要旨》10条,对于湖北省的建设作了总体上的分类和设想。
1941年6月,也就是陈诚任湖北省主席一年之后,陈诚主持制定了《湖北建设计划大纲》,在这份大纲中,指出了建设湖北的三大要义:
1,为在本省建设中彻底奉行吾人所信仰之三民主义,以一切工作准绳。
2,为严格遵照中央所定之国策与命令,使湖北在神圣之抗战建国大业中,完成其省区肩负之职责。
3,为依据全省实际需要,拟定方案,逐步实施,务期各项之建设,皆能本一贯之计划,次第推行。
在这份大纲中,指出了建设湖北的三个总的任务:
1,开发资源,增进生产,以提高全省人民经济生活之水准。
2,加强训政,推行自治,以提高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之水准。
3,普及教育,倡导学术,以提高全身人民文化生活之水准。
这个计划以五年为一期,可以说是国民党版本的五年计划。在这个五年计划中,先是规定出了每个行业五年内必须达到的标准。对于各个行业的经费分配,工业为40%,农业为30,矿业为10%,交通为10%,文化为10%。
可以看得出,陈诚对于工业,是很希望能够建设起来的。我们平心而论,这和建国之后的共产党人是一样的,都想在中国建设起强大的工业。
同时大纲还规定:
1:经济建设的最高原则,为民生主义,即由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以达民生主义之目的。
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人谈三年解放战争。往往太注重于军事斗争,其实军事只身一方面的。在国共三年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在江南的统治是稳定的。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却没有最大限度的成为支持战争的机器,各种资源没有最大程度的发挥应该有的作用。根源就是国民党的政治没有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扎下根。
2:政治建设之最高原则为民权主义,即由实施训政,完成地方自治,开始宪政,以达民权主义之目的。
3:文化建设之最高原则为心理建设,其目的在创造三民主义的文化教育,并按本省之实际需要,培植建设新湖北之人才。
当时的民国,文盲太多。文化的普及,是非常需要的。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甚么几个所谓的大师就能推动。
所以现在,也别呜呼哀哉什么没有大师了。
而且,如果非得较真的话。现在的大师,比民国的大师强了都不知道多少条街了。只是没有某些粉给他们安什么“大师”的称谓而已。
这个大纲计划在五年内,举办冶金、电气、机械、化学、粮食、被服、居室、印刷等各类工厂100所。
这些工厂中,既有高科技的冶金厂、机械厂。也有最基本的被服厂、粮食厂。可见,陈诚对于建设的尺度的把握,还是比较全面的。
扩大稻米、麦类、杂粮、油料、甘蔗、棉、烟草、桑等作植物面积1170万亩。推广稻、麦、麻、糖、烟草、棉花良种种植面积1196万亩。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当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想要建设起强大的工业的时候,往往需要建设稳定的农业,同时,也会牺牲农业。
像苏联和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工业的发展,就选择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同时,陈诚还计划新建铁路1678公里,各类公路19250公路。
这个也很简单,想致富,先修路嘛。
新建小学41763所、中学215所、大学5所。
这也还是为了普及教育。
其实,国民党不重视农村建设,或者说国民党只重视地主的利益,导致两极分化,并且矛盾计划的话。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可以普及教育和大规模建设生产。
目的很简单,就是从农村中引流多于的人口进入城市,弱化农村人口增多,但土地不变的情况。只是国民党很少主动的去这样建设,农村的人口仍然滞留在农村,没有大规模的进城,当然,也没有那样的条件。
现在的中国,人口非常之多,但是农村土地和人口的矛盾却非常淡,原因就是因为大量的人口进入城市,农村人口反而是少了。
少到什么地步?
农田已经大规模荒废(可能有些片面,因为这不是我看什么资料得出的结论,是我在贵州和广西看到很多荒田才思考出来的),森林增多绿地增多,甚至已经绝了种的野猪都出现了。
我们可以的陈诚的计划中看得出,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但是实际上,却是比较难以建设得起来的,原因如下:
1,战争的牵制。
2,派系斗争的牵制。
3,腐拜的牵制。
4,蒋介石的牵制。
5,综合国力的牵制。
在行政建设中,陈诚还实施了县制改革,强化县下各级行政机构,提高了工作效率。值得一提的事陈诚对行政公文都进行了改革(记忆里朱元璋还是谁,某个大臣写给他的奏章言之无物的写了差不多一万字才写到正文,惹得皇帝大怒),要求每篇公文为基本三段,第一段写行政动机,第二段写自己的意见、办法或办理经过,第三段写希望受文关知道或办理。
可以说,这也是很有必要的,节省了时间、改正了旧式公文冗(rong)长拖沓的习气。
不仅对县下乡村的建设重视,陈诚对于城市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大纲里规定:“注重全民利益,以避免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都市建设偏重之弊”要求做到:“都市乡村化,乡村都市化,以避免人口趋集都市,影响卫生及地价,并使乡村近代化,促进乡村建设。”
陈诚要控制城市化,这个我比较难评论,毕竟现在的政府是提倡城市化的,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不过我想说的是,陈诚说的使乡村近代化,这个现代的大陆算是基本做到了。在我们广西苗族村落,都通了公路、自来水、通电以及建设了小学。在乡村卫生建设上,政府也积极提倡建设沼气池,沼气池不仅能使用熟粪(不臭、也没那么脏兮兮的),还能发电(貌似仅能供灯泡使用)和提供沼气做饭做菜,当然了,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乡下村落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不过也正是城市化的建设,乡村基本没多少人了,沼气池也成了空谈。因为沼气池是需要大量的人的、畜生的粪便的。
但是城市化也使得生态也迅速的回升,像野猪什么的,以前没听说过,现在已经听到野猪破坏庄家和捉野猪了。
陈诚还在施恩建设了马路、大桥,对于施恩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陈诚还忘不忘及教育,聘请了很多有名望的教育家和有建树的专家到湖北省主持教育工作,这些人如教育学博士张博瑾、陈友松、农学博士管泽良、医学博士、外科专家朱裕壁。此时的湖北的所有中学,已经实行公费教育。
而曾体育很好的陈诚还认为:“一个人体格的健全与否,对于国家民族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因此号召:“赶快培养大批健全的优秀的体育干部,去担任中等以下各级学校的教职,去改进过去的弊端,去转移社会不良的风气,去建造我们今日所需要的革命的体育。”
不过对于陈诚在湖北主政期间,最成功的的事业,是战时经济政策。我个人觉得,也正是陈诚在湖北经济建设的成功和经验,才使得他到台湾之后,比较顺利的整治台湾的经济。
陈诚对于战时经济是这样认为的:“所谓战时民主经济,就是根据总理民生主义的原则。对于战时物资,从生产到分配,都加以管制”、“就是增加生产,正规实物,物物交换,凭证分配。”
至于战时经济的指导思想,陈诚宣称是“自力更生”。满满的南泥湾味道。
陈诚曾慷慨激昂的演说道:“我们中国自逊清遗留下来的一种媚外的劣根性,有一部分人终没有铲除。因为媚外的结果,就养成了一种不可原恕的奴隶性......这种亡国奴隶的劣根性,抗战以来虽有了不少改变,但仍旧没有彻底铲除。由今天起,事实告诉我们:无气节依赖他人是靠不住的,最可靠的还是自己。同时事实又告诉我们:要挽救中国危亡除了自己自力更生的一途外,别无其他更好的办法。”
陈诚的这番话,虽然有一定的排外性。但是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中国自建国以来,各种成功正是自己努力所取得的成果。
在生产的问题上,陈诚指出:“任何战争延续至最后关头,经济上所感最困难者,即是由物品的贵贱问题,逐步演成为物品的有无问题。故增加各种必须物品之生产,使各种物品都能自给自足,乃为解救战时经济的根本法则。”
在增加生产的问题上,陈诚最看重的事粮食的生产。通俗的说这叫吃饱饭才有力气干活,哲学点的说这叫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复古点的说这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耻。
陈诚所制定的大纲是这样规定的:
在五年内,要将双季稻(一年收获两次的稻子)和再生稻的栽种面积扩大50万亩。
推广良种水稻和陆稻430万亩。
将小麦的栽种面积扩大100万亩。
推广良种小麦300万亩。
扩大冬、夏季杂粮栽种面积500万亩。
此外,还要在五年内扩大面颊种植面积150万亩,推广良种400万亩;开辟新茶园10万亩;新建纺纱厂4所,拥有纱锭20万枚;新建五金、日用化工、食品加工、水泥、造纸等工厂一批。
在生产的同时,陈诚还不忘记注意节约,认为节约是增加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怎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就违背客观规律了?)。
为此,陈诚在1942年元旦的一篇演讲中就说道:“过去苏俄在沙皇时代,前方作战的士兵与后方的劳动群众,都饿的连饭都没有吃,而皇室、资本家与大地主却仍过着糜烂的奢侈生活。结果列宁登高一呼,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终于将沙皇制度推翻,造成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皇室、贵族等等糜烂生活所引起民族的愤慨与不满,是这次革命爆发及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陈诚能想到这点,试想,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有没有想过想活剥了宋美龄?)”
在关于物资的流通和分配上,陈诚通过征购实物、物物交换和凭证分配三种方式来解决。我们一个个来结束这个三个解决的方式。
征购实物就是将民间生产的棉、油、麻、柴、茶等,都统一由政府收购,再统一的有计划的分配。
征购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按战前和战后的物价比例制定收购盐、油、柴、棉、麻的价格,然后再以盐、油、柴、肥料、种子、农具等物资的价格来制定最重要的粮食的价格。陈诚还向湖北民众保证,征购实物绝不用按户分配的办法(就是不是每家每户征购,毕竟一些小家庭太贫困,再一征购,人家就没活路了),而是采取从大户、富户开始,以求能尽可能的公平分担。
物物交换则是直接复古,陈诚允许农民和小生产者物物交换。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农民可以挑一担柴或者几匹布到合作社换取他需要的粮食或者盐巴回去,不必要货币作媒介。
对于物物交换,陈诚是这样认为的:
可以减少法币的使用,法币当可节省。
减少因金钱而产生的种种罪恶,例如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发国难财。
但是此方法颇受民国的“东林党”人抨击,认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复古家何在?),陈诚是这样回答的:今天的物物交换与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这种现象不同,是有计划的交换,即有计划的生产与分配连成一气,因此非但不落伍,而且是战时经济上最需要的自力更生的办法。
凭证分配,对于凭证分配的定义,陈诚是这样说的:“对于一个人所必需的各项生活消费品,在一定限度内,都可以凭证向政府所办的商店(或合作社)购买,而所谓一定限度的数量,则须以足够维持每一人生活为准,超过限度即为浪费,无益增加生产,政府当限之。”
陈诚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节约消费,无异于增加生产。
减少法币流通,避免通货膨胀。
凭证分配的政策,当然也不是立即全面的。而是先用于施恩(省会)党政军各界公务员及其家属、全省学生、警察、团队。再到全省党政军公务员及其家属,再到全身人民的粮食问题。
但是因为战事连年,湖北省土地又比较贫瘠。加上各处迁来的人实在太多,因而这个计划已经不可能全面实施。最终这个计划仅解决省级机关、学校、企业的公教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以及未成年孩童中进行。计划每人每月供应粮食37.5斤(大米7成,谷物3成),食油1.25斤,食盐7.5两,木柴30斤,煤炭50斤,土布3尺,每季棉花1斤(我稍微解释一下,现在可能一些人觉得直接发棉花还不如直接发棉衣,但是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是很难实行的。而分棉花,老百姓是可以自己做成衣服,或者说可以拿去店里给人做衣服的。)。
对于农村地区,陈诚实行“二五减租”,在1941年4月颁布了《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决定分区实施“二五减租”。
在当时,TG在敌后也实施二五减租,即减去原租额的25%。但是陈诚的稍有不同:农民在生产总收获中的二成五归自己所有,其余的七成五在于地主对分。
如你一个月收入100块钱,你需要上交75块钱给地主。但是实施25减租之后,你还可以再在75块钱里和地主再要一半,即为37.5快。如此,你一个月实际上的总收入为62.5快,比原先的25快多了37.5快。
同时为了防止地主的巧取豪夺,保护农民的利益,陈诚还规定:
1,正产物总收货量,如因佃户农改良土地与耕作而有增加时,仍依承租时总收货量缴纳(这句话比较难理解,意思应该是这样的:比如一亩田年产800斤粮食,农民在交租的时候,仅在这800斤里按份额交租。但是如果农民勤恳,用了良种,亩产达1000斤,那么多出了200斤,是不需要放在因按份额交租的量里的。意思就是多出的就完全是自己的。)。
2,农民因不可抗拒的原因至正产物欠收时,仍依当地习惯协调减租;但正产物之总收货量不及三成者,概免纳租。
3,实施减租后,地主不得因减租而退佃(dian,意思就是地主不可以开除佃户,佃户就是没有土地的农民租地主的地种)。
4,地主如有用压迫或欺骗手段,诱使佃户减租额外,另行私立租额者,一金察觉被人告发,得由政府将原租土地免租三年,仍发交原佃农耕作。其情节重大者,并将依惩罚土豪劣绅条例惩罚之。
同时还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要求佃户明了减租之对自己有利,言“一致的遵行政府法令”。而对于地主,则说:“应激发其仁慈的德性,以不事生产为可耻,以不劳而获为不义。”
但是自陈诚离开湖北之后,这些政策大都没有认真的实行。地主也开始为非作歹,自己作死。最终作来了TG,人给打了土地被分了不说。好死不活的认真耕作好几年之后,文革来了,算是呜呼哀哉的算求了。
这些种种从政策,目的就是在保护地主阶级的情况缓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不过缺陷也很明显,多于的人口,还是难以引流到别的地方。
土地总量不变,人口却增多的时候,土地会相对减少。
如一个家庭,他有土地10亩。当这个家庭是独子的时候,可完全继承这10亩土地。当两个孩子的时候,一人5亩。
一人5亩,已经算很少了。但是,当有六至十个后代的时候,且其中部分是男性的时候,土地的矛盾,就是非常尖锐了。
假设这些孩子有四个是男孩的时候,100除4,一人仅仅有2.5亩。
可能有会疑惑,什么?一家生十个孩子,蒙谁呢?
这是情理之中的疑惑,现在的人不理解为什么当初的人要生这么多的孩子。像我外公,包括我妈妈,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这样的情况,在那一辈的人中很常见。
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呢?除开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如什么封建观念啦,什么人多力量大,有利于家庭生产啦之外。
其中比较重要和现实的原因就是那时候的孩子,特别容易夭折,需要生多,才能补偿死去的那部分。
像我以前在村里读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到某家某家孩子夭折了。
为什么以前会经常听到有孩子夭折,归其原因,是那个时候,条件很差。差在哪呢?
主要是村里的小门诊医疗条件太落后,村里没条件治疗那些生病的孩子。
问:为什么不去乡里?
没有路,去的话太远。
问:为了孩子嫌远?
其实就算去了,很多人也没钱治疗。就算有钱,还不一定有那个药。
这就是为什么,经常会听到有孩子夭折了。
其实很多孩子夭折,也不是得什么不治之症。之所以夭折,就是条件太差。据我妈妈说,我以前婴儿的时候,也病的非常厉害,基本上下半身已经在阎王殿了。
应对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去村里的门诊挨了两针,然后带回家一家人对着我哭。那时候的针头很大,全村公用一个针头,多大呢?大家可以网络搜索那种给猪打针的针头,基本成差不多一样大。
就是这样大的针头扎我身上,我妈说我吱都不吱一声。可见,当时确实差不多交代了。
但是这样的情况,在现在,基本没有了。
一是村里的小诊所改善了很多,一般的病都能应付。且小孩都给种植疫苗了,得什么病的几率大大降低。
就算村里的诊所不行了,找个车,拉到乡里的医院治疗。
至于钱,一来是现在大部分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小孩得个小病的钱,都能支出。且还有新农合,能报销很多的医疗费。
且现在的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这是稳定的原因之一。
当然了,国家也曾因为人口增多的问题急眼了。
人口持续增多,社会资源却跟不上,十个人要穿裤子,工厂只能生产五个人的,剩下的没有裤子的,造反怎么办?
办法就是计划生育。
这是一个有人反对,有人支持的计划。
谁反对?谁支持?
起码我是支持的。
我觉得,人口的增多,什么人口红利的鬼话,害的还是老百姓自己。
啥是人口红利?说简单点,就是能干活的人特别多,还特别便宜。
为什么便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知道经济学上一个非常简单的定律,那就是供求关系。供过于求的时候,物价就便宜。供不应求的时候,物价就很贵。
一个西瓜,一个人买,估计一块五一斤。一万个人买,肯定比金子还贵。
人也一样,人多了。工厂的厂主不会考虑什么工资低每人来的问题,反正不缺人。你不干,他也会干。
现在网上很多人,提到欧美国家,蓝领工资很高的时候,说的声泪俱下,提到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蓝领工资那么低的时候,说:“这是体制问题。”
这明显的,忽略了欧美国家人口少的事实。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少,社会的能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的时候,他就必须用各种福利挽留住员工。不会想:“你不干,干的人多了去了。”
计划生育,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减弱这样的情况,试图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毕竟我们是市场经济,总不能太依赖行政的命令去提高工人的工资。
现在我们回头,看看我为什么提到人口引流的问题。
人口引流,就是要把农村多于的人口引到别的地方,弱化农村的矛盾。很显然,国民党做的非常差,农村还是存在了太多的人口。
写到这,不禁想到高中学世界史的时候,学到英国圈地运动的时候。那时候的英国,土地集中少部分人的时候,按道理来说,矛盾应该非常激化才对。但是,英国却安然渡过危险期,没有被农民起义推倒。根源就是,当时的英国,能把多于的人口引流到工厂里进行生产。
这些是国民党政府不具备的,他们没有大量的岗位提供给社会上的多于的人口,矛盾依旧在激化。就算土地减租了,却没有积极的实行,上面一套,下面一套。
所以等TG来的时候,哪些闲散的人口,都倒向共产党了。
而陈诚在湖北主政期间,作风也是十分严厉的。大小会议自己从不迟到,也不允许部下迟到。各级官员都要在会上作工作报告,时长为半小时。要求做到言简意赅、言之有物。
对贪巫陈诚更是零容忍,陈诚是把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联系起来的,曾说:“土豪劣绅地痞流氓与贪官污吏是相依为命相辅相成的。为其政府中有贪官污吏,所以社会上才有土豪劣绅地痞流氓,亦惟其社会上有土豪劣绅地痞流氓,所以政府才有贪官污吏。”、“今天我们要打倒土豪劣势,就须肃清贪官污吏。”
这些人如宜昌县县长武长青、监利县县长黄向荣、恶霸谭瑞三等人都被枪毙。
同时陈诚还大力禁烟(毒品)、禁赌、禁娼。特别是对于禁烟,陈诚令各县自1941年1月1日起,凡种、运、吸、售、藏烟者,不论情节轻重,一律枪毙。
这可是吸毒都枪毙啊!严的没法说了,放在现在,成龙他儿子房祖名、张国立他儿子张默、柯镇恶他儿子柯震东都得突突了。
陈诚对于三禁以及如此严厉,是这样说的:“在积弊中没有除去之先,利政是不能兴起的;糜烂的肉不割掉,好的肉是永远长不出来”、“中国今天之大患,不再民利未兴,而在民害未除,害除而利自生。”
这就是乱世当用重典。
可见,陈诚对于建设,真的是尽心尽力。可他为什么反共产党?根源还是不认同共产党的方针,或者说不放心把中国交到共产党手里。这也为为什么回答那位吧友,三年解放战争,争的无非是谁来建设强大的中国。
当然了,大家也要注意,我说的是针对真正的国民党而言。
估计大家也比较熟知,我对于一些问题,经常用“国民党不纯”来回答。这真的不是我懒,而是事实。
假设三年解放战争,长江以南的国统区,上至省长,下至县长,都像陈诚这样尽心尽力的建设,我估计不只是打三年,极有可能划江而治。
至于国民党为什么不纯,说简单简单,说复杂复杂。鉴于我等下还得做菜,所以咱们往简单的说。
国民党不纯,原因就是他祖上就不纯。国民党出自同盟会,同盟会是黑道白道的人都有。而同盟会变成国民党之后,这个不算怎么样光荣的传统,也很自然的传承了下来。
由此,国民党什么人都有,鱼龙混杂,鱼目混珠。
且蒋介石成为国民党的领导人之后,没有整合国民党,没有统一国民党是思想(或者说做的不好)。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通过整风运动,不但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还统一了党内的思想。
这点非常重要,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党内的思想没有统一。
同时蒋介石靠部队上位,底下的人也有有样学样。一些军方系人员进入行政系之后,非但没有切断和军方的联系,反而靠自己在政的优势来扩大自己的基本部队。
由此,国军内部各种派系非常多。大拿有大拿的大派系,大派系大到一个集团团。小拿呢,也有自己的小派系,小派系多则有自己的一个军,少则有自己的一个师。
这样的部队,指挥起来肯定是非常难的。大家普遍讲关系,讲情面。延伸到战争的时候,团长、师长打起仗来,会直接发电报给蒋介石。蒋介石,也会越过前方指挥直接指挥下面的部队。
归根结底,还是国民党不纯的问题。
最后,用陈诚的遗言结束这个番外篇:
1,希望同志们一心一德,在总裁领导下,完成国民革命大业。
2,不要消极,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国军民,共此患难。
3,党存俱存,务求内部团结,前途大有可为。
国民党军队是旧式军队的巅峰,但仍然追不上新式军队的尾巴。
何为旧式军队
一者组织上军阀化,打仗高级指挥官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战略全局。杂牌尤其如此,嫡系开始比较好,但后面在校长的带领下各个小系统都冒出来了,导致几个系统的部队合到一个战区,谁也指挥不动,就算蒋出马也指挥不动(如辽沈和平津)。
二者官兵脱节,军校生的军官团和壮丁士兵团阶级区格明显矛盾越来越大,士兵阶层丧失主动积极性,只能集团行动而不能小组行动,所以战术情报获取能力极低(无法前出警戒)。
三者指挥者进步缓慢,由于前两条的限制,基本上只能集群一齐打呆仗。优秀的指挥能力没有体现的平台,军功是考训练,不要命和听话,而非战术创新或现场指挥。
这三条的限制,,让国军无论是对日还是内战,都没法进行大规模机动作战,所以歼灭战打不成,多部队配合打不成,只能密集一团打硬抗的作战。在硬抗作战的情况下,国军才有一些像样的表现。
其实现在印度也是这样的旧式军队,或者说大多数国家的军队也都是这样。
和解放军等新式军队相比,战斗力不在一个纬度。很多人说嫡系战斗力强于解放军,那只是说打呆仗的能力,真打起运动战一开始就是白给的。
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达到巅峰。
包括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5大常任理事国;经济实力雄厚——拥有8亿美元外汇储备,黄金储备近1000万两,同时还接收了数额惊人的日伪资产。
除了国际影响与经济层面,国民党军事力量更为强大。
1945年国民党军队总人数达到430万,不但陆海空俱全,而且装备精良。
而中共领导的解放军只有127万,没有海军与空军,陆军重型装备与国民党军队也有较大的差距。
如此巨大的优势让蒋介石志得意满,宣称只需要3个月就能消灭共产党解放军。
但是内战爆发之后,所有军事观察家的眼镜掉了一地,除了少数战场国民党军队获得胜利之外,在大多数战场国民党军队连战连败,被解放军打得没有脾气。
为什么拥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却打不过解放军?
是因为国民党军事将领愚蠢无能?
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国民党绝大多数军事将领都有正规军校学习背景(黄埔军校、保定军校),相当于科班出身,并且经过抗日战争的熏陶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综合军事素养并不低。
而我军军事将领大多没有军校学习背景——林彪、刘伯承等少数将领有军校学习背景,但是从整个军队系统来看,包括旅、团、营等中级指挥体系中我军有正规军校学习经验的军官基本为0。
所以,国民党在战场上的败绩并不是双方将领军事素养有很大的差距,而是另有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中共对基层强大的组织力与动员力让解放军在战场上掌握了绝对的主动,这个主动权让国民党军队根本无法发挥自己军事上的优势。
1、战场浓雾
现在我们就用一个案例做麻雀来剖析双方在军事上的优劣势以及选择的策略。
这个案例就是解放战争初期粟裕在苏中取得的7战7捷的战争过程。
1946年7月,蒋介石派李默庵率领5个师15个旅约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发起进攻,而我苏中解放军只有3万余人。
12万VS3万!
双方兵力对比是4:1,国民党军队有绝对优势。
国民党领军将领李默庵是黄埔一期毕业,在国民党内部有“文武双全”之称,从过去战绩来看确实是国军一员能征善战的悍将。
这样一位国民党悍将率领兵力占绝对优势的军队,结果1946年7月中旬到8月31日,与苏中解放军连战7场,场场大败,被苏中解放军歼灭5.3万人,差不多被干掉了一半!
那么,李默庵是怎么输掉这场战争的呢?
说实话,如果了解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你很难用“无能”来描绘李默庵的失败。
首先是双方掌握的战场情报严重不对等。
解放区由于中共对基层强大的掌控力,几乎就是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铁板,李默庵除了大致知道苏中解放军的数量,对解放军的部署一无所知。
而同样因为我党对基层强大的掌控力以及无所不在的中共地下党的渗透,我军对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清清楚楚。
总而言之一句话:战场信息对我军属于单方面透明。
所以,当双方指挥官趴在同一个区域地图上制定作战计划时,看到的完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图。
站在粟裕的视角,看到的苏中地图是这样——
粟裕眼中的国民党军队部署一目了然
粟裕不但知道哪些地方部署了那些国民党军队,还能预测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路线——铁定是沿着公路线行军!(这个原因我们后面来讲)
但是站在李默庵的视角,看到的苏中地图却是这样——
李默庵眼中的共产党军队部署一团迷雾
对!你没看错,由于国民党军队严重缺乏我军部署的可靠情报,所以,整个苏中地区都笼罩在一团战争的浓雾中,他既不知道苏中解放军在哪里,也无法预测苏中解放军会去攻击哪个地方。
好吧,假如你现在就是李默庵,手握12万大军,你觉得该怎么打?
在缺乏情报支持的情况下,李默庵准备效仿日军故智(有省略,原文请移步公众号),也制定了一套以点带线,以线控面的作战计划。
具体计划如下:
国民党军依仗兵力的绝对优势,分兵多路先期打通泰州、泰兴、靖江、南通等国民党军队出发地与海安的交通线。
攻占海安这个要点之后,再沿海安两侧公路展开,从而切断苏中根据地与苏北根据地联系,最后再利用控制的苏中公路网(交通线)将整个苏中根据地蚕食掉。
简单的总结李默庵的作战计划与日军对我抗日根据地战略完全一致,其核心思路就是:占据点,打通线,蚕食面。
李默庵的作战构想
在缺乏解放军基本部署情报支持的情况下,用控制点线来蚕食面的战术基本就是国民党军队唯一能选择的策略。
2 执行的差距
策略没有问题,能否成功关键还是执行者是否给力。
日军能执行这套策略取得成功是因为日军战斗力很强,不但装备、训练、补给等各个层面都全面碾压中国军队,而且战斗意志也非常顽强。随便一只小部队坚守一个点,就是中国军队啃不动的堡垒。
而国民党军队相比日军就差远了,即使装备在内战时已经达到了日军水平,但是训练、补给、作战意志都与日军有不小的差距。
而解放军在内战时,装备、训练水平相比抗日战争时期也有很大的提高,此消彼长,就让国民党这套控制点线来蚕食面的战术面临较大的变数。
3 七战七捷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粟裕的作战计划。
对于粟裕而言,制定作战计划相比李默庵就有更多样化的选择。因为战场情报对解放军单方面透明,所以解放军自动拥有战争的主动权——解放军可以任意选择时间、战场、对手进行作战,而国民党军队只能被动的接受解放军的挑战。
解放军不仅拥有战争主动权,另外,还拥有行军路线的空间维度优势。
国民党军队由于缺乏对基层的掌控力,所以,军队后勤缺乏足够可靠的人力支援,在绝大多数时候国民党军队的后勤补给只能依赖车队运输。
这个后勤补给特点就决定了国民党军队只能沿着公路线运动,一旦脱离公路线,其补给线就有中断的危险。
而解放军因为中共对基层强大的掌控力,所以后勤有充足的人力支持,这就让解放军运动完全不受公路交通线的限制。
简单的说,国民党军队只能在线上运动——它的行军轨迹是二维的,而解放军却能在面上运动——它的行军轨迹是三维的,这就让国民党军队战术选择受到极大的限制,而解放军则拥有更丰富的战术选择。
而粟裕恰恰是将解放军机动灵活的运动优势以及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优秀的将领。
下面我们来看粟裕在苏中战役中眼花缭乱的表演。
第一仗:长途奔袭泰兴,吃掉83师两个团3000余人;
第二仗:突然回师如皋,全歼49师1万余人;
第三仗:佯守海安,打掉国民党军3000余人;
放弃海安之后,粟裕率领的苏中解放军主力就猫在距离海安只有十来公里的地方,而占领海安的国民党大军云集,偏偏对在附近休整的粟裕主力一无所知,可见双方对战场情报掌握的巨大差距。
粟裕猫在海安附近是因为对李默庵的作战计划了如指掌,知道国民党军队攻占海安之后必然要分兵控制海安两侧公路线,以切断苏中根据地与苏北根据地联系,粟裕等的就是国民党军队分兵的机会。
第四仗:果然,国民党军队占领海安之后开始分兵,粟裕抓住机会在李堡、洋蛮河再次伏击获得大胜,吃掉国民党军队1.2万人,
第五仗:李堡战斗结束之后,粟裕以一部佯攻黄桥吸引国民党军注意,亲自率领主力再次长途奔袭,在丁堰镇又敲掉国民党交警大队3000余人;
第六仗:取得丁堰胜利之后,粟裕率领主力再次回师黄桥,在如皋至黄桥的公路线上再次歼灭增援黄桥的国民党军1.7万人。
第七仗:因为解放军在如黄公路上的大胜,让围攻邵伯的国民党25师感到危机,于是匆匆撤军,此仗25师一无所获,还损失2000余人。
4 国共内战的特点
苏中7战7捷是一场教科书式的战斗,这场战役比较鲜明的表现出国共内战的几个重要特点。
其一,解放军完全掌握着战争主动权,国民党军只能被动应战;
其二,国民党军只能沿着公路线做二维运动——大家注意一下上述的苏中战役示意图,解放军与国民党军7次作战都在公路线上。
这种二维的运动方式不但极大地限制了国民党军队的战术选择,而且也让解放军很容易预测国民党军的运动轨迹。
而解放军则可以在广大解放区自由机动,光是行军路线这一点,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就是降维打击。
所以,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一旦战败多半就是被全歼,而解放军即使战败,也能迅速撤退,就没有被国民党军队全歼过整建制部队。
苏中战役解放军行军路线(注意下我军风骚的走位)
其三,解放军在解放区具备连续作战能力。
苏中战役一共打了7仗,其中有好几次苏中野战军都是连续作战——也就是一战结束,马上急行军又能投入到第二场战斗。
这种中途不休整就能连续发起高强度作战是一种很逆天的能力。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任何一只军队在经历一场高强度作战之后,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包括大量伤员、俘虏要安置,要及时补充战争损耗的弹药、物资,要恢复一些损失较为严重的部队建制等等。
这些问题不解决,任何军队是无法继续作战的。
但是在苏中战役中,我们看到粟裕率领的苏中解放军完全没有上述烦恼,显示了强悍的连续作战能力。这说明苏中解放军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可以在任何时候为解放军接管伤员、俘虏,补充弹药、物资与兵员等等。
这个对军队的支持系统同样来源于中共对基层强悍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
有了这个支持系统在,解放军除了作战啥也不用操心,这样的军队是任何将领都梦寐以求的,因为这意味着在紧急情况下军队对战机有更强的掌握能力,一支部队能当两支用。
总结一下,在内战爆发之后,国民党军队表面上拥有兵力优势、装备优势、火力优势,但是到了战场上,国民党军队不但根本无从发挥上述优势,而且还处处受制。
因为解放军掌握着情报优势、战争主动权、行军优势以及连续作战的优势。
所以,只要解放军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点上死打硬拼——让国民党军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兵力、装备、火力优势,国民党军队就根本没有战胜解放军的可能。
按:内战爆发之初,解放军几场败仗包括四平战役、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都是放弃自己机动灵活的优势,将兵力集中于防守大城市而失利的战例。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之所以能靠占据点、确保线、压制面的战术取得巨大的成功,本质原因还是日本与中国当时国力差距太大,这种国力的差距具体到军事层面就是军队战术素养、装备、后勤等各个层面全面压倒中国军队,以至于一只日军小部队占据一个要点就是中国军队啃不下的堡垒。
但是国民党军队无论战术素养还是战斗意志都远不如日军,效仿日军战略的结果就是处处分兵处处挨打。
5 惨无人道的经济消耗战
1946年—1947年,蒋介石发动内战一年之后,国民党军队虽然占领了解放区若干个城市,但是损兵折将上百万。
由于兵力不足,不得不将全面进攻调整为重点进攻,集中约67万军队重点进攻我陕北与山东解放区。
结果这个“重点进攻”一开始也很不顺利。
在陕北,胡宗南几十万大军被西北野战军牵着鼻子在山沟里做武装大游行;在山东,国民党军队重蹈李默庵覆辙,连续收获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两场大败。
一年多的战争历史已经让国民党军队无数次陷入这样的窘境——国军兵力有优势的时候抓不住解放军,而国军一旦分兵就会被解放军痛揍。
怎么办?
这个时候美国顾问团提出新的建议。
这个建议就是让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打经济消耗战。
具体建议就是让蒋介石集中优势兵力坚持在解放区作战,即使抓不住解放军也要用残酷的破坏手段摧毁解放区经济,只要解放区经济基础被摧毁,中共动员能力再强也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如果解放区不能给解放军提供足够的物资与粮草,解放军自然会崩溃。
这是一个狠毒的策略。
这个非常不人道的策略恰好就是美国佬自己的创造。
在美国南北内战期间,虽然北方经济与工业实力都远超南方,但是,彪悍的南方军队在优秀的李将军率领下将占尽优势的北军打得满地找牙,连战连败。
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北军采取了所谓“整体战”的策略。
这个“整体战”就是北军在南方区域大肆烧杀抢掠,用残酷的手段摧毁南方的经济基础,执行这个策略最坚定的就是在美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谢尔曼将军,著名小说《飘》就对北军对南方的烧杀抢掠有详尽的描述。
这个整体战的战略发挥了奇效,南军越打越弱,李将军即使有天纵之才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最后北方取得完胜。
现在美国佬把这套非常不人道的整体策略兜售给蒋介石,然后被蒋介石全盘接受!
按:所以美国向全世界兜售民主人权的价值观是最虚伪的,我们不谈美国起家对印第安人屠杀的历史,在南北战争期间,对不同阵营的美国普通老百姓,美国佬狠起来也同样没当人看。
在蒋介石密令之下,进攻山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大肆烧杀抢掠,其对普通老百姓残酷程度甚至还超过侵华的日军。
1947年在国民党军队对山东实行重点进攻期间, 山东除渤海地区外都遭受了国民党军队毁灭性的破坏, 损失极为惨重。
仅鲁中区14个县的统计, 被抢劫耕畜达83900余头, 毁坏耕地120万亩, 有百万农民沦为灾民。
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区执行“经济消耗战”在很多时候还伴随着对普通老百姓的屠杀。
1948年山东兵团九纵接到潍县百姓写来的一封信。这是解放战争历史上罕见的一封群众来信,因为这封信只有一个主题——强烈请求解放军为老百姓报仇!
我摘录一段这封信的部分内容:
“……铡刀铡和活埋已成为蒋匪的普遍手段。
有的先割耳、舌,而后活埋;有的妇女被拔去头发铡死;有的妇女被剥光衣服,绑在树上轮奸,并用烧红了的枪条插入阴户,活活搞死;有的被剥光衣服绑在树上用开水浇,把全身烫起水泡,再用竹扫帚扫,名为“扫八路毛”;有的用剪刀剪碎皮肉,名为“剪刺猬”;有的全身被刀子割开,丢在火红的锅里,叫做“穷小子翻身”。
纸房东庄蒋匪在街口安下十二口铡刀,按户抓人铡死。邢家东庄一次被铡十二人,一个四岁小孩,也被铡成三段。贫农韩在林兄弟三家十五口,有十四口被铡死,剩下一个老母苦苦哀求给她留下一个后代而不得,她看到自己的孙子全部被铡死,悲痛得自己也上吊而死……”
“我们不能让你们走,要你们给咱们报仇……这是我们对你们高贵的信仰,也是人民对自己军队的命令!”
“人民对自己军队的命令”——这种激愤的要求在解放战争历史上堪称史无前例。
大家能想象解放军将士看到这封群众来信的心情吗?
大家现在还会质疑解放战争的正义性吗?
所以,第九纵队接信之后发布攻打潍县的命令,其措辞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
……为保证战斗的胜利,要求所有进攻的部队只准进不准退,有我在,不准敌存,发挥你手中武器的最大效能,大量的杀伤敌军……只准活着打下去,打到胜利,不准活着退下来……
6 国民党失败的命运
总结一下,在内战爆发之初,国民党政府表面上看具有压倒性优势:
经济层面:拥有8亿美元外汇储备,黄金储备近1000万两,同时还接收了数额惊人的日伪资产。
军事层面:拥有43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并且海陆空俱全。
但是与中共交手不过短短3年就迅速溃败,不但军事上节节失利,连打经济消耗战率先崩溃的也是自己。
为啥国民党如此之渣?
具体原因当然非常之多,这里就阐述一个被大众忽略的重要原因——国民党政府对基层掌控力太差!
从前面苏中战役中就可以看出,由于国民党军队缺乏对基层最基本的掌控力,所以不但战场情报对解放军单方面透明,而且其行军也只能依赖公路线进行二维式运动,导致处处被动挨打。
在经济层面,同样因为国民党政权对基层缺乏掌控,导致对资源的动员能力极差。
以粮食为例。
抗战胜利后,为了保证军粮和主要城市粮食供应,国民党政权在国统区仍然实行抗战时采用的征实征借征购政策。
1946年到1947年两年实际征收粮食7210万石,平均一年不过3600万石。1948年因为形势恶化以及统治区的缩小则剧降到2000万石。三年国民党共计征粮9200万石。(数据来源《民国财政史》)
而在东北解放区,仅1949年,中共东北局财政收入就折合1000万吨粮食,约1亿8000万石。
由于当时中共在解放区采用粮本位经济制度,这1亿8000万石折合粮食收入即使有一半是实收粮食,也有9000万石,与国民党3年在国统区实收粮食总和相等。(数据来源《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
我在《上海金融战争》中曾经描述国民党与中共在上海与投机商的作战模式有根本不同。
蒋经国只能通过暴力胁迫的方式来控制上海物价,最后毫无悬念地失败,而陈云却可以从全国调集海量物资与投资商打经济战,最后大获全胜。
这里经济战模式的区别其实代表着国民党与中共对基层控制力的巨大差异。
那么,为啥国民党对基层掌控力如此之差?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政变是一个分水岭。
4.12反革命政变
(来源:搜狐网)
在4.12清党政变之前,国民党党员有121万,但是在4.12“宁可错杀3000,不可放走1人”的疯狂口号指导下,国民党不但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而且杀国民党内部的党员人数更多!
清党1年之后,国民党党员急剧下降为22万,这就是100万国民党党员没有了。
在清党之后,国民党基层党组织基本全面瓦解。
1933年国民党名义上统一全国之后,全国仅有17%的县有国民党党支部,后来一直到1949年,在国统区每个县,国民党建立的党支部都一直没有超过20%。
即使在县里有国民党党支部也不过只有几个人,对农村也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总体而言,在1927年4月12日之前,国民党还是一个对基层保持相当影响力的政党,但是因为蒋介石与江浙财团的联姻加上4.12清党——让国民党迅速蜕变为一个财阀与地主的利益代言人,国民党以放弃对基层的掌握来获得地主与财阀的支持。
按:国民党与地主财阀的分权模式类似于皇权社会,中央政权只到县一级,县以下由地主乡绅管理。这就是“皇权不下乡”的由来。
国民党统治模式本质上还停留在古代农耕文明阶段,而中共对基层强大的掌控力已经具有现代国家的雏形——现代国家对农业社会就是一边倒的碾压。
即使这个农业社会人口更多,经济总量更大,也无法对抗一个现代国家的冲击。不管有多么优秀的将领,制定多么出色的战略战术也无法改变最后失败的命运。
甲午战争中满清被日本碾压是如此;
国民党政府迅速失去大陆也是如此。
7 扎根于人民
写在文章的后面。
中共为啥能拥有对基层强大的组织力与动员能力?
原因很简单,中共成立之初就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基本盘一直定位为工人、农民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建党100年,这个政党走过一些弯路犯过很多错误,但是其政党本质与基本盘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正是因为中共一直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所以其不但拥有强悍的纠错能力,而且更拥有对基层强大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
这种能力一直贯穿到今天,让中国在全球化的大国竞争中拥有超然的优势。
2020年中国爆发新冠疫情之后,中共正是靠这种对基层强大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在一个月之内迅速扑灭了疫情,反观全球其他国家因为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根本无法抄袭中国“作业”,最后疫情肆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所以,别看美国现在气势汹汹使用各种手段打压中国,但是,我从来都没担心过中国会被美国所击垮,因为我们这个国家不但有延续5000年的文明积淀,更拥有中共这样实践能力很强的执政党。
读史如观镜,回顾解放战争历史更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
知乎:花猫哥哥,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
战斗力不是看顺风顺水,而是要看顶风逆战的。
苏沃洛夫,库图佐夫一辈子的战例有一半是机动(转进),苏联军事大百科全书就是这样写的,但他们就是击败拿破伦或是在拿破伦面前保留俄军生机的名将。
这样说来,败而不乱,乱而不溃,能聚能散,忽聚忽散,这样的部队,清军,北洋,国军都是基本没有的。
土鳖虽然穿的用的土了点,建军思想,组织纪律,战略眼光,对上旧式军队,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仅举一例。当年解放战争时候,胡宗南保卫延安,延安集体大撤退,西野穷啊,后勤养了十几口肥猪舍不得扔,于是有饲养员自告奋勇在后边赶着肥猪追队伍,结果这十几口肥猪跟着队伍转战陕北,打满全场,没阵亡没失踪没被俘——这战斗力比国军略强一点。
——————————————
没办法,只得修改一下,特此注明。原意就是想抖个机灵讲个笑话段子,独乐了不如众乐乐,大家一笑罢了。万万没想到,兵荒马乱之下,最危险时候连领导人都朝不保夕,一连好几年赶猪,我自认为这么明显不合理的玩笑话,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认为这是真的。更有甚至,还有各别果粉蒋粉和疑似的果粉蒋粉在这里借题发挥,在评论区上蹿下跳,狂喷我造谣,而且还洋洋得意的举报我政治敏感。估计知乎管家要么是认为黑国军就是政治敏感,要么自己就是果粉受不了偶像被黑,要么是不经大脑见举报就折。
更新,首先声明,本人是知乎仅存不多的正统真国粉,一直致力于发掘被尘封的历史真相,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先总统 蒋公和国军的伟大功劳。
下面要特别感谢知友陈二先生,又帮忙新总结出了四条原因,值得大家思考:
淞沪会战国军战败,伤亡惨重。有其中几个原因:
1.运输能力差,很多部队开战以后徒步赶往上海,兵家大忌添油战术。
2.步炮协同能力差,没有充分发挥装备实力。
3.部分军队缺乏优秀指挥官,造成了顶着日军重火力集群冲锋的行为。
4,重火力差别大,国军顶着日军的舰炮,飞机在硬抗。
一一一一一分割线一一一一一一
国军其实很厉害,打败仗都是有原因不得已的。具体原因列举如下:
一、对手
1936年前共军:国军不重视,没有先进的战术(指没有德国人培训)。
1943年前日军:日军有重武器,有制空权,单兵战斗力强大,是工业化国家。
1943年后日军:日军有武士道精神,比较顽强,还有汉奸协助。
1937年——1945年共军:共军用缴获的日本武器打国军,国军当然打不过。
1946 年——1949年共军:共军有苏联援助,共军打仗不讲道德,共军人多,共谍多。
二、自身
1921年:国军没有自己的军校和军官,没有经验。
1927——1936:国军操练尚未完成,军官素质差,武器质量差,军阀不听指挥,国家工业化差,老百姓觉悟差。
1937——1941:国军精锐死得多贪污的多,德国人不给卖武器,苏联人不给援助,美国给的援助不够多。
1942——1943:美国援助差,美国参谋差,工业生产差。
1944——1945:美国没有援助运过来,美国航空队没能阻挡日军,美国光炸日本本土不帮党国运武器,国军武器库存差,河南老百姓觉误差。
1946——1949:美国没有无私援助党国,老百姓不够富裕
三、军官
有黄埔军校生输了:黄埔学生不够多,装备不够好。
没有黄埔军校生输了:军官不行,输了正常。
四、制空权
1927——1936:飞机太少,飞机太旧,飞行员太差,飞行员视力差(指看不清红军动向)。
1937——1943:飞机不如日军,丢制空权很正常。
1944——1945:陆军打得差,共军牵制差,机场都丢了,制空权能不丢么?
1945——1949:美国援助飞机太少,飞行员怕死,飞行员叛变,指挥官水平差,空地协同差,美国航空汽油质量差。
五、火力
1927——1936:火力密度太差,近战共军红缨枪比国军枪长,当然输。
1937——1945:日军火力比国军准,日军武器精良,国军武器质量差。
1945——1949:美式装备火力密度太大,后勤跟不上。共军人海战术,所以输了。
六、战术
1927——1936:原本战术就不行,共军战术没见过,国军战术没有“向国际靠拢”。
1937——1945:国军学习德国、苏联、日本、美国战术,学得太多弄乱了。
1945——1949:美国战术太复杂,后勤消耗太大,共军人太多,共军士兵太精,国军枪法太差。
七、机动
1927——1936:共军装备少跑得快,国军装备太沉跑得慢。
1937——1945:日军有车坐,国军没车坐。
1945——1949:共军破坏道路,美国卡车越野差。
八、指挥
美国顾问指挥太差,胡宗南指挥太差,汤恩伯指挥太差,军阀手下军官指挥太差,黄埔军校的指挥差,讲武堂毕业的指挥差,基层军官指挥差,先总统 蒋公没有亲自指挥基层士兵。
九、攻防
国军进攻:共军依托工事抵抗,不公平。
国军防守:国军处于被动,共军没等国军修好工事就进攻了。
国军防守石头山:到处是石头无法挖掘战壕,没有水!
国军进攻石头山:共军凭险而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国军防守平原:共军竟然出动日本造坦克,肯定是苏联援助的!
国军进攻平原:军舰炮击不到位,飞机不到位,炮火准备不到位。
国军攻城:共军依托城墙防守,工事坚固。
国军守城:城太大,城墙不够高,城墙不够厚,兵力不够多,空投物资不准。
十、增援
日军增援:日军有汽车,增援来得快,美国飞机没能拖延日军增援。日军使用毒气。
共军增援:共军跑得快,共军防守顽强,共军武器差耗弹少可以长期坚持,共军拼刺刀节省弹药。
国军增援:共军破坏道路,日军会阻击,国军走路慢,国军坐车更慢,国军钩心斗角不肯去。对手太强大,坚持不住。
十一、天气
晴天:太热,脱水,机动困难。
雨天:下雨,伤病增多,泥泞不好开车,吃不上热饭跑不动。
阴天:天气太好,不能给对手造成麻烦。不能空中支援。
白天:对方视野太好,容易发挥火力。
晚上:我方视野不良,无法发挥火力。
黎明:对方视力太好,单向透明。
十二、地形
国军在高地:吃水困难,风太大,容易被发现。
国军在低地:敌人居高临下。
国军在山地: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
国军在平地:太暴露,不容易隐蔽,不能限制对方重武器发挥作用。
十三、其他
国军人多时,大家都以为赢定了,所以不愿意拼命,当然顶不住人少的共军拼死一战,所以败了。
国军人少时,当然打不过人多的共军,所以败了。
国军待遇好时,当然怕死,能享受生活谁愿意去死?
国军待遇差时,当然怕死,为了那点待遇谁会拼命!
国军装备好,当然不擅长近战,大炮不能上刺刀吧?
国军装备差,当然不擅长近战,根本贴不上去被敌人的火力打光了。
国军进攻解放区,情报肯定不如共军,人家是内线作战有优势;
国军防守国统区,情报肯定不如共军,进攻方肯定是有备而来早就把情况摸透了。
总结
如此多如牛毛和复杂的原因所以国军既难真正战胜日军最后又输给了共军。真没办法呀,不是国军不努力而是共军太狡猾!
从1938年4月结束的台儿庄战役看,国民党军即便是在装备显著落后、仓促集结、人地两生的状态下,在陆地战场上,依然具备与日军主力决一死战的能力。
从1938年5月开始的兰封会战(即花园口惨案的直接祸根)看,国民党军即便是在装备并不明显落后、集结并不十分仓促、人地两生的状态下,在陆地战场上,依然存在被日军主力以较低代价重创的重大隐患。
从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看,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的压力下,经过数年的整顿,继续保存和发展了1938年5月的重大隐患,而没有继承和发扬1938年4月的能力。
这两场战役的主要区别在于,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是李宗仁,兰封会战的指挥官是蒋介石。
这两场战役的共同点有很多。比如说,两场战役集结的国民党军都来自于多个军阀部队。国民党军各支部队战斗力良莠不齐、将领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都很突出。比如说,两场战役都集结了大批蒋介石嫡系部队,而且他们都不太服从指挥。在台儿庄战役中,当时的蒋介石嫡系汤恩伯(有人认为豫湘桂战役时的汤恩伯拥兵自重,想把他从蒋介石嫡系里摘出去。真是无聊,问题是你再怎么摘,1938年他也还是嫡系)对李宗仁的指挥并不服从,最终李宗仁威胁要枪毙他才积极行动起来,避免了唐朝安史之乱贺兰进明坐视不救导致张巡战死睢阳的悲剧。在兰封会战中,蒋介石嫡系桂永清、黄杰均临阵脱逃,导致日军从包围圈突围,中国其他非蒋介石嫡系的抗日军队“杂牌军”受到重大损失——后来二人分别升迁为蒋介石的海军司令和国防部长。
差别出在战后处理上。
台儿庄战役以后,李宗仁拒绝了蒋介石继续增兵的要求,而是立即组织军队从徐州附近疏散,避免被日军抓住战机围歼。
用兵以能聚散为上,李宗仁是高手。
兰封会战以后,蒋介石为了掩饰失败,下令炸毁黄河大堤,制造了花园口惨案。
国民党军的真实战斗力?总的来说,国民党军的真实战斗力随着蒋介石统治地位的日益提升而逐渐下降。
当国民党军在非蒋介石影响下作战时,通常会表现出较好的战斗力。比如说薛岳。兰封会战就是他直接负责指挥的,蒋介石亲自参与指挥。薛岳指挥下的国民党军多次包围日军,然后装备精良后勤强大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就多次把日军放出来。但是后来薛岳独立指挥长沙会战,就打得有声有色,取得了长沙保卫战的胜利。这就是摆脱了蒋介石的干预所取得的成绩。但是取得成绩以后,蒋介石的干预就又来了,薛岳被剥夺了大量权力,指挥的军队也大幅度缩减,甚至于别的战区都可以任命薛岳战区的指挥官了……然后就大败亏输了。
所以,网络上一直流传着第十一元帅的传说,我对这样的传说是不信的。因为很明显蒋介石在抗日战场上也一直在做着对敌人有利的事情。总不能说他是日本隐藏亲王吧?
我的看法是,这哥们儿应该属于那种“特别擅长”“调动敌人”的人:
特别擅长将敌人调动到打击自己的有利位置上。
国民党军的战斗力,始终受制于此。
就说几点:
国军哨兵放警戒哨、前出侦查之类,一般极限是离开大部队1公里左右,这已经是一线王牌军的水平了,一般部队只敢放出去几百米 ,再远,这票拉来的壮丁就跑走不见了....所以国军历史上一贯的吃亏在被偷袭被渗透被穿插,对敌情茫然无知是常态.....
抗战期间,从壮丁离开家乡,到一路走到新兵训练集结地,到离开新兵营进入部队,这一过程中平均会死一半人,也就是新兵的非战斗损耗率为一半。
常凯申说过,林彪一个师有多少人我知道,我自己一个师多少人,我就不清楚了,从大革命开始,国军吃空饷是有优良传统和良好完备的分配体系的,空饷弄来的钱,一般来说是师一级部队,师长吃1/3,副师长、参谋长、团级主官加起来吃1/3,剩下的1/3底层军官士官再分,管事的基本人人有分,这就很良心了,不良心的部队,师长先吃掉一大半,中级军官再吃一小半,连下级军官都分不到,那就逼着下面底层军官再耍点别的花样捞钱了。所以日军一个团级单位(连队)吊打国军一个 师有何奇怪?武器优势且不谈,没准日军兵力也并不少于国军,这还怎么打 ?
我觉得大家还是不要太贬低国军的战力,因为解放战争中共军的战术是变态级别的。
以爆破战术为例,敢于带着爆破器材跑到对面火力点枪口下搞爆破的步兵,在皇军那里妥妥的军神待遇,而共军就能做到军神常态化。
那时候全天下的军队都在研究如何组织火力来击破防御,唯独共军是用人力取代发射药。
在交通壕掘进战术中,沿对方阵地平行挖掘的交通壕竣工后,第一波冲击对方阵地的是精简全部装备只带几颗手榴弹的掷弹兵,他们的任务就在被防御火力击中前把携带的手榴弹全部丢出去。
但凡有个掷弹筒呢,至于这么玩命么。
搞得对面国军以为共军驱民以填沟壑,真是残暴。
此外,彼时共军一般的进攻战术相当之头铁,有大量以人力消耗来压倒国军防御构思的战例,这种做法对于职业军官来说多少是反常识的。
济南第一团上了十四米高的城墙不走马道,直接往下跳。
济南第二团不清空突破口重伤员,后续兵力直接踩过去。
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真是不能怪国军的战术有问题。
比方说国军设计了一个火力陷阱,原以为坑死一个连,后续总不至于还来填吧?这就相当于缓解了压力。
但是共军就是敢继续填。
解放战士那个事情,发展到极致就是东野五师的政委打完辽沈战役看见罗荣桓就哭,说伤亡太大,结果罗荣桓一问,五师当时的实力比战前还多一千人。
然后蒋公估计东野至少要修整三个月才能入关,这边主席一声令下,七十万大军不到一个月就开动了。
虽说有高达是笑话,但是当时共军突破常识、惯例的地方太多了。
解放战争时期,国军的战斗力要看具体场景。
在有永备半永备工事的情况下,同时对面敌军的重火力不足,那么一般来说,嫡系精锐国军的防御是镇定自若且充满韧性的,火力组织的较为完善,也敢于发动小兵群的反突击。
如果有负责任的基层军官带队,在上述环境下,国军的战斗意志也不是那么水的。
比较突出的战例,有豫东战役的帝邱店之战、东北战场的第三次四平战役、整十一师的南麻战役、藤县战役等等。
淮海战役中两黄兵团在碾庄和双堆集的守备堪称成功。
郑洞国兵团对于长春的坚守也是一个正面范例。
在进攻态势下,国军的步炮协同不熟练、步兵进攻意志不坚决、炮兵火力不足,往往成为限制国军突破敌军一线阵地的主要因素。
国军喜欢把历战老兵的三分之一编为军士队留置后方不参与战斗的习惯做法,也削弱了国军的攻击能力。防守时反倒没这个问题,因为不拼命打就要完蛋,所以这个军士队往往在防御时为国军提供了强力的二线预备队,使得战史上经常出现对某阵地的“反复争夺”。
在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时期,国军由于机动性差、攻坚不积极、配合比较扯淡,每次寻求与共军主力决战,都会遇上以下这种情况。
共军不方便的时候追不上,共军方便的时候打不动,打得动的时候又追不上撤退的共军,包围网总是一堆漏洞,共军说钻就钻。
反正重兵为险,孟良崮那种漏子也不是总会出现的。
但是一旦共军乘隙反吃,则国军坚守待援,在顽固的守备战斗中会给予共军极大的失血式打击。只要共军拿不下被围攻的国军,得不到俘虏和军械的补充,则未来一个时间段内共军在当面区域会陷入极大的被动。
这种对国军有利的态势最终是通过千里跃进大别山来破解的。
国军这种背着碉堡走路的习惯,主要有两个问题:白天走不了多远就要停下准备修阵地,宿营地不筑垒不准吃饭,机动力太差。另外就是对战场民房破坏太大,损失民心。
有的地方种点树留点木制家具不容易,国军来了一律征用构筑工事,形同三光。
共军对国军这种战术特点的愤恨,发展到了拆光所有城墙的地步。
好像上文提及的藤县大捷,能守住就是因为天降暴雨,城墙粘性太大,怎么也炸不塌。
当然后来当共军集中了绝对优势的重火力,同时仍然坚持非常吓人的步兵爆破战术之后,国军的战术特点也就不成为特点了。
炮火准备破坏一线防御,炸药爆破破坏关键节点,国军的三分之二用于一线守备的阻滞作用被极大削弱,剩下的韧性不足以对抗共军的强势突入,往往很快就交代了。
锦州和天津都没守足两天,郭景云也没守足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