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攻守之势异也”。
过去,商家必须站在明处——装点好门脸,挂好招牌,做好广告,然后等顾客来。
每一名顾客对商家来说都是陌生人。为了尽量“拉”住顾客,商家不得不尽量降低售价。
当顾客“熟”了之后,他就会逐渐摸准商家的心理底线,利用自己“回头客”的身份一点点压价——宏观上看就是商家“宰生”,不是熟人拿不到低价。
其实不是商家“宰生”,而是顾客“宰熟”。
到了互联网时代,有了大数据帮忙,情况一下子变了。
现在,商家未必需要站在明处——它只需控制或者购买入口,把你引过去;然后报价什么的,都是一对一的。
这个一对一报价,就打消了过去商家明码标价的劣势,使得商家意愿得以藏到暗处。
与之相反,由于大数据得到了顾客各方面的分析数据,现在他就不得不站到了明处。
于是商人可以像过去的顾客一样,逐渐摸准每一个顾客的底线,然后针对性的抬高报价。
“宰熟”的主动权就这样落到商家手里。
说白了,这就是“基于不完全信息的博弈”。
过去,商家站在明处,自然在信息上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会被顾客“宰熟”。
但另一方面,商家的进货价、运营成本等等,顾客并不了解。所以双方近乎势均力敌。
现在呢,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来的数据,每个顾客的购物习惯、购买意愿等等,都被商家摸了个通通透透;而商家的进货价、运营成本,对顾客仍然是个黑匣子;不仅如此,现在就连商品报价、优惠活动,商家也都可以针对特定顾客定制了。
当商家占据压倒性的信息优势时,顾客自然就成了待宰的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