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冷军讲座。有看到这个问题,实在不吐不快。也顺便普及一下艺术史方面很重要的问题。问题看似是问冷军可不可以和达芬奇比,实质上这个问题暗藏了古今冲突,甚至现代写实画家是否超越了达芬奇的问题。所以说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只是在说冷军和达芬奇的pk,而是现在的写实绘画(注意不是现代主义也不是当代观念艺术)和古典绘画的pk。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不容小觑,我会在回答冷军是否可以和达芬奇比的同时,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提香拉斐尔,我相信认为冷军超过达芬奇的人应该也相信冷军超过拉斐尔和提香所以举出其他大师并无不妥)
首先该问题是冷军是否和达芬奇在一个层次,换个说法就是说两个人画的是不是一样好,艺术品位是不是一样高。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超写实绘画和古典绘画之间的区别。这个我在其他文章里反复说了很多遍了,详细可以见链接《古典绘画和音乐该如何鉴赏》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540126/answer/388558578这里就很简单地提及一下,古典绘画和超写实乃至各种现实主义写实绘画从内涵上是极为不同的。在拉丁语里,古典绘画是first class,也就是第一等级纳税阶级贵族的艺术。它包含了最好的意思。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贝蒂在伦绘画中用istoria深化了古典画的含义。在阿尔贝蒂看来。最伟大的艺术家应该精通一切人文知识,用形象去表达这些知识去解释世界,这样的人在布克哈特看来就是universal man。而达芬奇就是一个典型的卓著的代表。所以我们一定要首先明确一个概念,我们谈艺术在谈的是什么,我们不能把古典艺术和写实艺术混着谈。哲学里有个现象,就是很多学科都从原本的形而上学体系(metafisica)里分离了出去成为专门的专业,比如心理学社会科学等等。绘画也是一样的,文艺复兴的绘画我们所知的典型代表不是肖像画,而是istoria,也就是阿尔贝蒂说的历史画,他体现了画家的一切综合素质,这是文艺复兴艺术的起点,现在所谓写实也好色彩学也好都是从文艺复兴这个总体艺术里分离出来的,包括油画版画雕塑这样的学院派专业分科,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一般精通好几个领域的。所以我们要说冷军和达芬奇的差别必须先明确这点。
明确了这点我们现在要明确第二点。就是很多人在谈古典绘画,总是混淆作为审美的古典画和作为一门手艺的古典画。我们知道,作为审美的几个常见的关于古典画的偏见和误解:这个误解在中国的流行除了艺术史的原因,还有冷军等超写实绘画的流行加大了大众的误解,他的来源主要就是混淆了绘画里两个概念,作为审美的和作为手艺的古典艺术。确实,作为手艺的这部分有摄影,电脑绘图可以取代,但作为审美的这部分却留了下来,在当代更新后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美(包括古典的审美)从没有从我们生活中退去,把一个毛衣画出来是手艺,但怎么挑选毛衣,怎么打光怎么设计色彩完全是另一回事,摄影师,动画师都离不开这些。而且古典画家也具备这些。在这里也许建筑由于其非自然主义特质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审美,维特鲁威是古罗马著名建筑理论家,他关于建筑美学的几个最主要的审美范畴“秩序”“整齐”“均衡”“布置”都是关于审美而非描摹的。另外,即使是手艺,也并非没有价值,这点我这里不作叙述。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再来说第三点就是很多回答犯的错误。这也是美术史的错误,这个错误来源于西方的历史主义,这个观点在贡布里希时代的艺术史写作中很流行。就是无限进步论和历史主义。很多人觉得达芬奇好只是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最厉害的,冷军没他厉害仅仅是因为他所处时代进步了,没有达芬奇的开创性。这里潜在地暗含了一个观点。就是达芬奇不如冷军。其实这个我认为是错误的。接下来我会用很多篇幅试图说明这里的谬误。现代人已经习惯了认为达芬奇的伟大仅仅是因为他是进步的(就和说毕加索是进步的杜尚是进步的一样)而不知道达芬奇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开创性,而且更主要在他作品本身的质量也绝对是不朽的。
现在我们就进入更具体的领域了。这里我要提到我自己总结的两套古典艺术理论,大家有兴趣可以看我写的文章,一个是古典绘画的六个原理,一个是古典绘画的六大要素。我们具体来对比一下冷军和达芬奇的差别和差距在哪里。
所谓六大原理,我这里篇幅有限不具体展开大致罗列下就是内容的严肃性,形式的多样统一,适度,模仿,手艺以及程式。
同样是最后的晚餐,历史上有无数版本,但达芬奇这张在技术上构图上创意上都胜过了别人,这完全得益于他的人文素养和天才。现代人做得到吗?
达芬奇理想的人和冷军现实的人
至于手艺也就是技术方面,我相信冷军掌握了很多达芬奇没有掌握的超级技术,这是现代科技所赐。在手艺方面,冷军的技法大不同于达芬奇。技法包括了表现,在冷军眼里,古典画家大多很匠气,相反他自己觉得自己不匠气,他喜欢的是佐恩和萨金特。这个非常令人费解,他怎么就好意思说大师匠气自己的精细入微的画不匠气了呢?原来是她认为自己是画的深入,但很松动,不抠细节。那如果这么说,维拉斯贵滋伦勃朗比他更松动更有表现力,他嫌人家结构不如他准。再者,古典画真的匠气吗?我们看丢勒和达芬奇的画,画得很细,但也很概括,特别是达芬奇,改模糊的松动的地方他都处理的很好,怎么就匠气了呢?至于丢勒,虽然画的比较紧,但这种工匠精神这种严谨的态度并不是匠气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他里面包含了很多精妙的东西,德国人对产品质量的极端重视,我想这点和冷军对画面质量的要求并不矛盾吧?
最后是程式。这里涉及到美术史一些范式问题,也就是历史传承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拉斐尔的签字厅壁画对于佩路基诺和中世纪学科象征传统的传承和突破。这和我们今天的对比暂时无关。因为我们无法因为冷军和美术史的关系微乎其微而否定他。(冷军自己也认为自己和西方美术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切入更具体的,也就是绘画六要素:构图,透视,形状,明暗。色彩,技法这六点入手,技法我们上面说过了便不再多说。首先是构图。
大师的构图是讲究传承的,从中世纪帕乔利总结出的毕达哥拉斯五边形,rabatment到文艺复兴的整数分割构图,大师对构图的运用都是一门极为杰出的艺术,我想现代画家对此很陌生了,但摄影师还具备这个能力。这里我们放个弗朗切斯卡的构图,你绝对想不到大师的绘画中有如此杰出的数学奥秘。达芬奇同样是如此,他的最后的晚餐是历史上少有的最杰出的构图,画面由两个半正方和中央正方构成,通过对角线引导出新的线段从而编织出错综复杂但又统一的构图。这是多么伟大的灵感和天赋啊。同样我建议大家看看沃尔夫林对于拉斐尔的签字厅壁画的分析,我们知道,壁画的细节是比不上油画的精美的,更谈不上多写实了,难道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圣辩会因为没有现代画家写实而失去他的价值?正相反,沃尔夫林认为拉斐尔的天才正在于如何组织起这数十个人物,今天绝大多数写实画家都丧失了这一能力,但拉斐尔对于人物群体的组织有着惊人的天赋,因为我们这里的主题是达芬奇和冷军的对比,我们就不展开了。但这套东西被现代人遗忘了而且极大地简化了,到了冷军这里,只剩下一个平面的背景和一个人,唯一一个所谓研究构图的就是那张模仿莫娜丽莎的。可以说冷军的构图意识总的说就是感性的,而大师是理性加感性。这是极为不同的。
francesca的鞭打耶稣,画中用了4:6:9的测点和rabatment,透视线在rabatment对角线上,如此数学化(均为构图学术语)
最后的晚餐的构图首先划分长边为四等分,通过作交线在中央正方形得到两个小的正方,桌子占纵轴六分之一。透视线在对角线上
点击链接查看我的文章《最后的晚餐各种版本的研究》
https:// zhuanlan.zhihu.com/p/43 098548
第二点透视。我觉得这个可以不用多说了。文艺复兴画家,几乎各个都是透视学大师,马萨乔,布鲁咧莱斯基,弗朗切斯卡,乌切罗。那个时候的透视主要是线性透视。是极为严谨具有复调感的。而且不要认为透视只是为了呈现真实。它本身也是美学。透视压缩形成的比例切分是很美的。这点冷军就不要比了。冷军应该不懂透视知识,他的写生主要靠感觉(肖像也不需要线性透视)。大画主要靠打印投影。这个就没有什么比的价值了。而且透视的运用不运用确实不能称为绘画的衡量标准,乔托的透视是错误的,丁托列托经常把透视纵深拉的很开,但并不能因为这点而赞美后者。但是无可否认,透视学的掌握体现了一个画家的卓越心智和能力。
至于造型和形状方面。我们之前说了,大师是美化自然,必然强调基本几何体的概括,特别是弗朗切斯卡在这点上做到了极致。安格尔为了这个甚至不惜牺牲真实。这点现代画家很欠缺。形状包含了线,面,体块,文艺复兴画家最注重线条品质。这点冷军做的不差,但是缺少文艺复兴画家线条的优美和风格性看那个。最典型的如波提切利和菲利波利比。他们的造型不准但线条很清晰很优雅。这个在阿尔贝蒂那里叫做轮廓,轮廓的清晰和优雅是意大利人最完美的追求。有时为了理想的仪表,意大利画家不惜牺牲所谓的真实和细节,而专注于线条本身的品质。冷军的造型虽然极强,但比起大师缺少美感,他也不像文艺复兴大师注重理想的比例。他其实就是学院派画家,但没有法国学院派那样理想化。在体积方面大多数中国画家都容易画平。这点冷军还好,没有画的太平,。(ps:这里我并非说美化一定优于真实,鲁本斯卡拉瓦乔维米尔丢勒都并非如达芬奇拉斐尔一般美化对象,但他们的真实是另一种真实。绝不是庸俗的现实主义,他们的人体虽然真实但却要么有着天神般的躯体,或是舞台般的悲剧性)
达芬奇的线性素描和人物造型的理想以及下图冷军千万价值的画。达芬奇这种对优美和真实和权衡把握远在现代人之上。现代人往往只抓住真实而忽略美。巴洛克艺术家则是侧重真实但也没有忘记美
接下来是明暗和色彩。也就是打光的问题和光照下产生的色彩。明暗我们知道达芬奇的贡献极大。在他之前很多画家的画光源不仅不统一错误,而且层次很弱,达芬奇则去营造了一种真实而又朦胧的光线,用它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傍晚时分的人最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傍晚阳光被空气中微粒形成反射,光源被柔化,形成了摄影学上所谓柔光。达芬奇的打光明暗分明但又很自然很真实很柔和。他不像卡拉瓦乔那样如此强烈。这样的光线极富有艺术性。冷军的打光则偏向现代摄影,也是自然光,这点上由于仍旧是肖像画,冷军也没暴露出明显缺点,但也没有什么新颖和突破之处。
接下来的色彩就很有意思了,弗朗切斯卡和阿尔贝蒂都有一个专门论述colore的章节,讨论色彩、色彩不是印象派才有的,古典大师也有。特别是提香。至今都被誉为色彩大师。那么达芬奇呢,作为不强调色彩的弗洛伦萨画派的达芬奇,色彩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个问题我们要区分一下色彩里不同概念,色相饱和度和明度。古典画很少采用色相变化而用后两个。而现代绘画则喜爱用第一个。也就是说在达芬奇那里色彩不是不重要。只是色彩较少,关系比较简单,但他们仍将极为重视固有的的质量和画面的色调。这个保证他们的色彩品质很突出。而冷军和布格罗一样,或许是吸收了印象派色彩,在人脸上反复着色相冷暖变化,其实这颜色并不十分高雅,至于配色,冷军也只能说一般,而古典大师尤其是提香画面里有一层很好的色调性,就像古典音乐的大小调一样,总是有个主导音的。达芬奇的颜色很多简单,但是质朴,素雅,很有格调。相反色彩用太多却不统一反而给人花里胡哨的感觉。尤其是冷军的超写实要求他画出那些皱纹痘痘还有脸上瑕疵之类,这就更破坏了形象的艺术性。
提香的色彩。提香很喜爱用色彩对比,整个色调压得比较重,但亮处都很鲜明。根据古德温和谢夫勒尔理论,颜色的并置产生对比,并且小面积的红色便可和大面积绿色抗衡达到平衡。除了偏暖的绿色和偏冷的红色以外,提香的颜色还泛有一层金色的质感。虽然这并非达芬奇的画作,但放在这里也是为了说明文艺复兴画家曾经达到的高度。
产生这种现代画家一定优于古代画家的根源就在于现代性本身的矛盾。实际上文艺界的古今之辩,早在文艺复兴就有发端。当时人围绕着古典文本和现代艺术,争论艺术的进步和高低,培根是个崇今论者,他认为现在必然优于古代,后来在法国十八世纪,也出现了第二次古今之辩,事件的中心是今派的佩罗和古派的布瓦洛,后者坚持亚里士多德的三一律,前者则坚持认为路易十四时代是最好的。伏尔泰是当时有名的今派,他甚至批评莎士比亚和荷马。但是知道康德以前,历史观都还是启蒙时期非反思的,非线性的,真正的历史观和历史主义是在18世纪德语国家建立起来的。代表就是黑格尔和施莱格尔。黑格尔把艺术史分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认为浪漫艺术必然高于古典艺术(这里的浪漫艺术不是指浪漫主义,而是指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绘画和音乐),而艺术最后还是要被哲学取代,这就是著名的艺术之死,这个观点影响力后来的丹托,也就是著名的艺术终结论。施莱格尔则提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史观,他写道未来的艺术将是无限进步的。马克思在评论荷马史诗也说道,荷马史诗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作品,他加了一个限定词,那个时代。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历史主义在文艺理论界最流行的时期,出现了诸如未来派,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等各种流派,人们都狂热地相信艺术是进步的,甚至有人主张要把古代艺术毁之一旦。当时少数崇古派如尼采仍旧坚持古希腊悲剧的崇高性,然后尼采所谓的酒神精神根本上和现代艺术是契合的。欧洲人的无限进步观直到二战后才开始清醒起来,但之后艺术正如阿多诺所言是在废墟上建立了起来。古典艺术是不可能恢复了。之所以人们犯了历史主义这个错误,是因为他们没有很好地区分人文学科和科学的区别,尤其是艺术,本身就不存在所谓进步,而只有风格的演变和方向的转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思辨艺术理论对艺术的影响,所谓思辨艺术理论,不同意康德和启蒙哲学,他喜欢把艺术哲学化,浪漫化,以至于不再注重美的形式本身,把艺术变成了世界的一个现象,这样美的艺术必然只是一个表象,而内在的真实是美的形象表达不出来的,受这个观点影响,人们开始鄙视达芬奇的古典主义美学,开始关注丑,荒诞,分裂。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古典艺术从来不是肤浅的,古典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画出高贵的形象,通过一系列崇高的动作,引发观者的情感。我们没理由说那些基督像,圣徒像因为有一种高贵的美所谓就很肤浅,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正如莫扎特的音乐不会因为他的悦耳而变得肤浅一样。
最后想说的是。冷军是个好画家。是个好人,甚至是个有天赋的杰出的中国画家,但是把他和弗洛伊德,洛佩兹,安德鲁怀斯比都是勉强的,更何况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这样不是在抬高冷军而是在污蔑他了,他自己也是绝对不敢担当的。
举个例子说,把冷军和达芬奇比,就好比把谭盾(中国作曲家)和巴赫贝多芬比,这绝对是会被音乐界尤其是指挥大师们笑话的。而且不要认为艺术不存在标准,确实没有绝对量化的标准,但相对意义的标准是存在的,知道现在,评论家们在谈及巴赫和b小调弥撒或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都会用上崇高,伟大的字眼,足以见证了波德莱尔—以为现代主义也知道的真理,艺术的一半是现世的,另一半是永恒的。达芬奇的美,就是永恒的美。
冷军和提香的人体。古典大师重在整体和细节优美的统一。现代写实画家则重在细节本身。整体很一般。
大家可以扫码关注以下二维码加入我们社团的线上直播课程,本次课程将带你了解西方古典艺术构图知识的真正精髓,谢谢!
http://weike.fm/NVDtQ0445 (二维码自动识别)
讲师本人微信:
是的,会短命。
泰拳是一项极度残忍的格斗项目。
残忍到什么程度呢?
首先,泰国出生的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就要进行严酷的选拔,不适合打泰拳的小孩全部做成小鬼卖给有钱人。
被留下来的小孩六个月的时候就要进行严酷的训练,三岁的时候这些小孩中深蹲不到100kg 硬拉不到100kg的小孩全部要被杀掉。
再留下的小孩开始每天25小时的泰拳训练,泰拳有八臂拳之誉,意思就是拳肘膝腿都可以用来击打对方,其可怕的泰式扫腿是泰拳杀伤力最强的招式。这些小孩每天重点要练的就是扫腿,从每天10万腿开始慢慢练,练到五岁时又有一次选拔,一扫腿不能击沉一艘蒙古航母的小孩又要被杀掉。
更残忍的训练我就不说了,怕被折叠。
总之,经过这种训练的泰拳手杀伤力极强,但也会相应的减少很多寿命。
这世上有一种选手叫泰拳手,他/她生来就练泰拳,一生都只能在练泰拳,他/她累了,就睡在泰拳馆里,这种选手一辈子就只能不练泰拳一次,那就是他/她死的时候。
附一些残忍的泰拳照片:
生无可恋的小选手
被低扫扫中后痛苦的女选手
死亡的女选手
因图片来自网络,来源无法确认,避免涉及到肖像权问题已删。
我会去拳馆照几张女选手的照片给大家补上。
------------------------更新分割线---------------------------
鉴于太多人不知道反讽这一表达方式,还是最后认真说明一下。
练泰拳是真的不会短命
如今,泰拳作为一项国际上成熟的体育运动,有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技术体系,有自己的成熟的格斗赛事,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非常安全的体育运动项目了。
泰拳训练和其他格斗竞技项目的学习过程一样,入门的时候先是学站姿,也就是标准的泰式正面站架,脚踩三宫步。然后就是基本击打技术的学习,一般就是最出名的泰式扫腿,内围的顶膝,直拳勾拳,肘击,泰式扭摔。这些技术的学习一般是通过空击,手靶和腿靶来完成。这些技术的扎实和实战运用部分就要靠对练来完成,比如你的教练会让你们两人穿上腿护具,只准用当天学习的右腿扫腿技术互相对抗,很安全。技术定型之后用踢重沙袋,强度靶,节奏靶来提升肌肉耐力和进一步加强力量。
这些技术训练的中间会穿插一些体能训练。等你练了一段时间有一点点模样了才会让你打实战,而且实战通常是要穿护具的,并且不能用肘击。
如果你想往职业路线走,这时候可能就要有一些比较强悍的训练方法了,我的拳馆请的泰教每天要用十公斤的小杠铃杆在自己的小腿胫骨上来回滚,以此来加强胫骨硬度。
但总之,这项运动是非常安全,有趣的对抗项目,而且对于个人自我保护能力,意志品质都是很好的锻炼,减肥效果也不错。
至于某些网上的传言说什么打断腿再接上增加力量之类的传言,我在这里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都是扯淡,在中国民间比较有名的泰拳选手播求的训练视频哪里都有,科学上网在YouTube一搜一大堆,我反正没有看到过播求把自己腿打断。至于踢树的话,人家踢的树是软的。
-------------------------------二更-------------------------------
破1K了,谢大家谬赞。
写这个的本意就是为了调侃一下当年我自己上过当的地下黑拳、泰拳扫腿踢断钢筋系列的都市传说。但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唐代以来,新帝继位后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可以被视为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精度问题,旧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精度下降,是改历的客观原因。
三是宋代不禁私历,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也使得大家比较有修改历法的动力。
咱们一条条的来说。
由于历法这玩意跟天象密切相关,而观星占卜吉凶这事又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的——不然今天有人观荧惑无常主灾兵之难,明天大星落于西南宰辅恐有性命之忧,后天星星已经对齐旧日支配者即将苏醒,你说皇帝要怎么办?听还是不听?这就很尴尬
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攘之。光庭曰‘使祸可攘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新唐书·卷一零八·裴光庭传
所以干脆,这东西由官方统一负责,你们民间也别研究这玩意了,谁碰谁死
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日: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谛记、阴阳、图论、方技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太武帝本纪
永平四年夏五月诏禁天文之学——魏书·宣武帝本纪
开皇十三年春二月丁酉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文帝本纪
除此之外,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历法这东西上体天心,乃是天人感应之正道。正所谓“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是为儒生职业”,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咱们都知道天文学其实也是相当专业的一门学科,没点专业本事你是玩不转的。所以这么搞下去的后果就是汉代以来历法从儒家的领域里被分了出去,由专门的历法人员来负责,而大儒们对相关学界前沿了解的越来越少,却偏偏要把历法当成正朔的大事。所以唐代以前汉朝是东汉一个太初历,西汉一个三统历,这是汉历,也是王朝正朔的权威象征,马虎不得。
结果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又是南北朝,朝代一个比一个短,顺便出了祖冲之等一票数学家,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历法推算的技术进步了;二是少数民族南下以后这等蛮夷之人缺乏儒家思想熏陶,一朝一历的习惯竟然逐渐被废除了,比如说北魏前后改历三次、隋朝改历两次,所以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改历了。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新唐书·卷二十五·历一
所以说,唐代以来,一朝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既然改历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显然历法出了差错就可以改。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宋代时期的定朔算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定朔,就是确定真正的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考虑到古人没有精准的经纬度跟地轴偏角的概念,他们想要搞明白这玩意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好在古人也不傻——我多观察观察,然后拟合不就完事了嘛?然而这种拟合没有先进的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多半是有误差的,而且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这就是客观上的改历需要。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然而在儒家眼中,你这频繁改历说明你们水平不行啊!你看我大汉就不瞎改!于是大家开始频繁发牢骚,纷纷指责这届编历的不行。修历的表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大家又表示我要是行还用你?
“刘洪历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历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历术之精,犹不免此,况贱工之草创者乎?大抵唐以后律历之法不传,士大夫无所从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总论应天至统十四历
这里咱们就必须提到前面说的第三点了,实际上,汉代以来历法的发展已经进步了许多,以至于士大夫们按照儒家经典得到的那些理论基本已经不可能用于指导历法编制了——这就好像是牛顿那个年代,随便拎出来一个科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家,不过今天就隔行如隔山一样。然而偏偏这个历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王朝正朔,还有华夷之辩:南北朝一堆蛮夷就罢了,后来天竺跟西域地区的立法计算方法也开始被引进国内,这简直就是国将不国啊!
不过你就算把天说破,也碍不住人家算得准……所以到最后官方一套“大历“、民间还有”小历“,而官方人员碍于士大夫议论,表面用大历,私下用小历也成为了常态。沈括曾经表示:你们这些儒家食古不化整天瞎指挥,搞得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辛苦有木有!
《史记·律书》所论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无义理。至于言数,亦多差舛。……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復如故。——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二
那么把话说回来,古历真的精度就很高么?当然不是了。对汉朝来说,碍于改历这事是个忌讳而导致眼睁睁的看着它出错而改不了,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日、月宿度相觉浸多,而候者皆知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未至牵牛五度,而以为牵牛中星,后天四分日之三,晦朔弦望差天一日,宿差五度。章帝知其谬错,以问史官,虽知不合,而不能易。后汉书·卷九十二·律历中
所以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修正误差、观念改变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宋代的频繁改历。
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唐代以来,新帝继位后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可以被视为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二是由于精度问题,旧历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精度下降,是改历的客观原因。
三是宋代不禁私历,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也使得大家比较有修改历法的动力。
咱们一条条的来说。
由于历法这玩意跟天象密切相关,而观星占卜吉凶这事又直接关系到王朝统治,所以大多数的朝代都是严禁民间研究天文历法的——不然今天有人观荧惑无常主灾兵之难,明天大星落于西南宰辅恐有性命之忧,后天星星已经对齐旧日支配者即将苏醒,你说皇帝要怎么办?听还是不听?这就很尴尬
初,知星者言,上象变,不利大臣,请攘之。光庭曰‘使祸可攘而去,则福可祝而来也!’论者以为知命。卒,年五十八,赠太师。——新唐书·卷一零八·裴光庭传
所以干脆,这东西由官方统一负责,你们民间也别研究这玩意了,谁碰谁死
太平真君五年春正月戊申诏日:愚民无识,信惑妖邪,私养师巫,挟藏谛记、阴阳、图论、方技之书,又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也,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师巫及金银工巧之人在其家者,皆诣官曹,不得容匿,限今年二月十五日,过期不出,师巫沙门身死,主人门诛。明相宣告,’咸使闻知。——魏书·太武帝本纪
永平四年夏五月诏禁天文之学——魏书·宣武帝本纪
开皇十三年春二月丁酉制私家不得隐藏纬候图谶。——隋书·文帝本纪
除此之外,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历法这东西上体天心,乃是天人感应之正道。正所谓“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是为儒生职业”,然而尴尬的地方在于,咱们都知道天文学其实也是相当专业的一门学科,没点专业本事你是玩不转的。所以这么搞下去的后果就是汉代以来历法从儒家的领域里被分了出去,由专门的历法人员来负责,而大儒们对相关学界前沿了解的越来越少,却偏偏要把历法当成正朔的大事。所以唐代以前汉朝是东汉一个太初历,西汉一个三统历,这是汉历,也是王朝正朔的权威象征,马虎不得。
结果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之后又是南北朝,朝代一个比一个短,顺便出了祖冲之等一票数学家,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历法推算的技术进步了;二是少数民族南下以后这等蛮夷之人缺乏儒家思想熏陶,一朝一历的习惯竟然逐渐被废除了,比如说北魏前后改历三次、隋朝改历两次,所以到了大唐的时候,大家已经习惯改历了。
唐终始二百九十余年,而历八改。初曰《戊寅元历》,曰《麟德甲子元历》,曰《开元大衍历》,曰《宝应五纪历》,曰《建中正元历》,曰《元和观象历》,曰《长庆宣明历》,曰《景福崇玄历》而止矣。——新唐书·卷二十五·历一
所以说,唐代以来,一朝改历逐渐成为常态,这是宋朝频繁改历的根本原因。
既然改历已经不是问题了,那么显然历法出了差错就可以改。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宋代时期的定朔算法已经相当成熟了——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称为“朔“,定朔,就是确定真正的日月黄经相同的时刻。考虑到古人没有精准的经纬度跟地轴偏角的概念,他们想要搞明白这玩意还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好在古人也不傻——我多观察观察,然后拟合不就完事了嘛?然而这种拟合没有先进的数学工具作为基础,多半是有误差的,而且时间越长,误差越大,所以这就是客观上的改历需要。
显德《钦天历》亦朴所制也,宋初用之。建隆二年,以推验稍疏,诏王处讷等别造新历。四年,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四年,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曰《仪天》,曰《崇天》,曰《明天》,曰《奉元》,曰《观天》,曰《纪元》,迨靖康丙午,百六十余年,而八改历。南渡之后,曰《统元》,曰《乾道》,曰《淳熙》,曰《会元》,曰《统天》,曰《开禧》,曰《会天》,曰《成天》,至德祐丙子,又百五十年,复八改历。使其初而立法吻合天道,则千岁日至可坐而致,奚必数数更法,以求幸合玄象哉!盖必有任其责者矣。
然而在儒家眼中,你这频繁改历说明你们水平不行啊!你看我大汉就不瞎改!于是大家开始频繁发牢骚,纷纷指责这届编历的不行。修历的表示你说我不行,你行你上啊!大家又表示我要是行还用你?
“刘洪历四十五年差一度,梁武帝历百八十六年差一度。“以前人历术之精,犹不免此,况贱工之草创者乎?大抵唐以后律历之法不传,士大夫无所从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五·总论应天至统十四历
这里咱们就必须提到前面说的第三点了,实际上,汉代以来历法的发展已经进步了许多,以至于士大夫们按照儒家经典得到的那些理论基本已经不可能用于指导历法编制了——这就好像是牛顿那个年代,随便拎出来一个科学家都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各种自然科学的杂家,不过今天就隔行如隔山一样。然而偏偏这个历法的发展不仅关系到王朝正朔,还有华夷之辩:南北朝一堆蛮夷就罢了,后来天竺跟西域地区的立法计算方法也开始被引进国内,这简直就是国将不国啊!
不过你就算把天说破,也碍不住人家算得准……所以到最后官方一套“大历“、民间还有”小历“,而官方人员碍于士大夫议论,表面用大历,私下用小历也成为了常态。沈括曾经表示:你们这些儒家食古不化整天瞎指挥,搞得大家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很辛苦有木有!
《史记·律书》所论二十八舍、十二律,多皆臆配,殊无义理。至于言数,亦多差舛。……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熙宁中,予领太史,尝按发其欺,免官者六人。未几,其弊復如故。——梦溪笔谈·卷八·象数二
那么把话说回来,古历真的精度就很高么?当然不是了。对汉朝来说,碍于改历这事是个忌讳而导致眼睁睁的看着它出错而改不了,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历稍后天,朔先于历,朔或在晦,月或朔见。考其行,日有退无进,月有进无退。建武八年中,太仆朱浮、太中大夫许淑等数上书,言历朔不正,宜当改更。时分度觉差尚微,上以天下初定,未遑考正。
至元和二年,《太初》失天益远,日、月宿度相觉浸多,而候者皆知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未至牵牛五度,而以为牵牛中星,后天四分日之三,晦朔弦望差天一日,宿差五度。章帝知其谬错,以问史官,虽知不合,而不能易。后汉书·卷九十二·律历中
所以综上所述,技术进步、修正误差、观念改变这三者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宋代的频繁改历。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是不是算人口买卖,你报警看警察抓捕抓不就知道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