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时中国面临的局面下,实力无法把那样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统一起来,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只有理想。
因此,谁在那个时代代表了理想,谁就代表了正确的路线。
谢邀,先说结论,从治国能力上,老袁明显胜出一筹,但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看,只能选孙先生。老袁也算一代枭雄,可惜生不逢时,很多时候,方向比努力重要。
先说老袁,老袁和孙文不同,孙先生是新时代的理想主义者,老袁是个旧时代的务实派官僚,他在满清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既精通官场权术,又了解治国大纲,两方面都能出类拔萃,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戊戌变法时,能在帝党后党两个阵营无缝切换;清末新政中许多手笔都出自老袁;北洋新军更是得意之作;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逼宫摘桃子更是举重若轻,如果用传统的政治标准来看,可谓文能治国,武能安邦。
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最后会因为称帝而落得身败名裂,一世英名尽数葬送?当时中国那么乱,特别需要权威,百姓文盲居多,对有没有皇帝并不在乎,而且袁做的是立宪君主,和之前的封建皇帝相比,还是存在一点进步性的,能不能给他一个机会呢?
对不起,不能!称帝这件事,主观上没能力,客观上不允许。
现在的很多地摊史学,对老袁评价有矫枉过正的趋势,认为老袁掌控了当时最强大的北洋系,能决定中国命运。只要他称帝成功,中国进入君主立宪,就可以避免军阀混战,以及后面一系列衍生灾难,只恨孙文逆贼为了一己私欲祸乱人心,煽动叛乱,毁掉了中国的前途。
这种说法完全是对历史的一知半解,太高估了袁世凯的影响力,军队和任何地方不同,长官的绝对威信必须在血与火中才能建立,否则只能借助统治机器,构建上下级关系为基础的相对威信。
比如毛主席之所以在军队中的威望无与伦比,那是在一次次近乎奇迹的胜利中,实打实建立起来的,下面的将军无论打了多上胜仗,立了多少功劳,资历威望有多高,见了毛主席,那都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而老袁没法和毛主席比,他和北洋军头没有鲜血契约,他的北洋军是清政府建立的,权力来源也是清廷授予的,人家服从的是练兵处会办大臣的权威,又不是服从袁世凯的私人权威,双方只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摄政王罢免老袁时,徐世昌为给老袁东山再起做准备,去北洋内部串联,发现那些军头竟无一人挽留老袁。
对军头来说,他们吃的是朝廷的饭,又不是袁世凯的。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这个口号只能忽悠那些小兵,哪个军头会当真?只要自身荣华富贵能保住,谁做北洋统领他们并不在乎,不可能为了老袁去得罪清庭。
清廷被推翻后,老袁只是北洋系的盟主,总经理,而不是董事长,如果他敢违反北洋系利益,那些军头分分钟就敢呼他巴掌。
—————插播一段—————————
难得有大V在知乎@我这种小透明,深感惊讶, @丧心病狂刘老湿 对我的答案有些不同意见,而且看的人很多,我这里回复下
我看了下你的答案,大方向是认可袁的能力和孙的方向,这点与我不谋而合,不同之处在于你认为我的观点是低估了袁世凯的威望,又说老毛的问题
你的答案里说北洋军视长官为衣食父母,但我好像没否任这点吧?我的答案里清清楚楚写了
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这个口号只能忽悠那些小兵
你提出的史料,也是说北洋的士兵被袁世凯洗脑,对他很敬畏,认他为衣食父母,这和我的观点似乎并不冲突。
而且我随后也列出那些军头不配合袁世凯的种种行为,冯国璋不听指挥,吴禄贞搞兵变,这些都说明老袁对北洋的控制是有限的
第二,你说老毛的威望,是建立在党指挥军的体系上,和旧军队有本质不同,不存在鲜血契约,这点我也没反对,但你的理解和我不同。
先不论鲜血契约本身就是个带有中二属性的词汇,放在本文语境下的意思是“老袁和老毛不同,没有经过真正的血战,威望不足”。
老袁的对手都是些战五渣:在朝鲜挫败政变,对手是少数日本人和不成器的乱党,而非日本大军;在山东,他的对手是吃冷兵器的义和团农民,袁世凯用热兵器屠杀,实在算不了什么大本事;之后就只有秋操演习,这种是不流血的;再然后就是被摄政王罢黜,被迫隐居,失去对北洋的控制(下文也提到这点,该大V视而不见);再出现时就说镇压无论装备还是组织都很混乱的革命党,冯国璋打赢了,但不听老袁指挥;
以上的例子列完:这里面哪一仗有个像样的对手?真正要打硬仗的时候,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这些狠仗硬仗,老袁在哪儿?北洋那种封建关系的军队,没有真正的恶战做基础,人家凭啥服你?老袁后来自己都觉得部下尾大不掉,不好控制,为什么后人反而觉得好控制了?
再说毛主席,红军作为依靠现代组织模式的军队,领导者不用靠个人威望是真的,夏曦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全无根基的书生,能直接指挥贺老总;留苏派轻易赶走老毛,成为中央,更是众所皆知,但我的论点在于威望!!
我论证是老袁没有老毛那种威望,而北洋军又是旧式军队,所以他控制不了军头!
老毛的权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党指挥枪的体制建立后,从瞿秋白开始,中共换了多少话事人?党委大于一切,结果往往是秀才带兵乱打一气,白白葬送革命的胜利果实,王明的错误是什么?红军为什么长征?遵义会议为什么召开?最高三人团为什么被迫解散?想必你也有一定了解。
毛的崇高威望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战争中来得,为什么红军高层都支持毛,而不是别人?
红军草创初期,全靠毛主席用兵如神,才能坚持下来,留苏派不信邪,非要把老毛换下来自己指挥,结果将红军基业丢的一干二净,五次反围剿后被迫长征,这次上上下下都服气了,只好把毛请回来,让他指挥红军,才有了后续的一切。
老毛和老袁在军事上的区别在于,老毛既有制度支持,又有威望威望加持,而老袁既没有威望,北洋系又不像红军可以靠制度,那些军头凭啥服他?
至于你说北洋系的人身依附关系,我也没否认,都说了参照湘淮系额兵为将有,只不过老袁威望没法和曾李比较。
部分激烈言辞已经删除,你的论据说服不了我,我也不指望你认同,不要人身攻击就行,求同存异吧
——————插播结束——————————
刚镇压武昌起义时,老袁对英国公使朱尔典吹嘘说,北洋视我如父,对我唯命是从。朱尔典也对清廷大肆鼓吹“当前乱局,非袁不可”。
但现实很快打脸,冯国璋打了胜仗后,打算乘胜追击,老袁要他按兵不动,他非但不从,还敢公然质疑老袁的命令,老袁对此并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将他调回,改用段祺瑞来控制局势。
精明老辣的朱尔典,从中看出北洋系的独立倾向,对伦敦抱怨说“袁言过其实,威望不足”,也因不看好袁世凯能调动北洋系镇压革命,他无奈地回绝日本公使伊集院的“保留满清君主立宪”提议(日英两国之前都希望维持满清政权)。
北洋的建军模式虽然参考了湘淮系的“兵为将有”,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威望,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这些战斗中培养出来的,足矣压服人心。
而老袁建立北洋之后,未经一战,随即又被摄政王罢黜,这等于是告诉下面的军头“彼可取而代之”,难免会让人往“老袁不过是运气好才做了这个位置,没啥了不起的”这方面去联想。
老袁自己都觉得,被罢黜的那两年是最致命的,让北洋系的军头有了异志,如果没有洹上隐退那两年,他对北洋系的掌控,绝不会如后来那样松散,但历史就是历史,时也命也,可叹!
老袁当政后,情况更窘迫,地方军阀根本不拿他当回事,公然截留税款,逼得老袁只能借外债续命(资料不贴了, @马前卒 督公有个回答,就批判袁世凯政府就是个外债政府,只能靠借外债维持,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下一下)。
税收方面,即便老袁最倚仗的心腹汤芗铭,也不肯配合中央,袁发电责问,汤竟说你不过是众兄弟之代理,怎敢如此狂悖?袁无奈作罢,一时传为笑谈。
后来各省都督指责老袁抵押国家主权借外债,袁愤然说:“各省果能提供税金于中央,何用世凯腆颜外人?”
袁此时虽贵为大总统,但实际权力却比满清时小了许多,满清时他说话比现在管用多了,借着清廷权威,他成了二皇上,想做什么直接上奏,而上奏的结果都是“着此办理”。
如今当了总统后却各种不便,地方为了显示自主权,动辄驳回中央决议,这种对比自然让袁世凯产生今不如昔的念头,加强中央集权,是他称帝的重要诱因。
作为一个封建官僚,他不理解共和民主,三权分立这些。在他的意识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只要自己当了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下面人不敢不听,否则就是抗旨不尊,至于自己是不是有称帝的资格威望,他并没有多想。
除了加强中央集权外,年龄也是一个重大因素,老袁那年已经五十七了,而家族的男性之前都没活过六十岁,这种心理暗示压得老袁喘不过气,想借登基转运,打破这个魔咒,要我说这纯粹封建迷信,胡说八道,但就是架不住有人信。
这种命相之说,即便今天也是一抓一大把,知乎上就一大片信徒。以前知乎有个问题,如何评价马云面相?我是最早回答的答主之一,严厉批评这种封建迷信,记得最高赞的答案说马云14年某月某日要倒大霉,结果时限过了,马云毛事没有,还没等评论开嘲讽,人家就偷偷改成18年转厄运,22年倒大霉,之前的评论也全部删除,让人看不出回答时间。
这就比较聪明,兑现时间太近容易打脸,往后推迟几年就安全多了,毕竟未来不可测嘛,说不定就蒙上了呢?正好赶上今年马云退休,于是很多人都说预言兑现了,连号称平均教育水平最高的知乎都愚昧至此,又怎能责怪封建官僚老袁迷信呢?
说回正题,老袁称帝的诱因很多,还包括传说中的假报纸(袁克定弄了份假的《顺天时报》忽悠老袁,这件事应该是以讹传讹,可信度不高,因为老袁获取列强态度,绝不可能只凭借一份报纸,肯定要通过其他渠道验证,比如询问各国公使,属下其他官僚,以及其他报纸舆论)
当然了,不管老袁有多少理由,多少无奈,错了就是错了!因为逆潮流称帝,老袁的威望一下子降到谷底,各地纷纷独立,连报纸舆论也来凑热闹,称他是华夏五千年第一卖国贼,老袁之前对国家的功劳也被一笔勾销,彻底否定。
老袁称帝性质之恶劣,可以类比为洪承畴降清,汪精卫投日,否定了自己之前的一切。洪承畴降清后,他为明王朝立了多少功不再重要;汪精卫投日后,也不用再拿他年轻时刺杀摄政王,追随过孙先生说事。他们的历史定位,取决于降清和投日的变节之后,而不是变节之前,袁世凯的道理也一样,逆流而动,就一定要承受后果。
称帝不但毁掉了国家的和平,否定了民国的法统,更让地方派有了独立的口实,军阀混战的潘多拉魔盒就此开启,之前孙文的二次革命被许多人反对,就是害怕引起国家动荡,地方实力派虽蠢蠢欲动,但没有舆论环境,没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违,如今老袁刷了个火箭,一下子让主动权落到地方派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老袁真是死不足惜!
尽管他后来取消称帝,重新当大总统,但合法性已经丧失,地方实力派不肯买账,孙文也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对老袁进行彻底清算,各地纷纷附和,老袁走投无路,终于在舆论的唾骂声中绝望死去,死前悔恨不已,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袁世凯暴毙后,蔡元培评价说:“袁氏之罪恶,非特个人之罪恶也。彼实代表吾国三种之旧社会:曰官僚,曰学究,曰方士。畏强抑弱,假公济私,口蜜腹剑,穷奢极欲,所以表官僚之黑暗也,天坛祀帝,小学读经,复冕旒之饰,行拜跪之仪,所以表学究之顽旧也。武庙宣誓,教会祈祷,相士贡谀,神方治疾,所以表方士之迂怪也。今袁氏去矣,而此三社会之流毒,果随之以俱去乎?”
假如排除一切干扰,袁世凯顺利登基,中国就能进入君主立宪社会,百姓共享太平,国家蒸蒸日上,这种想法对不对?我已经分析了老袁称帝为什么失败的原因,现在给大家讲讲,如果他称帝成功,会发生什么?
首先,指望老袁做立宪皇帝根本是缘木求鱼,一厢情愿。之前老袁做总统的时候,已经修改了约法,可以做终身总统,指定继承人,权力已经与皇帝无异,但他还不满足,一定要称帝,难道老袁费尽心机称帝,竟是为了放弃实权总统,改做英式虚君?
摸摸你们的良心,看着我的眼睛,这个说法你们信吗?做总统的时候,约法不满意随时修改,指望他称帝后老老实实遵守宪法?智商呢?喂了狗吗?
其次,老袁称帝带来的最大危害,是民主科学胎死腹中,儒学孔教重新复辟,自清末以来的一切进步思想毁于一旦!
老袁在称帝前,已经开始着力准备复辟孔教了,鼓励贞节牌坊,三跪九叩,贴点实锤,希望大家留意粗体部分。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令》。次年9月又颁发《祭孔令》,并进行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
袁世凯认为要把经过革命震动的旧秩序重新稳定下来,巩固自己的独裁统治,单靠恐怖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使人们不再信仰革命思想体系,即民主主义。
他站在没落的封建主义的立场上强烈地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认定民主主义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思想根源。
在袁世凯看来,中国之所以贫穷衰败,主要并不在于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腐朽,也不在于经济技术落后,更不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在于人们唾弃封建伦理道德,追求民主、自由、平等。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不在国势,而在民心”,或者说“国家强弱存亡所系,惟此礼义廉耻之防”。
他处心积虑地要抑制时代潮流,肃清革命以来流行的民主主义,他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以孔孟之道为中心的封建专制主义思想。
封建专制主义的旧思想体系,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占着统治地位,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直到辛亥革命高潮到来时,才受到一次空前未有的冲击。
当时,君主专制和官僚特权都变为非法,“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封建的等级伦理观念,也不再被认为是天经地义。
政治平等和思想自由在形式上已为法律所承认,尤其是在革命浪潮所直接波及的南方各省,自由平等的空气更为浓厚,孔庙改为学堂,贞节牌坊被砸毁,人们的思想来了一次大解放。
但是,随着北洋军阀集团政治势力的膨胀和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加强,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又死灰复燃,成为北洋政权的主要精神支柱,并逐渐地渗透到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造成了野蛮落后的封建观念习俗的大泛滥。
早在1913年9月20日,他就下令“尊崇伦常”,提倡“礼教”,他说:“中华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正是在这道恢复礼教的号令鼓舞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尊孔小团体:如孔教会、孔社、宗圣会、孔道会之类,形成为一股宣传封建道德的复古逆流,毒化了中国的政治空气。
在尊孔复古逆流甚嚣尘上的时候,1913年6月22日和次年9月25日,袁世凯先后颁发了“尊崇孔圣文”和“祭孔令”,公开恢复了前清的祀孔规定。
历代封建帝王大都利用孔子的学说正君臣之义,巩固专制统治。从宋代以来孔子又变成封建纲常礼教的化身,享受帝王的祭祀;至清末,祀孔已升为大祭,其规模仪礼与祭天同。
袁世凯上台不久就认识到,把这个“圣人”抬举出来,足以增强自己战胜民主主义的精神力量。
在祭孔告令中他写道:“中国数千年来立国根本在于道德,凡国家政治、家庭伦理、社会风俗无一非先圣学说发皇流衍。是以国有治乱,运有隆替,惟此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并规定每年旧历仲秋上丁中央和地方一律举行“祀孔典礼”。
在祀孔前后,袁世凯还颁发了几道维护纲常名教的告令。
1914年3月11日,他公布《褒扬条例》,规定凡孝行节妇“可以风世者”均由他给予“匾额题字,受褒人及其家族愿立牌坊者,得自为之”。
11月3日,他又下了一道“箴规世道人心”的告令,把他所看不惯的新现象及清末就有的腐败风气,一概说成是民主共和造成的,说:民国初年“一二桀黠之徒(指孙中山等民主派),利用国民弱点,遂倡为无秩序之平等,无界说之自由,谬种流传,人禽莫辨,举吾国数千年之教泽扫地无余。求如前史所载忠孝节义诸大端,几几乎如凤毛麟角之不可多得”。
接着又说:一个国家不必愁贫,不必忧弱,惟独国民道德若丧亡,则“乃必鱼烂土崩而不可救”。
最后,他说国民既把国家“托付”给他,首先他就要“改良社会”,“以忠孝节义四者为中华民族之特性,为立国之精神”。
并传谕内务部和教育部,把这个告令悬挂于各学校的讲堂,刊印于各课本的封面,令学生天天看着,“以资警惕”。“务期家喻户晓,俾人人激发其天良”。
袁世凯称帝,所进行的尊孔祭天一套仪式,完全是古代王朝更替的现代再版。
他为了表示他践履帝祚的合法性而苦心经营摆出来的“禅让”姿态,便是源于《书经》中的尧舜传说。
他还加封孔子的第76代孙“圣衍公”孔令贻为“郡王”。
可以说,正是“儒教中国”的思想土壤与袁世凯有意迎合这种土壤而摆出来的“尊孔”姿态,使独裁专制的帝制在推翻清王朝之后没有被人们真正从思想上抛弃,帝制的思想土壤仍在。
这样的袁世凯,如果真的称帝成功,掌握了国家,该是多么令人绝望!
袁世凯篇完结,孙文篇以后再更新,说实话,这个问题的出现,实在是对孙先生最大的侮辱!
很多高票回答都认为孙中山治国能力不如袁世凯,只不过是方向对而已啊……但问题是,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把控,难道不是治国能力的重要部分吗?
孙中山能够在1892年就能够看出中国的前途在于民主共和,1896年总结出三民主义,提出土地改革的理念,而且在1924年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这些方针政策不但相对于当时社会是超前的,而且历史也证明了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袁世凯的问题,在于他一辈子都没有突破作为一个技术官僚的局限,无论内政还是外交都没有超出他老上司李鸿章的范畴,充其量只是个低配裱糊匠而已。
西方国家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区分,其实孙中山更适合做总统,因为他对国家的未来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而袁世凯更适合当总理,因为他知道如何务实地把事情办妥。
周公恐惧流言日。
袁世凯的问题在于死的太晚。
孙的情况是去世太早。
不然评价真的很难说。
————
从能力上说,孙远不如袁。
袁当年在朝鲜一系列的六的不行的操作,真是枭雄本性。如果一直是袁在朝鲜,甲午都未必打得起来。
————
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壮怀激烈的人,到老了,功利心一强,什么傻事都干得出来。
————
孙的问题是迷信外力,迷信会党,后期迷信独裁。
所以他的组织也注定是一个妥协、买办的哥老会和师徒关系的陈旧组织,缺乏革命到底的魄力和能力。在刚开始,这个组织的基因就决定了他占有优势时腐朽反动的一面:必定在大陆输给TG,在台湾输给民进党。
去世的早,有时候是种福气,不然。。。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自然是孙中山更好,对于精赵、幻想狂、大棋党来说,自然是台上有个会耍无赖、时常能出一些精明的权宜之计度过时艰的“圣明天子”加上一个动荡的时代,配上些英雄的血、佳人的泪来的令人喜欢。
苏……苏星河???
这么说《天龙八部》中苏星河的原型找到了?时间似乎也对的上,苏轼生于1037年,萧峰差不多是1060年。
苏星河是函谷八友的老师,然后苏轼门下有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叫苏门六君子。再加上他的弟弟苏辙,再加个西湖名妓王朝云,可以凑够八个人 。这么说石清露还与苏星河有一段不可描述之事,这个伏笔真是太强了。
苏轼是当年嘉祐二年龙虎榜中的进士,这么说丁春秋也是同年的,考虑到和苏星河处于敌对的势力,所以这个人要么是章惇,要么是吕惠卿。吕惠卿这么多年来也是被黑惨了,这么一看天龙八部真是一部政治讽刺巨作啊。
这样一来,无崖子的身份无疑就是欧阳修。
无崖子的师傅是逍遥子,这么说逍遥子应该是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那个。所以无崖子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比如韩琦、富弼、范仲淹、王安石之类的,然而因为王安石的关系,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后来都不怎么得志,所以流落江湖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其实又解开了一个千古谜案,话说当年欧阳修写了一首词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明显写的是一个怨妇,这个怨妇看来就是天山童姥无疑了,还水精双枕,啧啧,这么说来欧阳修的确可以的呀。
考虑到李元昊有个儿子因为练气功失败吃不下饭饿死了,这和后来虚竹选驸马时那帮人练功之后的怂样差不多,也就是说晏殊的确在西夏收了弟子。而李元昊攻打宋国的时候,晏殊也的确通过撤消监军、训练弓手、追回物资等手段。不过现在一想,这些事根本不可能起作用嘛,最可能的就是晏殊直接跑到西夏王宫,然后收了西夏王室为弟子,因此西夏才退的兵。
(所以说果然大家都喜欢看这种一本道理的分析吗,那就补上李秋水吧)
晏殊去西夏的时时候想必也带上了欧阳修,考虑到李元昊这人曾经夺取过自己的儿媳为老婆,所以他老婆肯定独守闺房空寂寞。而且李元昊似乎并没有什么有名的女儿,所以李秋水并不是西夏王室,而是李元昊的皇后没藏黑云。她在1047年生下了李谅祚,李元昊于1048年去世,如果说李谅祚其实是欧阳修的儿子,那么这个巧合也就说得通了!!!
而野史疯传没藏黑云与李守贵私通,呵呵,欧阳修化名李守贵和没藏黑云私通,骗得了别人难道还骗得了我么?
然后最重要的,没藏黑云的侄女是李谅祚的皇后,所以李秋水根本就没有什么小表妹,那根本就是她的小侄女,想不到欧阳修也精通炼铜呢。
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李秋水姐妹斗不过一个天山童姥,因为后来没藏氏被李谅祚灭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