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当代有哪些伟大发明或工程,足以彪炳史册、让后人叹为观止? 第1页

  

user avatar   dandan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许大多数人都不知道,9月15日深夜,我国“FAST之父”南仁东去世了,享年72岁。

国家天文台随后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去年我就曾经写过南老,因为在去年8月,他刚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成为同期157人中年龄最大的候选人,在此之前,他已经为中国的天文学奋斗了22年,然而最该成为院士的他,却没有等到评上院士的那一天。


想必很多人想问,FAST是什么?它是贵州平塘深山里的一口“大锅”,有人说,全世界70亿人,用它做蛋炒饭的话,每人能吃三两,用它倒满葡萄酒,每人能喝二两,当然,这口“大锅”,既不是用来做蛋炒饭的,也不是用来倒葡萄酒的,它是我国于2016年9月25日建成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


第一次看到这口大锅,不了解的人会觉得有点搞笑,但是其实,它牛逼得不行,它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望远镜,比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灵敏度高10倍,比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综合性高10倍,根据预测,它将在未来至少20年领先世界。


那么它是干什么的呢?它可以用来观测脉冲星、暗物质、黑洞,甚至星外文明,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宇宙信号,举个通俗的例子,就是你站在月亮上打电话,都能被它探测到。


它可以为我国带来什么呢?,答案是——天文学巨大进展的机会,在过去40年间,诺奖的10项天文学项目中,有6项直接或间接通过射电天文手段取得,也就是说,射电天文学就是天文学诺奖的摇篮,而它的建立,让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走向世界前列,今天,蛋蛋姐希望用这篇文章,给大家讲讲“FAST之父”南仁东的故事。


1945年,吉林辽源的一个小男孩儿出生了,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6岁入了学,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十分优异,这是人家的成绩单(五分制)


高考的时候,他更是以平均98.6分的成绩(百分制),夺得了当年的吉林省理科状元,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 ,成为他所在地区10年间唯一考入清华的高材生,你可能会说,这是不是个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呀,蛋蛋姐以“人民的名义”担保,并不是,人家美术音乐样样喜欢 ,下面请欣赏人家上学时的画作。


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那时流行上山下乡,他被下放到了吉林长白山附近的车间,去的时候还留着长发,活脱脱一副艺术家的气质,只是从画漫画改为画毛主席头像,厂里的军代表被他列为重点“关照对象”。


他们没想到的是,这小子还挺能干,开山放炮、水道、锻造、电镀,无所不做、无所不懂,一路做到了无线电厂的技术科长,或许是“野”惯了,南仁东想:这样好没意思啊,我干脆考个研算了,于是就去考了天文学的研究生,理由是:我喜欢看星星,这个专业考试资料好薄,肯定很好考。


没想到还真给考上了,这下子看光学、跑人造卫星、看宇宙学,他的不专一让老师很是伤脑筋,毕业后还真没让老师费心,直接离得远远的,跑去荷兰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到其他各国晃了晃,又去日本国立天文台做了客座教授,就在南仁东的人生,过得风生水起之时,他却突然决定回国了,他加入了北京天文台,但当时他一年的工资,只等于国外一天的工资。


1993年,国际无线电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科学家们商议,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到不可收拾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这下南仁东忍不住了,他跑去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门,激动地说:咱们也建一个吧。



只是那时他可能没想到,他当时的一句话,带出来的这个大工程,搭上了他整整22年的人生,事情的一开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大家的理由有二:一是需要找到荒无人烟的开阔地,而国内很难找到,二是地质条件和工程成本都跟不上,的确,大家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它对环境的要求太高,附近不能有一点点的电磁干扰,一个有名的小故事是:


澳大利亚的一座射电望远镜,号称发现宇宙信号并发表了论文。事后却被证实,它接收到的是无意启动的微波炉的信号



再者1994年的中国,哪有那样的技术条件,它需要的12亿的成本就更是不用说,然而,倔强的南仁东,怎么都不肯放弃,他硬是自己干了起来,他找各种人聊天,寻找适合建设的地域,最后有人偶然提到了云贵高原的喀斯特洼地


南仁东如获至宝,之后他立即带人去了贵州,于是,从1994到2005的11年间,这个曾经深爱西装的男人,换上了工作服,每天带上煮鸡蛋和咸菜,在贵州的丛林深处翻山越岭,走遍了卫星图上的300多个窝凼(dang四声)直到有一天,在贵州平塘,四面青山环抱,中间一片洼地,南仁东兴奋地说:这里好圆,这意味着电磁干扰可以被极好的阻挡,也会极大降低工程成本。


地址总算选定,南仁东正式提出他建设射电望远镜的想法,媒体一个个公开报道,连其他国家的媒体都来凑热闹,权威杂志《科学》的编辑和科学家,联名撰文报道,然而,这个项目的立项,终究还是太难,不立项就没钱没团队,一切都只能是空想,眼看着当初勘探队的成员,一个个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人们谈论贵州的青山绿水比望远镜还多,南仁东心急如焚,他一个科学家活,脱脱被逼成了推销员,他开始满中国的跑,他自己掏钱买火车票,从哈工大到同济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他一家挨一家的去谈,3厘米厚的立项申请书上,最终出现了二十多个合作单位的名字。


跑完国内还不算,他又去跑国际,因为这种项目需要国际评审会通过,他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国际会议,见人就推销项目,南仁东说: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在那些年,他几乎跑遍了全世界的国家,曾有记者问他:你都去过哪些国家?南仁东说:我在想我没去的都有哪些国家。


渐渐地,FAST项目在国际上终于有了名气,当然这和南仁东的个人影响力也分不开。

1984年,南仁东开始使用国际甚长基线网对活动星系核进行系统观测研究,主持完成欧洲及全球网十余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丰富的天体物理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当时国际最高动态范围水平。2006年,在他不在场的情况下,各国科学家推选他为国际天文学会射电专业部主席。



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院长会议上,十一五科学工程的立项申请回报进行时,南仁东再也忍不住了,他激动地说:

第一,我们干了十年,没有名分,我们要名分,FAST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有没有可能立项?这么多人,二十多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第二,我们身无分文,别人搞大科学工程预研究,上千万,上亿,我们囊空如洗。


历经12年,射电望远镜立项建议书终于提交,在最后的国际评审环节,担心中途出错,要用英文发言的南仁东把整篇稿子都背了下来,国际评审专家开玩笑说:英文不好不坏,别的没说清楚,但要什么说得特别明白,2007年,国家终于批复了立项申请,2011年,村民搬迁安置完毕,FAST项目终于动工了。


按道理来讲,跑了17年,项目终于立下来了,钱也要到了,团队也有了,南仁东这颗心也该落下来了,没想到的是,作为FAST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他,却比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忙碌,曾经在国际上滔滔不绝的他,一下子安静下来,研究光机电、热工、钢结构、地理地质,工程的每一个小细节,他都要亲自参与进来,而且要求做到尽善尽美。



他的助理姜鹏说:

术业有专攻,在这个项目里,你要么不懂天文,要么不懂力学,要么不懂金属工艺,要么不会画图,不懂无线电,这几条你能做到一条就算不错了。但偏偏南仁东几乎都懂。


南仁东却说:造不好,怎么对得起人家?


从设计到制造到安装,国内外均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经历了一次次失败—认识—修改—完善,历时一年半,终于克服技术难关,单单是索网技术,形成了12项自主创新性的专利成果,发明专利就有7项,最终,6670根主索,2225个主索节点,2225个下拉索,被成功安装,总重量约1600余吨。


在南仁东这个总工程师的带领下,在他22年如一日的坚持下,2016年9月25日,FAST项目终于完工,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像一口大锅坐落山中,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这一工程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英国媒体说,“中国的巨型射电望远镜是其远大科学雄心的象征”,荷兰国家射电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理查德·斯特罗姆博士说,“相信以后的许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将会由此产生”,还有人说,“中国也终于进入了观天时代,它将持续领先世界二十年”,与此同时,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项目,也在FAST周围建起,总面积达300公顷,计划总投资24亿元。


国际射电天文科普旅游文化园项目预计将包括:漩涡状星系广场、中轴迎宾广场、FAST访客服务中心、天文体验园、暗夜观星园、天文教育园、天文时光村、平塘星酒店综合体、星辰主题酒店、万国风情美食街等15个项目。


这将让天文学科普稀缺的中国,真正迎来这一科学的普及,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吧,只是,在完成了这一重大工程之后,在所有人都为之骄傲的时候,南仁东却病倒了,因为肺癌做了手术的他,声音沙哑到几乎说不出话来,无论医生怎么劝阻,他硬是坚持飞到贵州参加了竣工仪式,所有人看到他都无比开心。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用22年催生FAST这一伟大工程,让中国在这一领域20年领先世界,让人类离星辰大海的征途更进一步的科学家,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就在9月15日深夜,南仁东病情恶化逝世,这一年,他72岁,他的FAST工程还有10天就一周年,而他却再也没有等到。,去年8月,他刚刚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成为同期157人中年龄最大的候选人,然而最该成为院士的他却没有等到那一天。国家天文台昨天发布讣告称:遵其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看到这一句“遵其遗愿”,蛋蛋姐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从小到大,我们学过无数科学家的故事,他们身上无一不有着“艰苦奉献”的精神,但是每次看到这样的故事的时候,我却觉得很难过,我想,南仁东老先生自己,是真的不希望有太多人知道他、纪念他,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的淡泊和风骨,但是蛋蛋姐只是一个小老百姓,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他、纪念他,因为,如今的中国,已经和30年前不一样了,科学家自己当然可以高风亮节,但我们却不应该觉得,他们的“无私奉献”是理所应当。当我说“无私”的时候,我是说,他们所获得的回报,和他们做出的贡献相比,实在是差太多太多了。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记得,有个中国科学家,他叫南仁东,他是中国的“FAST之父”。


参考资料:

吉D微风 【在外辽源人】带你去看外星人的南仁东(上)(中) 微信公众号“ELLEMEN睿士” 《探访天文界的史诗之作:一口倾听宇宙的贵州巨锅》 多彩贵州网 《“FAST之父”南仁东逝世,那些日子,贵州永不忘记……》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代工程奇迹很多,但它们首先是现代机械力量的成就,拿三峡工程和古代都江堰比较,胜之不武。要比,就得找同样靠人力修建,靠自然力运行的现代项目,看看能否秒杀古代的大工程。比如……用人力另挖一条长江怎么样?

我读中学的时候,地理课本介绍过荆江截弯工程。说长江在湖南湖北有几百公里的迂回曲折,很容易泛滥。解放后截弯取直,把羊肠般的水道变成了顺畅的大江。这工程想想就有改天换地的味道,但直到2002年看一个纪录片,才知道这个工程居然主要是靠人力完成的!网上一搜,很容易找到当年劳动者的回忆录:

我亲身经历的长江改道工程[湖南知青网]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长江从三峡奔腾而下,进入“荆江”河段后水流湍急,走向摆动不定,导致河流蜿蜒曲折,仅从藕池口至城陵矶之间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长江河流长度却达247公里,其间大弯小曲不下20余处。而监利县上车湾长江段(即环绕湖南华容集成垸河段),水道环绕则要四十多公里,而陆地4公里就可达到彼端。因此荆江又有“九曲回肠”之称。这样弯曲的河道既不利于航行,又由于水流不畅,洪水期极易泛滥成灾。


早在1936年我国水利专家章锡绶先生就提出“扬子江之患,荆河为甚,而上车湾实荆河之最险处,宜速积极开凿对岸之引河,以作根本之解决。”否则 荆江堤防若溃决,长江一泻千里,江汉平原将尽成泽国,而汉口市场,亦遭池鱼之叹。


章锡绶先生在长江上车湾河段实施裁弯截直工程的提议,经当时国内水利专家们和美国水利总工程师史笃培等详细研究,实地勘估,都认为确有必要实施,并制定了详细的工程方案和预算报告呈送至国民政府。但因当时国家处于连年内乱外患,对这一长江改道工程在国民党政府手中一直未能解决。


三十二年后,章锡绶先生提出的这个荆江裁弯治理的蓝图,终于在新中国政府手中得以实施。1968年底,国家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上车湾河段改道工程。该工程是从湖南华容县境的长江天字一号段起,向南至洪山头段为止,开挖出5公里长、宽100多米、约20米深的人工河道,将这一段长江进行裁弯截直。为了实施这一工程 ,湘鄂两省政府动员了数万农民开挖河道。1968年底,不少长沙知青到华容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中许多知青曾参加这一著名的长江改道开挖新河的劳动。


我下放所在的集成垸红旗大队,是离长江改道工地最近的几个大队之一。我到生产队的第三天,生产队长就安排了我们几个男知青去参加长江改道工程的劳动。我们到达工地,见数万民工如蚂蚁般的在狭长的荒洲上劳动,人山人海,场面很是壮观。当时开挖新河道工程已完成了一大半,河道已初见雏形。开挖河道就是将河床的泥土运至新河道两岸百余米的地方堆积成堤坝,那时没有使用一台所谓挖土机、推土机等机器设备,完全是用人工手挖肩挑。河道底部的泥土粘而含有水分,因此挖土不用锄头而用当地特有的一种挖土工具--铁锨铲,象切豆腐一样,把一大块一大块泥土切割,再装入筐萁运走。我们知青刚去还不会用铁锹就只能用肩去挑土了。其实挑土也很辛苦,从河床底部要将泥土挑到倒堆积土处,路途长,坡又陡,当时运土是采用分级接力运输办法,即一人挑一担土向上运送一段,另一人又将这担土接力运送上去。由于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大雪,运土的路都很泥泞,一不小心,鞋就陷进泥浆中拔不出来。知青们大多是刚从事这么繁重的劳动,整天用肩挑泥土,在泥泞中爬坡,感到很辛苦。我一、二天后肩膀就压红肿了,收工后躺在工棚里就不想爬起来……


……到1969年春节,新河道挖掘完工了,仅留下靠长江两端的河道未挖通,暂时以抵挡江水。我们集成垸的知青回长沙过春节,或去砖桥公社办事,来回都要从新开挖的河道中爬下爬上走过。直到那年3月份长江的江汛来了,长江水位达到一定标准后,有关部门动用炸药将新河道两端的泥坝炸毁。随着几声沉闷的爆炸声,滚滚长江从新河道奔流而下,新河道启用了。汹涌湍急的江水冲刷着河道两岸,更一步拓宽着河道,裁弯截直的河道才发挥作用。以后当地群众把这一段新开的长江河段称为“新河”,以后设立的渡口又叫“新河渡口”。


原文附图,红色部分就是农民和下乡知青一铲一铲挖出来的新长江。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的荆江截弯工程。看下面的百度地图和卫星图:


连绵的长江牛轭湖(即截弯后的旧河道),约有一半是六七十年代战天斗地的成就,是无数农民和知青用肩膀挑出来的地理景观。这才是在太空中也能看得到的人力工程奇迹,从工程方面比较,长城瞬间就被比下去了。我第一次在卫星照片上看到这荆江取直工程的景象时,立刻想起了《我的祖国》的歌词。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
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
唤醒了沉睡的高山
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坐船游览长江、吃两湖大米的时候,别忘了对当年冰冷泥水中的民工致敬。

再说一个,淠【pì】史杭自流灌溉工程。是1958年大跃进时想出来的疯狂项目。61年曾被点名要求下马停工,但当地的干部和民工最终咬牙坚持到底,在大别山外围建出了一个超级丰产区。

在毛主席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的伟大号召下,安徽人民先后在大别山区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拦蓄大别山区上游来水,减轻淮河干流防洪压力。五大水库的修建,拓展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治水思路,为综合利用水资源,彻底解除江淮丘陵地区的旱涝灾害,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作出了战略决策,决定兴建淠史杭沟通工程,连接五大水库,沟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自然河流,建设完整、系统、科学的灌溉网络。1958年6月,淠史杭工程指挥部正式成立。

1958年8月19日,灌区工程总指挥赵子厚在淠河灌区渠首横排头开挖第一锹土,拉开了淠史杭工程的建设序幕,百万安徽人民开始了建设淠史杭工程的伟大征程。当时,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资金困难,技术匮乏,材料短缺,安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卑不弃,坚忍不拔。面对原始的施工工具,他们开展技术革新,创造了专攻切岭工程的“洞室爆破法”,发明了专攻“麻僵土”的劈土法,研制了垂直运输土工具“倒拉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工程建设中的千难万险;面对短缺的建筑材料,他们无私奉献,自制炸药,自建水泥厂,捐献木料,保证了骨干工程和重要建筑物的建筑用材;在1958—1972年14年间,他们胼手胝足,肩挑手抬,艰苦奋战,以铁锹、十字镐、独轮车等原始工具,大干4亿个工日,开挖了2.5万公里渠道,完成近6亿m3土方,建成了横跨江淮、沟通三河、造福皖豫的特大型灌区,创造了新中国水利史上的人民丰碑。一代文豪郭沫若在参观淠史杭工程时赋诗称赞:“人民力量不寻常”。




水脉图和地形图对照,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结合山区水库和平原灌溉网,沟通不同水系的自流灌溉项目。这个工程主体也是靠人力和农业社会的物资完成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也实在没有多少工业物资可投入。

1958年,入夏以后,连续70多天无透雨,塘坝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死,500多万亩农田成灾,尚有152万亩不能下种,全区有200万人投入抗旱。

1958年8月19日,淠史杭工程开工典礼在六安县苏埠镇南5公里的横排头隆重举行,这里曾是当年徐向前创造“苏家埠48天战役”大捷的战场,而今为了创造建设新中国的奇迹,六安人民再一次在这里誓师,向大自然宣战。中共六安地委第一书记杜维佑为典礼剪彩,专员兼淠史杭工程指挥赵子厚发布开工命令,挥锹破土。

开工初期,国家没给一分钱,地区财政也拿不出钱,所需物质基本上靠群众自筹。据统计,在一、二两个工期,群众自筹石料14.22万立方米,木材2.16万立方米,树材22万多棵,圆竹65万公斤,毛竹12万多根,旧钢铁437吨。开山炸石,没有炸药,就发动群众刮墙土熬硝,自制土炸药。没有水泥,就自建了三个水泥厂,用石臼舂,用碾子碾,石料破碎以后,用筛子筛,用手工搅拌。木料不足,许多群众把家中盖房子的木头、门板都献出来了,有的甚至把给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11条干渠全面铺开,最高上工人数达67.8万,民工们挑着粮食和铺盖,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工地,每个民工一个工日补助0.25-0.5公斤口粮和一毛钱菜金。

下图是当年的施工场面和奖状。



淠史杭工程的影响有多大呢?

中国淠河、史河、杭埠河3个毗邻灌区的总称。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和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千米。灌区水源来自佛子岭水库、响洪甸水库、磨子潭水库、梅山水库和龙河口水库。总库容66亿立方米。该灌区于1958年开工 ,1959年开始灌溉农田,以后逐年续建配套,1987年干渠以上工程完工,支渠以下工程还在进行。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城市用水的综合利用工程,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渠首枢纽工程,7级渠道的2条总干渠,11条干渠,19条分干渠,总长1384千米;1.3万条支渠、斗渠、农渠,总长2.26万千米;大小渠系建筑物6万多座;中小型调节水库1066座和21万口塘坝,有效库容12.3亿立方米;抽水站、补水站总装机容量14.1万千瓦。该工程实现了40万公顷农田的自流灌溉,实灌面积达58万公顷,并解除了淠、史河下游的洪灾,减轻了淮河干流的洪灾。.

四五十万公顷农田从旱地变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这个说法貌似不容易形成直观概念。我们可以和名声更大的都江堰灌区(不只是都江堰枢纽)对比。到1950年的时候,都江堰灌区修了2000多年,总灌溉面积是18万公顷(解放后扩建到60万公顷)。这还依赖于川西极有利的地形。淠史杭工程用14年时间在贫瘠的大别山外围搞了三个都江堰灌区出来,不依赖电力的自流灌溉面积也相当于2个都江堰灌区。效果不言而喻。

灌区枢纽之一,颇有都江堰的味道

灌区图片

灌区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大大改善了皖西、皖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区域内的灌溉面积由兴建时的12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万亩,粮食年产量由兴建时12.3亿公斤提高到目前的50亿公斤左右,灌区17个县(区)有7个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正常年份提供的商品粮不少于18亿公斤。淠史杭灌区是安徽乃至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它以占安徽1/10的土地面积、1/6的耕地面积、1/5的有效灌溉面积生产1/4的粮食产量、1/3的水稻产量,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河南效果另计)

这个伟大工程在中国并不出名,一是因为那个时代类似的工程太多,二是恐怕宣传部门的脑子出了点问题。外地人不知道淠史杭灌区可以理解,连为此贡献了70万劳工,并受益良多的六安本地人都开始淡忘,这时间未免还是过的快了一点:

淠史杭不能被淡忘

淠史杭似乎被淡忘

(2008年)11月20日下午,在人头攒动的六安市解放路白云商厦门口,记者就“你知道淠史杭工程吗? ”随机调查了数十位市民。一位女大学生一脸惊讶地回答:“什么淠史杭?我不知道呀! ”一个刚上学的小朋友更是一脸茫然,而两位家住淠河边的女孩子,也连连摇头说,“从没有听说过什么淠史杭,”不能不让记者感到惊讶。在一些年长的市民中,也有近半数根本不知道淠史杭工程,而能对淠史杭工程稍稍了解得详细一些的市民,还不到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在几天来的调查中,记者发现,不仅仅是年轻人,甚至一些大学里的教授对淠史杭也不了解。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如何加大宣传和推介,让老百姓都能认识和了解淠史杭工程的历史,以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增强节约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已显得非常迫切。


(注:2008年后,灌区得到了全面重修)

淠史杭灌区是黄淮海平原的南端丘陵地带。从建国开始,这片中国人耕作最久,却遍布旱地和涝洼地的平原就是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重点。其中第一个节点就是根治淮河,导淮入海。

自从1194年开始,黄河频繁地夺取淮河河道入海,顺便用黄河泥沙堵住了淮河干支流的入海口。并因此创造了一个中国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的大湖——洪泽湖。

洪泽湖这名字听着就不吉利。淮河没了入海口,重则以洪水的方式漫出;轻则在整个流域积水,制造盐碱地。淮河流域因此从富庶地带变成了半荒地,居民开始野蛮化,地方秩序封建化。历代王朝初期都从这里征兵,一旦稳定下来就要回到这个兵源地剿匪。直到捻军乃至民国时代还是如此。我在

为什么越靠北方地区的人性格越直接、彪悍?这个

问题下谈过相关问题。民国时曾有导淮入海的计划,但最终挖了几条极限泄洪量每秒几百立方米的小沟就算完事(现在淮河入江泄洪能力都以万立方米计)。真正解决还是要靠新中国的组织能力。

没有出口的淮河

现在的淮河水系,东侧全都是人工河道,非此不能解决洪泽湖和两淮的水患

治淮工程包含几千条河道,这里就说1951-1952年修的苏北灌溉总渠,是淮河洪水入海的直接通路(现在已经是次要水道了)。给淮河这么一条大河修一条168公里的入海水道,修了多久呢?只用了80天:

惊天动地80天--苏北灌溉总渠建设记实

苏北灌溉总渠是在1951年11月2日全面开工的。这是翻身解放后的淮北平原和里下河地区农民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第一次组成大兵团,向大自然的宣战。战幕拉开,来自淮阴、盐城、南通、扬州等专区数十个县的民工,昂首阔步,开进工地。一时之间,在西到洪泽湖畔东至黄海之滨,全长168公里的工地上,红旗招展,一片欢腾。在群情振奋的誓师大会上,在雪片般的倡议书、挑战书、决心书上,民工们喊出了五十年代的最强音:“我们如今翻了身,也要让淮河翻个身!”、“长城是人修的,总渠是人挑的!”。先后参战的民工共有119万,他们在常人难以料想的困难境地,奋战80多个晴天,硬是用手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任务。


开工不久,便是隆冬严寒。冰天雪地,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那被冻实的土地有如铁板一块,一镐下去,一个白点;一锹下去,一道白痕。但是,地再硬,没有民工的的骨头硬;困难多,没有民工的办法多。整个工地群情激昂,捷报频传。泰县总队港口大队沈焕林小组在冻土上先打开一个洞,凿开一条缝,再用扁担、大锹连成一气往上撬。被撬开的冻土盖大的有二三百公斤,小的也有百十公斤。通过这种办法,他们每人每天挖运冻土达2.8立方米。冻土被民工们征服了,但大雪封堤,上下坡困难,一度又影响了运土进度。淮安、宝应、涟水等总队的民工群众智慧能胜天,他们采用铲雪铺草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民工们 “上坡如背纤,下坡似放箭”,上下穿梭,施工速度丝毫没受影响。在淤土段,锹不好挖,筐不好抬,也无法筑堤。高邮县承担的8公里长的工地上,有7公里长的积水。面对这条泥龙,5000多民工发扬志愿军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卷起裤腿,跳进泥浆,打堰戽水。在春寒料峭中,他们白天是一身汗水,一身泥水,夜晚又变成一身冷水,就是靠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保证了工程进度。


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尽管只有短短的80多个晴天,然而许多民工却在这历史的闪烁中显现了英雄的本色。这是因为他们是被毛主席、共产党解放了的翻身农民,在这场战天斗地的活剧中,自然会爆发出革命激情,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自然会成为英雄模范人物。一位普通的农民刘成亮,在工地上也不过是带领19个人的小组长,而正是他研究出了“人、锹、担”三不闲劳动组合方法,使劳动效率迅速提高,35天任务16天就完成了。接着又提前投入春季工程,把两季工程一次提前完成了。他被评为特等劳模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报喜。曾经受到政务院嘉奖、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淮安县治淮特等劳模梁秀英带领的妇女小组,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她说“现在男女平等了,少分一方,我也不答应。”接受任务后,她们甩开膀子苦干,又精细思考巧干,根据运土远近、挖土难易、爬坡高低等不同情况,适时改进挑挖劳动组合,结果提前完成了任务,成了治淮工地上赫赫有名的巾帼英雄。工地上还到处热火朝天地开展了万户千村爱国劳动大竞赛。高邮县的翟永丰小组在竞赛中,每天人均挖土量由2.5立方米猛增到3.2立方米。他们说:“红旗插在我工地,眼光放在全专区,保夺红旗不相让,争先完成当模范”,充分表达了民工们个个争先立功、人人争当劳模的豪情壮志。


就像当年车轮滚滚支援前线一样,后方各级领导、各行各业、各界人士也都心往工地想,力往工地出。沿线许多工厂的工人,日以继夜拼命工作,灯火辉煌,铁锤叮当,为工地上赶制劳动工具。一支支防疫队、医疗队、卫生队,深入工地,送医送药,确保民工少生病、不死亡。在建筑部门的指导下,民工们自己动手,搭盖了“人字式”、“桥洞式”、“道帽式”、“老虎大张嘴式”简易工棚,遮风避雨,安营扎寨。为了保证民工生活,后方各地党政领导先后组织了10多万人的运输大军,给工地送粮、送草、送盐、送菜。这就真正形成了水利建设的人民战争,形成了向大自然作斗争坚无不摧的强大力量。


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后,举世震惊。她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可以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而且也能领导人民创造一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中国。

苏北灌溉总渠,人力也能挖出如此惊人的入海大河。

给一条中国地图上很显眼的大河挖一条入海通道,这是什么级别的工程?反正我第一反应是大禹治水,凿龙门、铸九鼎,传位子孙,建立华夏第一王朝。上古圣贤的事情我们听过没见过,但淮河入海是实实在在的人间奇迹。事实证明:在扣除技术进步因素的前提下,新中国的成就依然远远超出古代任何所谓的“治世”。新中国的成功不仅仅是工业建设的成功,还包括奇迹般的农业成就,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础。

在工业化全面铺开之前,共产党政权已经用先进思想打造了历代统治者都望尘莫及的动员力,用农业社会的力量建设了一批超级工程,在人口暴增的情况下保证了吃饭,保证了工业投资,成功地做到了【十五年(钢产量)超过英国,五十年超过美国】。这一努力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完全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对农业社会的评价标准,62年因为大灾短暂地重现解放前社会的较好水平,就被认为是超级灾难。我在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战败主要是因为军事策略失误吗? 这个

问题里论述过思想—组织的力量。

前面说的几个大工程很震撼,但50-70年代基于人力的水利工程远不止这几个典型案例。人民公社的年代,整个中国都在铺开类似的工程。比如红旗渠,根治海河等等,主要力量都是纯粹的人力。在更基层的乡镇层面,还有以大寨为典型的微观农田水利建设。没有这些工程,中国人会像旧时代一样,每年饿死一两千万人保持人口稳定。我们的道德伦理也会沦落到比野兽、畜生

高不了多少的水平

。(按照今天的标准)我的朋友苏拉密曾经以玉米的普及为例,描写过这个全国性的伟大运动。

万流归海见桑田

何谓“桑田”?棉花引入中国很晚,古称“木棉”。直到唐宋能够拥有一件出产于印度的“木棉袈裟”都是很不容易的,围绕着这种宝贝,经常有很多血雨腥风的传奇发生。中国古代的纺织品主要依赖于丝、麻,在村边旱地的田边地头栽种桑树是西周就已经非常普及了的传统和习惯。据说,这是轩辕黄帝的老婆---嫘祖,在此2000年前亲自倡导的。

何谓“永业”?故名思义,就是不动产。在征服或开发而形成一个聚落的早期,这种田地往往是参加战争和开发的聚落成员按人头可以分得的,并可以传之后代。这些田地官府造册登记、岁亩征赋。为了宣誓产权,居民常会在田地之间埋下石头或石灰坑作为界标;20世纪曾经活跃于中国政坛的“蒋中正介石”,其名、字皆源于此。

“榆”即榆树。榆树耐旱不耐涝,虽成材周期长,但主干发达,材质坚实,是典型的栋梁之才。在聚落附近栽种榆树表达了先民们对占有这份不动产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有所设想。

关于洼地在北方平原是不是大规模存在,我可以说一说北京,因为大家对北京相对了解的多一些,我单说我这里大家不知道。北京亚运村附近有一个地名叫“马甸”,首钢的新厂址叫“曹妃甸”,北京的经纬度是北纬40度/东经116度(N40/E116),正好处于这个整经纬度坐标点上的村子叫“下苇甸”,北京大年正月初一的老庙会叫“厂甸庙会”... ...以“甸”为后缀的地名,用北京话讲,那是“多了去了”。

这个“甸”就是大片的洼地。《礼记.周礼.地官.小司徒》载:“四丘为甸”,意思是:由四个高地围起来的那片洼地就是一甸。经史学家郑玄进一步注释为:“甸方八里”,意思是:一甸是八里见方。可见“甸”的度量比中原一带的“洼”要大。清代的北京地区仍沿用“甸”作为地名,反映了北京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地带,农业开发程度相比中原要低,人口密度小,聚落间距大的历史状况。50岁的老北京人都还记得海淀(也作海甸)区西北郊区大片的低洼积水。上面说到的“厂甸庙会”就有《竹枝词.厂甸正月》云:“雪晴满路是泥塘”;“下苇甸”之“芦苇”也是和低洼积水有明显联系的。

从洼地积水和“盐碱化”说起

和“桑田”相对,距离聚落较远的就是“洼地”,那里是不适合人类栖息的地方。由于地势低洼,往往秋季积水,在降雨量大的年份,甚至全年积水不退。如果有读者要把这些和“水草涟漪”“地球之肺”等浪漫的词汇连接起来,实际的情况一定会让你大失所望。和恒久湿地的生机昂然不同,与“季节性湿地”带来的是“盐碱化”,古文献称之为“斥卤”。

洼地“盐碱化”的生成机理

秋季,雨水从天而降,溶解了地表的可溶性盐分,从四面的台地涌来,将所有的可溶性盐分搬运到洼地,在洼地形成齐腰深的积水,水面上漂浮着从聚落冲来的生活垃圾死鸡烂鸭;由于没有河道排出,积水只能有两条出路:下渗和蒸发。蒸发的过程就是盐分的富积过程,下渗的过程就是盐分的储存过程;年复一年,洼地的浅层水盐分逐步累积。我们把以上的溶解---搬运---富积---储存---累积的过程称之为盐碱生成的“宏观机理”。

除了宏观机理,盐碱化的过程还有一个“微观机理”:初冬,来自西伯利亚的干燥风吹过洼地,在阳光辐射的帮助下,将表层土壤的水份带走,本来含盐量已经很大的地表水进一步浓缩,盐的白色晶体终于析出了。要命的是随着水分的蒸发,土壤打开它们的毛细管,源源不断地地将含盐浅层水“泵”到土壤表层进行补充;继续重复蒸发脱水、析出晶体、再次补充的过程;如此周而复始把晶体盐累积在土壤表层。整个洼地,在冰封来临之前完全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晒盐场”。盐层的堆积厚度可达10cm以上。

洼地、盐碱地的耕作价值与“桑田”不可同日而语
极度或高度盐碱化的土地,基本不适宜农业耕种,始终处于荒芜状态。那里通常只有很少量的几种杂草可以生存,最常见的是“莎草”(音“蓑草”)。对人类文明史有过一些了解的网友,往往会联想起茂盛的“尼罗河莎草”,古埃及人用它加工出了人类最早的植物书写材料---“莎草纸”(顺便说明:“莎草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蔡伦纸”,它的性质和桦树皮经过柔化加工可以作为书写材料相同)。尼罗河莎草高达1米至数米、亭亭玉立,在中国是可以当做“观赏植物”的,中国北方的莎草就没有这个幸运。在土壤、水源条件良好的环境下它可以长到30cm高,在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中,它的高度不超过10cm。其根茎可入药,药名“香附子”。

“呼啸的西北风掠过旷野洼地,稀疏低矮的莎草枯萎凋零,残败的枝叶被白色的盐层覆盖”---这就是初冬洼地的一派萧杀景象。

“春夏似火炕,秋季水汪汪,冬来白茫茫”,农民对洼地与盐碱化做出了最洗练的描述……

……高粱,原产于非洲,虽然中国也有野生高粱发现,但正统的农业史观点依然认为高粱是公元前10世纪(西周)以前通过埃及---印度的途径传入中国的。华夏先民为什么看中了高粱呢?这是由高粱的生物学、农学和洼地的土壤学属性决定的。

高粱非常耐干旱

这对于适应中国北方夏季的高温干旱是必要的。为了说明高粱的耐旱,这里我们引入一个简单的农学专用名词: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

蒸腾系数亦称需水量。高粱的蒸腾系数是320,也就是说高粱每生成1克干物质须消耗水分320克;谷子为250,而玉米为370,小麦为520,水稻为680。

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和不同的水、气环境中,植物的蒸腾系数会随之改变,因涉及过于专业的知识,不宜深入讨论。

除了蒸腾系数,“植物形态学”也能说明高粱非常耐旱:高粱的地下根系极为发达,有利于吸收深层水分,在秋季狂风暴雨后常常会看到玉米倒伏,这种现象在高粱就很少见,这就是庞大根系的锚固作用。高粱的茎、叶光滑坚实,表层充满蜡质,有利于保护水分(高粱茎干光滑坚实的这个特点,使它担当了竹子、苇子、藤类的部分功能,成为“泛编织”材料。另外,高粱穗冠分枝很长,使它广泛被用于扎制扫帚、炊帚等。这些就是‘草桥关民’“精致生活选择论”的全部理论依据)。在干旱过度的情况下,高粱的叶片可以纵向向内卷曲,尽力减少暴露面积;如果干旱进一步扩大,高粱敏感的气孔会即时调节整个株体进入休眠状况,一旦遇水立即恢复生长发育。关于叶子卷曲,有很多网友通过电视报道,看到了重庆大旱玉米叶卷曲的景象,高粱的整片叶子可以比玉米叶卷得更结实。

高粱极耐水涝

特别是接近成熟期的高粱,由于气空发育完整,即使被水长期浸泡也不影响正常生长,而玉米当土壤水份超过85%时就不能正常生长,一旦被明水浸泡,玉米就会死亡。高粱、玉米的成熟期恰好就是洼地的积水期。“漂着盆子收高粱”是北方农村的一大景观……

……“根治海河”、“修好淮河”两面拉开,使这两条水系的总排海能力扩大了4倍。从1949年的1.03万立方米/秒扩大到1976年的4.3万立方米/秒。

顿时,涛声止息,幅原千里的黄淮海大平原水落田出。在这个过程中全国总共有3亿多亩的低洼易涝土地露出了芬芳的土壤,仅此一项就是埃及所有耕地的10倍。“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华夏大地何时发生过如此剧烈的变化?

然后就是筑大坝筑水库、修河渠修堤堰、引黄灌溉、引淮灌溉.....

随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片大片的洼地得到了彻底的改造。靠积水、盐碱才神气奕奕的高粱渐渐远去。我记得我最后一次喝高粱糊涂是小学三年级,推算来应该是1972年。以后还喝过几次,不过不是在家里,是在生产队的“忆苦饭”上。

低产、难吃的高粱退伍了,取而代之的也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谷子;是玉米、是水稻。水库碧波荡漾,河渠哗哗奔流,田头水泵轰鸣,靠耐干旱耐贫瘠而倍受喜欢的谷子也风采不再。(小米很香甜但产量太低还需要“歇年”---今年种了谷子的地,来年就不能再种谷子,否则容易“野化”)

黄河两岸第一次出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浓厚的黄河水哺育出了优质的“黄河大米”,最著名的当数“原阳大米”---这是由1958年兴建的“人民胜利渠”浇灌出来的;黄河母亲面对伟大的儿子毫不吝啬地淌出她金色的乳汁。

出处:

万流归海见桑田 作者 [苏拉密]_关天茶舍

过去几十年,革命政权把农业社会的能力动员到了极限,给城市和农村自身都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革。但无论如何,农业社会有经济上限。一旦达到这个上限,要想保持这种增长率,靠农业社会自身“挖潜”是

没有前途的

,必须靠搞工业来拉动。到了1975年,连我老家农业县的人民公社书记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那年开始,不要说下乡知青,就是本地的高中毕业生也一律不再下田,改到社办工商业企业工作,请县供销社和工厂派人指导。

这说明70年代的中国人已经解决了吃饭问题,摆脱了水旱灾难的困扰,终于可以搞全民的工业化,

也必须开始全民的工业化进程

。人力有穷时,工业的力量和财富则

无穷无尽

。一台全力工作的卡车秒杀几百辆手推车,一台运转良好的挖掘机轻松压倒上百民工。用青藏铁路、特高压输电、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华北钢铁工业群来欺负古代那些靠自然力运行的工程当然不合适。但回到具体社会问题上,我们还是期盼靠人力血汗、靠手工“精巧”的工程越来越少,依赖于现代机械和能源的工程越来越多。

回到最初的问题:【当代,有没有一些类似的发明或者伟大工程之类,可以彪炳史册、流芳千古,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呢?】

有朝一日,我们在太空建发电站,在地下工厂制造各种食品的时候,或许我们会把地球表面恢复原貌,把农田重新变成森林和草原,让河流按照自己的意愿流淌。整个地球都会变成自然公园,只留下一些典型的地表工程来证明我们为美好生活付出的努力。到那一天,我估计上面列举的几个当代人力工程的文物价值会比后来许多更宏伟的工程要高。就像我们一定会留下工程量并不很大的都江堰一样,入选保留名单的概率不能简单地以工程量为唯一标准,更要考虑同时代人类为此付出的努力,以及通过工程表现的智慧和英雄气概。


相关回答:

有哪些东西是 1949 年后才有的,却常被我们当做传统文化? - 马前卒的回答

知青的生活中有什么少为人知或被刻意隐瞒的悲惨经历?-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央视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中所描述的成昆铁路铁道兵高死亡率的现象? - 马前卒的回答

如果有外星人造访地球,你会送他什么礼物以展示地球人的工业制造(科技)水平?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dark-sk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沙窑乡的郭亮村位于太行山海拔1700米的悬崖上。该村三面环山,一面临崖,近乎绝境。村里人的祖先为避难逃入此处。

村里出入的道路是一条完全由石块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开凿的石阶组成,称为“天梯”:垂直落差200米左右,720级台阶,梯势险峻,蜿蜒曲折,宽处1.2米,窄处0.4米,稍不留神即有坠崖之险。

天梯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扩修,1977年前,是郭亮村通向山外的必经之道。

天梯羊肠陡峭,仅容一人通行,无任何防护措施,出入非常危险。上下天梯因为路太陡太险,一般只有青壮年能出村。天梯最要命的是不能运过大过重的东西。村中有人生病,根本无法运到外面看病。

村里的青壮年平时从“天梯”将山货背到山外,换取一些紧俏的日用生活品。村里很多人一辈子没吃过大米和白面,甚至不知道大米是种出来的还是长在树上的。

1971年秋天,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人定胜天”的号召,摆脱世代穷困的宿命,让身后的子孙不再行走险峻的天梯,在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的提议下,村里人聚在天梯下举拳面壁,发誓要凿穿绝壁,打出通向山外的大路。

《绝壁长廊——郭亮洞是这样凿成的》一书中,记录了当年申明信的决心:“计划干十年,十年修不成,就修二十年,这辈人修不成,下辈人接着修。”

1972年3月9日,郭亮洞开工。村里人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钢锉;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凿洞突击队顶着风雪,腰系着麻绳,悬于峭壁之上握紧铁钎,舞起铁锤,在红岩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突击队员每天只有0.12元的伙食费,玉米粥、玉米饼、窝头野菜就是他们的一日三餐。

1975年年底,工程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全村人已经卖光了山羊,砍光了树木,吃光了粮食,再也没有一分钱。这时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出动了,早上5点钟起床,爬5公里山路去挖鱼鳞坑,挖了一冬一春,挣到工钱3100多元,全部用于购买凿路物资。
郭亮洞绝壁属沉积砂岩,硬度达到8.2级,属最硬的一种石头。绝壁平均高度105米,从绝壁中间炸开工作面,需要系绳子凌空作业,没有钱买绳子,就解下牛拉犁的绳套,一段段接起来,从崖头把人放下来。

参加打隧道的壮士把生死置之度外,每日拼命悬空凿岩,为此,王怀堂等村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王怀堂不仅仅是绝壁公路的设计者之一,点炮、除险、系绳下绝壁,样样争着干,在修路的第三年不幸坠入悬崖。郭亮村有石碑记载这一历史事迹。

郭亮人没有任何机械,历时5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300米的“绝壁长廊”,为此打秃钢钎12吨(这是个什么概念请体会一下),打烂了8磅重的铁锤4000个。老人孩子都轮流走上隧道工地,清理石渣。大石块用手搬,小石块用筐抬,用篮子挎,人人肩头成茧,十指流血。

1977年5月1日,被人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洞终于正式通车。

郭亮洞最早为日本人在1976年发现,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郭亮洞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郭亮洞开发旅游项目,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万仙山的第一分景区。

2016年,广东卫视播出四集纪录片《绝壁长廊——凿出来的幸福生活》。

这条公路,就是中国人在绝大困难面前,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写照;这项工程,当得起“彪炳史册”。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本文部分转载自郭亮洞_百度百科郭亮村_百度百科,有改写。


user avatar   huang-qian-28-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几天前在微博上小范围热起来的一个内容。我只是搬运工,侵删。

各位,以下是练习China发音专用页。用数据来告诉你们什么叫做,屠榜!什么叫当今世界伟大的桥梁都被我国承包了!

请围观下面的地址:

List of Highest International Bridges/Page 1

顺道放两三张照片让你们感受一下中国今天的工程建设实力那就是独孤求败!图片来自微博 风息神泪,侵删。


user avatar   yu-yun-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楼上有人说铁路网,我补充一个,论修筑难度怎么可以没有它!

宜(昌)万(州)铁路。

宜万铁路,喀斯特地貌山区,遍布岩溶、暗河等不良地质,世界上最复杂的铁路地质。全线桥梁、隧道的总长度约278公里,有34座高风险的岩溶隧道,全球铁路独一无二,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
宜万铁路位于鄂西、渝东山区,处于长江中下游东西向、新华夏系和淮阳山字形反射弧三个一级地质构造的交会点,形成了山高壁陡、河谷深切的地貌,岩溶、顺层、滑坡、断层破碎带和崩塌等主要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广泛,占整个线路的70%以上。

修筑之最

造价最贵
宜万铁路总投资约为227亿元,其中,铁路建设基金89.18亿元,亚行贷款5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95.22亿元。曾担任青藏铁路建设指挥的朱鹏飞说,宜万铁路,在我国同类铁路建设中,道路造价创下中国之最,平均每公里耗资约6000万元,而堪称“天路”的青藏铁路,平均每公里也只花了2900万元。
工程最难
宜万铁路因穿越喀斯特地貌地区,被誉为我国铁路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山区铁路工程。它集“西南山区铁路艰险之大成”, 专家们称之为“筑路禁区”。修建难,最难在隧道。宜万铁路的159座隧道中有70%位于石灰岩地区。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因为宜万铁路,第一次为铁路隧道 按风险分为轻、中、高3个等级。
隧道最多
宜万铁路被称为“桥隧博物馆”。全线共有隧道159座(其中一级风险隧道8座,二级风险隧道26座),其中10公里 以上隧道5座,总长338.7公里;全线有桥梁253座,总长69.64公里,其中特殊结构桥梁29座,涵洞600多座;正线桥隧占线路总长的74%。据 中铁四局宜万指挥部人士称,宜万铁路的桥隧占比为世界之最。
历时最长
从2003年12月开工至2010年8月18日宜万铁路全线铺轨贯通,耗时七年,377公里的宜万铁路平均每年建成里程仅50多公里,成了国内修建时间最长铁路。
图文:“两路一网”见证湖北铁路传奇
  宜万铁路
  破解百年难题
  向“铁路禁区”进军

在中国乃至世界,没有任何一条铁路的修建,比宜万铁路更为艰难。
贯穿于鄂西深山中的这条铁路,经过的绝大部分地域是喀斯特地貌山区,遍布岩溶、暗河,铁路施工难度极大。这个难题曾困扰中国长达百年。
据 公开史料记载,早在1908年11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便受命担任川汉铁路(宜万铁路前身)总工程师。翌年,詹天佑到宜昌勘定线路,决定先修宜昌-秭归 一段。该段走向为宜昌沿长江北岸经小溪塔、雾渡河、大峡口、香溪,到达秭归,全长160公里。沿线山峦起伏、崇山峻岭,施工异常艰辛,修好它就等于打通了 川汉铁路的最大“瓶颈”。为了修路,全线投入4万余人,计划5年内贯通。然而,由于地质条件太过恶劣,超出了预期,该线竟在开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宣告夭 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在百废待兴中艰难起步。1964年9月,修建川汉铁路的建议被提出,铁四院出具了察勘报告,提出川汉铁路取道长江北岸、清江、桑植、澧水、沅水五大方案,但因在技术上难以攻克利川齐岳山长达10公里的隧道难关,又一次被搁置。
直到2001年,国人才终于迎来修建宜万铁路的好消息。当年9月,“万枝(宜昌)东端接轨及越江方案论证会”在宜昌召开,宜万铁路项目正式确定。2003年12月1日,宜万铁路举行奠基仪式,向困扰国人百年的地质难题发起总攻。

  5万人鏖战7年
  书写多项世界之最

2010年8月18日,经过5万多名建设者长达7年的奋战,宜万铁路终于全线铺通。
令 建设者们印象最深的,是宜万铁路三大控制工程之一的野三关隧道。该隧道全长近1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我国在岩溶地区打通的首条铁路隧道。 时任中铁隧道集团宜万铁路项目部指挥长的张新洲说,野三关隧道横穿清江3条支流,洞内暗河、岩溶、断层、溶洞星罗棋布,地质、水文情况极为复杂,施工难 度、风险极高。但凭借顽强的毅力和独创的技术,建设者们最终还是突破了难关。
(野三关隧道地处湖北恩施州境内,全长13833米,是宜万铁路全线最长的隧道,被专家列为世界级施工难题。其出口段1线5843米、Ⅱ线5803米。隧道 穿越岩溶发育强烈的二叠系、三叠系石灰岩地层,有煤系地层、瓦斯、高地应力岩爆等多种不良地质条件,加之断层破碎带伴生岩溶暗河,极易造成大规模突泥突水。)
回忆起那个艰辛的过程,时任中国铁建十六局宜万铁路项目部指挥长的卢永堂说: 国内外专家都认为这条隧道是铁路建设史上的禁区,施工不到6年的时候,便遭遇大大小小的岩溶突水88次。这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过的。
桥梁与隧道绵延不绝,是宜万铁路的最大特点。沿线隧道、桥梁设计造型各异,被人们称为“桥隧博物馆”。建成后的宜万铁路桥梁和隧道占线路总长的74%,桥隧比属世界之最。
在 这些桥隧中,还隐藏着多项世界之最:
宜昌伍家岗火光村是宜万铁路的起点,在不足2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8座铁路桥,被称为亚洲最大桥群;
马水河大桥T型刚 构跨度为“116米+116米”,跨度在世界同类型铁路桥中最长;
宜万铁路共设24个车站,运营时开通19个,其中有8个建在桥上或隧道里,亦堪称世界之 最……



最后来点图感受下

万州长江铁路大桥

野三河大桥

被称为“巨型的充水蜂窝煤”的齐岳山隧道

穿行天堑(体验 大时代・普通人)(组图)-搜狐新闻

修好它还专门立了纪念碑

央视还专门出了纪录片

宜万铁路-纪实台-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

更多消息详见

宜万铁路专题_中华铁道网

类似的工程还有

西汉高速公路_百度百科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点开百度地图,随便点一个地方,然后放大,肯定能在周围发现一个水库

这种遍布全国的无数的水利设施,就是一个最大的奇迹了


user avatar   liang-xing-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谓版权时代明明才刚热起来还没几年,就又有人放下碗筷开始骂娘。

某些网站是盗版时代的遗留物,没错。不过盗版时代结束了吗?没有。国内的大环境依旧不适合将acg这一块实行正版化,太多的东西是会被一棒子打死的。前几天刚闹出的国家队那事足以说明问题了。

往回倒几年,大网站对这块不屑一顾,睿的番剧也是没有版权的。靠着用户这么支持发展成了现在的三足鼎立争版权,不过用户依旧没法获得很完整的体验。某站就相当于当年的逸,是给用户提供更好的环境的。之前用户和网站都对此心照不宣。到了现在,路人和萌二反而挑起某站的事来了。

确实,整个二刺螈圈都是带有原罪的圈子,也正因为如此,一点点法律层面的制裁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要想让圈子保持下去,就别把他抬得太高。当前这个时期还需要着某些网站,等环境真的变好了,某些网站就会逐渐消亡了。


统一回复一下:如果你依旧认为正义是绝对的的话,那么我支持你支持消灭盗版网站。但我还是想提醒你,极右和极左均不可取,这个事情不是那么绝对的存在。

几十多年来圈子里的人都一直保持着在盗版和正版之间微妙的平衡,享受着盗版又尽量将平衡点靠近正版那一端。这几年的转变本应该是令人欢喜的量的转变,但从来不是质的转变。完全推向正版相当于把自己赤身裸体面向别人。某站是一块遮羞布,遮着我们羞于见人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能力能穿上光鲜亮丽的裤衩。

更新一下

评论区有人指出我打错靶子了,确实,我写答案的时候也很意气了,仅仅说了一些我想说的; 虽然解释了某些网站的主观存在,却没解释客观条件。要说回来,某些网站本身作为一个不合道德与法的网站,于理简直是众矢之的,天理难容,是时代的糟粕,不管是用户反对还是正版网站和社会打击都能把它掐死在摇篮。但它没有被正版大潮淹没。其一,用户有需要,能理解; 其二,正版网站不会自掘自家坟; 其三,社会没有办法把盗版就认定为邪恶。有社会阅历的人都会发现社会对于盗版是明面打击,暗则默许的。这既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也有别人利益链的考虑。

但无论怎么说,有自知之明的人都不会把这一问题拉到所谓明面上来说,因为明面上它就是邪恶,就是违法,势必毁灭。现在无论利益哪方都不愿看到这一点。某些网站也是利益链的一环,不可脱节。


user avatar   rao-bing-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gong-qing-tuan-zhong-yang-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公:北风先生可知我为何请您前来?

北风:先生早先问我政敌命数,我以“昨日你家发大水 你妈变成老乌龟 ”作答,近日主公忧心忡忡,唤我前来不晓得是否还与童谣有关?

主公:不错,近日我睡梦中常有小儿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云云,越唱越小细不可闻,不知此童谣何解。

北风沉吟半晌道:主公可知何谓童谣?

主公:上次先生曾做讲解:童谣者,谶语之一种。且自古以来童谣多言坏事。如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邝。”预言的是少帝献帝仓皇而逃的故事。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则是讲董卓败亡。多是上天借幼童之口示警。

北风:不错,古来童谣多是恶兆,盖因“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乡野童谣往往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恶兆,正因恶言出于童口,才尤显出诡异莫名。

您梦中所听的童谣便有两个版本其一是:

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去上学校
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
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此歌四平八稳,无甚波澜。民间曾有

@卓钥

解为隐喻帝王更迭,主歌功颂德之意。其实是解错了,却说天下可有几个小儿晓得后面三句唱词。小儿都不晓得又谈什么童谣呢。

此童谣全篇无甚恶言,亦与古谣大异其趣。

@卓钥

将倒数四三二句结成一个反复提到的人名,更是失去了童谣简洁有力的古意。须知童谣博大精深,往往层层递进,句句勾连,无一字浪费,怎么可能把几句话浪费在一个同样的意思上呢?

此童谣真正的原作其实是:

太阳当空照

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

我去炸学校,

师不知道,

一拉线我就跑,

砰的一声学校炸飞了!

这童谣才符合我国童谣自古以来的风格,可传千古。

主公:那此童谣又做何解?

北风:这首童谣本是天机,但主公既然梦中可以听闻,显然天机已露,我直说却也无妨。此儿歌讲的是几大公案。全歌环环相扣,精巧异常,必是前辈高人所留。第一句:

太阳当空照 讲的是本朝代替前朝,前朝者青天白日是也,此为本朝第一大公案,至今争论不休。

第二句是:

花儿对我笑 讲的是本朝第二桩公案,“花”者“华”也,花是草本何来“笑”?显然是被风吹过前仰后合,取笑之意。所谓花过风是也。

小鸟说早早早,

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这两句前后互动讲的其实是一件事,小鸟连说的三个不是早,而是“糟”,显然有一鸟人连说“糟,糟,糟”,为何要说“糟,糟,糟”,显然是因为看到了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

@卓钥

说“为什么”古意指胡,倒是没错,只是此胡非彼胡。此胡身背炸药包,显然要由他引出一桩大祸事。这便是本朝第三桩公案。小鸟出声相询,自然有要帮的意思。隐隐点出第三桩公案祸主的姓名。

至此,童谣所言之事一句比一句隐晦,所说却是越来越多,描写也越来越详细。此首童谣的精华所在,便是最后四句。

我去炸学校,

师不知道,

一拉线我就跑,

砰的一声学校炸飞了!

这四句讲的其实是一件事,最晦涩,但也最详细,让我们好好分析分析:

这里的我指的是“学生”,他要去炸“老师”所在的学校,可谓忘恩负义,不讲师生之情。而且此人行事鬼鬼祟祟,“老师”并不知晓。一拉线就跑,可见心意已决早有逃亡之意。最终炸飞学校,算是闯下塌天大祸,惹出本朝第四大公案。

主公:这又与我有何相干,难道此事要照应在我身上?

北风:此童谣机巧之处便在于此,从时间上分析从前朝,到花儿,再到小鸟,时间上是递进关系,此事必然发生在“背炸药”之后。童谣中说“一拉线我就跑”为什么要跑,跑和什么密切相关?“跑开来”是也,亦可通假为“泡开来”,此事多半与尊夫人有关。

主公神色一凛。

北风:按童谣所言,炸学校势必成功,此辈必得意忘形,弹冠相庆。这便又犯了主公所在的地名。

总之按后四句话,主公对身边一手提拔之人不可不防,尤其要防止此人点炮逃跑。至于此人的身份多半可从尊夫人身边查起。

主公脸色惨白,忙道:北风先生可有禳解之法?若能相助,在下必有高官厚禄相赠。

北风沉吟半晌道:童谣皆是天数,事到临头已无改天换命之可能,天道昭昭,顺应而已。只不过吉人自有天相,这破解之法早已落在先生自己身上。

主公急切道:先生此话何解?

北风道:童谣所说之事是学生一早去炸学校,学校固然保不住,但老师却能死中得活。求活之道便是先生的名讳,先生若想不被早起的学生炸死,只需顺应天道,“不起来”即可。

主公拍掌,大笑称善。




  

相关话题

  大英帝国究竟「搅」了哪些「屎」? 
  《临高启明》元老见人跪拜就说「快起来我们不兴这一套」,难道就没有喜欢这一套的元老吗? 
  古代被流放贬谪究竟有多惨? 
  如何评价「英美特殊论」? 
  为什么美国要压制中国? 
  如何看待特朗普在中国建筑行业注册商标? 
  二战前日本走向法西斯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政府宣布启动「春苗行动」,争取为海外同胞接种国产或外国疫苗,你怎么看? 
  近代欧洲的君主看到今天欧洲的疆域会有什么感想? 
  该如何评价非历史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所传播和写作的通俗历史读物的水平?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我在这个设计院每年才拿十几二十万,你凭什么让我负责这个建筑一辈子」?
下一个讨论
哪部视频作品的哪一幕让你直接泪崩了?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