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当下流行的社会摇? 第1页

  

user avatar   nuo-nuo-qi-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
本文作者雅各布。转载自公众号雅各布的灯塔(id:jacob_lighthouse),Welcome to the middle of nowhere。
=======
转载 希望有些人能全看完 无意冒犯 如有侵权我会立即删除
=======

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
睡前刷20分钟的知乎,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

我是一个探知欲很强的人,甚至曾经一度留恋背包走在路上与人交谈的感觉,永远都想着,我要翻过下一座山,到下一个村子,去下一个国家。

所以当我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相较而言更安定的时候,除了工作本身,知乎就是我“发现更大的世界”的直接工具。

知乎的创始人周源说过:

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答案,只是被分散在了无数个不同的大脑中。
不得不承认,我是很迷恋这种感觉的,进入到别人的大脑里去,去看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事,有怎么样的不同见解。

去理解不同的人,去理解一个多元的世界,是我一直期待自己做到的。

当然这并不容易。我想到在我大一的时候,一位来自斐济的朋友跟我说,他特别爱听中文歌,而且很喜欢那个唱中国风的歌手,据说在中国还销量第一。

我想都没想,就跟他说,是啊,我从小开始听周杰伦,也特别喜欢。这场对话最终以尴尬收尾,因为他说的是凤凰传奇


而我为了求证打开网页搜索了一下,发现铺天盖地都是“凤凰传奇专辑销量远超周杰伦”的报道。

在次年过年时我回到国内,也才注意到原来大街小巷广场上真的都在放他们的歌:

这么low怎么还会有这么多人喜欢?
回国后的几年里,出现了越多越多我无法理解的事情。

比如在杭州的地铁里,会时常看到无法分辨性别的红绿色头发青年,夹杂着台腔和方言,一边在车厢内跳舞,一边直播。当然,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可能他们每个月比我赚得多多了。

我的工作需要去一些偏远山区做调研,也是在那里(这一次是四川大凉山地区),我第一次正式接触我完全无法理解的快手。

村民们快手用得很溜,在农活的休息间隙,总是笑呵呵地看着手机。

我开始以为是直播,但因为她们不懂普通话也不识字,无法与她们交流。后来我直接凑过去,原来她们对着在快手上唱民歌的人、吃超大烤鱿鱼的、吃相夸张的小姑娘乐得不行。


我这才知道,哦,原来不是直播,是短视频。她们想让我加入,让我挑几个视频看,我摆了摆手。

我当晚下载了快手,发现了一个我明明很熟悉,却又从未仔细了解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

你意想不到的问题

说我熟悉,是因为这恰恰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告诉公众,现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没有被解决。

比如我在众多的精准扶贫的调研项目上,将项目地的情况反馈在大城市里的客户——他们往往都非常惊讶:“中国真的还有这样的地方?”

是的,遍地都是。

我在学校的时候,我的人类学学科导师曾经给我看过一个视频,关于First World Problems(第一世界问题,是指微不足道的烦心事,和第三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当真实的社会存在着吃不饱、活不下去的问题时,我们的烦心事是Wifi连不上,忘带手机,和某一家的海底捞服务似乎没这么好。

在视频里,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将第一世界的问题们念出来,形成了一种引人深思的反差
巧的是,我身边许多公益机构,就致力于这样的使命:让更多的人关注边缘的社会问题,参与到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中来。

举个例子,如果没有“冰桶挑战”,那么可能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听说“渐冻症”、“渐冻人”。

但即使我知道了“渐冻人”,我真的了解他们吗?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究竟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

我在快手上看到的弱势群体:



从左到右分别是孤寡老人、尘肺病人、瓷娃娃小姑娘

我能想象这个孤寡老人没有人陪伴,每天只能靠着自言自语通过仅有的平台与人沟通,他每天只上传一张照片,配一段文字。



分别是肢体残障的朋友(左)

自闭症儿童与康复中心(中、右)

我去过杭州的两个自闭症公益机构,几乎每一次去都给我带来重大的冲击,从完全不了解到记得他们的名字,从担心到佩服他们:原来他们还可以画出漂亮的画、做出漂亮的手工!

快手上同样也有“14岁未婚先孕妈妈”、“男人打女人的家暴”的短视频。

这也是快手的槽点所在,当我回到杭州上海,想要和朋友去聊一聊快手上的现象时,他们总是说:“快手上这么多问题,他们为什么不管一管?”

可是,并不是快手下架了这些视频,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我做一个云南文山的项目,要去村民家,那个家中的女性一直一言不发地干活、做菜、倒酒,如果盐淡了还会被责骂。而她们只有收拾完我们的碗筷,才能开始吃饭。

我相信很多女权/平权主义者看到这就生气了,在场的我也有说不出的无奈,我能做点什么呢,我能和他们无障碍交流“平权”概念吗?



19世纪女权主义者抗议罢工游行示威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所以你看,这样的问题,甚至比这还要严重的问题,都在中国的角角落落。

我看到过太多未婚先孕的十几岁少女,吃不饱饭又没钱只能去偷盗的青少年,村庄没有产业不得不去猎杀保护动物来卖钱的村长……

而当你看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指责、举报是没有用的,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

而看到之后,我希望每个人能多想一步: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做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甚至认为,公益机构都应该好好利用快手,让更多人关注到每个机构关注的问题中来。

日常短视频或许在这个层面才是最好的载体:

扶贫机构可以让公众看到什么才是“贫困的一天”;

罕见病机构可以让媒体来共情“罕见病人的生活困境”;

环保机构可以让政府看到被污染的环境是怎么“影响周边社区生活”的……

以“青少年性教育”为例,无论是线上的内容输出,还是线下三色幼儿园事件爆发,我都想问一句:你真的愿意为性教育付出时间与精力吗?

吐槽容易,但是发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去解决问题,你愿意吗?

你眼中的低俗和夸张

反映的是乡村教育的缺失
当我使用快手半个月,被几个朋友知道后,第一句就是:“你居然喜欢这么低俗的东西?”

唉,没毛病,一个月前我也这么想。你打开搜索引擎,看到对快手的介绍,往往就是“这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受欢迎的直播流媒体平台,但也是最庸俗的”。

正如我上面说到,快手里的世界是很真实的,而低俗也是这真实的一部分。

其实我相信,每个人多少都了解中国的乡村现状,这种低俗感,有的时候就像过年回老家面对七大姑八大姨时候的感觉。

但实际上,他们晒的吃超大烤鱿鱼的视频,本质上,和我们晒星巴克咖啡是同一回事。

这些是快手上,你可能觉得“低俗夸张”的内容:


但是问题来了,他们自己知道这是“低俗”的吗?未必。

他们缺少自知与自制,这两样东西获得过高等教育的你有,而他们,不一定有。

2015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仅为17093万人。大部分人都还是小学初中文化。

而美国的数据显然好看得多:


图片来自原作者

为什么提到这一点,是因为“低俗”实际上是个相对的概念。

我自己在刚回国的时候有强烈的反文化冲击,似乎身边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俗不可耐。

直到有一天,我指责父母“电梯上为什么不靠右站,把左边留出来”,他们一脸疑惑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时我才意识到,这从来都不是他们“为什么不做”的问题,而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基本设定,他们都不知道。

你或许觉得快手上很多人在“贩卖自尊”,但是他们可能连“自尊”是什么词都没有听说过。

在那些精准扶贫的项目地上,村里的初中生说,他们的梦想就是在高中能有一个女朋友,陪她去县城把头发弄得漂漂亮亮的,带给兄弟们看有面子。

他们崇拜村头小卖部的老板,有很多好吃的,还能天天在手机上打游戏。


父母总让他们干农活,而他们羡慕那个一边干活一边把纹身露出来的叔叔。

我想,这恰恰反映了乡村教育的缺失。

当我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后,我不再觉得某一个平台或内容是“低俗”的,我也不再觉得我应该花时间吐槽他们。

如果我们把快手比作一块农田的话,用户就是在这块田上耕作的农民。

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产量而破坏土地,比如滥用农药、不良种植等等;也有受过高级教育的返乡青年采用生态种植的办法。

我相信任何人传视频都是有其内在驱动的,这个驱动就在于对自己有好处,无论是为了回忆还是博眼球。

类比种田的话,农民种田可能是为了满足自身食物来源,也可能是为了赚钱。


这里的农民群体(或者低知人群),都有自己的局限,无论学识或审美或者心理。

所以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举个例子,截止2017年,光四川留守儿童总数就超过了93万,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

而留守儿童犯罪率占未成年人犯罪70%,他们的孤独、自闭、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你在快手上看到那些不理解的内容,很有可能就来自于他们。

再说一次,并不是快手上没有,这些问题就不存在。

希望这些现象可以帮助到一些教育类公益机构,让他们把这些问题展示出来。

这也正是他们希望所展示给政府与高知人群看到的——乡村需要更好的教育。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段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在向上爬的同时
也要往下看
或许正因为我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我才会意识到“贴标签”不是一个好行为。在快手上能看到很多乡村的场景,但这并不是全部。
快手不等于乡村,快手也不等于低俗。用了半个月后,我真心觉得快手上什么都有。

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的一个朋友在几天前的闲谈中说道: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和我一样,到了27岁这个年纪,才知道土豆是怎么种出来的。
真实的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我相信互联网已经给现在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的机会。

我们有了TED,有了可汗学院,有了知乎和Quora,这些都是“往上爬”的资源。相反,能够“往下走”的渠道并不多:

那些没有肯德基与星巴克的地方是怎么样的?

那些你从没听说过的职业是怎么样的?

那一个搬砖工人的一天是怎么样的?

我在快手上关注了几个“网红”,没有大长腿整容脸,却也有成千上万的粉丝:


小凉山的电工、每天只剥桔子的女工、建筑工地的情侣

我看到了很多从未关注过的职业,或者那些听说过但不了解的职业:

非洲的电焊工、乡村里的拖拉机师傅、餐厅里打扫卫生的老奶奶……

你能想象这样的危险工作吗?


你看,他们是社会的“底层”工作者,被这个社会忽略已久。他们上不了热搜头条,他们读不懂知乎,看不懂美剧。

他们很有可能是你每天给你送外卖的小哥,很有可能是给你理发的学徒,是你有一次做公益献过爱心的远方村民,是你手上拿着的手机的流水线上的工人……

他们有另一个名字,叫做“沉默的大多数”。

美国密西根大学的教授Mark Newman在2012年做的Election maps显示出,如果投票不按照州划分,而根据更小的县/郡,那么共和党(红色)的覆盖率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这些人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从结果上来看,正是Trump影响到的那些人。


无论美国还是中国,或者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精英”都是小众。

我们口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对大多数人而言,依旧是第一世界问题。

而我能告诉你一些多元世界的美好片段:

云南中缅边境的一家医疗服务NGO告诉我他们与当地病人之间的故事:

因为生活单调,网络上其他东西看不太明白,识字的也不多。我看有一些病人和家属会记录一些瞬间,能得到很多赞和关注,他们就笑的很开心。

还有一些治不好的病,本来心情很差的,每天看一下都会开心一点。这是我们(志愿者)做不到的。

曾经去过的项目地贵州黎平的大哥告诉我:

我们这里人喜欢唱歌啊跳舞啊,不怎么识字。这两年有人用了这个之后,被邀请出去演出的。

一开始我们还不知道。如果你过来旅游,听歌要收费的,现在你直接看,免费的,也能感受到。

我们一直想侗族大歌能走出国门,有人去德国法国表演,也能让我们看到,多好呀。

与此同时,这个多元的真实也包含着自残、暴力、儿童安全。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快手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内容管理,总会有一些游走在边缘地带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带来巨大流量的。

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过了度就是猎奇;同理,展示欲过了度也就成为了虚荣心与自我膨胀。


不光是快手,所有流媒体可能都面临同样的挑战:这样的内容在商业流量上带来很强的资本价值,但又很难避免几乎是负面的社会价值。

电影多元,但同时也有分级制度。快手也好,其他UGC平台也罢,都需要好好思考:

这些内容会不会给不同年龄段的人带来不好影响?平台如何做出正向引导?
多元是一把双刃剑。

举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我的大学,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学生。

课堂上,中日韩三国学生操着不同的英语口音,为一个你懂的历史事件吵得不可开交,毕竟每个国家的历史书都不一样;

偶尔出来国际事件,图书馆也刚好放着来自各国的报纸,你就能看到原来每个人的角度与立场都不一样;

一些研讨会上,我们有时作为独立的个体发表见解,有时又代表国家和其他十几个“国家”争得面红耳赤。

而这个时候,教授、老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毕竟大家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万一真的出现打架伤人事件怎么办?

一方面,学校不会明令禁止这样的讨论;另一方面,学校又很难去鼓励这样的讨论。所以设立规则及其边界,是重中之重


更为合适的类比是微信公众号,从每个人都能发声的自媒体平台开始,微信渐渐设置了保护原创、消除谣言等机制让平台生态更为健康。

如之前的比喻,如果快手是一片农田,那么这片农田的生态绝对不能允许农药的使用过度,甚至要去更多地教育农民如何可持续地耕作。

在有良好监管的基础上,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学、人类学调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总算能看到那些之前忽略了的大多数。

而对他们而言,可能一点点关注就是幸福,即使需要做一点夸张的行为;而他们也持续地相互认同与理解中。

说到底,其实“我们”才是少数。

而有趣的是,这个代表“少数”的知乎也告诉我:

对于沉默的群体,你可以把他们当淳朴的好人,也可以把他们当无知的蠢蛋,但唯独,别把他们当成空气。

试着去理解

这个多元化的世界

我有的时候也觉得奇怪,快手上居然没有任何好看的滤镜。

我自己尝试发过几个美食短视频,没有什么关注量,从来没有得到过666。

而大凉山的妇女们显然比我拥有更多的粉丝,她们有的发连续剧,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

我的外婆,可能一辈子没有参加过什么特别的娱乐活动,不识字,看不懂大部分电视内容,喜欢听戏,像其他老人一样没受过教育,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不识字,不了解动漫、网友和小确幸。

如果有什么App是她们可以完全平等地观看与使用,似乎也只有快手了。


左边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妻,每天把一些恩爱的日常发上来。中间是儿子为自己的年老父亲治病打药,我特意截了底下留言的图,满满的都是鼓励。

试想一位到县城为父亲治病的儿子,每天能做的不多,心理压力巨大,而在快手平台上,这么多陌生人给他鼓励,或许是他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最好的安慰。

在云南有很多一辈子没有出过村庄的妇女,她每天的生活都重复单调,但是突然有一个App,能够让她将自己的平凡生活展现出来,还能得到这么多的认可,或许是她这辈子都没有过的开心。

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相信,我从睡前看知乎变成了睡前看快手,它甚至偶尔让我有一些感动。


我不知道他们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但是一个总是照顾着另一个,这真的是平凡生活中的小美好。



有很多公益机构,在这个时代也会呼吁,不要歧视残疾人,要尊重他们。

而我也正在快手上看到了如此坚强的两位女性:用脚给自己化妆、用脚给自己的孩子穿衣服。她们灵活、自信,相信我,这样的群体绝对不在少数。

我有的时候觉得,他们仿佛在通过屏幕对我说,“请看看我的生活”。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不去评价他们的好坏而只是认可他们的不同与意义呢?

就像李银河说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言论立场的权利。有关心政治和沉默不语的权利。

我相信社会发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一一有人往东,有人往西,社会最终往南,每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社会最终还是会进步的。

说回到探索,我也一个人背包走了好几十个国家。

自己在路上的时候刻意回避了人山人海的景点,尽可能去那些没有人去过的小村庄。

我不想看到那些“包装”后的产物,而是把自己也晒黑,和当地人住一段时间,才能去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与生活。

我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搞明白一个道理:快手上的用户,就是普通人、平凡人,包括我们、和我们身边的人。

它或许用了一种很low的方式将这个真实、多元甚至有点问题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但这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看到的生活。

所以,我依然会走走停停。就像我在开始前说得那样,我期待自己做到去理解不同的人,去理解一个多元的世界。

知乎和快手,你站哪边?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这个朋友圈刷屏的快手九周年宣传片《看见》? 
  如何看待 2 月 5 日快手上市后市值超 13000 亿港元,位列中国互联网前五? 
  如何评价快手王老六的说唱? 
  快手上有哪些「硬核」作者? 
  如何看待《能让你发现更大世界的不是知乎,是快手》? 
  如何看待快手这首《人间烟火》? 
  如何看待在快手上直播学英语? 
  如何评价 MC 天佑? 
  如何评价快手、抖音爆火的火线妹? 
  为什么快手、抖音等短视频网站比知乎、豆瓣发展得要好,用户多那么多? 

前一个讨论
如果德云社演员离开了德云社,会有别的公司签他们吗?
下一个讨论
《王者荣耀》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操作技巧?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