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不是余秋雨说的,而是余秋雨借鉴的,并且,余秋雨说的不是“最好”,而是“较好”。
原话在赵翼在其所著的《廿二史札记》中:
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对于自己这个论断,赵翼继续进行了解释,总结了《明史》的几大优点:
1、距前朝不远
惟其修于康熙时,去前朝未远,见闻尚接,故事迹原委多得其真,非同《后汉书》之修于宋,《晋书》之修于唐,徒据旧人记载而整齐其文也。
2、考证精确
又经数十年参考订正,或增或删,或离或合,故事益详而文益简。且是非久而后定,执笔者无所徇隐于其间,益可征信,非如元末之修宋、辽、金三史,明初之修《元史》,时日迫促,不暇致详,而潦草完事也。
最后赵翼给出了一个结论:
此《明史》一书实为近代诸史所不及,非细心默观,不知其精审也。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
1、赵翼说的只是“为近代诸史所不及”,前三史等赵翼是不敢妄加评判的;
2、清朝言论上法网极严,对于官修《明史》,当时的知识分子要么是一片赞扬,要么是缄默不言。乾嘉年间有三部史学名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至《五代史》而止,《廿二史考异》至《元史》而止,都不曾涉及到当时已经成书的《明史》,只有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涉及到,又皆为赞美之言。这是评价《明史》者不得不注意的历史背景。
至于赵翼的这个评价,在清朝灭亡之后,很多人都表示了不赞同。如吴晗、黄云眉等,都表示《明史》错漏颇多,这个评价言过其实。吴晗有《读史杂记—《明史》》来粗略的挑了一些《明史》的错漏之处,而黄云眉氏则穷毕生之力,完成了二百多万字的《明史考异》一书,专门考证《明史》中不当之处,算是治《明史》者不得不读之书。黄云眉氏,功莫大焉。